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伤筋概论

一、伤筋概论

一、伤筋概论
一、伤筋概论

第一节软组织损伤的概念

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挫、扭转牵拉、金创挤压、强力负重、过度活动和姿态不正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所谓软组织,从广义上说,除骨与各腔内脏器组织以外的一切组织,都称为软组织。而祖国医学对筋的认识,主要的指筋肉、筋腱、筋络等组织,即泛指关节装置、肌肉、肌腱、筋膜及神经血管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可见中医对筋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概念是有区别的。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筋与骨、与脏腑、经络、气血等是有机相连、密切相关的,故筋伤虽伤于外,则必内损气血经络,动及脏腑,而引起机体全身反应,这在辨证施治中尤应注意。

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分主筋骨,故筋骨伤损,必累及肝肾;而肝肾虚弱,筋不得血失养,骨不得髓不充。骨为干,筋为刚,筋骨相连,诸筋从骨,筋强骨壮,故伤筋能损骨,伤骨必伤筋。筋皆属于节,筋强则节固,故伤节必损筋,伤筋能累节。这些认识充分提示了筋与骨、关节、脏腑之间的重要关系。

无论何因所致的急性筋伤,初期局部多气血凝滞或瘀血内阻、气机不利、经络不通,而作肿作痛,受损筋肉、韧带、筋膜可发生筋断、筋歪、筋翻、筋转等改变,重者筋骨俱损,其症严重;若伤后恶血留内或感受外邪,则可血瘀化热,或瘀血泛注、热毒内聚,引起机体发热或炎症感染等症。后期,多因失治或瘀血阻滞、气血虚弱,伤部易感受风寒湿邪,络道痹阻或筋失所养,可发生粘连变性,出现筋强、筋粗、筋结、筋萎或诸种痹痛等慢性损伤病变。慢性劳损,局部因慢性积累性损伤,多经络郁滞、经脉不舒,或因肝肾、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易发生气血不和、瘀阻疼痛或痹痛,伤部多有无菌性炎症、增生肥厚变性等改变。

现对伤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关节与筋伤发生的关系

人体运动主要是指关节运动,其动力来源是肌肉,它受大脑皮层中枢的支配调节。在临床上,关节损伤是最为常见的筋伤。祖国医学认为。筋骨相连,筋属于节,且筋能束骨,筋强骨壮,故伤节必损筋,而伤筋能损骨或不能损骨。可见,筋伤重点是指关节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脊柱损伤。中医认为“腰脊者,人体之大关节也。”因此,在伤筋辨证施治中,关节伤筋是一重点,并具有特殊性。

关节损伤的严重性,主要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由于筋与骨、关节构成了人体完整协调的运动系统,而关节本身及其运动装置结构、机能上也具有其整体性能。因此,肌肉、关节装置的损伤或关节部位骨折,都会影响关节的整体性能,即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活动的协调性、灵活性等。关节的稳定性有赖于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即主要依靠关节的骨结构形态、关节的辅助装置和肌肉三种因素来维持。凡是这些稳定因素受到损伤或异常,都可能影响关节的稳定性而出现症状。

关节本身结构形态的影响,若关节面相互吻合得较好的关节,其稳定性能就好,如杵臼式关节比其它形式的关节要稳定,故髋关节比肩关节要稳定得多,而不稳定形式的关节主要靠关节辅助装置和肌肉力量来加强,故在临床上,最常见是关节辅助装置的损伤或劳损。由于韧带在维持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关节韧带损伤或劳损又是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且易发生

关节不稳定等症状。

肌肉是关节活动的动力,在运动中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关节运动可以是一个关节或多关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靠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如果动用失调或不正确,或因肌力不够、或用力过猛、或主动、拮抗肌力的正常比例失调,或单一的动作过多等,都会发生肌肉或关节损伤和劳损。

二、关节错缝和关节软骨损伤

凡是关节运动装置的损伤,特别是关节韧带、纤维软骨的撕裂(而不是轻度扭伤或挫伤),很易使关节结构的稳定性遭受破坏。从生物力学观点看,关节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则必然会导致关节结构的正常对合关系发生改变,即发生关节错缝,特别是非杵臼的关节损伤,更易发生关节错缝。临界床常见的有脊椎间小关节、踝关节、跖附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桡尺上、下关节及指关节等。

关节错缝伤意味着关节韧带等辅助装置的损伤。中医对这一损伤机转早有认识,《医宗金监》说:“因跌仆闪失,以致缝开错气血凝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惟宜推拿,以通经络血气。”这些理论对我信诊治关节损伤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较重的关节扭错伤中,除有关节韧带、关节囊或纤维软骨等辅助装置损伤外,常可发生关节软骨或骨软骨骨折。此伤多见于膝的髌股关节、踝关节、肱桡关节等,X线检查易发生漏诊,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一般有扭伤史,关节肿大积血,穿剌血中有油滴者,都可考虑有软骨损伤的可能。

三、肌肉和骨的劳损

筋骨相连,筋能束骨,筋强骨壮,说明筋骨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筋骨劳损中,两者常同时受累,只是主次、轻重而已。肌肉的作用,除了保证关节活动平衡、维持关节稳定、进行正常运动外,还有减底骨骼受到张应力的作用。当筋肉疲劳或过度负荷时,那怕每次负荷量都是在关节及肌肉、骨骼组织能耐受的阈值内,也可因反复过度活动或承受应力,使外力总量超过了骨与肌肉的减震和负荷能力,而产生积累性损伤,即劳损。骨骼是通过骨组织的变形来减震外力的作用,而肌肉是通过肌肉收缩、张力来减震。因此,过度的运动或劳动。易使肌肉的关节韧带疲劳而发生劳损。反之,筋肉的疲劳,可使骨骼承受的张应力(如弯曲、扭转等应力)相应的明显增大,其结果也能导致骨疲劳,而发生疲劳性或应力性骨折。这种骨折与其他骨折不同。其实质是在低于一般产生骨折力的负荷下造成的疲劳性损伤的积累所致。

据研究证明,骨的疲劳损伤机制,是一个骨局部微细骨折损伤及重建的连续过程。由于骨骼不均匀特性,骨组织在反复负荷下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可发生显微骨折,最后积累形成应力性骨折。这种显微骨折机制也可发生在关节软骨下骨质,软骨下骨过多的显微骨折的修复,可导致软骨下骨的硬化改变,从而破坏软骨下骨的顺应性能,使局部关节软骨承受的应力高度集中,最终可以发生退行性的骨关节病。若肝肾先天不足,有关节软骨结构改变或缺损者,则更易发生本病。

筋肉、骨与关节的劳损,在临床十分多见。由于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在治疗效果上常不很满意。中医认为,筋骨劳损易损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不能濡养筋骨,或风寒湿外邪可乘虚而入,以致瘀血或痹阻经络,筋骨病变多端而缠绵不愈。故在治疗上,除积极消除致伤原因外,还应具备局部与整体、筋骨并重的

治疗思想。

四、筋伤的分类

(一)按损伤原因分:

1.扭伤:主要指关节部位组织因扭转闪错等外力所致的损伤。多以伤气为主。轻度的扭伤无明显组织撕裂伤损、肿痛轻微、活动基本正常者,临床上可称为捩伤;重者,受损组织部分或完全断裂,多关节不稳定等症。

2.挫伤:凡机体各部组织遭受跌打撞击、挤压坠堕等钝性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多以伤血为主。轻者伤及皮肉,青肿作痛;重者易致筋骨、脏腑、经络损伤。挫伤可致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

3.拉伤:主要指肌肉强力收缩或被动牵拉用力所致的肌肉、肌腱和筋膜等组织损伤。以伤营血为主。一般被动牵拉伤比主动牵拉伤严重。

4.金创:指锐性金属器械或火器等直接外力所致的损伤,可伤及皮肉筋骨和脏腑经络,为开放性或贯穿性损伤。

5.劳损:指关节或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因过度活动或体位不正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劳损多瘀、多虚、易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生瘀阻痹痛。劳损实质为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

(二)按损伤程度分

1.部分断裂:指受损组织有部分或大部分撕裂或断裂。

2.完会断裂:指受损组织完全撕裂或断裂。

(三)按损伤时间分

1.急性损伤:凡遭受直接或间接外力、有急性伤史所致的组织损伤,又称新伤。

2.慢性损伤:指急性损伤失治、迁延日久而转为组织慢性损伤,或关节韧带、筋肉、筋膜等组织的劳损,又称为陈伤或劳损。

第二节软组织损伤的诊断

软组织损伤具有其特殊性,故在诊断时应遵循中医的传统理论和诊断方法,并结合局部临床体征检查和神经学、放射学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进行,以利早期确诊、早期有效治疗。这对软组织损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诊断中应仔细检查伤部,认真分析伤因、病机,辨其寒热虚实,察其所伤深浅、急慢轻重,有无筋全断或不全断,有无关节不稳、体征或神经血管受损断裂等征象,以早期作出正确的解剖学诊断。现就软组织损伤常见的临床表理和诊断要点概述如下。

一、伤史

有无明显外伤史或过度活动史。有助于判断其是外伤或是劳损,并与其他病患鉴别。

二、疼痛

为筋脉受损、气血凝滞或瘀血留内、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一般急性扭、拉伤,造成组织撕裂或关节扭错,其疼痛多剧烈,呈锐痛、刺痛等,有关节积血者多胀痛不舒;挫伤,多为皮肉筋脉等组织受损,气血多壅聚,其疼痛多呈钝痛、胀痛。慢性损伤或劳损,多与脏腑、气血虚弱或复感外邪有关,局部多瘀阻或痹阻络道疼痛,其疼痛多酸胀痛、隐痛,或与天气变化有关;若为增生物压迫神经,则多

为放射痛或麻木;若伤部感染炎症,则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等。

三、肿胀

为筋脉受损,组织出血、渗出所致,急性损伤,伤后迅速肿胀。一般挫伤比扭拉伤严重,挫伤多青肿;而关节扭伤,部分患者可见皮瘀,关节肿大,穿刺有积血油滴者,则多并有关节内骨折。慢性损伤或劳损,一般不肿,有肿者多慢起,为慢性炎症刺激的气血不畅,络道阻塞所致,以组织渗出液或组织增生肥厚、变性为主,检查易触到粘连变性的痛性硬结、块或条索物等。

四、压痛

其压痛程度视急慢、浅深、轻重和部位不同而异,急性伤压痛明显、多拒按。慢性伤压痛不重、不拒按,躯干部岔气,常疼痛深在,不易触及压痛点,但常在特定动作痛或扣击痛、深呼吸痛。

五、功能改变

与伤损程度、部位和时间有关。急性期,因疼痛和肌肉保护性痉挛,其功能受限明显;慢性损伤或劳损,一般功能受限不严重,少数因粘连严重,则有关节强硬或明显功能障碍,韧带、肌肉断裂或关节错缝伤,最易影响功能,多有关节不稳、弹响等体征。

六、神经血管症状

伴有神经受压或断裂伤者,除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的功能有改变外,还有皮肤感觉和腱反射改变。血管受损或断裂者,除患肢很快肿大外,还有肢冷、皮色苍白、发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等症。

七、X线检查

对软组织损伤诊断意义不大,但能排除有无骨折、脱位或骨质增生、骨病等改变。

第三节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原则

软组织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针对不同的损伤病因、病理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若为开放性损伤,须先行彻底清创缝合术。有严重失血征象等危重者,则须积极预防或抢救休克等并发症。就软组织伤本身来说,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急性损伤必须早期作出正确的解剖学诊断,查明是筋不全断裂或是完全断裂,有无关节不稳定体征或骨软骨骨折,或神经、血管受挫压、断裂等征象。并给予早期有效的处理。

(一)急性期治宜止血、止痛、防肿、消肿为主。视伤情轻重,采用外敷,内服清热凉血、行气活血、止痛消肿类药物,或冷敷、加压包扎、制动抬高患肢等治疗。伤部不宜做强力按摩手法,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出血肿胀;对于比赛中发生的轻度关节、肌肉扭挫伤,可即冷敷处理。有筋全断裂者,宜早行手术缝合、修补等治疗。筋不全断者,宜用手法理顺筋络或拨正伤损之筋键、筋膜等组织。有关节错缝者,应以手法整复,使其复合,气血流畅。凡关节或肌肉肿大积血者,则宜尽快除去恶瘀或穿刺抽净积血,并加压所包扎制动,使邪气恶血不得留住,以防后患。

(二)出血停止后(一般在1~2天)伤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其治疗则应放在消炎,促进血肿及渗出液吸收上,治宜外敷内服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或配合轻手法按摩或针灸、理疗及封闭等治疗。关节损伤,禁用强力被动屈伸、扳拉、旋转等手法,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主动的无损伤的功能锻炼,多以等长练习为主。

(三)损伤后期肿痛明显消减,外伤基本平复,但局部多气血不畅、瘀血凝阻或筋肉粘连、关节转摇不利,其治疗宜以功能锻炼为主。配合手法按摩、中药、理疗等治疗。功能锻炼宜用抗阻性的等长或等张练习,以增强肌力、减少粘连,促进功能恢复。手法宜重,时间宜长,防止粗暴强力扳摇关节手法;中药宜以舒筋活血、续筋强筋为则。若为运动创伤,还应根据伤情,合理安排伤手训练,实行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制定出全面的伤部的训练计划等。

二、慢性损伤或劳损局训多气血瘀滞、筋脉不舒或瘀血凝阻、痹阻经络而为肿痛,故治宜以舒筋活血、行气通络、祛风寒湿、强筋壮骨为则,采用手法按摩、中药、针灸、理疗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手法宜时间长,强度大,多在伤部和上下施以推、拿、揉、捏、磙、弹拨、摇晃、扳等手法;中药治疗,应视脏腑气血虚实等情况,多内外兼治。一般外敷、熏洗多选用舒筋活血、续筋强筋、软坚散结、温通经络和祛风除湿类药物。内服药选用活血行血、止痛、补益肝肾气血、强筋壮骨和祛风除湿类等药物;针灸多以痛为俞,配合艾灸、火罐等治疗。功能锻炼对慢性伤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的功能练习为主,配合被动性功能练习和气功锻炼等。

有陈旧性韧带断裂或关节不稳、肿痛的患者,宜行手术修补、重建等。肌肉筋膜损伤粘连、挛缩,影响功能且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软组织松解术等。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5]肖一公.自拟祛风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19-320. [6]梁树旗.风寒湿灵散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40例[J].江苏 中医,2000,21(7):19. [7]牟科媛,周文生.五金汤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 [J].广西中医药,2003,26(5):32. [8]应森林,孟静岩,李尚珠,李彦.解毒消瘀膏外治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l8(2):17-19. [9]尹百顺,张国强,刘月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J].中国针灸,2007,27(9):698. [10]刘冀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07,2l(3):110-111. [11]肖炜,王春雷,黄泳,吴玉华.薄氏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 炎3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38-39. [1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 [13]韦嵩,沈鹰,黄摄文,钟社光.蛇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肿痛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4):276-277. [14]黄奎炎,黄禹.太乙雷火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17-18. [15]牛俊明,彭海霞,赵红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l2):43-44. [16]姚欣艳,李淑君,范伏元,章青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 1815-1816. [17]刘晓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J].基层 医学论坛,2008,12(13):445-446. [18]郭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河南中 医,2007,27(6):58. [收稿日期]2008-11-17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牛白璐1,陈 勇1,胡幼平(指导)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71-02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 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诸筋者,皆属于节。 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 灵枢 经筋 篇,可概括为: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 或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在经筋病中,主证多为痛证,其次为转筋。如足太阳经筋病小趾支,跟肿痛;足阳明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经筋病又称伤筋病证。指在外界致病因素及内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为筋肉的急慢性损伤症状及体征,如疼痛、拘挛、强急、转筋、痿软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为经筋病,如风湿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关节炎、面肌痉挛、偏瘫、肌腱炎、腱鞘炎、腱鞘囊肿、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损伤、髌腱末端病、跟腱炎、扭挫伤等。 2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指的是以 灵枢 经筋 提出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的理论为基础,应用经筋手法、经筋刺法、火罐疗法及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的药物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选穴遵循 以痛为腧 原则。 灵枢 经筋 谓: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 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脯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 现代将 输 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或压痛点。 以痛为腧 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其取穴大多偏于局部或就近取穴。由于疼痛既可由局部病变引起,又可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受累引起的放射痛,亦可是内脏病变引起的牵涉痛,故临床上压痛点往往难以反应病灶所在,因此黄氏[1]提出 以灶为腧 的观点,以寻找治疗的客观指征和确定治疗的穴位。 3 经筋疗法 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等有较好的疗效。刘氏[2] 以灶为腧 治疗肩周炎,循筋取穴,治疗组痊愈率65%,明显高出对照组(P<0.01)。侯氏[3]用锋钩针针刺阿是穴,针刺后拔火罐治疗肩周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3.7%,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梁氏[4]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发现,经筋疗法(理筋手法+针刺调筋+循筋拔罐)与单纯针刺相比较,在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上都优于后者。胡氏[5]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经筋手法结合牵引、药枕,达到纠正关节错位、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谭氏[6]以经筋刺法配合经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痉挛,发现可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从而缓解痉挛。赵氏[7]以 内经 经筋理论为基础,集经络与手法为一体治疗腰腿疼痛,发现病程越短,治疗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韦氏[8]采用经筋疗法对 筋结点 进行 松筋解结 、 固灶行针 、拔罐等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韦氏[9]应用经筋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较常规针刺有显著性差异。甘氏[10]在治疗 腰腹腿三联征 中,运用理筋手法、固灶行针、循筋拔罐等手段,对腰点、梨状肌点、腹股沟点及 腹缓筋 点施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修订版)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 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 第五章伤筋概论 伤筋,现代医学称之为软总之损伤,是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机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伤筋。但严重的扭伤常伴有骨折,而关节脱位,附近发生骨折时亦同样可伴有扭伤,严重的关节扭伤,往往伴有潜在自行复位分关节脱位,术语称之谓“伤筋动骨”,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祖国医学对伤筋的诊断及治疗,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腰骨”一节中曰:“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宜手法。”又在“踝骨”一节中则有“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拨筋正骨,令其复位......。”等记载,说明我们早已掌握了伤筋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目前,中医伤科所采用的按摩治疗方法,是在继承了祖国历代医家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总结发展而来

的。 第一节病因 外界暴力是造成伤筋的主要原因,素体虚弱、风寒湿入侵等因素与筋肉的损伤亦有密切关系。 一、外力损伤 1、暴力由于外力的打击、挤压或扭转,肢体筋肉可发生急性损伤。引起筋肉损伤的外力,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的部位,并且肿胀、皮下瘀血、皮肤青紫等症状出现较早;间接暴力所致的筋肉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以外的部位,一般出现症状迟缓,有些在伤后2到3日始有肿胀和疼痛,严重病例亦有立即出现症状者。 2、久劳因职业关系,经常在单一姿势下进行过久或过度剧烈的操作或运动,虽无外力打击,亦可使局部筋肉组织受累而致伤,这类损伤,是由积累性外力所造成的。如长时间弯腰劳动所引起的腰部筋肉劳损;网球运动员所发生的“网球肘”;钢琴家所发生的弹响指等即属此类。本来轻微的损伤是不足致病的,如反复多次发生,亦可酿成该处筋肉的病变。祖国医学有“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的说法,认为久劳可致筋肉损伤。此种损伤,症状出现缓慢,有的外表无特殊变化,而内部筋肉已有变化,多呈僵硬或筋结。 二、体质因素

中医筋伤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论 一、筋伤学得发展: 1、起源: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现存最早、最完整得医学典籍,筋伤学理论得渊源,中医学理论得鼻祖;“筋膜”、“筋经”、“宗经”、“肌肉”; 秦汉三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疗折跌绝筋得药物及治疗腰痛、痛痹得药物达60多种;《金匮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既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疾病。 华佗:方药、针灸治疗疾病,外科手术,刮骨疗毒,“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救卒方》,对骨折、脱臼得治疗有明确记载,对筋伤得肿胀、疼痛,在用活血化瘀得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侯”,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于骨折、脱臼得诊断名称,还记载了开放伤口得缝合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归纳了按摩手法“擦、捻、抱、推、搌、打、顿、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得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世医得效方》,《永类今方》。将损失分为三期,初期血化瘀法(攻下逐瘀法、凉血活血法、行气活血法)、中期养血舒筋法、后期培补肝肾法; 明清时期:明代有“正体科”、“跌伤科”,清代有正骨科,专治骨折、脱臼及跌打损伤,又称伤科。代表作:朱肃《普济方》、异远真人《跌损妙方》、薛己《正体类要》、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第二节分类 一、总分类:筋断、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强、筋粗、筋结、筋缩、筋痿; 二、筋断:就是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而言; 筋不断:就是指筋扭伤后淤血肿痛,甚至失去原来得正常位置,即筋走、筋歪、筋翻、筋转等。 筋强:就是指筋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筋粗:就是指筋脉受伤后较正常为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筋结:就是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血囊肿状得局限性结块而言。 筋缩:就是指筋伤后出现缩短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在外翻或内翻得位置上出现外侧或内侧筋挛缩,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 碍。 筋痿:就是指筋伤后筋腱功能减弱,痿软无力。 筋柔:就是指筋伤后关节松弛乏力。 三、分类: 1、按受伤性质分类:扭伤、挫伤、碾挫伤; 扭伤:任何关节(包括可动与微动关节)由于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得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其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得活动时,可使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过度扭曲牵拉而引起撕裂、断裂或移位,也可以引起关节得微细错缝。 挫伤:就是指直接暴力,跌扑撞击,重物挤压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得闭合性损伤。 碾挫伤:由于钝性物体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之外力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得严重损伤,往往形成皮下组织得碾挫伤及肢体皮肤得脱套损伤。 2、按受伤时间分类:急性筋伤、慢性筋伤;

《中医筋伤学》教学大纲

《中医筋伤学》教学大纲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教学大纲《中医筋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BZ0403004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 4.5学分,总学时72,理论58,见习14。 一.课程简介《中医筋伤学》是骨伤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 祖国医学所谓“筋”的概念,含盖了现代医学所指人体除内脏.大脑之外的所有软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骨膜.半月板.椎间盘.除中枢神经之外的神经.血管等。《筋伤学》就是研究这 些软组织疾病及创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一门学科。 本大纲是根据骨伤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与要求,供高等中医 药院校骨伤专业五年制大学本科教学使用。 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筋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要适当介绍应用现代科学方 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的成果,也适当介绍国内外筋 伤学的新进展。要通过创新的多重教学手段及电子.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性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医筋伤学的特点,筋伤的辩证诊断.临床表现.辩证诊断方法.筋伤的治疗。熟悉筋伤理论及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了解筋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筋伤的预防。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筋伤常见疾病的手法操作技能。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筋伤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辩证诊断及治疗。 2. 熟悉筋伤学的概念. 3. 了解筋伤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骨折概论

骨折概论 第一节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一、定义:骨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包括骨和软骨。 二、成因: (一)创伤(创伤性骨折):重点讨论,按作用力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使着力部位发生骨折,如撞击、挤压、火器伤等,骨折特点为常合并周围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扭转作用或肌肉猛烈收缩,使远离外力作用点的骨发生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传导),锁骨骨折(杠杆),髌骨骨折(股四 头肌收缩)。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外力,直接或间接损伤,特定部位骨折,又称为疲劳性骨折,如行军骨折:第2、3跖骨骨折、腓骨下1/3骨干骨折,此骨折特点是 骨折和修复同时进行。 (二)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即使遭遇轻微的外力,或无外力的条件下,也可发生骨折。目前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造成病理性骨折。 三、骨折的分类 (一)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性分类(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粘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由内向外形成:骨折端刺破周围软组织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膀胱、尿道断裂),尾骨骨折(直肠破裂);由外向内形成:刀伤、枪伤。特点:创口污染,易继发感染。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中断。 (1)裂缝骨折:骨质裂隙,无移位,板状骨:颅骨、肩胛骨 (2)青枝骨折: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交畸形。(皮断筋连着) 2、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中断。 (1)、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纵轴接近垂直 (2)、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纵轴有成角 (3)、螺旋形骨折:骨折线成螺旋状 (4)、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3块以上,蝶形骨折、Y形骨折、T形骨折 (5)、嵌插骨折:骨皮质嵌插于骨松质内,多见于干骺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6)、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如椎体、跟骨)

软组织损伤概述

软组织损伤概述 人体的软组织包括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组织等,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特征是疼痛和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筋伤”范畴,多因急性跌打、扭、挫等外来暴力作用而引起筋肉, 脉络损伤, 血溢脉外所致。所谓“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凡因各种急性外伤造成人体上述组织的病理损害,统称为“筋伤”,并认为伤筋的肿胀、疼痛是由于人体的某部受暴力打击, 筋脉破损, 血溢脉外, 气滞则血瘀流通不畅所致。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分期用药的综合治疗体系, 尤其以中药外治法独具特色, 包括贴药、敷药、擦剂等。 1.软组织损伤的祖国医学研究 软组织损伤属于中医的“筋伤”范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筋具有连属关节、络辍形体, 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筋伤后由于创伤后血肿导致局部血瘀气滞, 经络不通引起疼痛; 局部脉络损伤血溢脉外形成血肿或局部血瘀气滞,气机不畅, 气血流通受阻, 运化失常, 水湿瘀血停留于肢体局部而引起肿胀。正如《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所云:“若因伤所折, 内动经络, 血型之道, 不得宣通, 瘀结不散,则为肿痛”。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为“气滞与血瘀”并见, 《圣济总录·折伤门》云: “若因伤折内动经络, 血行之道不得宜通。瘀积不散,为

肿为痛。”气滞血瘀, 脉络不通, 不通则痛, 不通则肿胀不退。如《血证论》所言: “凡跌打未破者, 其血坏死, 伤其肌肉则肿痛, 瘀血凝滞之故也”。《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凝,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阐明了损伤与气血的辨关系,明确了损伤的病理机制是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跌打损伤之症,专从血论??皮不破而内损伤者,多有瘀血。”指出人体损伤后多形成瘀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气伤痛,形伤肿”,“气无形,血有形,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先伤及于血,或血先伤及于气;先痛而后肿为气伤形,先肿而后痛为形伤气,气血两伤,多肿痛并见”,明确指出损伤之症多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瘀,气滞能使血瘀,血瘀能阻气行,以致病变为血滞于肌表而青紫、肿痛。故软组织扭挫伤,表现为局部肿胀、瘀斑、疼痛、活动受限。其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 2. 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机制 2.1软组织损伤后,临床上常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有学者研究后提出了无菌性炎症学说及力平衡学说。当软组织受损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会使受损组织处产生血肿,粘连,瘢痕等病理变化,促进缓激肽,5-羟色胺等化学致痛物质的释放引起疼痛。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挛缩,影响组织的供血,代谢功能,使损伤部位色泽黯紫,水肿,同时使部分肌肉组织,筋膜粘连限制其纵向,

骨伤科筋伤

《中医伤科学》(精编)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六章筋伤 第一节筋伤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筋伤的病因病理、临床分类。 2、熟悉筋伤的诊断要点与并发症。 3、掌握筋伤的治疗原则。 4、熟悉筋伤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内窬】 l、病因病理 (1)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慢性劳损。 (2)内因:包括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和病理因索。 2、分类:根据不同的暴力形式、筋伤的病理变化与病程分类。 3、筋伤的诊断要点:早期、中期、后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4、熟悉筋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小骨片撕脱、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关节内游离体及骨性关节炎。 5、筋伤的治疗:理筋手法、药物、针灸、小针刀疗法、穴位注射、固定及练功等。 6、筋伤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节颈部伤筋 【目的要求】 l、了解颈部急性扭挫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掌握失枕、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颈部急性扭挫伤、落枕、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掌握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颈部扭挫伤 1、病因病理:多因外伤引起。 2、诊断要点:明确外伤史,颈部一侧疼痛,活动受限,局部明显压痛,触及肿块或条索状硬结。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练功、药物、针灸、理疗等。 失枕 l、病因病理:颈部一侧肌肉长时间紧张、兼感风寒之邪引起。 2、诊断要点:晨起突感颈部疼痛不适,活动欠利,局部压痛及触及条索状硬结。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针灸、练功。

颈椎病 1、病因病理: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可分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神经型四种基本类型。 (1)神经根型: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颈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可见猝倒发作。 (3、交感神经型:颈肩部酸困疼痛,上肢发凉发绀,心前区持续性压迫痛或钻痛。 (4)脊髓型:缓慢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走路欠灵、无力等,治疗、休息时症状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时缓时剧逐步加重,体检双侧脊髓传导束的感觉与运动障碍。颈椎X线片常见椎体后缘唇样骨赘及椎管前后径缩小,CT 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2、治疗:手法、药物。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结合课间见习。 【教学时数】课堂面授l学时,课间见习l学时。 第三节肩部筋伤 【目的要求】 掌握肩部扭挫伤、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等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肩部扭挫伤、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等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肩部扭挫伤 1、病因病理:多因跌挫、扭转、打击等因素造成。 2、诊断要点:明显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功能障碍。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固定、练功。 肩关节周围炎 l、病因病理:外因:外伤劳损,感于风寒湿邪等引起;内因:气血虚弱、血不荣筋。 2、诊断要点:多见于中老年人、肩部酸痛及夜间痛,肩关节活动广泛受限,长期者见三角肌萎缩。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针灸及练功等。 冈上肌肌腱炎 1、病因病理:多为慢性劳损、风寒湿邪、局部气血瘀滞引起。 2、诊断要点:肩外侧疼痛、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部或肩后冈上部、“疼痛弧”现象。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针灸、固定、练功等治疗。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结合课间见习。 【教学时数】课堂面授l学时,课间见习1学时。 第四节肘部筋伤

初级创伤救治概论

初级创伤救治概论 一、初级创伤救治体系(Primary Trauma Care System PTCS)内容 创伤预防 按伤情分类伤员 初步检查 进一步检查 稳定病情 转运 二、创伤的国内外现状与预防(略) 三、初步检查与分类 检查步骤 气道(A airway) 呼吸(B breathing) 循环(C circulation,) 神经功能障碍(D disability) 显露(E esposure) 检伤分类的等级与救治顺序 现场检伤分类为四个等级(Mutag system ): 死亡(黑色标识) 重伤(红色标识) 中度伤(黄色标识) 轻伤(绿色标识) 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重伤员 其次优先中度伤员 稍后处置轻伤员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 创伤检伤分类的ABCD四项指标(模糊定性分类法): 为正确评判且方便记忆,结合伤势归纳为4个字母 A. Asphyxia 窒息与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 B. Bleeding 出血与失血性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 800ml) C. Coma 昏迷与颅脑外伤(伴有瞳孔改变和NS定位体征) D. Dying (die) 猝死与心搏呼吸骤停(心搏骤停时间不超过8 ~10分钟)模糊分类判断标准 ABCD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明显异常,即为重伤员;

ABCD四项重要生命体征全部保持正常,则为轻伤员; 介于两者之间,即ABCD其中一项有异常但不严重,则可判定为中度伤员。创伤检伤分类(院前指数法)(PHI)具体评分表 参数级别分值 1、收缩压(kPa)>13.33(100mmHg) 11.46 ~ 13.20(86~99 mmHg)10.0 ~ 11.33(75~85 mmHg) <9.86(74mmHg) 1 3 5 2、脉搏(次/分)51 ~ 119 >120 <50 3 5 3、呼吸(次/分)正常(14 ~ 28) 费力或表浅>30 缓慢<10 3 5 4、神志正常 模糊或烦躁 不可理解的言语 3 5 5、附加伤部及伤型 胸或腹部穿通伤无 有0 4 PHI法的分类评判标准将上述5项参数级别所得分值相加: 评分0 ~ 3分轻伤员 评分4 ~ 5分中度伤员 评分6 分以上重伤员 评价:上述两种方法中模糊定性法简单实用,PHI法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PHI法应用举例 例1、一闭合型尺骨骨折患者,收缩压96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无胸腹穿通伤。 PHI评分为:1+0+0+0+0=1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轻伤; 例2、一腹部刀刺伤患者,收缩压110mmHg,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腹部有穿通伤口。 PHI评分为:0+0+0+0+4=4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中度伤;

中医筋伤题库

筋伤 第一节筋伤概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造成慢性伤筋最常见的原因是(C )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持续劳损 D.肌肉强烈收缩 E.挫压 2.伤筋初期的治疗原则是( B ) A.活血和营,舒筋活络 B.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C.温经止痛,滑利关节 D.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E.补益肝肾,宣痹通络 3.什么朝代中医伤科将伤筋病变分作“筋强、筋歪、筋柔、筋正、筋断、筋折、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 ( E ) A.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4.以下哪一病变不属于筋位异常( D ) A.筋歪 B.错缝 C.筋走 D.筋正 E.筋翻 5.以下哪一病变不是伤筋的常见并发症( B ) A.神经损伤B.缺血性肌挛缩 C.骨性关节炎 D.损伤性骨化 E.关节内游离体6.哪本古籍中曾述及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疗伤筋的主要手法(E ) A.《肘后救卒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备急千金要方》 D.《正体类要》 E.《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7.伤筋初期及中期,外用药物宜消瘀退肿、理气止痛,常用药膏有( C )A.四黄散 B.清营退肿膏 C.三色敷药 D.宝珍膏 E.万应膏 (二)B型题 1.A.筋断 B.筋柔 C.筋寒 D.筋翻 E.筋强 (1)无筋膜、肌肉、韧带断裂的络脉受伤所致瘀血凝滞的伤筋,古医籍所裁称为( E )(2)损伤后肌腱、韧带位置有所改变的伤筋,古医籍所载称为(D ) 2.A.扭伤 B.挫伤 C.碾伤 D.筋撕裂 E.筋断裂 (1)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突然发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活动,外力远离损伤部位,发病却在关节周围的是指( A ) (2)直接暴力打击或跌仆撞击、重物挤压等作用于人体,引起该处皮下、筋膜、肌肉、肌腱等组织损伤的是指( B ) 3.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踝关节 (1)关节内游离体多发于(C ) (2)损伤性骨化多发于( B ) 4. A.桃红四物汤 B.和营止痛汤 C.小活络丸 D.大活络丸E.麻桂温经汤 (1)筋伤初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 A ) (2)筋伤中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 B ) (三)D型题 1.急性伤筋常须和何病区别(BC ) A.骨痨 B.风湿肿痛 C.湿热流注 D. 骨肿瘤 E.退行性疾病 2.《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中曾述及( AB ) A.按摩法 B.推拿法 C.拔伸牵引 D.旋转斜扳 E.屈曲按压 3.急性伤筋的后期及慢性伤筋,因筋络不和,疼痛乏力,治宜何法为主(AC ) A. 养血和络 B.活血化瘀 C.温经止痛 D.祛风散寒 E.消肿止痛 4.风寒砂适用于治疗( BC)

筋伤概论

第五章筋伤 第一节筋伤概论 凡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因素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俗称伤筋,包含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筋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现代解剖学的软组织,主要是指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组织。 一、病因病机 筋伤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力伤害和劳损伤害是筋伤的主要致病因素。 外来暴力的猛烈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轧、跌扑闪挫等均可引起急性筋伤。受伤后肌肉或损或断,络脉受损,气滞血瘀,轻者肿胀疼痛,重者可发生肌肉纤维部分或完全断裂,或合并撕脱骨折或脱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则合并全身症状。急性筋伤失治和误治,迁延日久,则瘀血凝结,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局部软组织变性、肥厚,甚则粘连,形成筋肉挛缩而疼痛、活动受限,转变为慢性伤筋。 此外也可因慢性积劳成伤,称为慢性劳损。劳损性疾患好发于多动、负重关节,如腰、肩、肘部等。由于局部活动过度,劳伤气血,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而致手足拘挛,肢体麻木甚至痿软无力,屈伸活动不利等。此外,风寒湿邪侵袭也可成为慢性劳损的发病因素。

(一)按受伤的性质分类 1.扭伤多由于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使筋膜、肌肉、韧带过度扭曲、牵拉引起损伤。扭伤多发生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的组织,如踝关节扭伤。 2.挫伤系直接暴力打击、撞击或重物挤压肢体引起的闭合性损伤。以外力直接作用于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损伤为主。轻则局部血肿、瘀血,重则肌肉、肌腱断裂,关节错缝或血管、神经损伤,甚至脏腑损伤。 3.碾压伤由于钝性物体的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的碾挫伤或脱套损伤。其特点是肌肉组织与神经、血管俱伤,易造成局部坏死与感染。如上肢被绞入机器内即属于碾压伤。 (二) 按筋伤的病理变化分类 1.撕裂伤由于扭挫、牵拉等强大外力造成筋部分撕裂伤。一般腰部、膝部、踝部及指间关节扭伤等多属于撕裂伤。 2.断裂伤断裂伤的机理与撕裂伤同,只是造成筋断裂伤的外力要比导致撕裂伤的外力大,可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肿痛、瘀斑、畸形等临床的表现。 3.筋出槽系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等,局部瘀肿,触摸可发现肌腱、韧带等位置的改变。 4.骨错缝是指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微细离位,也称关节骨缝错开。多因扭伤、挫伤而并发,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 (三)其它 按受伤的时间分为急性筋伤和慢性筋伤;按伤后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等。 三、筋伤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筋伤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三大症状。 1.肿胀筋伤后局部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外力小、损伤程度轻、慢性损伤的局部肿胀轻;外力大、损伤程度重的局部肿胀严重。肿胀的形成一方面是肢体受伤后脉络受损,血溢脉外,形成血肿;另一方面是受伤后局部气血流通受阻,

一、伤筋概论

第一节软组织损伤的概念 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挫、扭转牵拉、金创挤压、强力负重、过度活动和姿态不正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所谓软组织,从广义上说,除骨与各腔内脏器组织以外的一切组织,都称为软组织。而祖国医学对筋的认识,主要的指筋肉、筋腱、筋络等组织,即泛指关节装置、肌肉、肌腱、筋膜及神经血管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可见中医对筋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概念是有区别的。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筋与骨、与脏腑、经络、气血等是有机相连、密切相关的,故筋伤虽伤于外,则必内损气血经络,动及脏腑,而引起机体全身反应,这在辨证施治中尤应注意。 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分主筋骨,故筋骨伤损,必累及肝肾;而肝肾虚弱,筋不得血失养,骨不得髓不充。骨为干,筋为刚,筋骨相连,诸筋从骨,筋强骨壮,故伤筋能损骨,伤骨必伤筋。筋皆属于节,筋强则节固,故伤节必损筋,伤筋能累节。这些认识充分提示了筋与骨、关节、脏腑之间的重要关系。 无论何因所致的急性筋伤,初期局部多气血凝滞或瘀血内阻、气机不利、经络不通,而作肿作痛,受损筋肉、韧带、筋膜可发生筋断、筋歪、筋翻、筋转等改变,重者筋骨俱损,其症严重;若伤后恶血留内或感受外邪,则可血瘀化热,或瘀血泛注、热毒内聚,引起机体发热或炎症感染等症。后期,多因失治或瘀血阻滞、气血虚弱,伤部易感受风寒湿邪,络道痹阻或筋失所养,可发生粘连变性,出现筋强、筋粗、筋结、筋萎或诸种痹痛等慢性损伤病变。慢性劳损,局部因慢性积累性损伤,多经络郁滞、经脉不舒,或因肝肾、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易发生气血不和、瘀阻疼痛或痹痛,伤部多有无菌性炎症、增生肥厚变性等改变。 现对伤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关节与筋伤发生的关系 人体运动主要是指关节运动,其动力来源是肌肉,它受大脑皮层中枢的支配调节。在临床上,关节损伤是最为常见的筋伤。祖国医学认为。筋骨相连,筋属于节,且筋能束骨,筋强骨壮,故伤节必损筋,而伤筋能损骨或不能损骨。可见,筋伤重点是指关节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脊柱损伤。中医认为“腰脊者,人体之大关节也。”因此,在伤筋辨证施治中,关节伤筋是一重点,并具有特殊性。 关节损伤的严重性,主要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由于筋与骨、关节构成了人体完整协调的运动系统,而关节本身及其运动装置结构、机能上也具有其整体性能。因此,肌肉、关节装置的损伤或关节部位骨折,都会影响关节的整体性能,即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活动的协调性、灵活性等。关节的稳定性有赖于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即主要依靠关节的骨结构形态、关节的辅助装置和肌肉三种因素来维持。凡是这些稳定因素受到损伤或异常,都可能影响关节的稳定性而出现症状。 关节本身结构形态的影响,若关节面相互吻合得较好的关节,其稳定性能就好,如杵臼式关节比其它形式的关节要稳定,故髋关节比肩关节要稳定得多,而不稳定形式的关节主要靠关节辅助装置和肌肉力量来加强,故在临床上,最常见是关节辅助装置的损伤或劳损。由于韧带在维持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关节韧带损伤或劳损又是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且易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