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1年6月18日

2000年,是全国各地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绩的一年。东、中、西部旅游业全面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9%,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业主要指标全面增长,外国旅游者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

——入境旅游人数达8344.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外国人101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港澳同胞700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台湾同胞31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22.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继续居世界第5位。在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中,外国人80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港澳同胞203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台湾同胞271.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162.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继续居世界第7位,相当于当年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6.5%。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0年,国内旅游全面升温,呈现出出游人数大幅增长、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的特点,并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国内旅游“黄金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国办发[2000]46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使我国假日旅游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7.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镇居民3.29亿人次,农民4.15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175.5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235.26亿元,农民旅游消费940.28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26.6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678.6元,农村农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6.6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26亿人次,旅游收入574亿元。

三、旅游业产业规模及从业人员

根据本年度对国内旅游住宿设施(不包括旅游饭店)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对全国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6.84万个,比上年增长7.7%。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5.43万个(包括:旅游饭店1.05万个,社会旅馆7.99万个,个体旅馆16.39万个),比上年增长7.3%;旅行社8993个,比上年末增长22.8%;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5100个,比上年末增长4.5%。

——到2000年末,全国旅游业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473.62亿元。其中:旅游住宿设施5435.28亿元,占84.0%(旅游饭店2531.75亿元,占39.1%,社会旅馆2903.53亿元,占44.9%),旅行社365.92亿元,占5.6%,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672.42亿元,占10.4%。

——到2000年末,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64.15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旅游住宿设施468.60万人,占83.1%(旅游饭店112.49万人,社会旅馆311.42万人,个体旅馆44.69万人),旅行社16.43万人,占2.9%,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79.12万人,占14.0%。全国旅游业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800万人。

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为外国市场和港澳台地区市场两大部分。

1.外国市场:

2000年,外国旅华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创历史新高。全年入境外国游客101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洲内市场大幅度增长,洲际市场的增幅也高于上年,韩国、俄罗斯成为继日本之后年送客量超过100万人次的客源国。

——亚洲客源市场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21.9%,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3%,市场份额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其中:韩国、菲律宾、印尼、印度等市场的增幅均在20%以上。作为我国第一大客源市场的日本,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入境旅游人数达220.15万人,比上年增长18.7%;韩国作为第二大客源市场,全年入境人数达134.47万人,比上年增长35.6%。

——洲际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欧洲、美洲、大洋洲客源分别比上年增长18.5%、18.6%和15.8%;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为29.7%、21.7%、10.7%、15.0%、18.8%;英国、德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幅也接近10%。

——2000年,入境旅游外国人在境内的平均停留天数为7.0天,人均天花费为145.07美元。

各主要客源国200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2.港澳台地区市场:

港澳台地区市场是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2000年,入境总人数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2000年,香港市场幅度较大,入境人数达585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过夜旅游者1850.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占31.6%:一日游人数4005.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占68.4%。

——2000年,澳门市场继续大幅度增长,入境人数达1153.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4%。其中:过夜旅游者183.2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0.9%,占18.9%;一日游人数970.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8.3%,占81.1%。

——2000年,台湾市场又创新高,全年入境人数达31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3112.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7%。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的有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广西、浙江、云南、山东、陕西、辽宁、黑龙江、海南、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内蒙古、天津、河南、安徽等21个省(区、市)。广东接待入境旅游者1198.94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位。

——200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1467.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云南、浙江、陕西、广西、黑龙江、辽宁、福建、山东、内蒙古、河北、湖北、天津、新疆等17个省(区、市)。北京接待外国旅游者237.96万人次,居

全国第一位。

——2000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辽宁、云南、山东、广西、陕西、天津、湖南、黑龙江、湖北、河北、重庆、内蒙古、河南、四川、海南等21个省(区、市),比上年增加2个。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41.12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具体情况是:

六、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人情况

——200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珠海、桂林、杭州、西安、中山、苏州、昆明、泉州、厦门、南京、天津、大连、福州、无锡、汕头、重庆、青岛、成都、武汉、黄山等24个,比上年增加3个;另有沈阳、三亚、长沙、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延边、秦皇岛、海口、承德、宁波、济南等12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这些主要旅游城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369.73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数76.1%。

——2000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桂林、杭州、苏州、天津、昆明、大连、厦门、南京、青岛、重庆、武汉、无锡、福州、延边、沈阳、秦皇岛、成都、乌鲁木齐、黄山、哈尔滨、承德等26个,比上年增加5个。

——2000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杭州、西安、泉州、大连、天津、桂林、福州、南京、苏州、中山、青岛、重庆、昆明、汕头、沈阳等21个,比上年增加2个;另有武汉、无锡、长沙、成都、乌鲁木齐、秦皇岛、烟台、哈尔滨、宁波等9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北京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7.68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按收入多少排列,具体情况是:

七、旅游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0年,我国加快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步伐,部分地区取消了定点旅游饭店的规定,部分接待条件较好的国内旅游住宿设施进入了旅游饭店的行列,使旅游饭店的总体规模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饭店10481家,比上年末增加3446家,增长49.0%;客房94.82万间,增加5.88万间,增长6.6%;床位185.60万张,增加8.61万张,增长4.9%。

——到2000年末,全国旅游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31.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在总量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全年平均客房出

租率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达55.9%。其中:全国6029家星级饭店,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7.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国6646家国有经济饭店,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全国833家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饭店,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1.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00年,全国10481家旅游饭店营业收入总额86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上缴营业税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员劳动生产率7.67万元/入,比上年增长10.2%。

——全国6646家国有经济饭店,200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65.00亿元;上缴营业税23.4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48万元/人。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资兴建的833家饭店,200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16.62亿元;上缴营业税10.8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37万元从。

——到2000年末,全国统计的星级旅游饭店6029家,比上年增加217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家,增加40家;四星级饭店352家,增加148家;三星级饭店1899家,增加607家;二星级饭店3061家,增加1163家;一星级饭店600家,增加215家。全国星级饭店共实现营业收入60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国旅游饭店营业收入总额的70.0%;上缴营业税3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00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饭店共有76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营业收入在1~2亿元之间的有56家,与上年持平;在2~3亿元之间的有10家,比上年持平;在3亿元以上的有10家,比上年增加2家。营业收入最高的是南京金陵饭店,达5.43亿元。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具体如下:

八、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量和规模扩大,接待人数和盈利水平比上年有较大增长。据旅行社年检资料统计:

——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8993家,比上年末增加16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268家,比上年末增加12家;国内旅行社7725家,比上年末增加1655家。

——到2000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365.92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46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际缴纳税金8.00亿元,增长43.2%;实现利润总额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2000年,全国国际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旅游者628.41万人、2485.68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2.9%和32.3%;经过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为1143.81万人次、2630.06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37.2%。

——2000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2664.76万人、6713.00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59.5%和31.5%;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4272.55万人次、7626.66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28.8%。

九、出境旅游情况

2000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继续有计划、有组织地稳步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增长较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

——200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47.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3%。其中:因公出境人数为484.1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1%;因私出境人数为563.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9%。中国公民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名,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泰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朝鲜、澳大利亚;首站前往香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目的地的人数,较上年有两位数的增长。

——2000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30.25万人次(包括一日游),其中:组织出国游119.31万人次,组织港澳游178.46万人次,组织边境游132.48万人次。

十、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252所,比上年增加43所,在校学生7.3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43所,比上年减少35所,在校学生25.43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以上合计,旅游院校总数为1195所,在校学生为32.79万人。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000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78.26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1-12-31 0:00:00

2001年是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890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522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995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2%,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1年,在世界旅游业因受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等影响,从而出现负增长的不利形势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全面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8901.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其中:外国人1122.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香港同胞5856.85万人次,与上年持平;澳门同胞157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7%; 台湾同胞344.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316.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继续居世界第5位。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894.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 港澳同胞212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00.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177.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首次跃居世界第5位。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1年,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兴旺发达的局面。随着"黄金周"旅游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了热点地区扩张、旅游旺季前"推"后"延"等新特点,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7.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3.74亿人次,农民4.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522.3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561.67亿元,农民旅游消费870.69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9.3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08.3元,农村农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12.7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8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

三、旅游业产业规模及从业人员

根据本年度对国内旅游住宿设施(不包括星级饭店)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对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到2001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8.83万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7.47万个(包括:星级饭店0.76万个,尚未评定星级的饭店0.41万个;社会旅馆8.11万个,个体旅馆18.21万个);旅行社10532个;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1017个。

--到2001年末,全国旅游业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791.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4%。其中:旅游住宿设施6614.37亿元,占84.9%(星级饭店2153.62亿元,社会旅馆4053.04亿元、个体旅馆407.71亿元);旅行社415.47亿元,占5.3%;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762.06亿元,占9.8%。

--到2001年末,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7.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0%。其中:旅游住宿设施502.28万人(星级饭店105.21万人,社会旅馆345.74万人,个体旅馆51.34万人),占84.0%;旅行社19.24万人,占3.2%;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76.20万人,占12.7%。全国旅游业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

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1年,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入境外国游客1122.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

--洲内市场增幅达到两位数。亚洲各国入境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2.2%,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2.2%,市场份额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市场的增幅均在20%以上。作为中国第一大客源市场的日本,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入境旅游人数达238.57万人,比上年增长8.4%;作为中国第二大客源市场的韩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67.88万人,比上年增长24.9%。

--洲际市场的增幅也较大。欧洲、美洲、大洋洲客源分别比上年增长8.4%、5.0%和9.9%;俄罗斯、荷兰、葡萄牙、新西兰等国家的入境人数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为10.7%、

22.3%、17.8%、18.0%。

-- 2001年,入境旅游外国人在境内的平均停留天数为7.1天,比上年提高0.1天;人均天花费为156.77美元,比上年提高11.7美元。

15个主要客源国2001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2、港澳台地区市场

--2001年,香港市场入境人数为5856.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01%,基本持平。其中:过夜旅游者1866.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占31.9%;一日游人数3989.8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4%,占68.1%。

--2001年,澳门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入境人数达157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7%。其中:过夜旅游者255.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1%,占16.2%;一日游人数1322.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3%,占83.8%。

--2001年,台湾市场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入境人数达344.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3416.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的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广西、云南、山东、陕西、辽宁、湖北、黑龙江、四川、湖南、海南、河北、天津、内蒙古、安徽、河南、重庆等22个省(区、市)。广东接待入境旅游者1292.38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1630.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陕西、

辽宁、山东、黑龙江、广西、湖北、福建、内蒙古、河北、天津、四川、吉林、重庆、新疆等20个省(区、市)。广东接待外国旅游者240.37万人次,跃居全国第一位。

--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辽宁、山东、云南、陕西、广西、天津、湖南、黑龙江、湖北、四川、重庆、河北、内蒙古、河南、海南、安徽等22个省(区、市),比上年增加1个。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44.84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六、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珠海、桂林、杭州、西安、中山、苏州、昆明、厦门、泉州、南京、大连、天津、无锡、成都、青岛、福州、重庆、武汉、宁波、黄山、长沙、汕头等26个,比上年增加2个; 另有三亚、延边、哈尔滨、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承德、秦皇岛、烟台、海口、洛阳等11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这些主要旅游城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686.06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数78.6%。

--2001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桂林、苏州、天津、大连、昆明、青岛、南京、武汉、厦门、重庆、无锡、成都、延边、宁波、秦皇岛、乌鲁木齐、沈阳、哈尔滨、福州、承德、黄山、长沙、郑州等29个,比上年增加3个。

--2001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杭州、厦门、大连、泉州、西安、天津、南京、苏州、福州、桂林、青岛、中山、重庆、昆明、武汉、无锡、成都、长沙等23个,比上年增加2个;另有沈阳、汕头、烟台、乌鲁木齐、宁波、哈尔滨、秦皇岛、南通、三亚、郑州、黄山等11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北京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9.46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23个旅游创汇大市的具体情况是:

七、全国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1年,全国星级饭店的总体规模与上年相比有明显扩大,平均客房出租率和营业收入也有相应增长。

--到2001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7358家,比上年末增加1329家,增长22.4%;客

房81.62万间,增加22.15万间,增长37.26%;床位153.31万张,增加38.83万张,增长33.92%。

--到2001年末,全国星级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53.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42%。

--2001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达58.45%,比上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

--2001年,全国7358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76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4%;上缴营业税3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1%;全员劳动生产率7.26万元/人,比上年降低5.3%。

--全国4339家国有星级饭店,200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16.98亿元;上缴营业税16.8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78万元/人。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资兴建的592家星级饭店,200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48.87亿元;上缴营业税12.2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12万元/人。

--在7358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129家,比上年末增加12家;4星级饭店441家,增加89家;三星级饭店2287家,增加388家;二星级饭店3748家,增加687家;一星级饭店753家,增加153家。

2001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具体如下:

八、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1年,我国旅行社总量和规模继续扩大,接待人数和盈利水平比上年有较大增长。据旅行社年检资料统计:

--到200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10532家,比上年末增加153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0家,比上年末增加42家;国内旅行社9222家,比上年末增加1497家。

--到2001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415.47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58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际缴纳税金7.63亿元,下降4.6%;实现利润总额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2001年,全国国际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旅游者783.44万人次、3136.82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26.2%;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为1453.64万人次、3275.8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7.1%和24.6%。

--2001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3516.17万人次、9461.87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2.0%和41.0%;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5894.39万人次、10266.48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38.0%和34.6%。

九、出境旅游情况

2001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继续有计划、有组织地稳步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增长较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

--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213.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因公出境人数为518.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因私出境人数为694.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3%。中国公民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泰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新加坡、朝鲜、澳大利亚;2001年首站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人数,较上年均有两位数的增长。

--2001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369.53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0.72万人次,下降14.1%.其中:组织出国游152.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4%;组织港澳游127.9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3%;组织边境游89.5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4%。

十、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到2001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 的普通高等院校311所,比上年增加59所,在校学生10.22万人,比上年增加2.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41所,比上年减少102所,在校学生24.05万人,比上年减少1.38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为1152所,在校学生为34.28万人。

--2001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97.8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9.62万人次,增长25.1%。

200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3年6月30日)

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9790.8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3.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4.6%;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收入达3878.3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0.1%;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旅游业总收入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44%。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2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世界旅游业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依然得到全面发展:

——入境旅游人数达979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外国人134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香港同胞6187.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澳门同胞1892.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台湾同胞366.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680.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继续居世界第5位。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071.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港澳同胞2289.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台湾同胞319.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继续居世界第5位。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2年,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民4.93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878.3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滇居民旅游消费2848.09亿元,农民旅游消费1030.27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1.8元,比上年降低1.7%。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39.7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09.l 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1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

三、旅游业产业规模及从业人员

根据本年度对国内旅游住宿设施(不包括星级饭店)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对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到200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9.38万个,比上年增长0.9%。其中:旅游住宿设施27.61万个(包括:星级饭店0.89万个;社会旅馆8.40万个,个体旅馆18.32万个);旅行社11615个;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业6122个。

——到2002年末,全国旅游业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238.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其中:旅游住宿设施6901.58亿元,占83.8%(星级饭店2672.37亿元,社会旅馆3732.62亿元、个体旅馆496.59亿元);旅行社412.25亿元,占5.0%;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924.37亿元,占11.2%。

——到2002年末,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612.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5%。其中:旅游住宿设施515.29万人(星级饭店121.61万人,社会旅馆342.79万人,个体旅馆50.89万人),占84.1%;旅行社22.91万人,占3.7%;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企事业单位74.43万人,占12.1%。全国旅游业间接从业人员约为3060万人。

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2年,外国入境旅游人数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134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其中,美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12.12万人次,成为我国第四个入境人数超百万的客源国。

——洲内市场增幅超过20%。亚洲各国入境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23.8%,古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4.3%,市场份额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市场的增幅均在20%以上。作为中国第一大客源市场的日本,入境旅游人数达29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6%;作为中国第二大客源市场的韩国,全年人境旅游人数达212.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5%。

——洲际市场的增幅都达到两位数。欧洲、美洲、大洋洲客源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8.1%和14.0%;各主要客源国的入境人数基本上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英国比上年增长13.4%,德国增长11.2%,法国增长11.3%,美国增长18.1%,加拿大增长14.8%,澳大利亚增长14.2%。

——2002年,入境旅游外国人在境内的平均停留天数为6.8天,比上年减少0.3天;人均天花费为147.72美元,比上年减少9.05美元。

15个主要客源国2002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2.港澳台地区市场

——2002年,香港地区市场恢复增长,入境人数为6187.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其中:过夜旅游者1983.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占32.0%;一日游人数4204.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占68.0%。

——2002年,澳门地区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入境人数达1892.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其中:过夜旅游者306.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占16.2%;一日游人数1586.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占83.8%。

——2002年,台湾地区市场增势放缓,全年入境人数达366.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3914.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的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西、云南、湖北、山东、辽宁、陕西、黑龙江、四川、湖南、天津、河北、重庆、安徽、内蒙古、河南、海南等22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394.48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1988.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云南、湖北、山东、陕西、黑龙江、广西、福建、天津、内蒙

古、河北、四川、重庆、吉林、河南、安徽、新疆、湖南等23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外国旅游者277.8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位。

——200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辽宁、山东、云南、陕西、天津、广西、湖南、黑龙江、湖北、重庆、四川、河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21个省(区、市)。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50.91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六、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2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珠海、杭州、桂林、西安、苏州、昆明、厦门、中山、南京、泉州、天津、大连、重庆、无锡、青岛、成都、武汉、长沙、福州、黄山、沈阳、宁波等26个;另有哈尔滨、汕头、三亚、郑州、延边、承德、乌鲁木齐、秦皇岛、烟台、温州、洛阳、济南等12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002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杭州、苏州、桂林、天津、大连、昆明、青岛、南京、重庆、无锡、成都、厦门、武汉、沈阳、延边、长沙、黄山、福州、哈尔滨、乌鲁木齐、秦皇岛、承德、珠海、宁波等29个。

——200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杭州、厦门、天津、大连、泉州、南京、西安、苏州、福州、青岛、桂林、重庆、中山、昆明、武汉、长沙、无锡、成都、沈阳等24个,比上年增加1个;另有汕头、烟台、宁波、郑州、乌鲁木齐、哈尔滨、南通、秦皇岛、黄山等9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北京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1.15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24个旅游创汇大市的具体情况是:

2008年开封市统计公报

开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开封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等六大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崛起、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一、综合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7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为26.9:42.0:31.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190元,比上年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2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7%、4.2%、2.9%;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6%、1.9%、5.5%。 表1: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同期为100) 类别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7 #食品 113.7 #粮食 107.1 肉禽及其制品 135.7 蛋类 127.8 鲜菜 99.8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见表1)。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 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见图1、图2) 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A卷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分)15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分)2)重视城市的选址(2(.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000年,随着一批原作"培训中心"、"招待所"、"公寓"使用的住宿设施主动要求纳入旅游饭店管理,我国旅游饭店数量规模有较大增长。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饭店10481家,比上年末增加3446家,增长%,其中星级饭店数量增幅高达%;全国旅游饭店共拥有客房万间,比上年末增加万间,增长%;共拥有床位万张,比上年末增加万张。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其中: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亿元,占总额比例为70%;上缴营业税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星级饭店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比总体平均客房出租率高个百分点。 一、全国旅游饭店的构成情况 (一)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 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在全国10481座旅游饭店中,国有饭店有6646座,占全国旅游饭店总数的%;集体经济饭店有1280座,占%;外商投资饭店有419座,占%;港澳台投资饭店有414座,占%。以上四种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共占全部饭店的%。此外,联营、股份制、私营等其他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共有1722座,占全部涉外饭店总数的%。 从客房间数来看,在全国拥有的万间客房中,国有饭店共有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饭店客房总数的%;集体经济饭店共有万间客房,占%;外商投资饭店共有万间,占%;港澳台投资饭店共有万间客房,占%。以上四种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客房占全部饭店客房的%;其他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客房共有万间,占全部饭店客房数的%。 (二)按规模划分 按饭店规模大小划分的情况是:(1)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饭店129座,共有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饭店客房总数的%;(2)客房数在300-499间的饭店309座,共有万间客房,占%;(3) 客房数在200-299间的饭店547座,共有万间客房,占%;(4)客房数在100-199间的饭店1926座,共有万间客房,占%;(5)客房数在100间以下的饭店7570座,共有万间客房,占%。 (三)按星级划分 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6029座,比上年末增加2173座;拥有客房万间,比上年末增加万间;床位万张,比上年末增加万张。具体情况是:(1)五星级饭店117座,共有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客房总数的%;(2)四星级饭店352座,共有万间客房,占%;(3)三星级饭店1899座,共有万间客房,占%;(4)二星级饭店3061座,共有万间客房,占%; (5)一星级饭店600座,共有万间客房,占%。 二、分地区的旅游饭店情况 全国10481座旅游饭店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拥有旅游饭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1506座;(2)江苏803座;(3)云南629座;(4)浙江594座;(5)山东558座;(6)北京522座;(7)湖北497座;(8)辽宁431座;(9)四川408座;(10)广西403座。 (二)按拥有旅游饭店客房间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万间;(2)辽宁万间;(3)北京万间;(4)上海万间;(5)浙江万间;(6)山东万间;(7)江苏万间;(8)海南万间;(9)四川万间;(10)广西万间。 (三)按拥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697座;(2)江苏450座;(3)北京425座;(4)浙江411座;(5)云南408座;(6)湖北295座;(7)上海248座;(8)湖南227座;(9)辽宁216座;(10)福建213座。 三、全国旅游饭店的客房出租率情况

2008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 2009年3月3日 2008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高平台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是西安经济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5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4.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7.70亿元,增长17.0%,占生产总值的45.1%,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89亿元,增长15.1%,占生产总值的50.2%,下降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6259元,比上年增加4920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5%,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1%。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1 单位:%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0.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49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5.73千公顷,增加0.79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2.01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643.05千公顷,增加34.46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14.4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8年全市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表2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一) 2007-10-23 0:00: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香港同胞739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澳门同胞2440.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台湾同胞4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8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港澳同胞279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3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居民5.76亿人次,农村居民8.1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6.9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6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中国旅游文化作业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旅游文化在当代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3、请面向社会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的旅游资源。 4、制定一份你最想去的国内某旅游地的旅游计划。 5、举例说明旅游文献对于支撑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乡的旅游资源介绍 我的家乡是浙江温州,所以我介绍温州的小吃和景点 温州风味小吃很多,有矮人松糕、长人馄饨、八字桥松糕、米面、炒粉干、马蹄桦、陡门头灯盏糕、猪油糕、马蹄松、白蛇烧饼、五味香糕、山楂糕、芝脚糖、荷花酥、福寿糕、双炊糕、麻巧、温州松糖、象生雪梨、薄饼、胶冻、温州牛肉焙片、温州高粱肉、县前头汤圆、强能鱼丸、麻糍、楠溪江麦饼等,约有四五十个品种. 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薯粉。薯粉是温州洞头的特产,下次去温州可以去尝尝哦!直至今日,我还没有吃到过有比洞头的带鱼番薯粉这样把海鲜和山土货结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山蛋蛋和带鱼是如此差异,却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纯朴和海带鱼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与火的奇异约会,使普通的东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景点咯!温州虽然比较商业化,但是好玩的地方也不少呢!温州有雁荡山,江心屿公园,乌岩岭,渔寮、炎亭、玉苍山,燕窝洞,楠溪江,铜岭,洞头,大若岩,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完呢! 去年暑假我去过燕窝洞,挺不错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玩哦! 燕窝洞处在温州苍南县望里镇大蜥山西南半坡。入口处为龙泉寺,即下洞。传说此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五只白燕在此筑窠而得名,窝穴在寺院大殿中的石壁上。有壁下进洞,曲折盘迴,要经七个石室,呈现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有洞,参差错落的奇特景观。由石门出洞,即玉虚道观,殿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黄墙黛瓦,宏伟壮丽。 这里集山、水、树、石、洞、寺、观为一体,茂林修竹,山峦叠翠,洞穴幽深,奇岩耸立,唐塔宋桥,古迹颇多。境内水库碧水盈盈,适于泛舟垂钓、游泳。总之,该景区是人们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 说到这里,让我这个呆在杭州下沙的温州人都忍不住想回家了呢,想去吃吃街边的小吃,去旅游胜地散散心。温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在我看来,人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温州,就是一个遗憾,我很高兴我是个温州人!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9-10-28 10:17:17来源:国家旅游局[大中小][打印] 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 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9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8年,外国入境市场受到影响最大,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432.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下降9.4%。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同样遭受影响。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5.5%和0.2%。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2008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与上年持平;人均天花费为200.43美元, 比上年增加4.04美元,同比增长2.1%。 16个主要客源国2008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2-27 发布人:来源: 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2009年2月27日 2008年是成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另一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内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定,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9:46.6:46.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0855元,增长9.6%。 图1:2004-2008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比重为5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70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382.2万人,增加22.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5.0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达15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市场物价平稳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居住类价格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4%,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类下降5.1%,交通与通信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4.2%。 图2:2004-2008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3年9月) 2013-9-12 14:39: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选择背景色: 2012年, 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持平,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长3.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5.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城镇居民19.33亿人次,农村居民10.24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17678.03 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5028.19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7.9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14.50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91.00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9.00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240.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2%。其中:外国人2719.16万人次,增长0.3%;香港同胞7871.30万人次,下降0.8%;澳门同胞2116.06万人次,下降10.7%;台湾同胞534.02万人次,增长1.5%。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772.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外国人2194.87万人次,与上年持平;香港同胞2671.00万人次,下降0.8%;澳门同胞431.57万人次,增长0.9%;台湾同胞475.04万人次,增长6.9%。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1、外国市场 2012年,我国入境外国客源市场微幅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2719.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 ——亚洲市场依旧是主要客源市场,入境人数1664.88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入境外国游客人数的61.2%。其中:韩国为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除美洲市场小幅下降,其他各大洲市场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情况是:欧洲市场入境人数592.16万人次,增长0.2%;美洲市场入境人数317.95万人次,下降0.7%;大洋洲市场入境人数91.49万人次,增长6.5%;非洲市场入境人数52.49万人次,增长7.4%。 ——2012年,外国入境过夜游客在我国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5天,比上年延长0.2天,增长2.7%;人均天花费为212.75美元, 比上年增长3.53美元,增长1.7%。

2008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闻来源:沈阳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09-03-31 13:33:04 浏览量:3120 沈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 (2009年3月31日)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以“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线,抢抓难得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迈出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步伐。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34.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1:4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55.0%和4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4106元,增长15.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0.6亿元,增长17.9%。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6.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2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0%,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8.5%。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亿元,林业产值6.6亿元,畜牧业产值182.0亿元,渔业产值1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2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0.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58.7万吨;水果产量17.5万吨,增长29.0%;蔬菜产量356.7万吨,增长13.2%。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27万公顷,增长27%。肉类总产量71.5万吨,增长18.7%,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9.9%、20.3%和24.6%;禽蛋产量53.7万吨,增长36.4%;牛奶产量32.3万吨,增长3.5%。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7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5.5万公顷。 全市拥有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6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0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9个;百亩以上的花卉生产基地42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85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个,年销售额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新增农民专

最新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重庆市直辖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产业地位、产业规模、发展格局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国旅游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实现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市旅游.曾.收人达到148_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30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深人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将重庆市从“旅游资源

大市”、“中国旅游名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对于重庆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业要的. 2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2.1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2.2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2.1直辖市的成立重庆直辖市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位于中西部结合部的重庆,肩负着承东启西的历史重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也为重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直辖后的重庆,作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时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且由于地域范围扩大,使重庆旅游资源的种类、单体均得到了增加,尤其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基本纳人到重庆市辖区范围,这对该区重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深度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布局都是极为有利的. 2.2.2中国加入场,。第一,有利于增加我市国际客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旅行社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带来人境客源的增长;外国投资者进人中国的机会增多,也为发展商务旅游带来了广阔空间.第二,有利于优化我市旅游发展大环境,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开放旅游相关产业的步伐.如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进旅游业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提高旅游服务竞争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 2_2.3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的建设为重庆旅游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为三峡库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工程竣工后,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2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业管理092班鹿同09066219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2 归纳总结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 我的家乡莱芜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类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720 Ⅳ-119 莱芜梆子山东省莱芜市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类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838 Ⅶ-62 锡雕山东省莱芜市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原名莱梆,它的发祥地是山西。明朝,燕王扫北时,莱州{今泰安一代}的人因战争死亡过半。燕王建都北平后,敕令山西洪洞县人往山东莱州搬迁。洪洞县的地方戏剧于是在莱州安家落户,遂改名莱州梆子。莱州改名泰安后,建制出现了莱芜,莱州梆子便讹成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称“莱芜讴”,亦称“泰山梆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是中国戏曲中有地方独特风格的剧种之一。山东泰安、莱芜、新汶、宁阳、东平、蒙阴一带的人们,尤为爱听。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1954年1月山东省莱芜县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该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彭真、叶剑英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

2015年旅游数据

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5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出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 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4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28.1亿人次,农村居民11.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195.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7610.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584.2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57.0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85.5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54.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1.3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338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8.5万人次,下降1.4%;香港同胞7944.8万人次,增长4.4%;澳门同胞2288.8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549.9万人次,增长2.5%。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688.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外国人2028.6万人次,下降2.5%;香港同胞2709.0万人次,增长4.7%,澳门同胞466.6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484.4万人次,增长2.5%。 ——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0%。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4643.5万人次,增长18.6%,其中:组织出国游3231.48万人次,增长30.5%;组织港澳游1013.92万人次,下降4.3%;组织台湾游398.10万人次,增长5.1%。 ——出境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统计信息网2009-02-11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09年2月11日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10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2.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2.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7.2亿元,增长14.0%。三次产业比例为9.6:57.0:33.4。人均生产总值33083元,增长1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749美元,增长21.6%。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顺利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9万人,连续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9万人,再就业率达76.0%;组织创业培训6.2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前高后低走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6.1%。食品价格上涨13.0%,回落0.6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仍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消费价格上涨1.2%,提高0.7个百分点。生产价格上涨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3%,提高1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6%,提高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1%,提高8.3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0%,提高0.2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