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决定性时期,也是松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制定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松江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形势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松江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松江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经调整后的“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许多工作亮点突出,为“十三五”乃至更长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5.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3.1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和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6.30亿元,年均增长11.2%,旅游收入、文化产业税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6.27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0.9:68.1:31转变为0.9:55:44.1。

产业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漕河泾松江园进入集聚企业数量和引进企业产出的双高期,成为全市“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战略的标杆,以漕河泾松江园为代表的3.0园区开发模式成效显著。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物联网产业基地、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等项目先后落户。2015年,开发区实现税收达到50亿元。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欢乐谷二期开园,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成辰花路、林荫新路等道路改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仓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充分发挥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作用,推进总部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海首家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在出口加工区揭牌运行。

土地二次开发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出台存量工业用地用途管理办法。积极实施永丰街道玉树路西片区、车墩莘莘学子园等老工业区块改造。沪松公路沿线经济带动迁整治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推进集建区外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出台减量化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立项约394公顷。加大落后产能调整力度,“十二五”时期,共调整企业780家,调整出土地约511公顷。大力实施“198”区域污染企业清拆复垦和宅基地置换归并。“十二五”时期,共关停清拆污染企业642家,归并宅基地6239处。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0%。“十二五”时期,共授权专利2096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8件,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十二五”时期引进各类人才1475人,人才居住证转户籍人数1632人。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2.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工作持续改善。“十二五”时期,共新增就业岗位141922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4.5%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

步完善,养老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保养老金从每人每月359元提高到823.2元,征地养老月生活费发放标准从680元提高到1394元。制定出台《关于适当提高本区老年农民退养水平的实施意见》,通过提高土地退养补助金,使全区3.15万老年农民退养保障待遇达到镇保水平。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和11.1%。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加75.6%和163.3%。共为115.77万人次的困难群众累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约5.35亿元。

加强各类保障房建设。“十二五”时期,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6139套,面积159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开工29155套,竣工18377套。城镇各类危旧住房修缮改造累计209万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区镇共担调整由区财政承担,新建各类学校29所。完成泗泾医院迁建等医疗机构和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新增医院床位数759张,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等领域改革,努力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新增公共文化设施8.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年受众人数达百万余人次,“百姓明星”评选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开展。建成一批体育设施,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新增面积13.72万平方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

功举办区运动会、佘山元旦登高、端午龙舟赛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新增养老床位2410张,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社区助餐服务点实现全覆盖。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残疾人保障和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再次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妇女、儿童、信访、民族、宗教、档案、史志、气象、外事、侨务和对台等工作继续推进。

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建成,7个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松江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开园,万人社会组织拥有量达到9.6个。成立松江区社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全区居(村)委会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全覆盖。

社会治理创新有序推进。贯彻市委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部署,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赋予街镇相应管理权限。在人口导入区积极探索“两委一中心”镇管社区模式。推进社区共治、居民自治和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基本完成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

线服务管理水平。创新来沪在松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再次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城效应”日益凸显

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松江新城完成规划修编,新城面积由60平方公里调整为160平方公里(含东西两侧4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为促进产城融合,推动新城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一期功能显现。广富林遗址公园建设风貌展现。老城改造取得突破,出台进一步加快老城改造实施意见,4279户居民签订解困安置协议,交付新居3700套,修缮3万户22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仓城历史风貌区改造初见成效,老城最大的休闲公园思鲈园竣工开放。府城云间路改造全面实施。大型居住社区泗泾洞泾基地、佘山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加快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和轨道交通22号线工程建成通车,站点开发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T1、T2示范线启动建设。沪昆铁路松江城区段南移、沪昆高速公路松江城区段抬升、嘉松路南延伸等重大工程列入市级投资项目计划。完成松卫公路延伸、北松公路改造等一批道路建设,黄浦江辰塔路大桥建成通车。

新建110kV、35kV等各类变电站17座。关闭9个街镇14座小水厂,供水集约化建设全面完成。符合接装条件的老城居民区天然气改造全部完成。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25个,基本实现新城区域4G网络全覆盖。城镇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执法力量逐步下沉。建成8000个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基本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拆违工作取得新突破,泗泾、洞泾等镇的商品交易市场拆违整治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区拆除违法建筑约206万平方米,其中存量178万平方米。建成民防工程120万平方米。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新建公交枢纽站、港湾式候车站26处,新辟公交线路54条,新增公交车194辆。深入推进区域食品安全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区推开整治群租工作。深化建筑、交通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全民消防安全演练及知识普及活动,城市总体安全有序运行。妥善处置黄浦江上游水污染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突发事件。

城市生态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末,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95%。完成全区458

台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08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能力市郊第一。完成市河、通波塘等50多公里区级河道综合整治。天马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综合利用中心基本建成,关闭卖新公路吉貌垃圾填埋场并全面完成生态修复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8%以上。启动实施广富林郊野公园和松南郊野公园一期建设。新建和改造绿地面积278公顷。成功命名创建8条上海市林荫道。

4.城乡统筹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为上海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安置房建设全面铺开,一期、二期安置房交付使用,完成千余户动搬迁户安置工作。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拆旧区民宅搬迁工作基本完成,企业清拆工作有序推进。万亩粮田核心区建设已形成格局。

洞泾、新桥等镇稳妥实施农民宅基地动迁,推进离土农民集中居住,农民动拆迁基本完成。佘山等镇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新浜镇以市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郊野单元规划试点为契机,不断调整完善全镇发展规划,推进集镇发展。

叶榭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示范镇建设启动实施。全面推动“城中村”试点改造,5个市级试点项目累计签约1030户。松江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河道、村庄等农村绿化建设,大力推动种养结合,减少环境污染,“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网、路通畅”的美丽乡村初具形态。完成6个镇、25个村、13376户的村庄改造,建成1.67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农村低保低收入户危旧房210户。泖港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实施农村道路危桥改造。镇村文化体育、为老服务及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松江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并被写入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5年,全区家庭农场发展至1119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92.5%,机农一体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总比例达到52.1%,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松江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创建14家蔬菜标准园。外来不规范养殖业基本清理完毕。不断完善以农机、烘干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体系,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业品牌和质量体系建设。有序发展生态循环农

业、休闲农业。

5.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并成为全国典型。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区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松江作为上海唯一纳入到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用区行政服务中心,着力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优化审批流程,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在全市率先完成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区对街镇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制定实施全市最严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和城市养护作业市场化管理办法。推进国资国企整合重组,全区委办局与下属企业基本完成政企分离,新组建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职能属地化管理。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全区土地指标交易平台。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内外开放不断扩大。自觉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溢出效应,松江

被上海海关列为首批自贸区创新制度复制推广示范区。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海市松江检验检测服务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加工贸易边角料交易中心、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先后落户和设立运行。积极推动上市企业发展,6家企业挂牌上市。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十二五”时期新批准外资项目551个,投资总额达74.39亿美元。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累计新增民营企业36476户。继续做好援藏、援疆、援滇等各项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区经济委员会、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区交通委员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新成立广富林街道、九里亭街道。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调解和行政复议制度。完成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开设“上海松江”政务微博。推进勤政廉政建设。

五年来,松江较好地兼顾和处理了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速度与效益、规模与功能、政府与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努力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实现了松江经济在

复杂环境中保持平稳发展,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完善功能,社会在发展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生活在经济发展中达到更高水平。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基本建成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曲折复苏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全球经济需求疲软,增长乏力,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处于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松江正处于产业转型的突破期、城市功能的提升期、社会治理的创新期、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生态建设的巩固期。松江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发展空间、优美的城市环境、厚实的人文禀赋、走在上海郊区前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为松江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和挑战: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和能力还不强,民生保障、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短板,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应对和解决。

第二章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松江自身发展优势,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

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基本要求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必须激发发展活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区。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

维护法治尊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松江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到2020年,百万级人口规模、在市域城市群中领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宜居乐业的现代化新松江基本建成,城乡更加协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百万级人口规模、在市域城市群中领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体现了松江未来发展战略取向和重大功能定位,着力于构建城市规模凸显、产业基础牢固、产城融合深化、创新优势集聚、城市功能齐全、城市特征明显、城乡统筹有力、辐射能力强劲的上海门户型城市。

“十三五”时期具体目标是:

——转型发展进入提升期

“十三五”期末,经济增长达到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郊区中的“第一梯队”地位得到巩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高端绿色产业发展要求,工业空间规划布局更加合理,新型产业板块结构日趋科学,产业特征更趋明显,园区的支撑配套关系更加有机协调。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实现重塑,园区功能内涵得到升级并不断丰富完善,园区发展空间有新拓展。3.0园区复制推广实现大面积扩区,并形成多个品牌园区。

制造业强区地位得到巩固和彰显,制造业集聚优势继续在周边区县中发挥引领作用,规模、能级位居全市郊区前列。制定和推进更加前沿的高端绿色制造业发展计划,系列化聚焦和引进重点产业项目。在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的基础上,高端绿色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依托新城优势,产城融合更加深入推进,新城对产业发展的要素性支撑作用得到更好体现。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松江产业转型升

级基本脉络。

——新城建设进入成熟期

巩固新城发展优势,拉抬新城功能走势,放大松江新城的“名片效应”。“十三五”时期,松江新城继续成为汇聚和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天独厚的大载体、大平台,充分发挥引擎作用。

新城发展引入新理念,充分挖掘新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全面、更加务实、更加前瞻性地谋划新城发展主题。科学处理好新城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互补关系,处理好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依托关系;处理好新城区和南部新城的连接关系,实现新城和周边区域的功能联动,打造新城发展有机体。通过五年努力,力争使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活起来,新城核心区完善起来,老城区明亮起来,南部新城轮廓展现出来。“十三五”时期,要使新城成为形态清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内涵饱满、辐射力绽放的百万级人口规模、在市域城市群中领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对接国内外的西南重要门户枢纽,确保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高地”形象。

从松江新城新一轮发展战略高度,合理明晰南部新城功能定位并

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加大对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依托上级财力支持,着力规划和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十三五”时期城市功能大幅度提升。聚焦民生,大力推进老城改造,基本完成老城区危棚旧屋动迁改造任务,为老城区解困居民的住房安置工作画上历史性句号。提升城市品质,植入城市文化元素,建成一批城市文化项目,推动松江新城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入收获期

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城乡关系为抓手,实施区域“山河重整”战略,明确城乡发展功能定位,体现城市发展统筹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引领农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新格局,城乡关系进一步融洽,城乡面貌进一步协调,城乡功能进一步互补,城市面貌和农村面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有机统一。

构筑松江农村发展要素新格局,深化家庭农场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全国率先、上海领先”地位。全力推动“三个减量”工作,努力消除村办企业和低端镇办企业,大力实施农村宅基地归并,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力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减少农村人口,

并实行就业转移。

推进新市镇建设。“十三五”时期,着力推动重点新市镇发展,实现居住集中、产业集中、建设形态集中上的高度融合,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区提供经验。探索纯农地区“生态迷你小镇”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先行者。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的田园生态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推动郊野公园、乡野公园、生态廊道及涵养林建设,开展农田林网建设,营造宁静、安详、自然、生意盎然的乡村生活独有品位。

三、空间布局

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区位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构建形成“一城三片”的空间布局。

一城——松江新城,包括两翼产业园区。作为松江的产城融合实践区,主要是以松江新城为核心,依托东西两翼产业区,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产城融合,发展城市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东北片区——包括九亭、泗泾、新桥、洞泾镇和九里亭街道。主要是继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加绿色生态

空间,适当控制居住功能,强化区域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

西北片区——包括佘山、小昆山镇。主要是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强化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拓展休闲度假功能,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

浦南片区——包括叶榭、泖港、新浜、石湖荡镇。作为松江的生态保护区和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风貌,统筹城乡发展。

第三章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创新引领全局工作,以创新突破瓶颈,以创新拓展空间,以创新提升能级,实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局面创新。

一、土地“超级减量”持之以恒

推进工业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十三五”时期,理性面对土地资源在未来发展中的刚性约束,努力摆脱传统粗放型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重塑转型发展空间要素理念,转换发展空间目标和方向,坚持在有限的空间内节约集约科学利用土地。坚守规划红线,向存量土地要空间,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 2012年2月24日) 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 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 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 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折合12784美元,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1-3-3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11.1%。 图1“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见图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万元。 图1 2013~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万户,比上年增长%。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私营企业万户,减少%;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

表2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见表3)。

表3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居住类价格指数为,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其中,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为;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兰溪市12五规划纲要

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5月4日 -------------------------------------------------------------------------------- 2011年3月11日兰溪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兰溪构建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崛起浙中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中共兰溪市委关于制定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系统地阐明“十二五”时期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兰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跨越发展,明确新时期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一)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和重大调整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促升级、扩内需”成为中长期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长三角区域整合在加速。浙江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一系列改革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分工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这为兰溪市加快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兰溪市处在浙中城市群核心区域,是金义主轴的节点城市;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兰溪区块已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中;省级兰溪经济开发区处于整合提升阶段;随着临金高速、金建铁路及兰溪港开发规划的逐步明朗和实施,交通区位优势将明显改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提升发展活力。这一时期,兰溪市处于经济加速追赶期、转型升级突破期、生态建设关键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期,经济社会将步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二)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兰溪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十二字方针,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兰溪市“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6亿元,年均增长12.3%,增幅居金华各县(市、区)前列,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 图1:“十一五”时期兰溪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规模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实施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强乡镇”工程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1家,产值突破500亿,比2005年增长2.4倍,初步形成新型纺织、天然药物、装备制造等产业群。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省棉纺织品出口基地”称号,棉纺织产业列入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示范区。康恩贝、华铝、红狮列入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工业科技型企业122家、研发(技术)中心114家。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新增省级以上名牌15 只、著名商标12 只。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第三产业有所突破,捷盛中央广场、溪西商业中心、嘉宝物流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已开工建设。诸葛八卦村景区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露山—芝堰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新增三星级饭店2家。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沈村互通口至市区连接线、45省道金兰线路面大中修、灵马公路和兰黄线公路改造等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330国道兰溪市区过境段改建工程顺利实施。能源保障更加有力。省百亿工程—浙能兰溪电厂建成投产,500千伏芝堰变、110千伏登胜变、110千伏梅江变建成投运,顺利通过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县市验收。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人路立交、城北立交扩孔工程顺利完成,建成博物馆、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大云山、中洲公园改造提升不断深化,李渔文化公园、告天台公园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0%。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云山、赤溪、灵洞、诸葛等镇乡(街道)实现整体整治,累计完成整治村401个,农房改造村63个,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助1100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下山脱贫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解决了31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9.02.13 【实施日期】2009.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克难前行,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

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2.9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企业 8.21万户,增长5.4%;个体工商户4.61万户,增长0.7%;农民专业合作社846户。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28户,比上年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6374户,下降15.7%;私营企业71787户,增长8%。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3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2223.43亿元,增长12.6%。在地方级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34.89亿元,增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0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各栏签章处必须由本人或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盖章,否则一律作无效处理。 二、(本表同时用计算机录入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平台。)数据填写和录入的注意事项,参见下页说明;若有其它不明事项,请与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三、本表报送一式5份。请用A4纸双面印制,于左侧装订。装订不规范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四、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讯地址: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内邮政编码:200032。

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 二、表中有代码的请直接填写代码,无代码的填写文字。 三、主要参加者指除项目申请人之外的项目研究方案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子项目负责人等,人数不得超过11名。项目顾问不能列为项目组主要参加者。 四、承担青年专项项目的申请人须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尚未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 通讯地址:必须填写详细,宜以第一时间能够收到的联系地址为准,包括路名、村名、弄号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可以填写多个联系电话,但必须填写手机号码。 参加者:必须填写真正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学者,不含项目申请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限选报2项。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和研究报告的,填入“A”和“B”。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 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注意小数点位置。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