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 畜禽的种类

3.1 畜禽的种类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一、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物种、类群齐全,而且种质特性各异。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74%;培育品种73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2.7%;引进品种77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为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继引进了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国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数量减少的有20个。据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0个畜禽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绝,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绝。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估计至少有30%的畜禽遗传资源处于灭绝的高度危险之中。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重要基因库,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给肉、蛋、奶和毛皮等生产带来创新。因此,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的需求,加强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概况 1、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健全机构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不少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我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品种资源管理机构,并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明确了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对于推动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护畜禽遗传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1年,农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齐景发副部长就我国品种资源的现状、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资源保护的方针、目标等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农业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畜禽品种保护计划和措施。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保种、育种水平,要做好保种的科研和开发工作。 2、初步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五十年代就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八十年代,国家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我部又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重点进行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品种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3、开展资源调查、保种技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197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出版了5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2001年开始启动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调查项目,对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制定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近20年,国家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一、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物种、类群齐全,而且种质特性各异。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74%;培育品种73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2.7%;引进品种77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为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继引进了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国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数量减少的有20个。据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0个畜禽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绝,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绝。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估计至少有30%的畜禽遗传资源处于灭绝的高度危险之中。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重要基因库,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给肉、蛋、奶和毛皮等生产带来创新。因此,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的需求,加强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概况 1、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健全机构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不少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我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品种资源管理机构,并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明确了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对于推动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护畜禽遗传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1年,农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齐景发副部长就我国品种资源的现状、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资源保护的方针、目标等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农业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畜禽品种保护计划和措施。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保种、育种水平,要做好保种的科研和开发工作。 2、初步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五十年代就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八十年代,国家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我部又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重点进行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品种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3、开展资源调查、保种技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197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出版了5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2001年开始启动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调查项目,对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制定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近20年,国家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4、推进畜禽品种资源的选育和开发利用 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

第一章肉用畜禽

第一章肉用畜禽 1、主要内容: [1]肉用畜禽品种 [2]肉的组织结构及其与肉品质的关系 [3]肉的化学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4]肉屠宰后发生的变化及其与肉质的关系 [5]畜禽的屠宰、检验和检疫 2、重点: [2]肉的组织结构及其与肉品质的关系 [3]肉的化学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4]肉屠宰后发生的变化及其与肉质的关系 3、难点: [2]肉的化学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3]肉屠宰后发生的变化及其与肉质的关系 4、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的畜禽品种 [2]理解肉的组织结构特点与肉品质的关系。掌握肉的化学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畜禽屠宰、分割、检验、分级的基本要求和工艺操作要点。 [4]了解肌肉宰后的物理、化学变化及肉中的微生物与肉腐败的关系。 5、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6、课时安排:4学时。 7、教学过程:从略。 第一节肉用畜禽品种 一、猪 1、猪的经济类型 [1]脂用型 有较多的脂肪,一般脂肪占胴体的45%~47%,瘦肉占35%~37%。 外型特点是整个体型呈方砖型,体躯宽深而稍短,头短而宽,腿短,大腿丰满充实,臀宽而平厚,体长与胸围几乎相等或相差2~5厘米,皮薄毛稀肉质细嫩,性情温驯,耐粗饲,有早期沉积脂肪的能力。背膘厚5厘米以上。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品种均属脂肪型。 [2]肉用型 肉用型又叫阉肉型。以生产瘦肉为主,瘦肉占胴体的55%~60%,最低不应低于48%,肥肉占20%左右。 体型特点是外型号流线型,头稍长,体窄胸浅,四肢较高,腹部平直,前躯轻,后躯重,头颈小,背腰长,胸肋丰满,背线与腹线平直,后腿丰满大腿圆整,体长大于胸围15~20厘米,生长发育快 背膘厚在2.5~3.5厘米 肉用品种:长白猪、金华猪。

家畜肉及内脏的结构和营养特点

课题家畜肉及内脏的结构和营养特点 课型讲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家畜肉的组织结构特点 2、了解家畜内脏的结构特点 3、掌握家畜肉及内脏的营养特点 教学重点家畜肉的组织结构 教学难点家畜内脏的组织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家畜肉及其内脏和肉类制品,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中餐烹饪的重要原料之一。 讲授新课 第四章畜禽类原料 第一节畜禽类原料基础知识 畜禽类原料的的概念及化学成分 畜禽类原料的概念 畜禽类原料:主要是指人类饲养的可作为烹饪原料使用的家畜、家禽及其副产品的统称。畜类原料:是指哺乳动物原料及其制品。主要包括家畜和野兽的肉、乳及其制品。 禽类原料:是指鸟类动物原料及制品。主要包括家禽、野禽、禽蛋及其制品。 指出: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占畜禽类原料的主要地位,对于野禽、野兽应严格遵守我国政府颁布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绝不允许违法捕捉和烹制食用。 畜禽类原料的化学成分 畜类原料的化学成分 指出:家畜肉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地,因家畜的类别、性别、年龄、饲养情况、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1、蛋白质:肌肉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猪、牛、羊高达18-20%,大多为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高,结缔组织中的蛋白质多为不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低。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要高于猪肉。 2、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除猪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牛羊油脂的熔点较高,不利于人体有吸收。 3、糖:肌肉中含有少量的肌糖元 4、维生素:在肌肉中含较多的维生素B族 5、无机盐: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 禽类原料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 同家畜相似。含量约为20%左右,大多为优质蛋白质。其中肌红蛋白的含量和性质对禽肉的颜色影响极大,禽肉因品种不同有淡红色、灰白色或暗红色,仔鸡肉的颜色比老鸡淡些,瘦鸡肉呈暗红色或淡青色,一般急宰的鸡多呈淡黄色。 脂肪禽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要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鸡肉脂肪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0%,因此其脂肪熔点较低,消化吸收率较家畜高。 维生素和无机盐 禽肉中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如维生素E。禽肉中磷、铁的

畜禽养殖基础知识及技术

畜禽养殖基础知识 第一讲: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目的: 使学员了解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特点;提高学员的科学养殖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特点 教学过程: 养禽、养畜是畜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业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动物产 品,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农业产业中,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养殖业的特点是: 1、养殖生产是在植物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动物产品。畜禽要利用饲草、饲料养活本身 的生产肉、蛋、奶等。因此,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种植业为基础。养殖生产过 程就是根据畜禽营养原理,把饲养(主要是植物)最有效地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畜禽产品),最经济的养殖生产就是用最少量的饲料、粮食,生产尽可能有多的畜禽产品。 2、养殖生产的连续性。畜禽每天都要喂养,一旦投入生产,就具有连续性,饲养就不 能停顿,这是养殖生产连续性的一个方面。连续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母鸡到时候要下蛋,母 畜配种后到时间就要下仔,这就是畜禽的繁殖。增加畜禽的数量和质量,必须通过繁殖来 实现。 3、养殖生产的畜禽本身消耗性和脆弱性。畜禽本身要消耗营养才能维持生命,生产畜 禽产品必须是在维持自身消耗的基础上进行的。若营养不能维持畜禽的自身消耗,自身难 保,就不可能提供产品人类消费,这就是养殖生产的自身消耗性。疾病对畜禽养殖业的危 害是畜禽本身脆弱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尤其是传染病,它不仅可以引起畜禽成片的流行疾

病和死亡,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有不少传染病还威胁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认真防治畜禽疾病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根据畜禽生产的特点,要经营好这一产业,一是要注重科学饲养度作,即运用畜禽的营养原理来指导畜禽的饲养;二要注重家禽家畜的繁育技术,了解畜禽繁殖的基本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增加畜禽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三要有效地进行疾病的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本身的损耗,只有这样,经营畜禽养殖业才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4、小结: 1、为何说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种植业为基础? 2、如何根据畜禽生产的特点来经营好这一产业?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试行) https://www.doczj.com/doc/fe9561419.html,/zhangjixian/art/148898.html 一、猪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遗传资源鉴定条件 本条件适用于猪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猪遗传资源鉴定。 1. 新品种审定条件 1.1 基本条件 1.1.1 血统来源基本相同,有明确的育种方案,至少经过4个世代的连续选育,核心群有4个世代以上的系谱记录。 1.1.2 体型、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比较一致和稳定,产仔数变异系数在20%以下,日增重和胴体瘦肉率等变异系数在10%以下。 1.1.3 经中间试验增产效果明显或品质、繁殖力和抗病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多项突出性状。 1.1.4 提供由具有法定资质的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最近两年内出具的检测结果。 1.1.5 健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 1.2 数量条件 纯种基础母猪达到1000头以上,符合品种标准要求的个体应占70%,即(u- )/S<-0.5244(u是品种标准,是群体平均数,S是群体标准差)。三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10个以上。 1.3 应提供的外貌特征和性能指标 1.3.1 外貌特征描述 毛色,肤色,体型,头型,耳型,四肢特征以及作为本品种特殊标志的特征。 1.3.2 性能指标 公、母猪初配体重,母猪初产、经产平均产仔数及育成数,21日龄窝重,肥育猪达到屠宰体重的日龄,活体背膘厚,日增重,料重比,屠宰率,胴体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肉品质,瘦肉率等。 2. 配套系审定条件 2.1 基本条件 除具备新品种审定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求具有固定的杂交模式,该模式应由配合力测定结果筛选产生。

常见肉鸡品种

常见肉鸡品种(一)艾维茵(Avian) 是美国艾维茵国际家禽公司育成的优秀四系配套肉鸡。该鸡种在国内肉鸡市场上占有40%以上的比例,为我国肉鸡生产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肉仔鸡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适应性也强。 其父母代种鸡生产性能:产蛋率50%的入舍母鸡成活率95%,50%产蛋率日龄175~182天。高峰产蛋周龄32~33周,高峰产蛋率85%。平均产蛋率56%,高峰孵化率90%,平均孵化率85.6%。入舍母鸡产蛋数183~190枚,入舍母鸡产种蛋数17 3~180枚。出雏数149~154个。67周母鸡体重3.58~3.74千克,产蛋期死亡率7%~10%。 (二)爱拔益加(Arbor?Acres简称AA) 是美国爱拔益加公司培育的四系配套肉鸡。我国引入祖代种鸡已经多年,饲养量较大,效果也较好。其父母代种鸡产量高,并可利用快慢羽自别雌雄,商品仔鸡生长快,适应性强。? AA父母代种鸡生产性能:入舍母鸡平均产蛋率64%,产蛋期平均成活率92%。50%产蛋率周龄25周。入舍母鸡产蛋数170枚,生产雏鸡146个。? AA商品代生产性能:6周龄体重1.59千克,饲料转化率1.76。7周龄体重1.99千克,饲料转化率1.92。8周龄体重2.41千克,饲料转化率2.07?。9周龄体重2.84千克,饲料转化率2.21。 (三)海布罗(Hybro) 由荷兰泰高集团下属的优利公司育成。 其父母代种鸡生产性能:育成期1~20周龄,死淘率6%,20周龄体重1.94千克。入舍母鸡总耗料量9.6千克,产蛋期20~64周,入舍母鸡产蛋数171枚,其中可孵蛋数160枚,入孵蛋平均孵化率84.2%。每只入舍母鸡产雏数135个。产蛋期总耗料量52千克,每枚蛋所需饲料290克。每月死亡率0.8%,产蛋结束时体重3.52千克。 (四)宝星(Starbro)

《畜禽营养与饲料》学习知识重点汇总-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学习知识

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 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 考纲: 1、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2、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 3、了解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考点: 1、组成动植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氯、钠、钾、镁、硫等。 微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化学元素,包括铁、铜、钴、锰、锌、碘、硒。 2、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1)、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 (2)、饲料常规养分分析: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水。 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 粗脂肪: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又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粗灰分:动植物体内的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水: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两种状态存在: 游离水: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 结合水:与细胞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 3、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1)、动物体内水分含量较稳定,为45%-60%;植物体内水分差异大,为5%-95%。 (2)、动物体内粗蛋白含量稳定,为13%-19%;植物体内粗蛋白含量差异大,为1%-36%。植物体内NPN多,动物体内真蛋白质多。 (3)、动植物体内脂肪种类各不相同,差别较大。植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还有蜡质、色素;动物体内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4)、植物体内糖类多,以淀粉和粗纤维为主,动物体内糖类少,小于1%,不含粗纤维。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考纲: 1、掌握畜禽消化、吸收、消化力与饲料可消化性的概念。 2、理解影响畜禽消化力和饲料可消化性的因素。 3、了解动物的消化方式。 考点: 1、概念 消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畜禽的消化管,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将大分

家禽品种及其分类

我国家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据国家品种资源统计确定,我国就鸡的地方品种(又称土鸡、柴鸡)就有64个。近二十年来,各地又利用地方良种制种,培育了系列具有地方品种特色(肉蛋品质优良,风味好),又具有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系。而且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快大型肉用禽和高产蛋禽品种。从其不同的用途和性质分为:特禽类,地方品种,培育新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在分类中有些品种具有多重性特点,如乌骨鸡集药用和观赏于一身。所列品种其详细资料亦可通过网上查阅。 第一节特禽类 据不同的用途和性质分为: 药用禽类:乌骨鸡.绿壳蛋乌鸡.榛鸡.黑凤鸡.七彩山鸡.贵妃鸡.天山雪鸡.茶花鸡.雉鸡.乌骨雉.白骛鸭.鸽子.鹌鹑等 观赏禽类:中华宫廷黄鸡.贵妃鸡.珍珠鸡.茶花鸡.鸽子.驼鸟.雉鸡.鹧鸪.青铜火鸡.红腹锦鸡.乌骨鸡.八卦鸡.山鸡.火鸡 .孔雀.番鸭.河鸭.雁鸭.鹅等 野味禽类:贵妃鸡.雉鸡.珍珠鸡.红腹锦鸡.鹧鸪.番鸭.野鸭.孔雀.河鸭.白骛鸭.鹧鸪.野鹅.鸬鹚等

狩猎禽类:鹧鸪.骨顶鸡.花尾榛鸡.雉鸡.翠鸟.鸬鹚等 第二节地方优良品种 蛋用型:仙居鸡.白耳黄鸡.汶上卢花鸡.济宁百日鸡.绿壳蛋鸡系列等; 金定鸭.邵兴鸭.荆江鸭.攸县麻鸭.蒲田黑鸭.文登黑鸭.连城白鸭等 肉用型:霞烟鸡.杏花鸡.溧阳鸡.武定鸡.桃源鸡.河田鸡.清远麻鸡.石岐杂鸡.惠阳胡须鸡;北京鸭等 兼用型:大骨鸡.萧山鸡.琅琊鸡.固始鸡.浦东鸡.静远鸡.林甸鸡.狼山鸡.寿光鸡.黄郎鸡.鹿苑鸡.边鸡.茶花鸡.彭县黄鸡.香港麻鸡.峨眉黑鸡.广西岑溪鸡.广西荣发鸡等; 高邮鸭.建昌鸭.白鹜鸭.白河鸭.昆山麻鸭等 雁鹅.籽鹅.太湖鹅.狮头鹅.豁眼鹅.乌鬃鹅.伊利鹅.淑浦鹅.四川白鹅.酃县白鹅.浙东白鹅.皖西白鹅.江山白鹅等 第三节培育的地方新品种 鸡:贡鸡黑凤鸡王店鸡景黄鸡土龙鸡广黄鸡广源黄鸡岭南黄鸡苏禽黄鸡新扬州鸡新狼山鸡海红黄鸡闽中麻鸡皖禽肉鸡雪山草鸡京海黄鸡皖南黄鸡三青黄鸡新广黄鸡贵州黄鸡墟岗黄鸡新江汉鸡京星一号882黄鸡福星黄鸡灵山香鸡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