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孙义兰发布时间:2007-8-13

?中国中医药论坛-- 中国中医药论坛

广西省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41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我国已进行多次高血压普查,某些地区亦进行本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近年来有关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综述: lr,ZvX 1 高血压诊断和我国高血压患病及治疗状况1997年11月美国公布了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6次报告(JNC6),各国进行不少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大型试验,积累了不少新证据,颁布各自高血压防治指南,美国于2003年5月公布了JNC7[1]。欧洲于2003年6月在米兰公布了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与欧洲心脏学会(ESC)拟订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2]。我国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4年10月再次重新修订公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4]。上述三个指南在分类上各有不同,但均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诊为高血压。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为6档即:正常血压(SBp<120mmHg.DBp<80mmHg)。正常高值(SBp120~139mmHg.DBp80~90mmHg)。1级(SBpl40~159mmHg.DBp90~99mmHg),2级(SBp160~179mmHg.DBp100~109mmHg),3级(SBp≥180mmHg.DBp≥110mmHg)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SBP≥140mmHg.DBP≥90mmHg)。

1.1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全国性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应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一致,直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包括我国在内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即以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 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我国不同时期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全国普查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5]。2000~2001年35~74岁为高血压患病率为27.2%,有高血压患者129821100人[6]。2002年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达1.6亿,较1991年增长31%[7]。有报道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已达38.2%~57 0%[8]。于2002~2003年间据北京28个军队干休所对8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显示ISH占高血压病患者的67.61%[9]。刘国树等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报告白领高血压发病率为1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0]。许顶立等于2003年报道我国约有10%左右孕妇患有高血压[11]。一些单位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高血压流行病进行了调查:如对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血压和血脂调查显示黑衣壮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7%明显高于汉族人群的17.2%(P<0.01),且与甘油三脂(TG)呈显著相关[12]。扎西平描[13]等于2001~2002年对拉萨市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40.68%高于1991年的19.03%。国内区域性调查。如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患病为19.91%,标准化率为13.55%[14]。

1.3 2003年广西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04%[15]。上述流行病学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满意。据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7%、12%和3%[16]。2000~2001年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17]即使兰州七里河区1997~1998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19.1%、8.96%、2.83%。接近或低于全国水平[13]。2001~2002年拉萨地区藏族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升高,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9.56%,29.64%,9.68%[13]。2003年广西居民知晓率为60.9%、治疗率为49.5%、控制率为15.1%[1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调查范围为广西五

个城市的居民,并非“全人群”,所以我国高血压状态仍处于“一高”(高患病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状态。 ;3

2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正如上述我国高血压面临“一高”,“三低”的挑战。光靠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就诊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而且治疗不仅仅要将高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干预危险因素,预防和逆转靶器官不良重塑,降低心血管罹患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因此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十分必要。

2.1 为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我国1979~1980年,1991~1992年共2次组织全国高血压普查取得较为精确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资料,研究结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我国高血压专业人员引进美国联会工作委员会(JNC)和WHO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3年国内专家就美国JNC7和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制定了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极大地推动和指导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和临床治疗工作。

2.2 为社区高血压防治奠定基础。高血压已被认为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除了医疗机构,发挥疾病预防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的作用,才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美国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主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实施[18],多年前杜雪平[19]等就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探讨高血压的社区综合性管理与控制,结果高血压管理率由原45.80%上升至82.32%,血压在140/92mmHg以下的控制率,由原4.21%提高到50.71%,规范服药率由原20.1%上升至72.62%,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固定的合作关系及新型的医患模式能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当前社区的规模和建设比前有所完善,通过对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掌握社区的高血压资料能更好发挥社区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特别是预防高血压的护理干预,起到指导作用[20,21]。 Un0 2.3 对研究、干预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起到指导作用。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要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先于高血压出现。高血压也是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MS的病理生理基础,Bonora[22]等研究高血压58%伴有胰岛素抵抗。而血压水平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是独立的、连续的、一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在血压正常偏高和轻度升高的人群中,由此导致对危险因素的防治战线不断前移。这样从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临床防治实践[23]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遗传——后天生活环境两种因素促成的疾病,但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导地位[24]。有专家提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50%应归于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饮食和运动),20%归于基因遗传,20%归于环境因素,10%归于患者的治疗[25]。可以这样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干预必不可少的手段。

2.4 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起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死因,在心血管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但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的高血压观念和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不具备应用的防治能力,即使专科医院的医生中也有近10%的人不知道有效控制也是为了有效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乡村级医师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55%[16]。前述提到的我国高血压低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原因很多,医生缺乏正确防治高血压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是原因之一[26],通过开展和参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不仅提高我国高血压检出率和知晓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理解高血压防治指南起到促进作用。

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3.1 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心血管流行病学始起于上世纪30年代,20世纪6O年代以后,

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发展已十分迅速,WHO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编写了《心血管病调查方法》一书,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70年代WHO建立的《WHO MONICA方案》是国际上第一个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方案的大规模国际长期前瞻性流行病学[27]。近20年余来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深入,引入了新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化的评分方法,如Framinghan量表,欧洲SCOKE量图等[23]。Framinghan心肌研究还创立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28]。其方法学已被其他心血管前瞻研究广泛采用,其预测结果也已被国外多个高血压、高脂血症防治指南采用。我国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作为独立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WHO、Framinghan、欧洲等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在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足取得众多成果之一。

3.2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全国高血压普查第一次于1979~1980年,这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统一方案和方法(标准)进行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研究,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遗憾的是调查的原始材料没有很好保存。1991~1992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国际统一标准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准确的我国人群对高血压发病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以及人群对高血压认知认识的全面材料[27]。为我国各地区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作出重要贡献。

3.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高血压调查同有关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一样关键在于各项调查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全面的严格质量控制。因此,我国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都采用《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29]进行设计实施。该调查方法强调明确研究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查人群类型、抽样方法、适宜样本量、统一调查研究方案、统一操作手册、统一好的表格、统一的质量控制中心等。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首要的死因,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虽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心血管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开展社区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可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要严格按照《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的规定进行。

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2.1 肾素抑制剂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340个氨基酸组成,在体内的作用是促进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原是它的唯一底物,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肾素2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系统的限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血管紧张素Ⅰ,Ⅱ(AngⅠ,Ⅱ)及醛固酮含量下降,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由于肾素在体内作用单一,肾素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太可能产生类似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而产生的干咳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特异性的肾素抑制剂在高血压疾病治疗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早期的肾素抑制剂是一类肽类化合物,因其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相应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如肾素抑制肽。近年,着重于开发高选择性的、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药物。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肽类肾素抑制剂处在积极研究之中,并试用于临床, 如依那克林(enalkiren),雷米克林(remikiren)。enalkiren是一种二肽化合物,是第一个进行抗高血压临床研究的肾素抑制剂,口服无效。临床研究发现,在限钠的健康志愿者身上,静注该药后,血浆肾素活力(PRA)和AngⅡ水平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但血浆总肾素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上静注不同剂量的enalkiren,也发现PRA被显著抑制,与健康志愿者身上的试验相似,只有剂量超过0.1mg·kg- 1时,才可引起血压下降,且在降压的同时不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另一个肽类肾素抑制剂remikiren[7], 其降压作用强于enalkiren和CGP38560A,但 三者对RAAS的抑制作用相似。remikiren不同于早期的肽类肾素抑制剂,口服、静注均有效,然而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最近开发的非肽类肾素抑制剂,如 A274273[8],CI992[9]等,动物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压作用,它们的降压作用与对PRA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剂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等缺点。这一类肾素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2]。 2.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是体内主要的血管收缩因子,它可使血管收缩,同时也可刺激醛 受体阻滞固酮分泌增加,使血管内水钠滞留,引起总血管阻力上升,血压升高。AT 1 剂能在受体水平阻断所有AngⅡ的作用,所以比ACE抑制剂更完全地抑制AngⅡ的不利效应(如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增加、血管增生等)。最近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AT 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血管和肾脏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而且 1 受体阻滞剂作这种保护作用不依赖于药物的降压效应。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AT 1 为降压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危高血压患者。AngⅡ受体拮抗剂发展迅速,有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如TCV2116,valsartan,eprosartan,tasosartan等。这些药物与洛沙坦一样,均可口服。经健康男性志愿者试验证明,TCV2116可对抗外源性AngⅡ引起的血压升高,其降压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TCV2116的降压活性几乎比洛沙坦大10倍。与洛沙坦相似,TCV2116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也有降压活性。valsartan也可对抗外源性AngⅡ引起的血压上升,口服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其t1/ 达8h,给药80mg可维持24h的降压效应。valsartan的体内代谢物活性极低。 2 eprosartan的特点是对尿酸排泄的影响不大。tansosartan与洛沙坦、TCV2116 一样,在体内产生的活性代谢物能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该药作用时间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 2.3 中性内肽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双重抑制剂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及研究进展 高血压(hypertensiv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 mmHg(18.6 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 mmHg(12 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 mmHg(21.3 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 mmHg(12.6 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 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 mmHg(12.1-12.5 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 mmHg(12.0 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因此降低高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2]。目前来说,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即利尿剂、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五类药物在降压效果上没有本质差别,但每类药物在作用机制、副作用、适用范围以及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等影响方面则有明显的区别。利用优势互补原则,临床上经常使用联合用药来治疗高血压[3]。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高血压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合理使用传统的几大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开发的更为理想的抗高血压药,试用于临床或处在积极的临床前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4]。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②不良反应少;③不增加( 甚至能改善)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④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⑤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⑥服用方便;⑦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咪唑啉受体激动药,基因治疗等。 1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及存在的副作用 1.1 利尿剂(Diuretics) 噻嗪类利尿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线降压药。由于其价格低廉、降压效果肯定,常单独应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或与其他药物合用于中、重度高血压。使用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不仅降压效果明显,还可以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减少原发性心跳停搏的危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另外小剂量利尿剂对血糖影响小,不良反应少,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长期使用大剂量利尿

新发现提高了我们对血压调控机制的认识。在免疫机制、肠道菌群的作用、血管周 围脂肪和炎症对脉管系统的负面影响、以及肾素-血管进展素-醛固酮系统中少见 的基因变异方面的关键研究,为我们认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来自 加拿大蒙特利尔McGill 大学高血压科、医学部以及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对2017 年高血压病发病机制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Review Nephrology 杂志上。 关键进展 1.血清和T 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SGK1)信号传导,通过一种涉及 到上调Na+/K+/2Cl-转运子 1(NKCC1)和极化T 辅助细胞 17(Th17)表型的机制,会引起盐诱导性血压升高和靶器官损害。 2.高盐饮食改变了人类和小鼠的肠道菌群,导致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Th17 细胞 数量的增多,血压升高。 3.在小鼠中,γδT 细胞参与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也可能在人类高血压和终末期脏器功能损害中发挥作用。 4.AngⅡ的 1a 型受体(AGTR1A)和骨桥蛋白介导了周围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 到炎症表型的过程,导致了炎症和潜在有助于主动脉瘤形成。 5.包括APLN 基因和RENBP 基因在内的 7 个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基因的少见变异与血压的盐敏感性有关。 盐(NaCl)通过提高NKCC1 活性的血清和SGK1 依赖途径从而诱导Th17 细胞活 化。高盐摄入同样也导致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导致Th17 细胞的刺 激。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γδT 细胞,其反过来又刺激免疫其它细胞,包括 Th17 细胞。活化的Th17 细胞和γδT 细胞产生IL-17,这将刺激肾脏钠潴留和血管收 缩,导致血压升高。较少见的RAAS 基因变异可能通过AngⅡ参与机制增加盐的 敏感性。在血管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中,AngⅡ与AngⅡ的 1a 型受体(AGTR1A)结合会导致致炎症的骨桥蛋白产生增加,这些有助于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和进展。

.卡维地洛片治疗高血压的用法用量如下: 高血压患者为6.25mg/次,一日二次;缓慢加量,并且与食物同时服用。患者在服用卡维地洛片治疗高血压的用法用量如下:剂量必须个体化,需在医师的密切监测下加量。推荐起始剂量6.25mg/次,一日二次口服,如果可耐受,以服药后1小时的立位收缩压作为指导,维持该剂量7~14天,然后根据谷浓度时的血压,在需要的情况下增至12.5mg/次,一日二次。同样,剂量可增至25mg/次,一日二次。一般在7~14天内达到完全的降压作用。总量不得超过50mg/日。卡维地洛片须和食物一起服用,以减慢吸收,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在卡维地洛片的基础上加用利尿剂或在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预计可产生累加作用,扩大卡维地洛片的体位性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利尿剂时要注意减量并监测血压尤其是收缩压。 可合用金水宝胶囊 当前位置:好大夫在线> 程远植大夫个人网站> 文章列表> 文章详情 就诊指南 卡维地洛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全网发布:2011-10-21 23:18 发表者:程远植2642人已访问 卡维地洛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任医师程远植 卡维地洛是第3代非选择性β和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还具有扩张血管、阻滞钙离子通道、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作用。卡维地洛特点及其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进展予以简介。智慧互联网医院心血管内科程远植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快,单次口服25mg或50mg,最大药物浓度峰值时间为1~2小时, 肝脏首过清除率较高, 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0%~25%, 食物可减慢其吸收, 但吸收量不减少, 也不影响生物利用度。亲脂性高, 广泛分布于血管外组织, 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8%。终末半衰期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 从中发现有不少新药问世,例如肾素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新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效,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症,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饮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使高血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现在仍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导致高血压发展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正确使用高血压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肽II受体阻滞药(ARB)、β受体阻滞药及利尿药;另外近年出现的降压新药有肾素抑制剂、中性内肽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双重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一氧化氮合酶类降压药、糜酶抑制剂;除此以外,还出现了治疗高血压的疫苗,对抗高血压药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1.应用广泛的降压药 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其主要通过阻滞L-钙通道,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扩张动脉而降压,还具有改善冠脉、肾脏和脑部血流动力学、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肥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根据目前相关的循证医学资料,主张首选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拉两地平等,其降压疗效确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强,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也是联合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其优选适应证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左室肥厚、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妊娠。CCB的不良反应较少,如踝部水肿等。 具有很强的类效应,拥有最广泛的降压治疗优选适应证,包括高血压及/或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房颤、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或微量蛋白尿、代谢综合征。不良反应有咳嗽、过敏性血管性水肿、肾功能不全加重、高血钾和致畸形。目前主张选用长效ACEI制剂,如苯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对于经济困难者才使用卡托普利。 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确立了ARB有效的降压药物地位,不仅用于不能耐受ACEI患者的替代降压治疗,还可直接用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ARB的禁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从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说明了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一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高血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的有关内容。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1、耐受性研究应该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察试验药物的降压效应、主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等,试验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终止标准。 2、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该进行详细的人体药代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常用于老年人,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特殊研究,对于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进行特殊研究。高血压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应该进行相关药物的药代相互作用研究。同时进行药代/药效研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3、药效动力学研究应描述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点。药效动力学研究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作用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心搏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心率和心律(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神经体液参数(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及肾功能。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对以下参数可能有影响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冲动形成及传导、心肌耗氧量等。通常这些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应该进行探索性试验,探索药物的疗效强度和剂量范围等,随后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进行确认,并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在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人群参加抗高血压新药研究的应为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试验中大多数应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最好同时患有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在后期的试验中,患有伴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新进展 摘要目前高血压有两大趋势,一是患病率和发病率上升,并发症加重。二是发病年龄降低,中青年患者增加。本文叙述了近年来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及预防和护理等。解释了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存在哪些问题和阻碍,有哪些进展,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高血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例进展护理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上很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与遗传、饮食、环境、肥胖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遗传高血压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集聚性,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病率为40%[2]。国内调查发现,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则高2~3倍,高血压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虽然生活环境相同但前者更易患高血压[3]。 (二)饮食高脂、高盐、低价低钙低镉饮食和长期饮酒等都会引起血压的升高。 1.盐类与高血压最密切相关的是Na+,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有关,在摄盐较高的侰,减少每日摄入食盐量可使血压下降[4]。2.饮酒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呈正比。可能与饮酒促使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有关。 (三)环境职业和环境流行病材料提示,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音及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高血压病。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XXX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针对高血压不同类型综合进行,并通过循征医学不断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如不加以治疗,常引起脑、心、肾的损害。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相关的文献信息,综述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抗高血压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供临床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0 引言 高血压指以体循环收缩压持续身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看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为了回应挑战,人们想了种种方法,其中新药的研制和应用是重要的一环,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将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利尿降压药 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利尿降压药分强效利尿剂、中效利尿剂和弱利尿剂三类。 1.1速尿 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刘畅 学号 1525763313001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药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刘雪梅 日期 2017年3月28日

目录 引言 (1) 1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现状分析 (1) (一)全球抗高血压药市场现状分析 (1) (二)国内抗高血压药市场现状分析 (3) 2抗高血压常用药物及其注意事项 (4) (一)利尿剂 (4) (二)β-受体阻滞剂 (5) (三)钙拮抗剂 (5)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 (五)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6) 3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趋势 (6) (一)抗高血压药的联合使用 (6) (二)高血压的药物基因组学或遗传学 (7) (三)靶器官保护 (7) (四)待解决的问题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谈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 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并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病变,导致脑卒中、主动脉瘤和冠心病等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一旦患上高血压就要终身用药,十分不便。全球高血压患病群体正在不断增大,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当中,所幸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当中,先后出现了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抗高血压药物,并朝着联合用药、保护靶器官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或遗传学方向发展,期望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因此,本文将以抗高血压药为研究对象,从抗高血压药的市场现状、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及其注意事项和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有效治疗高血压疾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市场现状;常用药物;注意事项;研究进展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从中发现有不少新药问世,例如肾素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新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效,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症,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由于现代饮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使高血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现在仍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导致高血压发展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正确使用高血压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肽II受体阻滞药(ARB)、β受体阻滞药及利尿药;另外近年出现的降压新药有肾素抑制剂、中性内肽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双重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K通道开放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HT)受体激动药、含硒化合物、髓脂素、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P物质非肽类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一氧化氮合酶类降压药、糜酶抑制剂;除此以外,还出现了治疗高血压的疫苗,对抗高血压药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1. 应用广泛的降压药 CCB CCB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其主要通过阻滞L-钙通道,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扩张动脉而降压,还具有改善冠脉、肾脏和脑部血流动力学、抗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经实践证明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独到的疗效。就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若干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中药;降压机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已构成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祖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病属“眩晕”、”头痛”等范畴,眩晕始载于《内经》,称之为“眩冒”。《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眩晕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等症状的描述,认为其病机为痰饮内生,清阳不升或阳虚水泛。近代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针对“脑充血门”,创建镇肝熄风汤,成为现代治疗高血压的主要代表方。相比西医治疗高血压而言,中药疗法虽然起效较慢,但能治本,比较巩固,还可明显减少西药之头痛、头晕、颜面潮红、呕吐等副作用,因此从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寻找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病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在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过程中,总结和开发出不少具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复方和单味药,本篇就其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1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广泛存在于血浆、血管壁、心脏、肾脏和中枢系统中,大量研究表明RA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RAAS可能是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刘发等[1]研究发现,静脉推注红花黄素对麻醉犬和家兔有急降压作用,1.2g/kg 灌胃能迅速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放免法测定红花黄素组血浆肾素活性和AngII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贺师鹏等[2]采用受体放射配基分析法,观察了21种中药有效成分对Ang与Ang受体(AT1)结合的影响,结果甘草次酸的抑制率最高达29.2%。陈孟莉等[3]研究发现益肾降压方可降低肾实质性高血压(RPH)大鼠的血压、肌酐,并显著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和AngⅡ、血栓素,升高血浆6-酮-前列环素的含量。表明益肾降压方可降低RPH 大鼠的血压,并对肾脏有保护功能。陈素红等[4]探讨复方决明提取物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发现不同剂量的提取物均能降低SHR血浆中AngⅡ的含量和肾素活性,但对醛固酮(ALD)、ET、心钠素(ANP)及尿量无影响。李景新等[6]用沙苑子总黄酮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单次灌胃(100mg/kg,200mg/kg),发现沙苑子总黄酮对RHR有明显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ngⅡ水平有关。吴旭等[7]利用蜕皮甾酮对缺血、缺氧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研究表明,蜕皮甾酮可通过使内皮损伤所引起的升高的ACE水平降低,而起到降压保护效果。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名称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完成日期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人类心血管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由于其病理损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脑卒中、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肾功能衰竭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病损,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的各种药物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血压治疗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正文 一、前言 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是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却较低。据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者,城市为36.3%,农村为13.7%,而其中治疗率,即能得到治疗的人仅分别为17.4%和5.4%。即使接受了治疗,其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高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城市为4.2%,农村为0.9%。由此医学专家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会继续升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治疗学等方面不断深入,国内外诸多大规模临床治疗试验取得的许多成果使得降压治疗能很好地纠正,也能改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明显减轻靶器官损害,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优缺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及一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予以一些介绍与评价。 二、主体 ㈠、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任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时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及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舒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1]。遗传学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 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2]。钠摄学说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谢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在食盐摄取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在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摩斯基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增高的血压[3]。 ㈡、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目标: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血压达标,降低长期心血管总危险。大量研究表明,经降压治疗后,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降低的更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至少应低于140/90mmHg,即血压控制目标值。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对于糖尿病及高危、极高危患者(如伴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应低于130/80mmHg。为使血压更易于达标,抗高血压治疗应在心血管损害发生之前开始[4] ㈢、高血压病的选药原则: 当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是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①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③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④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⑤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证据及力度;⑥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

*******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专业: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定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 6 月 3 日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世界各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高达10%~20%以上。高血压对人类的最大危害是能导致患者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本文将对抗高血压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研究进展 前言: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人们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目前人们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主要有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药、α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六大类为主,但是随着病情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副作用,对于高血压病情的控制以及治愈带来了难题,所以人们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文 1.1 肾素抑制药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它的唯一底物。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 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AngⅠ、AngⅡ及醛甾酮含量下降,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肾素抑制药作为降血压药效应类似于或优于ACEI和AT1受体阻滞药,因为它阻断的是RAAS的起始环节。 1.2 20世纪70年代合成的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无效,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多,这无疑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肾素抑制药,如阿利克林等,在动物实验中已显示出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这一类肾素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1.3 中性内肽酶一ACE双重抑制药中性内肽酶-ACE双重抑制药又称血管肽酶抑制药,能同时抑制ACE及NEP活性,降低RAAS活性,增加血管舒张性,能提高体内缓激肽和心钠素的浓度及活性,在用于治疗高血压时,比单用ACEI或NEP抑制药具更好的效用和生物利用度。 1.4 最近研制的该类药物有奥马曲拉,法西多曲以及山帕曲拉等。大量的对照实验都证实奥马曲拉对高血压具显著疗效,且与血浆肾素水平无关。奥马曲拉对肾功能不全所致的高血压也有明确疗效,且可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奥马曲拉还可降低ACE及NEP的肾结合率,从而降低对肾血管的局部损害。目前该药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虽然目前NEP-ACE双重抑制药的临床研究资料尚少,但从作用机制来看,这类药物可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在未来抗高血压治疗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1.5 醛甾酮受体阻滞药近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发现,醛甾酮可不依赖于AngⅡ和升高的血压而独立地在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研究提示,除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之外,醛甾酮还是血管损伤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醛甾酮可直接作用于血管系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内皮功能异常、心肌纤维化、蛋白尿和肾血管损伤等有关。在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都证明,阻断醛甾酮受体对这些损伤有保护作用。螺内酯为一非选择性的醛甾酮受体阻滞药,可以有效地抑制醛甾酮的这些不利作用,但同时也伴有许多不良反应,如男性乳腺发育、阳痿和女性月经紊乱等。这主要是因为螺内酯可同时作用于其他甾类受体。

盐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牟建军(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西安 710061) 通讯作者:牟建军 Email:mujjun@https://www.doczj.com/doc/ec17901860.html,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盐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黄帝内经》中就有“咸者,脉弦也”的论断。近百年来人们围绕盐与血压关系进行的研究,基本上确定了盐是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但在人群内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问题。盐敏感性已被美国高血压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SH )2005年高血压新定义确立为高血压早期损害标志。1 盐与血压 20世纪60年代,Dahl 成功培养了盐敏感大鼠族,当给以高盐饮食后大鼠血压急剧增高,成为高血压大鼠,首次从动物实验证实了盐与高血压的关系。近百年来,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为盐与血压的关系提供了充分证据,处于低盐环境的人,高血压患病率低,如非洲博茨瓦那Kung Bushman 土著人;几乎绝大多食盐量较高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其人群血压均值水平也较高,如日本北部的北海道人、印度洋巴哈群岛黑人。此外,对大多数移民的研究发现,那些生活在低钠、低血压环境的人,当他们移居到高盐生活环境后,随着其钠盐摄入增加,动脉血压也随之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增高。国际上著名的Intersalt 研究包括了全球范围32个国家的52个中心的20~79岁男女,共10 079名观察对象。经年龄、性别、体重、饮酒量等标准化后,统计分析表明:①在52个中心之间,平均24小时排钠量与血压随年龄上升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在研究人群各中心内,个体排钠量与血压正相关,至少在部分 中心内此联系独立于体重指数及饮酒量的影响;②在排钠量极低的4组研究人群,其血压中位数及高血压患病率也较低,但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或仅轻度增加[1]。有学者在对24项观察研究的分析中,估算每日钠摄入量计算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回归坡度是:从20~59岁年龄段每100 mmol 钠4.9 mm Hg 和1.8 mm Hg ,到60~69岁年龄段每l00 mmol 钠10.3 mm Hg 和2.9 mm Hg 。 近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限盐防治高血压的效果与措施[1-2]。早先人们进行了一系列高度限盐试验,将每日钠摄入量限至20 mmol 下,几乎所有试验均证明降低血压是有效的、肯定的。然而,高度限盐带来的不良反应及依从性较低等因素常使受试者难以接受。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度限盐试验,将每日钠摄入量限制到70~100 mmol 。结果表明,中度限盐也能降低血压正常者和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目前认为,长期限盐干预有助于降低血压正常人群的血压和减少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用量;长期限盐干预有助于预防或减缓血压随年龄上升,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的发病与死亡。为此,世界各国、各组织推出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都将限盐作为高血压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 当然,长期严格限盐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质疑,尤其是限盐产生的矛盾性病理生理作用,如刺激RAS 活性、交感神经激活、对血脂代谢的不利影响以及导致其他营养成分的失衡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院-系:理学院 专业:化学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李爱民 学号: 200902050239 上课教师:易平

高血压治疗药物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爱民(200902050239) (红河学院理学院化学系,红河云南 661100)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是其中最为多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引起了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抗高血压药物 Abstract:Angiocardiopathy is the number-one kill er of treatening people’s health, and hyperten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hypertension has become the major threaten to people’s health,which causes the dyazide market develop rapidly. Keywords: hypertension;heart blood vessel;antihypertensive 高血压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它也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并跃居第一。高血压病的特点是一次得病,终身用药。近10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多数专家估计,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人数,按照WHO 最新指南标准,超过1.1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增长[1]。目前全球高血压病患者约有6亿人,至2010年可能超过6.5亿人,且至少有1/3的成年病人未获得确诊。同时,已确诊的病人中,约有半数未进行治疗或未获得正确治疗。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性功能不全、肾衰竭等。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还能延缓因血压经常升高而引发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过程,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目前抗高血压药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血压的调节。为了科学,合理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摘要: 高血压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该病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为了解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新型的高血压药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虽然在临床中使用高血压药物有规范的指南但仍不可避免在实际治疗中的差异性。本文旨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报告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客观的说明与评价,其次简要介绍一下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及其作用靶点,最后做出归纳总结。希望本综述能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正文: 引言 当今社会,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目前全球约有26%的患者,接近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至少25%成年人的死亡与高血压有关。脑卒中、心脏猝死和心衰是全世界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压升高是引起62%脑卒中和49%冠心病的根本原因[1]。我国是高血压的高发国家,而高血压也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进行了4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现增长趋势。这可能与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密切相关。早先研究估计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2名高血压患者,而近些年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一数字已增长至每4个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这无疑给我国人民健康和政府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高血压不同的发病机制,将高血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先出现某种疾病之后继发产生的高血压,例如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另一种类型为原发性高血压,此种类型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体内多种调节机制与调节因子有关,最常见的调节机制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等,因为参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系统相对较多,所以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调节机制研制出了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不仅仅是为了降血压,还要保护重要脏器不受损害,减少致残率和猝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临床上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有四大类药物:利尿药、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1、目前常用的四种抗高血压药物 1.1利尿药 自1957年氯噻酮发现并被用于高血压治疗起,利尿剂始终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甚至首选药物而沿用至今。利尿药根据其原理不同大致分为三种,而临床上用来治疗高血压的为噻嗪类利尿剂,它起效缓慢,作用时间长,可以减少水钠潴留,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以提高降压效果。噻嗪类利尿剂一般为首次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有调查发现,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药比大剂量的利尿药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不仅如此,噻嗪类利尿药可以逆转心肌肥大造成的心室肥厚[2, 3]。 目前,无论是美国系列指南,还是欧洲和英国指南乃至中国高血压指南均仍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是人类面临的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病,同时又是脑卒中和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但是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情况很不理想,估计所有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水平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者不到10%,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重视。下面就高血压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介绍一些最新进展,以帮助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年轻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虽然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在年轻高血压病人中同样存在,但是短期内他们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机会明显低于老年高血压病人。因此,迄今为止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什么时候开始治疗,用什么方案降低血压还没有可靠的临床试验指导我们。但是高血压病变的进展可以持续多年,可逐步引起小动脉、大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且这种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病人的血压明显升高之前就可以通过检查检出。高血压病人小动脉病理改变的初期为血管壁中层增厚、管腔变小、管腔与管壁比值缩小,结果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进一步又增加血管损害,陷入恶性循环。随着血压升高,小动脉结构损害加重,大动脉系统受到牵连,大动脉管壁压力增加,损害大动脉的弹力纤维,使大动脉管壁僵硬,顺应性下降,病人的收缩压升高。长期的大动脉压力的升高又进一步增加心脏的阻力,引起左心室心肌肥厚,最终可引起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及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表现为心功能减退、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上面所讲的发病过程是逐步发生、逐渐进展,一旦进展到大、小血管都有明显结构改变时再使用降压药物一般很难逆转病理改变,而且要用多种药物才能将血压明显降低。因此现在认为年轻高血压病人应当要考虑尽早接受降压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时候要考虑药物能否改善血管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