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课例研讨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课例研讨

活动主题: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教学会诊查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使学生在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的开展活动,这决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纵观以往的科学教学,我们发现,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课时的缩减及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短缺的限制而忽视了实验操作,特别是受当前考试压力的影响使一些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讲实验、画实验图、背实验现象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势必影响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梳理问题定主题:

我校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而忽略了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科学课无创新性、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但学生体会不到探索科学的乐趣,而且造成课堂效率低,知识掌握肤浅,印象不深,学生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看到的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鉴于这些现状,我们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更好玩”。并把这一问题定为我们科学课例研讨的主题------《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理论学习明方向

主题确定后,我们组全体教师认真集中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研究》《小学科学教材》《河北教育》等相关资料,还进行很多网上学习,观看了《河北省小学科学获奖课例实录与点评》;网络上自主阅读博客,查找网页,如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国期刊网、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学习活动中,大家得到一些启示:如何提高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识到:优化实验设计、关注实验过程指导、给予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和空间等是实现有效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实验课要体现“好玩”,但实验不是让学生玩玩而已,是经过“学生猜测

——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四、集体备课找方法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一问题。我们以《冷水与热水》一课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我们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综合了大家的想法,把重点做了转移,达成共识。主要强调了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质疑猜测,制定实验方案,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组决定由崔桂月老师向大家展示这节课。

五、大家观课验实效

催老师刚才进行了课堂实践。

六、个人反思说得失

我们观看了催老师的课堂教学,下面先请催老师就这节课做一下自我反思。

七、同伴互助共分享:

刚才崔老师深入细致的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从设计理念、预设与生成、教学效果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感谢崔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研讨的课例,大家肯定迫不及待的想交流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建议,下面我们就以崔老师这一课为载体,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张艳新:

明确实验的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物体都能导电吗》一课,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推出一些金属有导电的作用,但木头不导电等,就需要实验去验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类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称为:证明……。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整个科学学科学生实验中的主要部分,如《摩擦力的秘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例如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就是验证性实验。从让学生上前分别将左右食指浸入热水和冷水中约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和大家分享他的感受,到请同学想一想,当我们把这杯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都在为明确实验的目的做铺垫。可见明确实验的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提出当我们把这杯冷水放入盛

有热水的烧杯中时,真的会冷水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吗?带着这样的实验目的同学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赵宗军:

敢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动手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很难想象他有多强的创新能力。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低是评价科学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志。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针对初学科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对他们既稀奇又陌生,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把实验作为重点,重视实验操作的启发,使学生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科学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有些做不了的实验,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付云

用实验证明猜想,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用实验证明猜想,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更加强烈的想去探究,但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看,用手、耳、鼻等全面的感知事物。观察现象到分析比较,将动手操作进行到底,那就是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写下观察操作的现象、感受,并要注意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我们在设计课时也注重了这一点,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白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任务,并且还要专门派小组长检查记录。本节课我们在这方面……..。

赵青林:

训练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是科学实验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得出实验结论,更要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结论的得出的过程,是思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必将产生新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家,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对于课堂上的学生,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是新知识的获得。所以,得出结论是探究

过程的高级思维,是能力和知识双丰收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设计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历烧瘦肉、挤压肥肉、往馒头上滴碘酒3个实验的过程,试验后让学生把结论说出来,这样才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试验后让让学生多说,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科学的关键是用科学,在这节课中通过学习知道了食物营养的不同作用,回过头看自己设计的一日三餐是否合理,帮助父母设计一顿合理的饮食联系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八、专业引领再提高

我们的老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我们的讨论很热烈,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使我们今后的教研活动更深入而有价值。但也肯定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接下来请李老师为我们进行专业引领。

九、共识提炼为常规

听了李老师的专业引领,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通过这次课例研讨,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在实验教学中要紧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素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1、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

2、实验时,严格“操作过程”

3、实验中,全面“观察现象”

4、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让科学课更有乐趣。

十、困惑引出新课题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今天的研讨又让我们发现学生的操作行为还有待于规范。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希望大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次课例研讨活动,对我们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次提高,在此次课例研讨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李老师的专业引领,为我们下一步的课例研讨活动确定了重点。本次课例研讨虽然接近尾声,但对这些生成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却刚刚拉开帷幕,课例研讨活动永远是讲不完的话题。本次课例研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根据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确立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科学研究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确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目标。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必然提出改革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是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基本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在改进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与一般教案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下面是2年级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它们能让电通过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交流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举例说明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规则。 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逐步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玩“探路”游戏 活动目标 1、练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 2、玩“探路”游戏,激发兴趣,并从中发现有的材料能让电通过、有的材料不能让电通过。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自制的游戏电路板(迷宫样用裸金属线做成的通路,在不同部位分别放有铜、铁、铝、木头、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 活动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活动目标

l、观察一些常见材料,预测它们是否能让电通过,提出实验方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填写实验表格。 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常见的金属都能让电通过,而金属以外的大多数材料都不能让电通过,但有少数不是金属的材料也能导电。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各种材料(铜、铁、铝、木片、纸张、塑料、碳棒等)、记录表格。 活动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了解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2、知道在生产中要注意安全用电。 活动器材:电线、电插头、电插座。 三、教学过程 (一)玩“探路”游戏 (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热与温度》教学案例分析 罗平县富乐镇乐峰完小王彬 教材分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会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是这样的吗? 可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75373.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上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下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 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 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 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潘集区第四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 教师阶段性学习成果(案例分析)组别:常识姓名:曹怀明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观察能力 “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在实验中,同学们先根据实验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验中,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学世界。比如说《纺织材料》一课,需要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我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仔细看从布料中抽出的纤维,再拉一拉,比较牢固程度;用火柴烧一烧,比较气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一系列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触很多,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兴趣。 有时把某一物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非常贪玩,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捉蜻蜓,捕小鱼,逮蚂蚱,钓青蛙。捉来什么就解剖什么,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蚂蚱的筋儿……儿时的兴趣爱好让我决定了当一名科学老师。现在我如愿以偿了,我也不忘带领自己学生去解剖动物、做植物标本,为学生打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doc

关于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问题案例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2班张琪2011022237 2014年10月,我第?次走上讲台,也第…次教授科学这门学科,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开始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老师的之道之下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在我,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我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案例坐一下阐述。我开始一直用教学笔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和其他老师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希望以此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在这里,我想用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我前阶段的教学研究工作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及报告。 【本文摘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当两者融合之后会给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单纯从教师的教学情况着手,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走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力求找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正文部分】 一、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1、关于“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 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 O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2、关于“因材施教” 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案 例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热与温度》教学案例分析 罗平县富乐镇乐峰完小王彬 教材分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会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是这样的吗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答题、案例分析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答题、案例分析题) ——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一.简答题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二.案例分析题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3.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课标部分及案例分析参考试题及复习资料一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新蒲新区第七十小学:余章凤 一、填空。(50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至少5种 11、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12、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13、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14、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要(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 社会和学生)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 关于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问题案例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2班张琪 2011022237 2014年10月,我第一次走上讲台,也第一次教授科学这门学科,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开始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老师的之道之下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在我,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我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案例坐一下阐述。我开始一直用教学笔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和其他老师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希望以此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在这里,我想用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我前阶段的教学研究工作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及报告。 【本文摘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当两者融合之后会给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单纯从教师的教学情况着手,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走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力求找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正文部分】 一、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1、关于“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2、关于“因材施教” 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 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有机融合于课堂后的思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学活动中老师通常把课堂教学分为多个环节,其中以探究环节为重点,该环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让学生自由地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之后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在探究阶段的发现。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对不同看法进行争论,一些难以明白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这种形式形成了我国科学课改革的基本特色,也深深扎根在芜湖科学教学的实践之中。

最新-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精品

前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业评价等各个方面与自然课程都有很大不同,以及实现“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教育理论只能指明教学发展的一般方向,要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教学设计就是联系二者的桥梁。为此,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之际,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科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教学设计概述,以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为主线的构建,以“何为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等解决问题式思路呈现,赋以“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策略”,从可操作的角度,力图突出实践性,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帮助。第二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汇集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其内容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的,反映了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及系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法,力图有助于教师的借鉴和创新。第三部分为小学新课程科学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呈现教育理论与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际情境借此予教师以启示和引发教师不断反思,在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书主编韩凌,编写人员有马学军、曾小兰、冯玉生、刘功正、张云、何建东、肖兰芬、陈凌锋、潘力行、张家尧、游月殿、陈汉红、李国东。 本书采用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实录,在此对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对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编者 2005年6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时: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教后记: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白雾问题不管怎样提示,学生都说不到点子上。可能是天气真是太热了,学生难以观察到白雾。另外,许多同学没不带冰棍来。 第二课时:纸锅也能烧水吗? 提问:纸锅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联系生活的实践经验讲出自己的理由。 媒体:播放“纸锅烧水”视频。 材料:纸盒或纸杯装满水、酒精灯、三角架。 汇报:学生一边观察实验,一边描述实验现象,填写课本“我的发现”。 归纳: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认为纸放在火上就会燃烧,用纸盒来烧水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动手做一做实验,就能知道真相。所以我们要大胆假设,敢于尝试,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 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教后记:整节课我都和学生在实验室做纸锅烧水的试验,出于安全考虑,在酒精灯上加了石棉网,但这样热量就来得少了很多,结果快下课时,也只烧到了冒汽泡的份,与学生想象中的沸腾现象有距离。 探访生物王国

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f17342053.html, 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例分析 作者:林雅梅 来源:《小学科学》2019年第01期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组织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而小学科学课程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隱藏的科学道理,并学会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一、理论背景和探讨意义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组织方式,它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有机融为一体。STEM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并具备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STEM教育理念和小学科学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和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STEM教育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物,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探究,最后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而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做一名小科学家》为案例进行探讨。 (一)寻找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它能站立在老师的指尖,怎么摇晃也掉不下来。这样的创设情境,容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学生会一致提出问题:“纸鹦鹉为什么会站起来?”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案例分析 育苗育心育人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育案例分析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让学生知道了植物不用种子也是能繁殖的,让学生关注到“繁殖”的多样性。上完课后,我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种植的过程。作为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种植的经验,但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所以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从老师的角度,我认为这不光光是一次种植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经历,同时也是一次“育苗育心育人”的学生实践活动。 “育苗”即这次活动表面的主题——学生亲手种植植物,体验播种、育苗、维护、收获的快乐。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城镇户口,很少能接触到农业种植。记得一次语文课讲《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老师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白天出去干活耕田,晚上搓麻将。”这看起来

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了现在学生脱离农村生活的现实,学生没有见过麻绳,只见过麻将,当然会认为是晚上搓麻。这次种植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实践种植的机会。学生是乐于参与种植的,他们希望看见自己种下的种子一天天成长,最后开花结果,吃上自己种出的果实。在育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向日葵与多肉的种植的种植知识,更能了解到不少种植物繁殖的有关的知识。 “育心”即在培养学生用爱心照顾自己种植植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养植物的爱心是学生们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感情,但是在充满爱心的同时还能做够有“耐心”,有“恒心”却需要一点点培养的。在开始种植培训时,我便告诫他们:植物的日常管理与记录需要你们的细心观察,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发现不了植物的细微变化的;耐心也是你们应该具备的,种下的种子不是一两天就能发芽,小苗也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同学们耐心等待,揠苗助长会导致植物无法开花结果,甚至死亡;同样,植物的生长过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需要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有“恒心”,坚持照顾植物,做好观察记录。诚然,没有这些是无法让种下的小种子开花结果的,相信学生不管成功种出或中途夭折,都能有所体会。 孩子们在繁殖多肉植物的时候,他们手里捧着一片多肉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