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2.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4.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检验假设 D.论证假设
6.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7.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8.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9.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10.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
1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
A.原型 B.定势 C.变式 D.问题
1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13.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明确问题 D.分解问题
1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5.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
A.爬山法 B.算法式 C.逆推法 D.启发式
16.一个人面

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7.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 )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向工作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18.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
A.逆推法 B.联想法 C.计划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9.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20.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填空题
1.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______。
2.刨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_____问题。
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_____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______、认知性和______。
6.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_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______、智力和______。
8.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_____和验证假设。
9.问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条件(也叫起始状态),一部分是_____。
10.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______、变通性_______。
11.创造性的过程在思维的形式上表现为创造者的发散思维和______完美而有机的结合。
12.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大类,其中逆推法、计划法等属于______策略。
1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14.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______自我设计训练、______和______。
15.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__。
16.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_____和_____。
17.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习惯于“四八三十二”这一记忆顺

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四等于三十二?”很多人都反应不出来。这种现象是一种_______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18.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19.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______和_______两种。
20.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______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
三、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3.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4.简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四、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2.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见学习精要中问题的定义。
2.A。鸟是原型,它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故属于原型启发。
3.D。见学习精要中创造性的定义。
4.C。已知条件和达到目标都非常明确的问题,称为有结构问题。
5.C。见学习精要中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检验假设。
6.D。与有结构问题相反,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无结构问题。
7.C。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为启发式方法。
8.B。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见学习精要中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9.A。将能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算法式,见学习精要中算法式的定义。
10.D。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定势。
11.D。见学习精要中问题的定义。
12.B。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13.C。见学习精要中对分析和明确问题的解释。
14.B。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变通性。
15.D。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称为启发式方法。
16.A。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流畅性。
17.B。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问题解决中的目标递归策略,也称为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常用于证明几何题。
18.D。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把大的目标状态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逐一解决的方法,故题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属于手段—

—目的分析法。
19.D。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独特性。
20.D。这属于发散性思维训练中的用途扩散法,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发散思维。
二、填空题
1.限制或障碍 2.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 3.无结构问题
4.目标状态 5.目的性系列行 6.类似的创造
7.环境个性 8.提出假设 9.目标(目标状态)
10.流畅性独特性11.辐合思维(聚合思维) 12.启发式
13.算法式启发式14.推测与假设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5.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 16.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7.定势 18.功能固着 19.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20.好奇心
三、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4)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但动机过强,也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
(5)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三个特点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统一起来的。理解了问题以后,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指向性,为了达到指向的目标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产生目标指向性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进行一系列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条件。
3.头脑风暴训练法就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同一种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思维,这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程度。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有独立性。
四、论述题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应给予鼓励和赞赏。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这些榜样,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2.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的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

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多种形式的练习,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即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