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3-0142-05

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

的实证分析

孙艳红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来,我国国际贸易额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迅猛地增长。那么国际贸易和双向投资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呢?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国际贸易额与我国双向FDI 的总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对我国双向FDI 起着促进作用,其中,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作用较大(在99%显著水平下,每产生一亿美元的进口就会流入01303亿美元的FDI,每产生一亿美元的出口就会流入01208亿美元的FDI),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较小(在99%显著水平下,每产生一亿美元的贸易仅对对外投资01003203亿美元)。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作用中图分类号:F83117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ese and Foreign Two -way Investment SUN Yan -hong

(Institute o 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China )

Abstract :China .s annual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i ncreased si gnificantly since i t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which also accelerate the ri se of two-way inves tment 1An econometric example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to demon strate the i mpact of the in ternational trade on two-way i nvestment 1The FDI into China is directly relative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volu me 1E very 100million US dollar i mport will bring in 3013million US dollar FDI to China,and every 100million US dollar exp ort will generate 2018million US d ollar FDI to China 1However,the overseas investment from China is basically irrelati ve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vo-l ume 1Every 100million US dollar import and exp ort will produce 31203million US dollar FDI from China 1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verseas investment;two -way investmen t

收稿日期:2004-10-10

作者简介:孙艳红(1963-),吉林延吉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FDI 即国际直接投资,其从整体上可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通常人们认为FDI 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即贸易的创造与补充效应或贸易的替代效应。反过来国际贸易对FDI 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国外贸事业的飞速发展与FDI 大量流入和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走出去0有什么关联呢?笔者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一、我国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贸易条件不断改善,但贸易环境不容乐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国际经济环境明显好转和成功加入世贸对进出口的极大促进,因此我国国际贸易额呈大幅上涨之势。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到2002年620717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增长耗费了三年时间,而从2002年的620717亿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仅花了一年时间。在贸易的供给能力方面,我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底,供给能力较强;在需求拉动方面,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转暖为我国外贸额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整体环境方面,加入W TO 使我国贸易总体关税水平下降,推动了进出口的大幅增长。截止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

从历年的商品出口结构上分析,我国的贸易条件正处于不断优化之中。200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19%,而到了2003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7194%,初级产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正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其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宏观管制使得我国出口商品附加值逐年提高。

然而我国的贸易环境有不断恶化的态势。中国商

2005P 23 总第331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 H

品的/物美价廉0在国际上博得了倾销的/美誉0。从1979年欧洲对中国产糖精实施反倾销诉讼以来,截至2002年9月30日,全球共有23个国家或地区发起了对中国的反倾销和贸易保障措施案件共541起。其中反倾销案件500起,保障措施41起。对于我国大量的外贸经销企业来说,去年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另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进口配额将构成我国出口增长受限的主要障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0年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到/贸易绞杀0。

(二)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质量提高显著,促进进出口作用明显

潜力巨大的市场,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成为众多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200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35105亿美元,累计使用外资金额达5014171亿美元。由于跨国公司大规模产业转移,在某些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已形成群聚发展的优势。例如,江苏省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吸引外资,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类似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导致了投资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已不仅来自于/华人经济圈0。随着多元主体FDI的大量流入,外商投资企业也由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多种经济类型产业共同发展,其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之中。

随着FDI的大量流入,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其国际贸易内部化优势降低贸易成本,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成长迅速

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已成为一种必然。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我国企业要真正地走出去会遇到比另外一些国家更多的困难。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除极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由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成长比较迅速。据商务部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20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13%。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1145亿美元。从中反映出: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严重不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企业走出去。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出口贸易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

跨国公司是以利润为导向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的。一个地区迅猛增长的出口额宛若一个花圃里盛开的鲜花吸引着跨国公司这群蜜蜂,并最终致使跨国公司参与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去。笔者利用SP SS软件包结合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测定了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当年出口额(EX),上一年出口额(EX-1),上两年出口额(EX-2),当年出口增长额(EX-EX-1),上一年出口增长额(EX-1-EX-2)的相关系数,见表1和表2。

表1外商投资与出口单位:亿美元年份F DI EX EX-1EX-2EX-EX-1EX-1-E X-2 1982223121

1983222126 19841411926113922212622312139113-0195 1985191562731502611392221261211139113 1986221443091422731502611393519212111 1987231143941373091422731508419535192 1988311944751163941373091428017984195 1989331935251384751163941375012280179 1990341876201915251384751169515350122 1991431667181436201915251389715295153 199211010884914071814362019113019797152 199327511591714484914071814368104130197 1994337167121010691714484914029216268104 199537512114871801210106917144277174292162 199641712615101481487180121010622168277174 199745215718261971510148148718031614922168 199845416318371571826197151014810160316149 199940311619491311837157182619711117410160 2000407115249210019491311837157542169111174 2001468178266115524921001949131169155542169 2002527143325516926611552492100594114169155 20035351054383170325516926611551128101594114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官方网站数据资料整理而成

表2出口与外商投资直接投资相关系数

EX EX-1EX-2EX-EX-1EX-1-EX-2 FDI01880*01914*01915*01593*01629* *代表显著水平小于0105,没有标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表2可知,出口与外商投资显然呈正相关关系。这首先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次则表明了出口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之一。此外,由表2可得FDI与EX的相关系数小于FDI与EX -1,EX-2的相关系数,这表明进口对FDI的影响有一个时滞效应作用的过程,因而外商到中国投资是以上一个年度甚至上两年的外贸出口数据为参考系的。进口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有时滞效应的原因是:第一,外商对信息进行反应需要时间。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获取信息的滞后性大大降低,然而投资者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都是要耗费时间的。此外,决策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也将决定投资行为是否滞后。第二,外商为回避风险而暂持观望态度。由于跨国直接投资是高风险性的投资,因而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国度时大都会对该国的整体经济环境和世界大盘走势详尽地考察一番,尤其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会持观望态度,而合理的等待机遇亦可减少因跨国直接投资所

总第331期孙艳红: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143#

导致的风险和高昂/委托)))代理成本0。第三,外商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和进行投资准备需要必要的时间。跨国直接投资需向东道国申请,在申请得到许可后,资方还必须在金融、人事、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准备和调整,在多方面都到位的情况下,资金才会慢慢地注入项目之中。

笔者使用SPSS软件,选取FDI与EX,EX-1-EX-2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FDI=-01581+01228EX-1-01140(EX-1-EX-2)(1) -010186188-01741

ad-aquare=01826F=901935

在这个方程中,调整后的拟合度为01822,F检验值为441836>F0101(2,18),这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但是,(EX-1-EX -2)的t检验值很小,只有01791,t小于t0101= 21657的临界值,故变量(EX-1-EX-2)作为FDI 增长的解释变量是不显著的,说明出口的增长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对吸引投资影响很大。而此方程中EX-1的检验值为61885,大于t0101,表明EX-1作为FDI增长的解释变量是合适的,其作用远好于EX -1。FDI受上一年出口额影响胜于上一年出口额的增量。从技术分析上,出口额增量变动太大且规律性不太明显;从现实意义上,出口额增量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太大,影响因素太多,而出口额主要受国内政策性因素影响,因而出口额增量连续性远逊于出口额。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出口额增量与FDI的关联度偏低:(EX-EX-1)和(EX-1-EX-2)与FDI的相关系数仅分别为01593和01629,其通不过显著性检验是情理之中的。

使用SPSS软件,建立新的关于FDI与EX-1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FDI=11481+01208EX-1(2) 010********

ad-squa re=01826F=901935

同上,(2)方程调整后拟合度较高,f值、t值都很大,因此可以用来解释个变量间的关系。(2)调整后拟合优度为a d-square=01826,F检验值为F= 901935>F0101,且t检验值为91536>t0101,说明(2)式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EX-1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此方程表明每产生1亿美元的出口额就会在来年带来01208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对FDI促进作用稳定而明显,出口对FDI流入显示出巨大推动力是因为:第一,我国政府一贯性的扶植出口,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这有效地促进了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第二,中国日益凸现的比较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出口额迅猛地发展展现于世界,从而促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FDI的流入。第三,巨大的出口额显示出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消费能力,进而促使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FDI的流入。总之,我国的出口对于FDI的流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进口贸易额与FDI的相关分析

跨国投资往往以贸易为先导,因而通过贸易的方式,外商了解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国情。每年巨大的进口额和特有的进口结构,反映给外商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首先,中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消费市场;其次,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第三,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存在着行业垄断,而这每一个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通过FDI的方式外商可以:第一,避开中国的贸易壁垒,使大量商品更直接地进入中国市场;第二,发展加工贸易,使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第三,进入尚未完全开放的市场,获取垄断利润。所以,出口会给外商带来大量的信息,对外资的进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使用SPSS软件包测得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当年进口额(I M),上一年进口额(IM-1),上两年进口额I M-2),当年进口额增量(I M-I M-1),上一年进口额增量(I M-1-I M-2)的相关系数,见表3、表4。

表3进口与外商投资

年份F DI I M IM-1IM-2I M-I M-1IM-1-IM-2

198219219

198321319

19841411927411213191921960122110

198519156422152741121319148146012 19862214442910422152741161514814 198723114432124291042215312615 19883119455217432124291012015312 198933193591145521743212381712015 199034187533155911455217-57193817 19914316663719533155911410414-5719 19921101088051963719533151681010414 199327511510391680519637192331716810 1994337167115612103916805191161623317 19953751211320181156121039161641611616 1996417126138813132018115612671516416 199745215714231713881313201835146715 1998454163140214142317138813-21133514 199940311616571014021414231725416-2113 20004071152250191657101402145931925416 20014681782435152250191657101841659319 20025271432952102435152250195161518416 200353510541281441281424351511761451615资料来源:商务部官方网站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表4进口与外商投资相关系数

I M IM-1I M-2IM-IM-1IM-1-IM-2 FDI01845*01901*01912*01530*01559*

由表4可知,进口与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进口增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程度不高,而进口额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和出口一样表现出时滞效应。按照常理,FDI与进口量的时滞效应应相对较小,因为F DI流入当年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但在现实中,FDI与进口量的双向作用反映出

#144#商业研究2005P23

时滞性。联系实际,其结果表现出时滞性的原因可归结为:第一,我国进口额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而FDI则受影响较小。在1990年和1998年出现国内外政治、经济巨变时,进口额曾一度出现负增长,而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是持续增长的。第二,跨国投资项目建立过程而产生的时滞。在跨国投资过程中,要先购建机器设备和生产厂房等固定资本,然后,大量的营运资金才注入到项目之中。这一过程存在着时间差,因而会反映出进口在先(此时也应算作资金流入,但为少量),大量资金流入在后。

现取FDI与I M-1,I M-1-I M-2,I M,IM-I M -1,使用SPSS软件包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FDI=-2414+01283I M-1-01261(I M-1-I M-2)(3) -0167971248-11448

ad-squa re=01812F=421074

FDI=-381724+01303I M-01528(I M-I M-1)(4) -1111981167-41043

ad-squa re=01807F=491743

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1812和01807,其F检验值都很大,远超过F0101 (2,17)的临界值,说明了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其中方程(4)中变量I M,(I M -I M-1)的t统计值都很大,超过了临界值t0101= 21567。说明了I M,I M-I M-1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方程(4)说明,每年产生进口额一亿美元,吸引01303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同比增加一亿美元进口,减少01528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方程(3)中变量I M-1的t统计值大于t0101=21567,说明I M-1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而变量I M-1-I M-2的t统计值为11448小于t0101=21567,故变量(EX-1-EX-2)作为FDI增长的解释变量是不显著的。于是选取FDI 与IM-1,应用SPSS软件包,SPSS软件包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FDI=-151223+01241I M-1(5) -0141881795

ad-squa re=01801F=771345

方程(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1801,其F检验值很大,远超过F0101的临界值,说明了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其中变量I M-1的t统计值为81795大于t0101=21567,说明IM-1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方程(5)表明上一年每产生进口额一亿美元,吸引01241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

方程(4)的结果表明,进口贸易总额对吸引外资有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额年增量则与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替代作用。因而在整体上进口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是投资的补充与创造效应,在局部出现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小于补充和创造效应,因而在总体上进口贸易和外资流入是正相关的。而方程(5)就更加说明了进口对外资流入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加入世贸之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并未像国际贸易额一样大幅增长,这说明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优势很早就在我国发挥,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于我国的民族企业,而国际贸易对FDI的吸引集中在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上;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的确有招风引蝶的作用,现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走上了稳步、健康和理智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贸易额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投资规模太小是最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因为:第一,政府行为干预要求国内企业到国外寻求战略资源;第二,处于完全的市场因素的投资行为。而最近几年以来,出于第二种原因的投资不断扩大,因而市场导向明显。而国际贸易额的大幅上涨肯定对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使用SPSS软件,测得对外直接投资(FDI1)与进出口总额(EX+IM)的相关系数,见表5、表6。

表5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FDI12159519151517108918320187 EX+IM3239153606134743509615620717851211表6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系数

FDI1

EX+IM01959*

根据表5的结果,国际贸易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使用SPSS软件,选用FDI1与EX+I M,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FDI1=-81132+01003203EX+I M(6) -3110961762

ad-square=01899F=451722

方程(6)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1899,其F检验值很大,远超过F0101的临界值,说明了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其中变量EX+IM 的t统计值为61762大于t0101=21567,说明I M-1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方程(6)表明上一年每产生一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额,则对外投资010032亿美元。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国际贸易对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较小。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国内除外资企业外,其他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外向型程度不高。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关于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研究,直接投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指一国):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引外资很少,几乎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

总第331期孙艳红:国际贸易对中外双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145#

外直接投资流出,但投资净额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额流出仍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国外直接投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转为正数,成为主要资本输出国。无论是按购买力评价还是按现行汇率,我国都至少跨入了第二个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会进一步提高。

四、基于国际贸易对双向FDI作用的评价和结论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对双向FDI都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其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促进效果显著,每增加一亿美元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吸引01303亿和01208亿美元的FDI。现在中国是世界上贸易额增长速度最快和FDI流入最多的国家。而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将显著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利润是外商投资于中国的最终目的,FDI的流入使外商有能力,有机会绕过贸易壁垒和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并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到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之中。现在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以及国外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都是国际贸易利润和潜在市场作用的结果。第三,国际贸易促使国内企业在贸易先行的指导下走出去,虽然效果不太明显,但趋势日益显著。

五、对促进直接投资和刺激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贸易和双向FDI相互促进已由过去的历史统计数据呈现给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势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它的引导就显得必不可少。

(一)利用国际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11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企业产业重心转移。只有经济、文教、政治等多方面全方位发展,我国对世界市场的吸引力才会更大。没有环境作保证,投资的增长或持续都是难以为继的。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引起群聚效益,跨国公司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已证实了这一点;良好的文教环境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投资提供理论基础,经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理论和人才上的支持;良好的政治环境能为投资提供安全上的保护。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

21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使我方与外方实现双赢格局而非零和。通过在投资过程中一定的导引避免外商投资活动的盲目性,防止简单的重复建设,制止市场上出现恶性竞争。在引资的过程中有效保护民族企业,使外资企业产生带动效应,从而有效地带动上游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在投资过程中的导引,能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并在国际上获得好评。

31利用国际贸易,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大力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动我国相关产业资本有机结构提升。国家可以通过鼓励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政策来吸引相关外资进入,在引资过程中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相关产业有机构成提高。高资本和高技术密集产品出口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贸易环境。

(二)利用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11利用贸易导向优势,实施贸易先行政策,为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市场准备工作。国际贸易方式和手段灵活多样,用于对被投资国进行投资侦察时具有成本低、结果明显等优点。利用贸易先行可有效回避投资风险,减少资方与当地文明有可能的冲突。

21将对外投资与出口适度挂钩,允许出口额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在一定金额范围内资本跨境自由流动。通过政策性的支持,一方面,促使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要使在我国已经落后的行业或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31瞄准市场缺口,进行针对性强的对外投资。我国的对外投资目前集中在/华人经济圈0和美、德等发达国家,促进投资目的地多元化和合理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东欧和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且其经济和我国有较大的互补性,对这两个区域进行直接投资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商品对欧出口。所以,应该以市场尤其是潜在市场为投资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罗余才1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述评[J]1佛山

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江小涓1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

业的贡献[J]1南开经济研究,2002,(2)1

[3]陈铭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

观分析[J]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1 [4]叶耀明,戚列静1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提升我国

外贸竞争力[J]1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

易,2002,(7)1

[5]高然1FDI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性实证分析[J]1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1

[6]陈建国1出口竞争力是实现/双赢0的关键[J]1

国际经济合作,2002,(1)

[7]黄河1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

优势下的融合[J]1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2)1 [8]奚君羊,刘卫江1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

分析[J]1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6)1

[9]潘永源1试论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J]1苏州大学学报,2002,(2)1

[10]楮炜1中国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J]1陕西财

贸学院学报,2002,(2)1

[11]邱立成,于李娜1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

其影响分析[J]1南开经济研究,2003,(4)1 [12]赖名勇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引能力研究[J]1

南开经济研究,2002,(3)1

[13]潘爱玲1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J]1中国

工业经济,2002,(8)1

(责任编辑:石树文)

#146#商业研究2005P23

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跨国界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都能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增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进行考察,结合当今跨国公司的活动得出结论,并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替代;互补;互动 1 “替代关系”阶段 由于早期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并且其投资行为通常跟随在贸易行为之后发生,因而人们习惯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出口贸易是为了寻求东道国当地更为理想的市场。对于这些市场导向型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是从国内生产和对外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行为的转换是出于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形:追求低成本的市场导向型和绕开贸易壁垒的市场导向型。在前一种情况下,当企业已丧失对某项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垄断优势,生产工艺已达到“标准化”程度时,继续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就不如到国外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并销售更能获利,因此企业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来代替先前的出口。尤其是当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存在众多同类产品竞争者时,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这种决策转换更显得重要。这时到国外投资生产比出口产品到国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维持市场份额,从而企业行为会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 2 “互补关系”阶段 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可从日本对东南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求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雄厚,奠定了在资本、技术方面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自然资源缺乏,所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于是日本在定位于发展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量向拥有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到东道国当地兴办相应产业如资源开发、纺织品、食品、标准化零部件生产等,产品不仅返销日本,还推向其他国家市场,大大促进了投资东道国与母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扩张密不可分,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无国界的生产活动”。作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跨国公司个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因此必须重视跨国公司

国际贸易 案例分析含答案

(第七章) 问题1:本案例是涉及FOB价格术语下船货衔接的问题。按照FOB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这类合同中卖方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然而,由于FOB 条件下是由买方负责安排租船订舱,所以,就存在一个船货衔接问题,处理不当,自然会影响到合同的顺利执行。根据有关法律和惯例,如果买方未能按时派船,卖方有权拒绝交货,而且由此产生的各种损失均由买方负担,因此,在FOB术语下成交的合同,对于装运期和装运港要慎重规定,订约之后,有关备货和派船事宜,双方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船货衔接。 在此案例中,我方作为卖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装运期临近时,卖方电告催促买方派船接货,但买方仍没有及时派船接货。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有解除合同之权利,并要求买方赔偿损失。 问题2:本案中我方公司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后来从有利于交易的角度出发,我方公司未行使解除合同之权而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也是适当的。如果行情发生了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合同给我方带来损失时,我方当然可断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案例2] 问题1:卖方完全有权利凭合同规定的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而买方无权拒付。 问题2: (1)CIF条件成交,是象征性交货,卖方交单就完成了交货责任,而无需保证到货。(2)CIF条件成交,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损害和灭失,越过船舷后的损坏和灭失属于买方的责任。 (3)CIF条件成交,是单据买卖,只要卖方提交了全套合格单据,买方就应该凭单付款。所以,买方以货物已全部损失为由拒绝接受单据,拒付货款,是没有道理的。 第八章国际贸易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 1.(1)仲裁应裁定卖方赔偿买方600英磅;虽然合同中规定的品质以具体规格来表示,但卖方后又向对方寄送样品,并且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这样的做法使得卖方的交货变成了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交货,卖方交货必须既符合合同的规定,又与样品一致。 卖方有中国商品检验局签发的品质规格合格证书,但这不排除买方的复验权,买方出具了所交货物平均品质比样品低水平%的检验证明,向买方提出了索赔600英磅的要求,是合理的。 (2)从本案例中,我们应吸取如下的教训: ①凭样品交货是严格的交货方式,不易轻易采用; ②寄送样品的行为要注意,如不凭样品成交,应注明为“参考样品”或“仅供参考”。2.(1)我公司一方面应抓紧时间更换包装,如不更换,可能会造成违反合同,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况;另一方面应和客户再进行沟通,争取让对方负担更换包装的费用,或让其承担一部分;还可做好仲裁或诉讼处理的准备,让对方付出违反合同的代价。 (2)我方公司应注意,在包装条款的制订上,应更为详细。如买方提供包装,应规定提供包装的最迟时间,迟于规定的时间应向卖方支付违约金,另外,如不能按时提供包装,卖方有权自行处理,但相关的费用应由买方承担。 (3)对客户提出的合同变更,如案例中公司代表的意见应以书面的方式确认。 第九章国际货物运输 [案例1] 我方的做法属分批装运,将导致银行拒付的结果。

2016-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讲义—新祥旭考研

第4章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 一、政府的贸易与投资政策 1.政府设置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原因 (1)出于就业问题的考虑一般来说,自由贸易会使得某些产业受到冲击,导致工人失业,对失业的顾虑是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一个很大障碍。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利益集团转而寻求政府的帮助,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形成。 (2)出于保护幼稚产业的考虑在新兴产业中,企业往往经验不足,缺乏最新的专有技术。同时,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这会提高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它们也缺乏国外该产业中的竞争者通常所具备的规模。因此,幼稚产业可能需要暂时的保护,以免遭受外国竞争者的遏制。 (3)出于战略性的考虑政府干预有时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发展: ①采取适当的行动,保证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在一个产业内赢得先动者优势; ②帮助企业克服障碍进入由外国企业获得先动者优势的产业。 (4)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通常要求保护与国防有关的产业,对事关国防与安全的重要产品设置贸易和投资限制。许多国家害怕如果进口武器的话,当与武器生产国发生政治或外交纠纷时,国家安全会受到威胁。 (5)出于国家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考虑国家之所以能够凝聚国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存在能够使国民区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国家文化和民族特性。政府试图保护被看作国家文化与特性核心的某些产业和公共资产。 2.贸易与投资政策

(1)贸易政策 ①关税 a.含义: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是最古老且最简单的贸易政策措施。 b.征税原则:一般关税的征税原则是进口来自任何国家的货物均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适用同样的税率。 c.分类 一一按照进出口货物的流向,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 第一,进口关税是指对输入一国关境且最终目的地也为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第二,出口关税是指对输出一国关境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第三,境税是指对通过一国关境而最终目的地不在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目前,多数国家不征收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因此一般所说的关税(除特别说明外)指进口关税。 ——按进口商品的不同原产地适用不同的税率分类,关税分为普通关税和优惠关税。 第一,普通关税,又称一般关税,是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关税税率征税。 第二,优惠关税,是指对特定的受惠国给予优惠待遇,以低于普通关税税率的标准征收关税。优惠关税又分为特定优惠关税、普遍优惠关税、最惠国待遇关税三种。 ②进口配额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学完国际投资(主要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若干理论后,请大 家就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或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理论上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具有替代效应 经查阅,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最初由蒙代尔提出。 他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考察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的情况认为: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投资与贸易 具有替代性贸易障碍产生投资投资障碍导致贸易。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具有创造效应 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和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称为“小岛清模式”。 小岛清模式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 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 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 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 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 小岛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将贸易区分为顺贸易导向型(或贸易创造型)和逆贸易导向型(或贸易替代型), 与前人的直接投资理论有较大的不同,对英、美学者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解释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

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这一时期以资源导向型、劳动力成 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占主导。也说明了在亚洲 出现的以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 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即所谓的“雁行模式”。 二.实证经验——对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的分析: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A.区域分布: 可以看出中国海外投资分步集中化及地缘优势和人员优势是相邻国家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重围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 B.行业分布: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并且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成员方对WTO规则和承诺的遵守,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非歧视原则被广泛实施,关税壁垒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淡化,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却被频频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和阻碍层出不穷。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环保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法制建设落后,出口产品受国外环境措施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国,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对我国外贸构成严重挑战。我国的许多产品因达不到有关国家的环境要求,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扩大。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WTO 一、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的浪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包括贸易对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GATT/WTO框架内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GA TT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启动阶段。1971年,GA TT总干事01iver Long 建议缔约方全体对工作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存在的影响进行研究。01iver Long 认为:应当考虑应用GA TT条款进行工业污染控制对国际所造成的影响,缔约方在这一领域有责任保证本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措施不会导致新的贸易壁垒。这一建议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 TT内的启动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GATT/WTO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初步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为1972年至1994年。由于环境政策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而且随着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大,所以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包括GA TT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在东京回合谈判中,部分代表团提出应当考虑某些环境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程度,使得一度搁置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个阶段,WTO贸易与环境问题深入谈判时期。这一阶段为WTO成立至今。在准备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WTO成员方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议。2001年,WTO开始的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中,贸易与环境问题正式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冲突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破坏与污染,也在积极努

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替代也可以促进贸易;另一方面贸易政策的改变在一定宏观条件下又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最初是由Mundell(1957)提出的。他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具有替代性,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从“关税引致投资”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20世纪80年代初,Markuson等(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者直接投资与商品贸易之间不仅存在替代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存在互补关系。80年代期以后,Bhagwati(1987)和Dinopoulos(1991)等经济学家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将不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而是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进行的投资叫做“补偿投资”(quidproquoinvestment)。这种理论模型对于80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做了解释。 一、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替代性 Mundell对贸易与投资之间相互替代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两个国家、两个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之上的。利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他考察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以及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在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而同时又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两个国家之间就必然会发生贸易,贸易的结果会达到世界均衡并实现商品进而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假如由于某种外部原因使得资本在两个国家之间的流动障碍全部消除, 而同时贸易障碍引起资本边际收益的差异,资本的国际流动就必然会产生。资本的流动同样会达到世界均衡并导致资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因此,Mundell实际上是使用要素比例理论解释商品的国际流动,而用资本边际产量的差异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由于贸易障碍会对两个国家之间的资本边际收益产生影响,因此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或直接投资。由于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以便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消作用,因此一般被称为关税引致的投资。 关税引致投资表现为投资对贸易的替代,这对东道国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福利影响?Mundell 认为与关税没有引致投资相比,投资的增加当然会产生积极的福利影响。但是其他经济学家指出,与自由贸易相比关税引致投资会产生福利损失。首先,关税引致投资如果使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部门获得发展,就会减少贸易量,由此带来的贸易福利损失要大投资所带来的福利增加(Johnson,1967)。其次,如果关税引致投资使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获得发展的同时又伴随着贸易条件恶化,那么关税引致投资产生的资本扩张就会带来福利损失, 产生由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悲惨的增长”(Bhagwati,1973)。再次,从国家税收和外国资本利润提取影响的角度分析,当一个国家对进口替代部门给予关税保护,同时又将流入资本所产生的边际产品作为资本利润而支付给外国投资者时,即使资本流入增加了产出和提高了收入水平,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福利损失并导致贫困化增长。然而,对资本流入国来说,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时关税引致投资不会减少贸易量,也不会使贸易条件恶化,同时还会产生就业效应。 二、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互补性 在贸易障碍产生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然而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关税引致,而且主要流入出口部门,那么投资和贸易之间就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资本流动将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贸易规模。有许多原因可以导致贸易和投资之间的互补关系,Markuson等(1983)利用一系列极度简化的

对外经贸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讲义—新祥旭考研.pdf

第 4 章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 一、政府的贸易与投资政策 1.政府设置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原因 (1)出于就业问题的考虑一般来说,自由贸易会使得某些产业受到冲击,导致工人失业,对失业的顾虑是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一个很大障碍。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利益集团转而寻求政府的帮助,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形成。 (2)出于保护幼稚产业的考虑在新兴产业中,企业往往经验不足,缺乏最新的专有技术。同时,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这会提高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它们也缺乏国外该产业中的竞争者通常所具备的规模。因此,幼稚产业可能需要暂时的保护,以免遭受外国竞争者的遏制。 (3)出于战略性的考虑政府干预有时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发展: ①采取适当的行动,保证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在一个产业内赢得先动者优势; ②帮助企业克服障碍进入由外国企业获得先动者优势的产业。 (4)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通常要求保护与国防有关的产业,对事关国防与安全的重要产品设置贸易和投资限制。许多国家害怕如果进口武器的话,当与武器生产国发生政治或外交纠纷时,国 家安全会受到威胁。

(5)出于国家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考虑国家之所以能够凝聚国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存在能够使国民区别于其他国家国民的国家文化和民族特性。政府试图保护被看作国家文化与特性核心的某些产业和公共资产。 2.贸易与投资政 策

(1)贸易政策 ①关税 a.含义: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是最古老且最简单的贸易政策措施。 b.征税原则:一般关税的征税原则是进口来自任何国家的货物均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适用同样的税率。 c.分类 一一按照进出口货物的流向,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 第一,进口关税是指对输入一国关境且最终目的地也为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第二,出口关税是指对输出一国关境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第三,境税是指对通过一国关境而最终目的地不在该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目前,多数国家不征收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因此一般所说的关税(除特别说明外)指进口关税。 ——按进口商品的不同原产地适用不同的税率分类,关税分为普通关税和优惠关税。 第一,普通关税,又称一般关税,是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关税税率征税。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 响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世界经济课程论文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学号 B130906班 B 姓名何明珠

摘要: 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国际间的经济与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结构、结构优化 前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据《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50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 15000余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万亿美元,其中30%是有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15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跨国公司是指在作为其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包括母公司和他们的子公司和分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早期的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当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跨国公司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物质载体,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得到了空前迅速地发展。 一、跨国公司概论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直接投资,设立并支配国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按“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它经营活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国际垄断企业。

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论文摘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历史车轮。尽管国际贸易的起源先于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却是国际贸易更大的加速推动力量。现在世界已步入金融时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业已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认真解读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和国际投资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等三个层面,对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 一、引言 对于国际经济往来而言,先有国际贸易,尔后引发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往返运输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费用和时差间隔,由此引发资本输出动机,即把资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国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资本输出又引发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由此出现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是国际贸易引发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后来者却起来了主宰国际贸易的作用。 二、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形成生产要素直接的和大量的跨国移动。在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中,除土地之外,资本和劳动都能在国际之间自由流动。 国际投资,即国际间的资本转移,指的是货币资本和贷款资金从一国流向他国。任何国家或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积累资本。积累资本一种方法是国内储蓄,由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种方法就是吸引外资,包括国际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储蓄能力受到限制,资本积累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外来商品能形成入超现象,国内资本积累才有可能不减少当前消费。但是,入超国家又必须清偿入超商品的资金。由于资本积累不足,只有依赖外国贷款。而能否得到外国贷款,又取决于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即债务国的利息必须高于债权国的利息。所以,国际投资的驱动因素是各国之间利率的差异。至于外商直接投资,则取决于生产成本、市场需求、预期回报率、投资环境和相关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 国际间的劳动要素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价格,即取决于平均工资水平,比如某种类型的劳动在美国的工资率高于墨西哥,就成为墨西哥人跨越国界的经济动机。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工资偏低,移民倾向尤甚。其次,劳动要素转移还取决于劳动者拥有的数量。在一个劳动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很容易引发向劳动资源稀缺的国家移民的动因。当然,国际投资也会引起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要素转移,但毕竟属于少量,而且大多是伴随着技术引进,随同设备和资金的技术人员配套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大多带有临时性质。一旦投资项目完成,随行技术人员又会回归本土。 国际投资实现生产要素转移的微观载体是跨国企业。投资的始初动机是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生产和经营。建立跨国企业伊始是资本运营,购进设备和技术,又实现了物质生产要素的转移,招聘经营人员和企业员工,又实现了劳动要素转移。可见,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跨国移动的第一推动力,跨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是鉴定生产要素移动的基本尺度。 三、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 国际投资直接推进的是中间产品的贸易,间接推动的是最终产品的贸易。一般说的国际贸易,指的是最终产品的贸易,即商品贸易。

王炜瀚《国际商务》(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制度环境【圣才出品】

第4章国际贸易与投资制度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出口补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研] 答: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或出口奖励金,是一国政府或同业公会或国际垄断组织,为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以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某种出口商品向出口商或生产者提供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补贴,即直接付给出口商的现金补贴;另一种是间接补贴,即对某些出口商品生产者或出口商提供财政上的优惠,如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的国内税、减免出口税等。出口补贴是一种古老的鼓励出口措施,从重商主义时期开始一直沿用至今。二战后成为垄断资本争夺国际市场、进行商品倾销的重要手段。目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也通过出口补贴扶植某些产业。 2.进口配额[南开大学2018、2013研;山东大学2015研;江西财经大学2012、2011研] 相关真题:进口配额制[东南大学2018研] 答:进口配额(也可称进口配额制)指一国为保护本国某些行业而设置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在规定限额内允许进口,超过限额则不准进口,或虽不完全禁止进口,但对超出配额的进口征收较高关税或罚金。以一国政府采取的限制措施为标准,可将进口配额分为禁止性配额和非禁止性配额(关税配额);以指向区域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以贸易国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单边配额、双边协定配额、多边配额和某种商品的国际组织配额。

3.自愿出口限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研;南开大学2015、2014研;天津商业大学2012研;武汉大学2012研] 相关真题:自动出口配额[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答:自愿出口限制又称自动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配额,是指在进口国政府的要求和压力下,出口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5年)对本国的某种商品出口限制在一定的配额内,超过配额自动停止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自愿出口限制可分为:①协定出口配额,由进、出口国双方协商签订“自限协定”,规定出口配额;②非协定出口配额,由出口国自行规定出口配额。二战后,自愿出口限制日益盛行,采用较多的形式是“自限协定”。这种协定一般包括配额水平、自愿出口限制的商品分类和细目、“配额”余额的调节额度和数限、保护性条款等内容。 二、简答题 1.国际贸易在90年代后出现了哪些发展和改革? 答:9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导致国际贸易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空前发展 从市场范围来看,二战前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国与制成品出口国之间的垂直型贸易,但这些年来,发展中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极为迅速。世界市场的范围大为扩展。从规模看,其商品流通发展速度相当快,不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而且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也超过生产增长速度,这表明各国经济的开放度在加大。 (2)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技术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有了迅速发展,而消费品向多样、高档、优质的方向发展,

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对东道国的影响:1,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就短期而言,资本流入使东道国外汇收入增加,而且由此引发大量产品出口,代替产品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的以改善。从长期来看,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使投资收益的回流,这必然对东道国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 2、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国际投资对东道国影响复杂,这主要体现投资产品的流向,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来源。产品销往母国或其他国家,则国际投资产生了促进贸易发展的效应,如果在东道国销售,则很可能是贸易替代。如果原材料来自于国内则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来自国外则国际投资会对东道国产生消极影响。 3、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会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改善其就业环境。 4、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1、对投资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末期产生消极影响,但积极影响会大于消极影响。 2、对投资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水平分工,使国外产品获得在劳动力,运输成本方面的优势,那么会对投资国产生替代作用,垂直分工,会对投资国产品生产产生积极效应。综上,对外投资对投资国产生的贸易促进效应要大于贸易替代效应。 3、对投资国就业影响,表明看,对外投资会使投资国的就业人数减少或失去就业机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外投资带动了技术转让和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表明,对投资国就业产生的影响积极大于消极。 4、对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不仅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也优化了投资国产业结构。使投资国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增加。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国际投资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格局, 加深了各国在生产领域里的相互联系, 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和结合, 使一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成为世界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媒介和实现手段。 2.无论是子公司所在的东道国还是母公司驻扎的投资国,其对外贸易都会从中受到促进.对母国而言,由于国外子公司倾向于从母国进口所需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及相关技术和服务,从而可带动母国的出口。对东道国而言,通过吸引外资促进本国对外贸易一直是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目标之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本身就有较高的出口倾向,此外跨国公司能帮助东道国克服产品设计、质量标准、包装等方面的缺陷,并提供良好的营销渠道,可大大促进东道国的出口。 3.同时,随着全球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直接投资越来越多,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有利于的全球产业的调整,在无形中也调节了国家的收支平衡,缓解了某些国家的内部或外部冲击。 4.但是,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越来越大,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动荡,如一些公司的不定游资,浮动的利率、汇率制度等。这些都使国际市场趋于不稳定,影响了国际间贸易的往来,也对各国政策的执行和管理带来了难度。 1 / 1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也越来越复杂,本论文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互补关系、权变关系、投资关系的未来与展望进行阐述,为中国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下理论依据。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一国宏观层面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往往相互牵制,中观层面(产业)的贸易和投资在发展中互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微观企业也面临着贸易和投资战略的选择,所有这些都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主要经历了替代关系阶段、互补关系阶段和权变关系阶段。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1957)是最早研究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他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替代关系的结论,并进一步推断: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贸易。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具

体到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这里研究的是“投资阻碍”与“贸易产生”的关系,不同于后期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投资产生”对贸易的替代关系。 弗农认为跨国经营是产品生命周期在特定阶段演进的结果,第一次基于比较优势动态转移的视角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在创新阶段,发明国垄断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成熟尤其是标准化以后,企业应该以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工资低和成本小的国家或地区。1974年,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重新界定为发明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和老化寡占阶段,补充发展了这一理论。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 马库森(Markuson)(1983)改变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两国技术相同的假设条件,得出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互补关系的结论。最直观的证明是:假设中美两国生产棉布和钢铁的要素禀赋相同而生产技术存在差异,中国生产棉布的技术高,而美国生产钢铁的技术高;因此中美两国分别具有生产棉布和钢铁的比较优势,两国贸易发生时,中国出口棉布而美国出口钢铁;贸易发生后两国各自增加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从而造成各国不同要素回报率的差异;中国将增加劳动密集型棉布的生产和减少资本密集型钢铁的生产,导致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在中国劳动的收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震荡。美国俨然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肇事者。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全球萧条持续。本次危机是石油加金融复合型的危机,杀伤力非常大。危机的源头是金融体制滞后于金融体系的急剧扩张,建立和恢复新的金融体制和机制是艰巨的和持续的。本次危机造成股市暴跌超过历史任何一次危机,目前全球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超过30万亿美元,我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很大的影响。 1.我国的国际贸易状况。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更加敏感。 2.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分析: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但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小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从地区看,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但加工贸易比重大的地区相对一般贸易比重大的地区影响稍小)。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

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

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一)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生产要素移动技术进步效应论文摘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历史车轮。尽管国际贸易的起源先于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却是国际贸易更大的加速推动力量。现在世界已步入金融时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业已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认真解读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和国际投资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等三个层面,对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做了分析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其中有两个重要支点: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逢此之际,有必要对已经走过的历程作一阶段性的总结,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对于国际经济往来而言,无疑是先有国际贸易,尔后引发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往返运输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费用和时差间隔,由此引发资本输出动机,即把资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国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资本输出又引发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由此出现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是国际贸易引发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后来者却起来了主宰国际贸易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金融世纪,资本运营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终究要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经济发展已无边界。经济全球化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了。现在不过是“在更高层次回到1941年以前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发达水平的结果:人类发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低成本生产和低成本交易已经成为可能。”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投资作过描述。“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国际分工、合作、交流的思想。“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确定,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一致化,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孤立性和对立性日益消失下去。”3]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日益活跃,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愈益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综合地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已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出现空前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二、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

对外贸易和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和投资对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 王君 摘 要: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 对外贸易和投资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经济增长施加了多重的影响。文章根据1981—200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固定资产投资和G DP 等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得出:对外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加剧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 对外贸易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1-016-02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外贸易和投资。据商务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7.9%,其中出口贸易依存度为34.9%,中国经济已是公认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为88604亿元,占到了同期G DP 总量的48.6%,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规模庞大的对外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势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施加影响,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对这一影响加以分析。 一、前人的研究和探索 关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应用经济学的重大研究课题。尽管前人在这一领域研究颇多,但目前就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尚无定论。在前人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D.H.Robertson ①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 动机”的命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R ?诺克斯② 根据对19世纪英国与新殖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诺克斯认为,各国通过国际贸易产生的间接动态利益,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在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方面,1990年Kwan &Cotsomitis ③以中国1952—1985年的数据为样本,得出了出口与 产出互为因果的结论。沈程翔④ (1999)根据中国1977—1997年的数据,得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出口导向型的结论。 投资是公认的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增长由储蓄(或投资)决定,而储蓄又依赖于收入,收入或产量又要视资本而定。”武剑⑤(1999)在其论文《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的动态分析》之中提出资本形成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张华嘉和黄怡胜⑥ (1999)以1978—1997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为一国带来一系列的动态效应。出口的高速增长会使得:(1)国际收支能力加强、进口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2)促使国内投资越来越多流向有比较优势的领域;(3)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利益;(4)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5)吸引外资的流入;(6)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并最终带动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对于出口采取了一贯的鼓励政策,在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以前,实行双重汇率制和外汇留成制奖出限入;汇率体制改革后,形成了有利于出口的统一汇率,此外,国家还通过税收杠杆对出口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政府的扶植下出口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已达7602亿美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贸易与G DP 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我们还在B 图中发现,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时,图形中刚好出现拐 点。本文利用商务部提供的以美元计价的对外 贸易额和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年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值计算得出以人民币计价的1981年至2004年对外贸易额。考虑到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因素,设计方程如下: Dt = 0 1994年以前的年份1 1994年以后的年份Y =β0+β1X +β2(X -X 1994)Dt +μ则有E (Y/Dt =0,X )=β0+β1+X E (Y/Dt =1,X )=β0+β1X +β2(X -X 1994)Dt 方程中,Y 为国内生产总值,X 为出口贸易 额,选取中国1981至2004年之间的数据②,将 其用带入Eview 软件之中回归结果为: Y =3127.42+ 5.7X -3.5(X -10429.49)Dt …… 1.555 17.382 -8.000 Ad -R 2 =0.981 F =592.5 D.W.=0.993 则两个时期的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分别为:在1994年以前Y =3127.4+5.7X 在1994年以后Y =13556.91+2.2X 经检验各项指标都非常令人满意,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的显著水平上成立,而解释变量X 对被解释变量Y 的解释在99%置信度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我们还发现两个时期在斜率项上显著不同,1994年后的斜率要小于1994年以前的,这是因为1994年后出口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带来的乘数效应减小了。这是与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出口贸易受到刺激,粗放型增长的趋势更加明显,以及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事实相吻合的。因此,出口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出口贸易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二,出口贸易的低水平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的进口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源于生产需求的进口,第二个方面是源于消费需求的进口。源于生产需求的进口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2004年中国加工贸易产生的进口额为2217亿美元,占该年总进口额5614亿美元的39.5%,同时期加工贸易产生的出口额为328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5934亿美元的55.3%。这说明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加工贸易是进口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而加工贸易最终导致的出口没有对国内经济产生“挤出效应”,进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源于消 费需求的进口对于中国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与国产商品的激烈竞争会使得一部分处于比较弱势的产业逐步萎缩凋零,外国的低价产品将影响到本国相关商品的价格,进口外国商品等同于使得本国国际收支恶化的同时又输入了通货紧缩。因此,消费商品的进口会使得中国经济状况恶化。 此外,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在中国的进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使得整体产业结构提升。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1614亿美元,占同期进口额的28.7%,这说明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了我国现有技术的改造升级,进口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最后,进口贸易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巨大的市场吸引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进口贸易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就总体来说,进口贸易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贸易的关系图上就可以看出。 在图2中,G DP 与进口贸易是密切相关的,且B 图显示在1997年左右出现拐点,这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政策时滞结果。这次外汇 — 61—●博士硕士论坛 《经济师》2007年第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