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GDK02-200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

2004—01—01—实施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制定

目录

总则 (1)

1、交通位置图(顺序号01、图号01) (7)

2、区域地质图(顺序号02、图号02) (7)

3、矿区/矿床/矿段地形地质图(顺序号03、图号03) (7)

4、综合地层柱状图(顺序号04、图号04) (8)

5、地表采样平面图(顺序号05、图号05) (8)

6、矿层对比图(顺序号06、图号06) (9)

7、煤层对比图(顺序号07、图号07) (9)

8、中段地质平面图(顺序号08、09,图号08) (9)

9、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0、图号09) (10)

10、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1、图号09) (10)

11、纵剖面图(顺序号12、图号10) (10)

12、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3、14、图号11) (10)

13、资源量估算剖面图(顺序号15、图号11) (12)

14、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6、图号11) (12)

15、煤层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7、图号11) (13)

16、露采矿床外剥离量计算图(顺序号18、图号12) (13)

17、矿区抽水试验综合图表(顺序号19、图号13) (13)

18、探槽素描图(顺序号20、图号14) (14)

19、浅井素描图(顺序号21、图号15) (15)

20、坑道素描图(顺序号22、图号16) (16)

21、老硐素描图(顺序号23、图号17) (16)

22、钻孔柱状图(顺序号24、图号18) (17)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

总则

一、为适应地质工作改革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计算机使用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图式。

二、本图式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研究工作。对区域地质调查、成矿预测、非固体矿产勘查、专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图件的编制也可参照使用。

三、不同矿种或同一矿种由于矿床成因类型或工业类型不同,用不同图件从不同侧面显示的重点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本图式只就原始编录和综合图件中的常用图结合贵州特色作出图式。

矿床评价中的水文地质图类、工程地质图类和环境地质图类,已有勘探矿区的相关图件满足《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91)要求尚有差距,故本图式中暂未列入。

对没有给出图式而又必须补充的图件,各单位在报告编制之前,设计出该图图式,并报局批准后施行。

四、基本规定

1.图幅规格(尺寸均以毫米计,下同,一般都不注记mm)

A0 841×1189

A1 594×841

A2 420×594

A3 297×420

A4 210×297

以上为基本图幅尺寸,特殊需要时,可以A4之2n倍选择不同组合幅面尺寸。

2.图廓

(1) A0及更大尺寸图幅:外图廓线粗2mm。东、西、南三面,外图廓线外边至截边线距离为30mm,北为60mm、留作写图名,特殊情况图名置于图廓内时,北外图廓线至截边线距离为40mm,不写大图名的图幅,北边亦为40mm。

(2) A1及其以下图幅:外图廓线粗1.5mm。东、西、南三面,外图廓线外边至截边线距离为25mm,北为60mm、留作写图名,特殊情况图名置于图廓内时,北外图廓线至截边线距离为30mm,不写大图名的图幅,北边亦为30mm。

(3) 内图廓:

有平面座标网的图件,必须有内图廓。内图廓边线至外图廓内边线四周均为10mm,线号同方里线。

对比图、剖面图、纵投影图、探矿工程素描图等只需绘制外图廓线。

综合地层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不绘内、外图廓线。

3.分幅及合并

(1) 分幅:在图幅外图廓线的左上方按相对位置绘出本幅及相邻图幅的接图表,注出分幅编号(或名称),在本幅范围内打上晕线。接图表大小约为图幅1/50。

图幅分幅后,在第一幅上写大图名,其他图幅可不写;总图签置于最后一幅,其他图幅用分图签。

(2) 合并:一类图件的几幅小图,可以合并清绘予一较大图幅中,此时,大图名中要写出图中所示的所有工程号,例如《杉树林铅锌矿区TC1、TC2、TC3、TC4素描图》,

在各素描图的正

上方注记出该工

程号,如右图:

4.图头标记:

如下图:

※图名结构

(1) 按三元命名原则,即省、县行政名称+矿种名称+图类。在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有些图件可以省去行政区划名称。例如:

贵州省清镇市猫场铝土矿区红花寨矿段地形地质图

猫场铝土矿区红花寨矿段储量计算图

红花寨矿段ZK1601柱状图

(2) 也可用熟知的地质地理单元代替行政名称,例如:

贵州省梵净山牛头山铁矿床地形地质图

贵州省瓮福磷矿高坪矿区英坪矿段储量计算图

※※为便于机读和任意比例尺复制,原则上都应有线比例尺,只有如钻孔柱状图,地层柱状图,槽、井、坑素描图等已有数据注记并不致引起阅读困难的图件,才可以不标注线比例尺。

5.各种符号,在图上一般是依比例尺绘制的。不能按比例尺绘制的,对绝大多数符号,中心点与实际座标一致,仅浅井是北或北东角座标、圆井是正北边点座标;对水塔、纪念碑、烟囱等宽底图形符号,其底部中心点符合实地地物的中心位置;对路标、独立树等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其直角顶点应符合实际地物中心位置。

6.图例

(1) 一个项目成果,在附图前附一张总图例,编号00。在单幅图上,只注没有列入总图例的少用图例;对附图较少的项目,也可单幅图中绘图例,不用绘总图例。

(2) 图例排序按自上而下,自左至右:

岩石地层单位:由新至老自上而下排列

侵入岩、脉岩

变质岩

各种岩石花纹: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为序;分类可按颗粒由粗至细或时代从新至老排列

蚀变

各种破碎岩,动力变质、混合岩化岩石

矿化与矿产

水文地质专用符号

工程地质专用符号

环境地质专用符号

各种界线

探矿工程符号

刻槽取样、岩矿标本等实物工作量符号

勘探线、剖面位置符号

……

(3) 排列规格

a.总图例

b.单幅补充图例

7.图签

(1)总图签/大图签

(2)分图签/小图签

※工作单位名称。

※※与单位名称相对应的称谓,如项目部经理,地质队队长等。

分图签用于同一图号但由数个顺序号组成的图件,例如:××矿区地形地质图共由5幅图组成,图号是3,顺序号是3~7,此时,顺序号3~6图幅即用小图签,7# 图

用大图签。

(3)原始编录图件可用下式图签:

8.编号方法

(1)工作区代号+项目代号*+流水号

例如:ZD001 紫木凼矿段1号地质点

ZTC002 紫木凼矿段2号探槽

ZZK003 紫木凼矿段3号钻孔

(2)勘探线编号宜自矿段中心向两侧分单双按最大可能的密度编号,即普查,详查阶段可以有空号,例如:××矿区,探求B 级储量的线间距是50m,详查阶段求C 级,线距100m ,其勘探线编号是:中间0线,往西、北西、南西为单数线3、7、11……线,往东、北东、南东为双数线4、8、12、……线。

(3)详查及勘探矿区,探矿工程编号宜与勘探线号或坑探中段挂勾,例如:

NTC101+25 滥泥沟矿段101勘探线+25m 探槽

NZK11201 滥泥沟矿段112勘探线1号钻孔

NPD85001 滥泥沟矿段850m 中段1号平硐

NHZK1201-1 滥泥沟矿段1201号钻孔1号化学基本分析样

(4)在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工作区代号。

9.在无特殊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图文中涉及到的数值统一精确到两位,例如:厚度1.89m 、2.40m ;某金属含量3.07%、3.70%;某金属储量 ××××.××千克。

10.无论什么图件,凡需表示基本分析取样成果的,统一为下表:

11.各种符号、数字、文字所规定大小及字体已表示于图例或图式中。图式中没有作出规定的基本线划(如各种工程符号的线号尺寸)为0.15mm 。

* 这里的“项目”,是指各种实物工作量,如探槽,钻孔,各种取样等。

各种计量单位书写和符号应符合规定。文字报告中对这些单位的记叙一律用中文,附图、插图、附表、插表中对这些单位的书写一律用规范的代号。

12.最终图纸折叠成A4纸大小(210×297),图面朝里,图签朝外。一幅图一个顺序号,一类图一个图号。

五、《固体矿产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到的常用表格、标签等,作为附录将目录及样张列于本图式之后供各单位使用;固体矿产勘查有关技术标准目录详见《图例》附件之18。

六、本图式是《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工作手册》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望及时反应,以求逐臻完善和提高。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委托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对本图式进行日常管理。

* 图上只注记顺序号,单工程中采样数量小于5件的,注首尾顺序号;多于5件的,注1.5.10……及未尾号。

1.交通位置图(顺序号01、图号01)

1.1根据具体情况,可将交通位置图作为插图置于文字报告的有关部位,不单作

附图。

1.2 涉外或可能涉外项目,宜在图角附小图,标示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相对位置及航线。涉及国界和海疆界线的,一定要正确,全面反应。

1.3矿产地规模、符号及着色按DZ/T0001-91和GB958-89规定。本图式中的铝土矿、煤矿、磷矿等矿产地可以不反应在图上。

2.区域地质图(顺序号02、图号02)

2.1区域地质图是为阐明矿床所处区域地质特征而编制的,对于某些特别简单的沉积矿床,可将此图作插图置于文字报告的有关部位,不单作附图。

2.2一般地讲,区域地质图的编图范围应至矿田级。例如本图式中黔西南××背斜控制的金矿田,至少包含了紫木凼矿区和三岔河矿区;再如瓮福磷矿各矿段勘探报告所附区域地质图就含白岩矿区和高坪矿区。

2.3区域地质图比例尺从1:10000、1:25000或1:50000中选用较为恰当。

2.4是作带地形的地形地质图或是不带地形的地质平面图,据实情酌定。

2.5将褶皱轴线(着墨绿色)及名称标在图上,确有必要时,可另编制构造纲要图作附图或插图。

2.6区域地质图必须是地质平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剖面图三图合一。

3.矿区(床、段)地形地质图(顺序号03、图号03)

3.1数个图幅组成时,在每一幅外图廓左上角绘接图表。第一幅写大图名、附小图签,末尾幅不写大图名、要附大图签,处于中间的图幅不写大图名、只附小图签。

3.2按正规分幅的图幅,应在每幅图四角注经纬度。

3.3 详查、勘探阶段的地质图内不附地层柱状图和剖面图;预查和普查阶段平、剖、柱三图合幅或分列,据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应分开作。

3.4 原始图件地层产状要注倾向、倾角,例如130/35,这便于制图且能提高精度。

4.综合地层柱状图(顺序号04、图号04)

4.1A2图幅足够。各栏宽度见图式下边注记,图幅长度若不够,可在岩性单一地

段用缩减符号缩减柱状花纹长度,但断线上下同种岩性的柱状图不得少于各20mm 。

4.2 柱状图两侧各留4mm 空格,是为更好表示厚度较薄的矿层、标志层引线用。

4.3 厚度栏内填写“极值、均值(一般值)”。极值写“××.××~××.××”,均值(一般值)表述为(××.××)并置于表示段/层之底线。

4.4 有相变或尖灭等出现时,在柱状图花纹及岩性描述中均应有所反应。

4.5 备注栏内,可填写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内容。

5.地表采样平面图(顺序号05、图号05)

5.1矿层露头线根据V 形法则之自然曲线连接,中段采样平面图矿层顶底界线可于两工程间用直线连接。

5.2 本图式采用的是着色区分矿体、围岩或其他地质标志层;也可根据矿床具体情况,采用花纹符号表示方法,例如:矿体按类型(自然类型、品级类型、工业类型择其一),围岩按岩性用各自规定的花纹符号。

5.3 样沟可以统一顺工程一边绘,不必严格按实。

5.4 样品分析结果表中可只列出矿体(矿化体)及其直接顶底板1~2件样品;非矿部分的取样,可以只列出样长而不计算代表厚度;矿体厚度和平均品位的表示方法,本图及以下有关图式中,都直接在工程一侧用.%)

10()(6 平均品位厚度m 表示。 5.5 若矿体倾斜特缓或厚度较薄,在平面图上表示采样有困难或效果不理想时,应当采用在工程旁加小柱状方法表示,此时,平面图比例尺1:500~1:2000、小柱状比例尺1:50~1:200,如下图示意:

5.6 若只有一层矿或一个矿体,样品分析结果表中“矿体编号”一栏不要(以下有关图件同此)。

5.7需要的话,可增作××m中段采样平面图。

6.矿层对比图(顺序号06、图号06)

6.1 矿层对比图不是必作图,据需要而定。

6.2可以是沿走向的对比,也可以是沿倾向的对比,本图是沿走向的地表工程对比;可以是地表的对比,也可以是大体沿某一标高的对比。

6.3不确切的对比线用短虚线。

6.4一般情况下,柱状花纹按矿石自然类型绘,对比线可按品级(本图即是)、自然类型或工业类型,根据矿床特征确定。

6.5必需时,可以按品级着不同红色,这样图面更清晰。

6.6小柱状图中点间的距离是工程水平间距。

7.煤层对比图(顺序号07、图号07)

7.1在多煤层井田,煤层对比十分重要,对比中切记要慎之又慎。

7.2煤层少或煤层极易对比确定的,可不作此图。

7.3特殊意义的岩性标志层、化石层、煤层、特殊物性层等,均可作煤层对比依据。

8.中段地质平面图(顺序号08、09,图号08)

8.18号中段图适合于比较简单的沉积矿产,且采用着色分层,不绘岩矿花纹;9号中段图适合于较复杂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在岩矿花纹的基础上,加着色以更加醒目。

8.29号图是从一个金矿床的中段图中摘录的,鉴于金矿床的特殊性,它的矿体,是在岩石花纹基础上再着色显示的,对于一般有色金属矿产,还是在矿体部位绘矿体花纹为是。

8.3如岩性简单,可只在工程(如坑道)及勘探线(钻孔控制)一侧绘花纹,不必如9号图两侧均绘花纹。

8.4多矿体/矿层时,应注明矿体/矿层编号,并分别在工程侧标注矿体

.%)10()

(6-平均品位厚度m 。

8.5 需要时,可将资源/储量级别及范围标示在图上。

9.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0,图号09)

9.1 非用剖面法(横断面法)估算资源量和计算储量的,勘探线剖面图一般不表示资源/储量级别和分布范围,以减轻图面负担。

9.2 原始图件上注记地层产状,清图上不注记。

9.3 平面图上应注记X 、Y 坐标线及数值。

10.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1,图号09)

10.1 本图式适用于矿层分布范围大、矿石自然类型多的矿床,例如我省的磷矿、铝土矿、锰矿、煤矿等。

10.2 由于加了小柱状,对矿石类型和矿层结构及取样等一目了然。针对各矿床具体情况,可以是品级对比、自然类型对比或工业类型对比。小柱状图在花纹符号的基础上加着色将更加醒目。

10.3 9.1、9.2和9.3条规定同样适用于本图式。

11.纵剖面图(顺序号12,图号10)

11.1 在需要对矿床作纵向(沿走向)工程控制程度研究和展示矿体产状、空间形态及矿石类型变化时作纵剖面图。

11.2 需要时,可于浅部、中深部、深部各作一条纵剖面。

11.3 对于简单和比较简单的层控矿床,可不像本图式作全图花纹填满,用本图式10号、11号方法表示即可。

12.资源估算垂直纵投影图、资源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3、14,图号11) 12.1 在纵投影图上,一般情况下矿体露头线是矿体底板点投影连线,厚度巨大的矿体,也可采用矿体厚度中点作投影点;在平面图上则需将矿层顶底板界线准确绘

* 资源量计算用“估算”,储量计算用“计算”,两类均有,适用从高原则,用“计算”。

示。

12.2 不需计算金属量的矿种,图式中的“矿石量”改为“资源量”、或“储量”,“金属量”一栏去掉。

12.3 坑道控制的各级资源/储量,在纵投影图上,其块段边界线可以以通过坑道底板或顶板的折线为界,不必拘泥于通过坑道腰线。

12.4 如矿区工作程度较低、工程较少,在纵投影图上可用纵线与X/Y 座标线交线取代图式中的纵线与勘探线交线的表示方法。

12.5 若矿床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业矿体/矿层,一般情况应分别作图进行储量计算,此时图名为“××矿段×号矿体资源计算垂直纵投影图”或“××矿段×矿层资源计算平面图”。

12.6 若有断层对矿层造成破坏,应注意对断层两侧矿体分布范围重/缺的表示和资源量恰当计算。

12.7 序号13适用于矿体倾角陡,且采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的矿床。

12.8 序号14适用于矿体倾角缓/较缓,且采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的矿床。本图式以黔中铝土矿为例,说明在有共生矿产和质量评价多指标时的表现方法,对矿种和评价指标均单一的,其表示方法应同序号13图式。

12.8.1 共生的硫铁矿、铁矿单另作图计算资源。

12.8.2 由于Al 2O 3、SiO 2、Fe 2O 3、S 含量是划分铝土矿石工业类型的重要依据,

因此采用了如图式所列的单工程、块段表示方法;对于共生的硫、铁矿产,应当采用序号13图式表示方法。

12.8.3 基于12.8.2之理由,铝土矿“资源估算结果汇总表”应按下式: 上表本应置于序号14图中,由于图面受限,故在此列出。正式提交的成果图件,必须将图例、资源估算结果汇总表和图签置于图幅内。

共生的硫铁矿、铁矿资源估算结果汇总表表示同序号13图。

13.资源/储量计算剖面图(顺序号15,图号11)

13.1 本图式适用于横断面法计算资源。可以是单剖面计算(相当于地质块段法中的最近地区法),也可是联合剖面(两条或两条以上剖面控制一个块段)计算(相当于块段法)。

13.2 若只有一个矿层/矿体,“矿体编号”应去掉;若是用单剖面计算,图式中的“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编号”只有一个,本图式中有两个块段号,说明本断面的数据将参与两个块段的资源/储量计算。

13.3 配套作一张平面图(矿体缓倾)或纵投影图(矿体陡倾),此图主要表示各类资源/储量计算块段的划分和储量结构,总量应列表说明。

13.4 块段体积计算:

单剖面法:剖面面积S (m 2)×控制长度L (m )。通常情况下,L 是向该剖面两侧各计1/2工程间距,即V =S ×L (m 3)

联合剖面法:一般情况下,V =L S S ?+22

1,式中的L 即两剖面间的距离;若S 1与

S 2面积之差大于40%,用截锥公式,即V =

L S S S S ??++32121,若S 1与S 2中有一个面

积为0,则用锥形公式,即V =

3L S ?。 14.资源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6,图号11)

14.1 本图式特别适用于矿层稳定、厚度大、倾角缓的矿床,其实质是利用不同标高水平断面所圈定的矿体面积分块段进行资源计算。水平断面法计算资源的最大优点是能清晰显示不同标高区间的资源及空间分布,特别对露天开采矿床采矿计划编制和作业大有益处。

14.2 相邻两水平断面间的矿体体积计算方法同13.4联合剖面法,只是式中的L 变为两水平断面间的高度差H ,本图式中H =10m 。

15.煤层资源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7,图号11)

15.1 考虑到我省现阶段矿产勘查市场对煤矿勘查的需求较大,故专门制定本图

式。

15.2本图式以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附图之二十作底图仅局部修改,作正式图时注意:

1.使用我局编制的图例。正断层及破碎带符号可用右斜45°斜线,逆断层及破碎带用左斜45°斜线,煤层风化带是水平细线;

2.资源分类分级按新标准,如图中的1.C,应写成332-1,1.D应写成333-1;并分别按332、331着色。

3.取样结果表中分析结果栏内应列出委托方要求的主要项目,如增加列出硫对贵州省目前一些煤矿勘查项目可能是必要的。“样号”栏之前应加“序号”栏,如图面负担重,“样号”栏可以考虑取消。

16.露采矿床外剥离量计算图(顺序号18,图号12)

16.1本图式中,只有顶板外剥离量计算,需要时,应同时进行底板外剥离量计算。

16.2剥离量计算方法同14.2水平断面法资源量计算。

16.3亦可选用剖面法/横断面法计算内、外剥离量,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定。

17.矿区抽水试验综合图表(顺序号19,图号13)

17.1正式图件是一幅A1图纸。

17.2本图式表示的是带观测孔的分层抽水试验,若不带观测孔,本图式中的降落漏斗剖面图可以省略。

17.3据规范,一般情况下,应对每一层段的抽水试验进行三次降深,只有当单位涌水量q<0.01升/秒.米或降深很大时,才可作一次降深抽水试验。

17.4水质分析项目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对水质和地下水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

17.5 K值计算是依“岩溶裂隙潜水”选定的。含水层性质不同,K值计算公式不同。

18.探槽素描图(顺序号20,图号14)

18.1作好探槽素描图,最根本的原则,是将各种地质现象,按视倾向和视倾角分别投影在垂直面(槽壁)或水平面(槽底)上。当然,如果施工质量好,探槽壁、底形状都很规整,前述问题不复存在。

18.2需要时,应编录对壁(通常不是全槽,而是某一特别有意义的地段);反之,对于特别简单的沉积矿床,就是TC1和TC2也可不编录底板。

18.3本图式将各主要类型的探槽/剥土编录格式置于一幅图中,具体适用范围是:TC1素描图:适用于矿层在陡坡出露,取样相当于在掌子面上进行;

TC2素描图:最常见的情况,取样在槽壁或槽底进行;

TC6素描图:第四系覆盖层极薄,槽壁和槽底交线就是基岩(矿层)露头线,加之矿层产状缓,此时,只绘一根地形线,在其下面画各种符号即可;如果是陡矿体,相当于作一个剖面,将样槽置子底板上;

BT2素描图:相当于掌子面编录和取样。

18.4对文字描述,本图式采用的是序号法,必要时,也可采用以底板水平注记

t白云岩……。描述标尺为数的方法,如TC1素描图:0~2.5m碎石土,2.5~5.7m O

1

显然应是分工程进行的。

18.5一个矿区,尽可能的统一编录某壁及统一展开方向,这样更有利于资料整理,如确有困难时,当然应选择最具代表性一壁作素描。

18.6 取样顺序号是每一工程均从1号起。对于样号,本图式采用的是矿区代号+工程号+单工程流水顺序号,也可采用矿区代号+矿区流水顺序号。尽量连续取样,这样不易产生重/缺。

18.7平面方向上槽探方位大于15度转折时,槽底拉开,槽壁注记,如下示意图:

此时,拐点除应编号外,还需注明坐标

X、Y、H。

当探槽坡度大,自然状态下一张图纸

放不下时,按下示意图处理:

当探槽很长,又不采用接图法处理时,可用下示意图示方法处理:

18.8 显然,一幅图内只有一个工程素描图时,不用另注小图名和比例尺,此时,应将“比例尺1:×××”写在大图名之下的相关位置,且外图廓线至图纸边线距离应为60mm 。

19.浅井素描图(顺序号21,图号15)

19.1 以东壁或北东壁为第一壁,顺时针展开,东壁与北壁交点或北东壁与北西壁交点为井口坐标测量点。

19.2 根据揭露对象复杂程度确定比例尺和素描壁数:QJ1就是一个柱状图,对于简单的层控和沉积矿床非常适用;QJ2采用两壁素描,这是合符规范要求的常规图式;QJ3不但采用四壁素描,还因矿体品位变化大而采用对壁刻槽以便综合计算该工程矿体平均品位和厚度。特殊情况下编录掌子面和井底。

19.3 井壁形状出现较大不规则时,用视倾向和视倾角投影在一个统一的垂直面(一壁一个)上进行编录,质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19.4 分工程进行文字描述。本图式用的是序号法,也可用井深注记为标示的标尺法,如QJ1素描图:0~0.60m 黄色粘土,0.60~1.80m……

19.5

一个浅井一幅图时,不用另注小图名和比例尺,只在大图名之下相当位置

标示“比例尺1:×××”即可。

20 坑道素描图(顺序号22,图号16)

20.1压平法展开。沿掘进方向,绘左壁时,壁置于图上方,顶置于图下方(如本图式);绘右壁时,顶在上,壁在下。

坑道方向变化大于15°时,拐点要有坐标数据,坑道顶板连续绘制,坑道壁相应裂开或重叠,重叠部分绘采样或有重要地质现象部分,或者是后掘部分。

20.2按规范,只素描一壁及顶。需要时,加绘重点研究部分另一壁;简单的矿床,也可只绘一壁或顶;沿脉坑道,绘一壁或顶加掌子面素描。总之,以能最好显示揭示对象三维空间为原则确定。

20.3描述分段可用序号法或标尺法,本图式采用的是序号法。在补充描述中,也可用其他方法,例如在本图式中,可以这样描述:“15号样段控制的范围,黄铁矿、雌黄等硫化物特多,呈星散状和脉状分布。”

20.4目测即易识别的矿种,素描图上要按矿石自然类型对矿体着重表示;本图式是一个卡林型金矿床,要在现素描图的基础上,根据样品分析结果和工业指标的要求,用红色线条重叠圈定矿体。

20.5若为斜坑,则方向标记改为;顶板素描是与坑道倾角相同的斜面,不是水平投影面,若坑道倾角有较大突变,顶板亦应用裂开或重叠的处理方法。

20.6平面图上,O点坐标是符号中的“.”位。

21.老硐素描图(顺序号23,图号17)

21.1老硐的形状往往都很不规则,因此,首先要作好基点控制,并在此基础上较准确测量老硐的空间位置和形状。通常情况下,老硐倾角小于45°时,用平面图示总貌,大于45°时,用纵投影图示总貌——可以是垂直纵投影、也可是沿某一斜面的纵投影,一般情况下,前者居多。

21.2因地制宜,综合选用探槽、探井和坑道的编录方法,有意义的,要进行专门地质测绘。

21.3本图式示缓倾矿体老硐编录。在平面图的基础上,配纵向图、横向剖面图

(空心或实心)和某些重要地质意义的壁或掌子面素描图,能清楚反映有关矿床地质情况和空间分布,本图式没有作壁和掌子面素描图。

若为陡倾矿体老硐编录,在纵投影图的基础上,配合水平断面图、横剖面图和某些重要地质意义的壁或掌子面素描图。

21.4通常,展示老硐全貌的平面图或纵投影图比例尺1:100~1:500,其余素描图用1:20~1:100。

21.5有可能时,在进硐编录之前,进行调查、访问,往往收到较理想效果。

22.钻孔柱状图(顺序号24,图号18)

22.1成图图幅大小为A1图幅规格。

22.2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第11.3条指出的无矿部分可用断开线缩短绘制、但断线(即缩减符号)上下同种岩性的柱状图不得少于20mm(总共40mm)、比例尺可以较小的规定,孔深在A1图幅内能一个比例尺到底且不需缩减的,可只用一个比例尺1:100或1:200;反之,则无矿部分(或矿层顶板之上)可缩减,并用比例尺1:200或1:500,矿系(层)部分用1:100或1:200。

22.3柱状图花纹两侧各5mm空行,是为引线需要而设置的,不需引线时,画水平线连接左右栏目。

22.4 “岩心采取”一栏中的有关数据,目的层/段全填;非目的层/段,只填分层/段为岩心总长和分层采取率。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分析

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分析 摘要:地质环境分析可以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资料。针对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本文首先从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专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一、引言 地质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甄别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在人类环境质量中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地质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资料。近年来,贵州省地质地质环境研究成就显著,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地质环境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Hoardman Brenda(2013)分析了英国利物浦地区的地质环境,发现该地区内老第三纪至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大体上可分两期,即早期和挽近期。早期—老第三纪时期,在这一阶段,早期受板块碰撞造山波及,产生东西向挤压,形成南北向褶皱和逆冲断裂。之后,随着沉积盆地的褶皱造山而形成东西向褶皱[1]。 Geller Howar(2014)通过对巴西多圣保罗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随着造山期后的应力释放和在不均一的抬升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网状断裂[2]。 本文对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进行了分析,试图为相关领域专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提供参考。 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望谟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乌蒙山脉东南侧边缘岩溶化山原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为典型,以石灰岩峰从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离体状展布。全县地貌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较少;地形坡度较陡,多在20°~30°之间,地面平均坡度为25°。下面从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地层岩性 望谟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另局部有岩浆岩出露。以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泛,出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5%以上,余者分布零星。 石炭系(C):出露于桑郎背斜、麻山背斜一带;泥盆系(D):含泥盆系上统(D3)地层响水洞组至代化组(D3x-dh);泥盆系中统(D2),纳标组至火烘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 ?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 ?判读地质年代表; ?认识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 ?阅读地质图 3.1 地史的基本知识 几个概念的区分: 地史---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时代,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测定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确定的;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一、地层的地质年代 地层和岩层的区别: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岩层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而没有时代的含意。 地层-在地质学中,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一套岩层及其上覆堆积物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二、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 ◆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的层序总是先老后新(下老上新). 2.标准地层对比法: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特征基本一致。可以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 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可靠性。 3.层位接触关系对比法: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4. 生物层序法: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地壳上升可以形成侵蚀面,然后下降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埋藏的侵蚀面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具有埋藏侵蚀面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1)角度不整合: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新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但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不连续的,中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3)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且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连续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Word版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终审稿)

2地质构造及地质图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 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 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 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 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 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 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 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 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是指()。 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 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 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 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 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 P30 A.缓倾岩层 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 D.直立岩层 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 P32

地质图编制

地质图阅读与编制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

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 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标准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

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文案. 标准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 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 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贵州水文地质

贵州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贵州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始于1958年,由贵州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开展1:20万区城地质调查的同时进行,编有各调查图幅的“水文地质专报”。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限期,贵州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生队,进行了1:20万贵阳幅、安顺幅、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分别著有各图幅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报告。这一时期的调查,在工作方法和内容方面都较简单和租略。 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加强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之后,中央军委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国家地质总局统一部署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贵州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32部队、贵州省地质局 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承担。1975年开始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国际分幅分工开展工作。至1980年,732部队先后完成湄潭、遵义、桐梓、息烽、威宁、瓮安、镇远、沿河、江口、毕节、威宁、威信、正安等12个图幅;734部队完成黎平幅;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贵阳、独山、罗甸、都匀、榕江、剑河、水城、盘县8个图幅。省地质局缩二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完成安顺、安龙、兴仁3个图幅。贵州与邻省接壤的边角地区有3图幅,分别由相邻省地质局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参加该省普查工作的解放军部队完成。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完成全省 17."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各图幅的普查报告,均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精度符合要求。 至1983年已全部正式出版,供有关部门使用。 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解贵州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进行了划分,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水化学特征有了较系统的认

贵州省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及技术标准

贵州省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及技术标准 1、资料收集与整理要求 1.1地质资料 (1)矿井地质勘探精查或详查报告,矿井生产修编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 (2)矿井设计说明书。 (3)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构造纲要图,井上下对照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4)采掘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和相关图件。 (5)煤巷地质编录的煤厚变化、断层、褶皱、顶底板岩性变化和构造煤厚度,测井曲线解释、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的断层、构造煤厚度等。 (6)断层,褶皱,陷落柱,火成岩,顶、底板砂、泥岩分界线、水文地质资料等。按附录B中表B-9、B-13、B-15、B-18等和附录A中表A-1要求填绘。 (7)所有的钻孔柱状图和勘探线剖面图,按附录A中表A-1要求填绘。 (8)三维地震勘探资料。 1. 2瓦斯资料 (1)收集整理建矿以来掘进、回采工作面瓦斯日报表,风量报表,产量报表,采、掘月进尺等资料。按照附录B中表B-1、表B-2、表B-10进行统计,结合瓦斯抽采量计算回采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相对瓦斯涌出量;掘进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 (2)瓦斯含量资料:地质勘探钻孔取样测定的瓦斯含量和生产阶段取样测定的瓦斯含量,按照附录B中表B-3进行统计。 (3)瓦斯抽采资料:收集整理地面和井下瓦斯抽采资料,包括所有的瓦斯抽采设计方案和瓦斯抽采台帐,整理预抽瓦斯和采掘过程中边采边抽的瓦斯量,按附录B中表B-10统计,计算瓦斯抽采量。 (4)瓦斯压力测试数据:按附录B中表B-4进行统计。 (5)煤巷掘进测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参数,如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钻孔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 max、钻孔最大钻屑量S max、瓦斯放散初速度ΔP、煤的坚固性系数f值、瓦斯突出危险综合指标K 值,按照附录B中表B-5、表B-6进行统计。 (6)煤与瓦斯突出点动力现象资料。 统计建矿以来的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点动力现象资料,描述发生过程和突出位置地质资料,描述作业工序详细资料,按照附录B中表B-7、表B-8统计。 2、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 2.1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运用板块构造、区域地质演化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矿区构造在历次构造运动中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每次构造运动引起的拗陷、隆起造成的风化、剥蚀、沉积作用和挤压、拉张作用对煤层瓦斯保存条件的影响;每次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控制作用;同时,搞清挤压剪切、滑动剪切作用对构造煤形成分布的控制特征。结合大量瓦斯地质资料,分析矿井构造等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从而揭示出矿井瓦斯地质规律。 2.2瓦斯含量、瓦斯压力预测 在厘清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邻近矿井实际的瓦斯地质资料,划分瓦斯地质单元,分析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建立瓦斯含量与主控因素的数学模型(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预测),预测瓦斯含量分布情况,有条件的矿井则可以建立瓦斯压力预测模型预测瓦斯压力分布情况。 2.3瓦斯涌出量预测

水文地质图着色原则2018

水文地质图的着色原则 水文地质图的着色原则 1、颜色是最醒目、最直观的信息。对地质、矿产来说,最重要的是地层的时代 和成因。因此,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和不同成因的第四系,采取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参阅GB 6390—86《地质图用色标准》。 2、对水文地质来说,重要的是区分4种不同的含水岩体(松散岩类含水岩体、 碎屑岩类含水岩体、可溶岩类含水岩体、块状岩类含水岩体)和它们的富水性。 3、目前,各勘查单位编制的水文地质图,多按地质图的着色标准进行着色,其 颜色不能直观地反映不同的含水岩体和它们的富水性。 4、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柱状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的着色标准,建议参考《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的着色原则,采用黄、褐、蓝、红4种颜色代表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体、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体、可溶岩类岩溶水含水岩体、块状岩类火成岩裂隙水含水岩体。上述4种颜色由浅至深分为4种色调,反映含水层弱、中、强、极强4级富水性。保留地层时代的界限和代号。含水层的富水性分级,可以参照下表: 含水层富水性分级弱中强极强 泉水流量(L/s)<11~1010~100>100 管井出水量(m3/d)<100100~10001000~10000>10000钻孔单位涌水量(L/s.m)<0.10.1~11~10>10 5、变质岩中的板岩、片岩按碎屑岩类含水岩体着色;白云岩、大理岩按可溶岩 类含水岩体着色;片麻岩、混合岩按块状岩类含水岩体着色。 6、水文地质剖面图潜水位以上透水不含水的岩层不着色,隔水层可以用黑色正 交的网格表示。 7、根据上述简明的着色原则,除了地层的时代以外,颜色可以区分4种不同含 水岩体的地下水、4级不同的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以及地下水的隔水层。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