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礼仪绪论

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

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

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

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

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

另有祖宗的加入

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

礼仪著作:

周礼。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

仪礼。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的有关士礼的记录。

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

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

礼记。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

吉礼:祭天

圜丘祀天。

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

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

“尸”后来用牌位代替。

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

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

大雩:求雨仪式。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

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

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东汉正式定格。

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

吉礼:祭地

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水代表山川。瘗埋。

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

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

社稷:初为土神与谷神,唐之后固定下来用五色土祭祀。吉礼:宗庙

天子七,三昭三穆;诸侯五,二昭二穆;大夫三,士一。在七庙之外的祖宗,平时不复取出牌位,在合祀时方取出。有“尸”的参加。

春夏秋冬、加上腊祭共五次。

三年丧满,迁出一位神主,此时合祀。

汉明帝后,独立的寺庙改为同堂异室。

士大夫:只有小宗可以立庙。

宗子之外的支子,不能立庙,只能助祭。

庶子若无爵位,望墓而祭。

宗子可以祭祀早夭者、无后者,庶子不可。

吉礼:其他

先王:始于秦始皇,隋代成常祀。

至圣先师:孔子、颜回。始于汉高祖。

籍田:天子亲自耕地,重农之意。

祀蚕:皇后祭祀织神蚕神。

享先医:医学。

五祀:春祀户,夏祀灶,六月中祀中室,秋祀门,冬祀行。高禖:求子。

傩:祛除疾病。

蜡腊:祀拜神、先祖。后混为一谈。

嘉礼:飨燕饮食

飨燕礼。

飨礼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于太庙举行,用于明礼仪而不在吃喝。

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吃喝。

秦汉后混为一谈。

详见P141.

饮食礼。

专指宗族的筵席礼仪,不是日常吃喝。

分为两种:逢祭而宴,逢时而宴。

嘉礼:婚礼

名词来源:男方到女家亲迎完婚在黄昏时分

发展:(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单偶婚(父系氏族社会)

形成:西周,伦理道德规范日益完备,逐渐形成了相应婚礼制度

正式使用:西汉,王莽嫁女于平帝

婚娶仪制:宋太平兴国七年

《朱子家礼》:纳采、纳币(征)、亲迎明洪武时

皇帝大婚晋时方才六礼具备

士人娶婚之礼:五雁六礼

纳采:求婚与同意求婚之礼,以雁为贽礼

问名:询问女子姓名之礼,以雁为贽礼

纳吉:得吉卜而纳之,以雁为礼,女家以礼相待

纳征:纳币(帛)作为婚姻之证,正式订婚之礼,征订婚礼物(玄

请期:请婚姻之期,以雁为礼

亲迎: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之礼

男家设同牢于门外,设馔于房中

新郎:上服、墨车(从车两辆);父用酒申告其子

新娘:母送马车,披“景衣”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次日清晨拜见舅姑之礼

婚娶年龄:《礼经》男30 女20 后世:男20 女15

纳征:礼物30种,有象征意义(东汉)

民间婚礼

婚事程序:通婚书、答婚书、女方受函义、成礼夜祭先灵、女家铺设帐仪、同牢盘合卺杯、贺慰家父母

亲迎前:男家置青布帐幔(百子帐青庐)亲迎时:“下婿”;梳妆打扮;告诫之辞;乘上宪车、障车;交拜之礼,同心结

亲迎后:坐床、撒帐、合髻、合卺、闹房

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繁琐婚礼的意义

1)扩大同一亲族,繁衍后代,使得家族绵延不绝

2)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全部伦理规范和礼仪制度的基础

3)加强家族认同感,增强家族稳定性

4)显示家族地位以及门第显赫

5)助于组建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秩序

特点。

1)家族意志起主导作用——家族认同

2)聘礼增加婚姻的可信度及约束力

3)忽视独立人格与个人感情

4)繁琐,体现民间文化价值理念

婚礼反映了古人的家族观念

影响。

1)造成中国古代社会从上到下形成完整的社会秩序,从国家到家族内部等级分明,礼制规范,秩序森严。

2)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家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形成以家族意志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进而以国家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

3)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负担,形成不良风气4)限制人的独立人格与自主性

嘉礼:冠笄礼

冠礼。

男子20岁成人礼。

在仪式上加三冠:黑布冠,白鹿皮,赤黑细麻布之冠。

仪式之后取字。仅有君王,父祖可以直呼男子本名,其余一律称字。

笄礼。

女子15岁许嫁时的礼节。结发加笄,表示今后以成人相待,区别于幼儿的发型。

明代废止。

嘉礼:射礼

大射:天子、诸侯选择祭祀人选时的礼仪。

宾射:天子接见来访诸侯的礼节。

燕射:平时休息娱乐的礼节。

乡射:地方为选拔人才所做礼节。

《后汉书·明帝纪》初录大射。

投壶之礼:怀疑由射礼演变而来,因为地方不够大才衍生出来。也有一定的规则,罚酒等。

嘉礼:乡饮酒礼

选拔贤能;

敬老尊长;

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

卿大夫款待国内贤人。

嘉礼:养老优老之礼

包括贵族老者“国老”,平民老者“庶老”,为国捐躯者家属“死政者之老”。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官吏中较老者)与众老。

有法律规定的优待条件。

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西汉《二年律令》

嘉礼:帝王礼节

即位改元。

西周前841年,共和元年。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

明代之后,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朝礼:办理政务的礼仪。群臣天未明时触发,等待皇帝到来,在清晨开始。大臣跪拜行礼,皇帝回礼,开始说正事。朝贺:有别于常朝之大朝礼。

千秋万寿节:皇帝生日。后与朝贺相同。

宾礼:朝觐之礼

用意: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次数:京畿诸侯一年四次,远方按由近到远,1-6年一次。实际5年一次。

周代朝觐在尚书,诗经,春秋中多有记录。

后周时萧察入朝,始定为礼仪。

宾礼:会同礼

用意:天子个别接见一方,或同时接见多方诸侯礼节。地点:礼经记载,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内容:

告宗庙,山川,社稷;

天子与诸侯行礼,诸侯享币与玉;

北面盟誓(侯马盟书,晋国诸侯盟书)

祭日月、丘陵、川水,山。

宾礼:其他

诸侯入京述职。

西汉礼节完备然礼经不录;唐代开元录详述;宋代反向金朝行礼。

相见礼。

礼经:士相见送雉鸡,下大夫送大雁,上大夫送羔羊。各有讲法。

宋代之前没有相见礼。

军礼:征战之礼

祭天、祭地、告庙(祖宗)。

祭军旗,称祃祭。以牲畜血涂在大旗之上。大旗又称牙旗,也有“建牙”“衅牙”之礼。唐宋后又有祭祀兵器之礼。祭道路。封土堆,用酒洒过车轮、前挡板后饮下,将土堆踏过,表一马平川。开元后消失。

誓师:天子将斧钺交给大将,授以军权。

军中刑赏: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泉墓。

凯旋:大臣或皇帝出城迎接,告祖先,招降。

露布:献捷的书文,隋之后有宣露布之礼。

饮至与论功行赏:宴请将军,封赏。

师不功:战败。国君着丧服,大哭。又称军有忧。

军礼:其他

校阅之礼:初见《礼记·月令》。

初为阅兵操练性质;北魏文成帝之后,有对抗性演习。田猎之礼: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也即打猎。

为田除害;供给祭祀;军事训练;打来吃饭。

骚扰百姓。

马政:管马匹饲养。《相马经》《铜马相法》为成果。

凶礼:丧礼

丧礼——丧葬之礼,丧是哀悼、殡葬死者的礼仪,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仪式

形式不同,等级分明:依地位高低、身分尊卑、财产多寡《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殡葬礼仪——举办丧事、吊唁祭奠

第一天:初终、复、殓、命赴(讣)、吊唁致襚、铭旌、沐浴、饭含裘设冒、

设重设燎、小殓、大殓、成服、朝夕哭奠、筮宅卜日、既夕哭、迁柩、发引、下葬、反哭

改为吉礼:虞祭、卒哭、fu 、小祥、大祥、dan祭

丧服制度——依照亲疏关系决定服饰、居丧时间、生活起居规范

斩衰:最重,适用对象最亲近。严格的生活规范,粗麻。居丧三年

齐衰:分为四等——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

大功:丧期九月,初丧三餐不时,丧前恶衣疏食,三月后起居正常小功:丧期五月

缌麻:初丧一两餐不食,三月丧期,不饮酒食肉

凶礼:埋葬制度

春秋中期:土丘坟。坟头越高越显赫。

战国方台,后世改回圆堆。

墓室:分为堂与室。堂放祭品,室放棺材。

墓地建筑。

寝:在其上建立供死者灵魂活动的小屋。

平山中山王墓出土《兆城图》明确表示有寝。

祠堂:祭祀死者之用。后不在墓地建造。

墓碑:原为安放棺木的器具,西汉末年出现竖立碑。石雕群:翁仲与石像生。

葬具

棺:分为四层。

椁:在棺外表再套一层。棺和椁之间放随葬品。

随葬品

初,人们多用人殉,贵重品随葬,盗墓成风。

明器:有象征意义而无使用的随葬品。

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意义:

1)包含了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又包含了社会等级和秩序,最后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

2)在人们心里起暗示作用,促进形成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有明显的等级和价值差别,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

3)增强以父系为主轴的家族认同感

4)宗教根源,灵魂崇拜

影响。

1)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对生命的敬畏2)死板僵化流于形式,社会缺少人情

3)对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负担(重葬、三年居丧)

4)形成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家族观念,一方面注重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而且使得社会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等级森严,使得重男轻女等不平等思想风行

凶礼:荒

自然灾害后颁布的救灾政令。初见《礼记·曲礼》。

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几,省礼,杀哀,蕃乐,多婚,索鬼神,除盗贼。

凶礼:其他

札礼:疫病蔓延之后的处理。

多赠棺木与丧葬钱;后世出现漏泽园,用官方土地埋葬死者。

灾礼:天地异动,重大灾变之礼。

与荒礼基本相似,典例如“救日礼”“救月礼”。

襘礼、恤礼:诸侯被外族入侵,天子与诸侯的救助之礼。仅见于周礼。

问疾礼:探望病人的禁忌等礼仪。

一些规律

1.天地、宗族、君王三者相统一。礼仪制度处理的是人与天、人与祖先,人与君王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往往有实际政治作用的礼仪向宗族与君王倾斜。

2.绝大部分以中古(周)制为主。礼仪多以记录周代礼节的《仪礼》《周礼》《礼经》为基准,之后有一些小的变动。但大体的基调已经被周礼所奠定了。

3.等级严密,规定周详。对于不同等级、不同性别、不同岗位的人群都有自成一套的礼仪体系进行指导,而且贯穿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催眠效果。

4.礼仪与国家机器相融合。国家机器的运转,就是礼仪的运转。礼仪与整个国家的运行相结合,使得礼仪贯穿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定性分析

礼仪实质上是封建统治的具象化形式之一。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民,稳定国家统治。

表面上是天地、宗族、天子的关系,实际上三者都同时为天子服务。

但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当封建国家的概念上升为民族概念,礼仪也转变成了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武器;封建国家灭亡之后礼仪也成为了维系人民之间、民族之间亲和力的工具。

在古代,礼仪代表着最先进政体代表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和投射。

礼仪=秩序+共生+文明价值观

一些问题

为什么礼仪以周制为基础?

周代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是一个强调绝对等级,绝对秩序,并订立理想化政治制度的国家。而对于后来的封建国家,它的绝对等级和秩序可以巩固统治;而采用而理想化制度则是作为统治纲领的绝好工具。所以礼仪相应地要采取周礼作为基本准则。

为什么我国古代会衍生出如此多的礼仪?

原因众多,其中可能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落后与国体的决定。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出现自成体系的处理人、鬼、神关系的礼仪。

而在生产力发展后,国体则成为最重要的条件。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体决定的。封建国家机器需要思想上与行为上的制度束缚、管理人民;而礼仪则成为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的最好选择。

如何评价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利:是我国成为礼仪大国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对我国的民族性格形成、人民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而免于野蛮,同时非常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集团与人民、个体与宗族、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凝聚力与亲和力,是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国大一统的重要保证。

弊: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不能真正教化人民;过于繁复的礼节在后期陷入僵化,成为封建礼教束缚人民思想、手足的帮凶,严重迟滞了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如何认识历史上礼仪的缺失?

“礼崩乐坏”的时期绝大多数都是乱世。之所以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是因为国家的统治秩序遭到了破坏,而礼仪则正是统治秩序的表现,本质上是国家的内部或外部危机导致的。

一方面,这样的危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缺失礼仪秩序的古代社会往往陷入兵荒马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但另一方面,巨大的危机可以理解成社会的剧烈变革,在剧烈变革之后,新的礼仪将会树立。总体而言,我国的礼仪制度是朝着完备、先进的方向发展的。

古代礼仪对现代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不论好与坏,古代礼仪使中国人形成了相应普遍的价值观取向与民族性格。

其次,古代礼仪使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明体系完备,文明价值观鲜明的国家。为我国的文化与文明发展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再次,古代礼仪让我国人民认可秩序,重视宗族共荣,有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最后,古代礼仪也有一些流弊。一些不正确的封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劣根性。

我国古代礼仪制度在现代的作用有什么?

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是礼仪之邦,礼仪和礼节成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之一并得到世界的认可。

新时代背景下的礼仪不再是束缚人民的工具,而成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有力地稳定了社会秩序,是社会之中人民互相联系的重要纽带。

礼仪的生命力仍然非常强大,成为了一个联系我国古代与现代文化的关键节点,使古代的一批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投射,有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我国古代的许多礼仪规定已经成为了人们认可的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文化与风尚。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对待古代礼仪?

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利益体系自清末开始瓦解,经过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对众多人民来说,完备的礼仪体系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在国内外大环境稳定,我国国力增强,正是重新认识、树立礼仪的良好契机。

一方面,我们要坚决保留礼仪之中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的、有助于文化建设的部分,大力宣传,在引导人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传承古代的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对于封建大背景下建立的束缚人民的礼仪糟粕,我们要坚决予以废除。

但整个的礼仪氛围,应该是以扶助为主。因为礼仪制度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

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其实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习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

礼貌与礼仪的关系

【什么是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 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基本的礼仪原则“敬人、自律、适度、真诚”

【礼仪与礼貌的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 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 礼貌。 【个人礼仪】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2、服饰: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

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 2、站姿:如古人所言的“立如松”。 3、坐姿: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 4、走姿:如古人所言的“行如风”。就是轻快自然的步态。 【见面礼仪】 1、握手礼 2、鞠躬礼 3、致意

【公共场所礼仪】 (一)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二)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 2、乘火车、轮船 3、乘公共汽车 (三)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 2、宾馆住宿 3、饭店进餐 【学校礼仪】 (一)学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导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

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 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

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 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

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礼仪礼节和接待流程

一、销售部的基本礼仪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称,富有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有礼貌而不懂礼,容易失礼。而在工作中,人难免要与人接触,想要真正与他人交往,取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讲究礼仪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忽略了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细节,殊不知这些细节恰恰可能成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工作的障碍。尤其做为一名售楼人员,售楼部工作是公司面对客户最直接的窗口,讲究礼仪是为公司树立形象,同时,也是为更好地做好销售工作的垫脚石。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礼仪,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一、见面礼仪 接待人员在接待来访者时,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客人要热情接待,当看到客户时,应起身及时迎上去为客人开门,微笑、点头、问好,当客人踏进售楼部,第一时间请客人坐下,让客户坐下一看,坐下来谈。 二、送茶礼仪 客人入座后,发挥同事间友爱互助,帮助倒茶。 要领:表情自然、微笑走到客户右后侧站立,讲:小姐(或先生),请用茶,礼貌用语招呼宾客,同时右脚步上前一步将杯摆在桌上,摆放时,右手小指自 然弯曲,先触及桌面,再顺势做一次“请”的动作,后退一步转身离开。 三、交谈坐姿 交谈坐姿:坐姿是与人交谈前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提倡服务接待人员温文尔雅的坐姿,不仅是为表现坐姿端正体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美的姿态,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 坐姿总要求: 1.坐姿庄重、大方、娴雅。 2.为增进感情的表达和交谈的友好气氛,可适当配合一些手势,但动作需要

适度,幅度不宜过大。 四、社交谈吐 1.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勤漱口。 2.与人交谈时要有诚意、热情,语言流利、准确。 3.交谈中善于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或东张西望,勿鲁莽提问或讥讽以及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4.在交谈中要注意称呼,注意一般交谈的题材,如天气、物产、风土人情等,应用礼貌用语,可称呼“先生”、“小姐”,勿使用“喂”等不礼貌称谓,应 注意声调、音量适中。 五、仪表礼仪 1.仪容与态度 A.眼神:视线和蔼接触,目光关切。 B.表情:关心、放松不紧张。 C.身体:上身略前倾。 D.手:平放,手指清洁。 E.化妆:适当、不浓艳,应与服饰、身份、职业、季节协调。 F.头发:整齐、不过分华丽,表现专业气质。 G.胡须:刮干净。 H.穿着:整齐干净,在公司内应统一着工作装,外出可根据需要着装, 但不着奇装异服。 2.专业化穿着 A.服装:男士着西装,女士着职业时装,熨烫笔挺,深颜色稳重,上下搭 配合理,大小适中,符合生活水准、流行款式。 B.衬衣:素色、条纹可,格子不可,袖口在西服下露出部分,洁净、笔挺。 C.背心:衬衣内勿着线衣背心。 D.领带:长度、宽度适中,以到腰带扣处为标准,不可过短过长,不可歪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华礼仪基本常识

中华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

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 [论文关键词]中华礼仪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仪与礼貌、礼节的关系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 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 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 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 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 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

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 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 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 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 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 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

中国礼仪常识

中国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 个人礼仪就是其她一切礼仪的基础,就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就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与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与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与。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与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她人,拨弄就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学号:2011040101034 姓名:江丹丹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礼仪教育 正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见面礼仪,希望大家喜欢!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

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导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下面由xx为您整理出的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

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