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系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38.00 KB
- 文档页数:24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地复合系统中景区景点开发模型的研究
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旅游地复合系统的特点,据此建立了景区景点开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发展某项目的价值空间,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标签:自组织开放系统旅游地复合系统
一、旅游地复合系统的自组织性
1.旅游地复合系统的性质。旅游地复合系统具有自组织的一般性质,这是应用自组织理论研究旅游地复合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1)旅游地复合系统具有开放性。旅游地复合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地复合系统的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旅游地复合系统内部的开放性。就是要加强旅游地复合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打破彼此之间“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②旅游地复合系统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旅游地复合系统与非旅游系统之间的物质、人员、能量等方面的对流,要不断地引进系统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充实系统。
(2)远离平衡态的旅游地复合系统才能发展。平衡态是指孤立系统不随时间变化与外界没有联系的一种“死”的、混乱无序的状态。开放系统则不同,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3) 旅游地复合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线性依赖关系,而是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
(4) 旅游地复合系统的涨落。旅游地复合系统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旅游地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是各子系统状态的简单迭加,而是一个综合平均的效应,因此必然存在涨落现象。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中文名
•系统自组织
•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期
•组成
•耗散结构理论等
•领域
•物理学
概念
编辑语音
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
特点
编辑语音
混沌系统在随机识别时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被定义为自组织。
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自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令人惊异的发现之一。基于对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等过程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一些新兴的横断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组织"的概念给予了界说: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和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1 自组织
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和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
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和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1 自组织
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和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
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
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
⾃组织理论视⾓下的课堂教学改⾰的论⽂
⾃组织理论视⾓下的课堂教学改⾰的论⽂
摘要:
从⾃组织理论的视⾓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改⾰,可发现改⾰是⼀项复杂的⾃组织系统⼯程。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向有序与效率;远离平衡态,是提升课堂教学改⾰有序化的内驱⼒;关注⾮线性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改⾰⾛出“两难”的境地;重视“巨涨落”,可以让课堂教学改⾰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
⾃组织理论开放平衡态⾮线性关系巨涨落课堂教学改⾰
⾃组织理论是在“⽼三论”基础上建⽴和发展起来的⼀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复杂⾃组织系统的创⽣和演化机制的问题,即在⼀定条件下,它们是如何不断⾃⾏结构化、层次化,并从⽆序⾛向有序的。从⾃组织理论的⾓度来诠释课堂教学改⾰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深化对课堂教学改⾰本质的认识,便于我们选择⾏之有效的改⾰策略和⽅案,以推动改⾰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对当今课堂教学改⾰的突破与创新。笔者认为,基于⾃组织理论的视⾓,可将课堂教学改⾰视为⼀项复杂的⾃组织系统⼯程,在⼀定条件下,它可以⾃⾏表现出伟⼤的⽣命⼒和创造⼒,并推动其⾃⾝从⽆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级有序,最终实现⾃组织的演化。
⼀、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向有序与效率
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要条件。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才有可能出现有序演化。分析其原因,如果系统是开放的,那么熵的变化就由两部分构成:⼀部分产⽣于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另⼀部分则源⾃系统与外界环境进⾏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由于信息具有负熵的数学特征,为此只要及时获取⾜够的外界信息使熵流⼩于零⽽其绝对值⼤于熵产⽣时,系统的总熵就会减少。反之,孤⽴系统就会朝着熵最⼤的⽅向发展,导致系统的有序程度逐渐降低,甚⾄崩溃、⽡解。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是L.Von Bertalanfy系统论的发展。
中文名
自组织理论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研究领域
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协同论概念
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
1概念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2构成
1.耗散结构论
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即为耗散结构,如城市、生命等。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系统的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四个基本条件。远离平衡态,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2.协同论
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
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涨落是由于系统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系统的实际状态值总会偏离平均值,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就叫涨落。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
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组织发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孙卫明
摘要:自组织的“自”是指“自发”,“组织”说明系统包含的各个运动的子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协作,使过程演化为有序。高校学生组织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系统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无序性优势,它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规范,我们利用指导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学生组织;系统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9-0239-0001
一、自组织结构的内涵及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判断依据
自组织系统就是指一个复杂系统,不依靠外部指令,在外部副熵流的不断输入下,通过内部不断协调,形成的有序系统。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是怎样走向自组织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组织属性,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世界。
自组织系统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开放性,不开放的系统与外界没有交流,没有副熵流的输入,系统无法进化。系统演化有内部的熵,也有外部的熵,根据熵增原理,内部的熵让系统走向无序。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负熵,这些负熵汇聚形成了负熵流,来自外界的负熵流大于正熵,熵的总值为负,系统开始有序化的进程,这只有在开放系统才能实现。二是远离平衡态。平衡和稳定意味着系统与外界没有交换,系统将走向“死寂”状态。要想系统向有序发展,必须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中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过程,正是这些非线性因素导致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第四是系统能够不依赖外部指令而自主演化。系统的发展演化,没有外界的强制作用,依靠系统内部的某种规则,自动形成有序系统。
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结构理论
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 systems)
生物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一个系统在对外界发生事件的响应中,有自组织能力者,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所谓自组织系统,即能自行演化或改进其组织行为结构的一类系统.在一般系统论中,其最广泛的含义是指:该系统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
成新的结构和功能。
通俗的说,就是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生物体就是一种典型的和天然的自组织系统。它们能利用从外界摄取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自身的具有复杂功能的有机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修复缺损和排除故障,以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自组织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自动控制技术都有重要意义。
自组织系统的本质和性质
目前整个宇宙的存在都是基于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 system),也称为心识系统(mind consciousness system)。目前的整个存在都是自组织系统的表达,即自组织系统的相状。自组织系统的相状反映的是自组织系统的心性,因此从相状上可以认识其心性。
目前的整个宇宙是最大的自组织系统,这个自组织系统又是由无数自组织系统构成。整个宇宙中的某一个特定的自组织系统可以指定、可以区分,尽管它是处于整个存在这个自组织系统的某一个层次中而且与其它自组织系统相互作用着,但是这个可以指定可以区分就已经表明自组织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分离性。
每个自组织系统又是由一系列子自组织系统构成。自组织系统构成层状结构,层层嵌套。每一个自组织系统都是处于某一个层次上,从属于高层自组织系统,包含低层自组织系统,在同一层次上与其它自组织系统相互作用。因此,层次性是自组织系统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