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 格式:docx
- 大小:21.15 KB
- 文档页数:9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一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1、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效果。
二、教学内容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教学难点: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及运动负荷调整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示范法: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自我监测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示范演示:教师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分享实践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体育运动负荷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将本次课程内容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运动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方法,如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血乳酸浓度监测等。
2. 讲解运动营养、运动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运动训练。
3.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增强学生对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2.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经常参与的各种体育运动。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身体疲劳或不适?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讲解运动负荷的概念(10分钟)介绍运动负荷的定义和含义。
分析运动负荷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3.分类讨论运动负荷的类型(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讨论该项目的运动负荷类型。
每组代表介绍他们选择的运动项目及其对身体的负荷特点。
第二课时: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讲解运动负荷量的重要性(10分钟)说明适当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好处。
强调过大或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2.介绍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5分钟)解释如何使用心率、呼吸频率和主观感受等指标对运动负荷进行评估。
提供常用的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信息。
第三课时: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分组讨论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重新分组,讨论过大和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不同影响。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总结运动负荷的重要性及自我监测的意义(10分钟)强调运动负荷量的合理控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自我监测是合理调整运动负荷的关键。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评估;2.学生对运动负荷概念和自我监测方法的理解评估;3.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对身体影响的总结能力评估。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运动负荷量,尝试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2.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如睡眠质量、饮食等;3.探讨运动负荷量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的影响差异。
六、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投影屏幕;2.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介绍资料;3.白板和黑板书写工具。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第一节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第一章:运动负荷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运动负荷的概念,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
1.2 运动负荷的重要性讨论运动负荷对于身体健康和运动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第二章:自我监测的方法与工具2.1 自我监测的方法介绍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和疲劳程度评估等。
2.2 自我监测的工具介绍用于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工具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计步器和运动手环等。
第三章:心率监测与运动负荷的关系3.1 心率监测的原理解释心率监测的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心率。
3.2 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心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心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四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4.1 了解个人体能水平介绍如何通过自我监测心率等方法来了解个人的体能水平。
4.2 制定运动计划讲解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来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
第五章:运动负荷的调整与进阶5.1 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介绍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包括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
5.2 进阶运动负荷的方法第六章: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6.1 呼吸频率的测量与监测讲解呼吸频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在运动中如何监测呼吸频率。
6.2 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频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七章:疲劳程度评估与运动负荷的调整7.1 疲劳程度的评估方法介绍评估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如主观疲劳感评分、面部表情评分等。
7.2 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讲解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疲劳程度来调整运动负荷。
第八章:运动中的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8.1 水分补充的重要性讲解水分补充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运动中的水分需求。
8.2 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补充水分以维持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摘要本教案主要介绍如何进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在运动场上,我们常常听到教练或运动员讲到运动负荷,但是什么是运动负荷呢?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在体育科学中,运动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和物理方面的各种刺激和影响。
简单地说,运动负荷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负荷一样,是让我们运动身体、耗费能量的标志。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合理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但负荷过大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疲劳、身体疼痛、过度训练等,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自我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运动负荷?(一)测量自己的心率运动前、中和后,测量自己的心率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法。
通常,运动前的心率是很平稳的,运动中的心率会逐渐升高,达到最高点后会迅速降低。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率超过了最大心率的70%~80%的范围,就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
(二)运动时感受行“感受心率”是指个人感受到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强度的关系。
在运动过程中,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例如呼吸急促、汗水流出、气喘吁吁等等,可以通过判断这些身体反应的轻重程度来评估运动强度。
如果感觉过度疲劳或者受伤,就需要适当停止运动。
(三)使用运动手环运动智能手环也是一种非常直接、高效的自我监测工具。
它不仅可以测量心率、计步、消耗热量等运动指标,还可以提供睡眠监测、健康提醒、社交互动等多项功能。
四、总结自我监测运动负荷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在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注意休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通过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可以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要认识与把握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与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从具体的角度说,那些表示负荷量与运动强度的要素,均可称为是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索。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认识运动负荷的概念,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理解运动的量和强度的关系,明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第一节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说课稿
1.教学内容: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2.学情分析:
七年级202、203、204三个班体育课教学,学生正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活泼好动,爱好体育运动锻炼,因此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能让学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运动负荷,对其体育运动锻炼有很大的帮助性,本节课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3.教材分析: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4.教学目标:
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正确的运动负荷对于达到健身效果至关重要。
如何检测运动负荷呢?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方法。
一、心率检测法
心率检测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手动检测或佩戴心率监测器来测量自己的心率。
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心率也会随之增加。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心率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过大或过小。
二、RPE法
RPE法全称为“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评价法”,是一种通过主观感受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0-10的数字。
一般来说,数字越高,运动强度越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运动强度,确保达到适当的运动负荷。
三、VO2max法
VO2max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最大运动强度下摄取氧气的最大值。
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调整运动强度,达到适当的运动负荷。
四、血乳酸测量法
血乳酸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中乳酸浓度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是否过大。
以上是几种简便的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运动负荷的检测。
在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受伤或过度疲劳。
教学反思:本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脉搏,通常把随着心脏跳动而动脉管壁搏动的现象叫做脉搏。
测量脉搏可以了解心脏功能状况和身体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以及预测人体一些病理现象。
教给学生用一手的中指和食指指端轻按另一只手腕横纹上面,挠骨外侧(拇指侧),待感觉搏动后再计时量数,通常测量1分钟脉搏先测量10秒钟,然后再乘以6,就是可以知道自己1分钟的脉搏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教师计时,让学生试着测量自己的脉搏,同时向学生传授了相关的知识。
晨脉搏---也称基础脉搏,指早晨刚醒,未起床时测量的脉搏,锻炼后第二天晨脉搏每分钟提高8次以上,则可能运动量过大,如变化不大,则运动负荷合理。
安静脉搏---静坐、无病、没有运动没有工作,即相对安静状态下测量的脉搏。
小学生每分钟大约80—85次,成人大约72次左右,运动员比较低。
运动脉搏---运动结束时立刻测量的脉搏,也称“练习脉搏”,每分钟122次以内,说明运动负荷小,140---160次说明运动负荷适当,180次以上则是大负荷。
课中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生疏,不太好理解,所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通俗易懂的讲述相关知识,今后在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脉搏,监测自己的练习状况。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九年级大强度学习。
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要认识与把握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与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负荷量一般常用距离、重复次数、持续时间等要素来表示;运动强度一般常用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等要素来表示。
所以说,从大的方面讲,影Ⅱ回运动负荷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即:负荷量与运动强度。
从具体的角度说,那些表示负荷量与运动强度的要素,均可称为是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认识运动负荷的概念,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理解运动的量和强度的关系,明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彰显教师专业水准,而指导学生学会安排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反映教师教学水平。
因此,作为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做到,以“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为过程;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前提;以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落脚点。
在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做到,第一,量力而行;第二,合理搭配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第四,要处理好锻炼与恢复的关系。
第一,量力而行。
就是要根据锻炼者的体能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人的运动状态是动态变化的,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相对较差的时候。
当运动状态好时,身体各项机能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应适当加大负荷量,尝试较大强度的练习;反之,应减小负荷量,降低运动强度。
对于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来说,切忌盲目参加超过自身能力的活动,应在紧张的学习中,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逐步提高体能,增进健康。
第二,合理搭配运动强度和负荷量。
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运动的量简单说就是“持续运动的时间、距离、组数、次数”,运动的强度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完成动作的速度,练习密度及动作难度”。
运动的“负荷量”与“运动强度”这两个指标制约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较大,学生容易疲劳,甚至有损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则失去锻炼的意义。
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
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强度小时,则量力加大。
同时,安排的负荷要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摒弃运动训练式的教法,让学生体会运动是快乐的。
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
在体育课中练习密度是指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体育课练习密度既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锻炼效果。
运动强度大,练习密度也较大时,学生机体得不到休息,不利于增进学生健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
反之,运动强度小,练习密度也较小时,学生身体得不到适宜地刺激,技能得不到巩固,学习与锻炼效果必然较差。
所以,在进行中低强度的练习时,一般采用持续性练习。
在进行较大强度练习时应安排间歇。
一般每次练习后,心率恢复到100-120次/分钟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练习。
第四,要处理好锻炼与休息的关系。
体育锻炼是一个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而人体机能的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等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
体育锻炼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能量物质的不断消耗,会出现疲劳。
这就要求在下一次锻炼前,一方面要注意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好好休息,使体力得到恢复。
休息的方法有多种,通常可分为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两类。
积极性休息是一种在活动状态下的休息。
消极性休息是停止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休息。
体育锻炼后要进行充分和积极的休息,使身体能够实现“超量恢复”。
如果在下一次锻炼前,自我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锻炼兴趣高涨就说明休息比较充分;否则说明休息不够充分,运动疲劳尚未消除。
(二)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1.心率的生理意义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具有很强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靠它的收缩和舒张力量,推动血液周流全身,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生命的马达”。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这是心率的生理意义之一。
心率常用来表现性别、年龄段、不同状态心脏功能的生理区别。
例如:一般情况下,女性心率比男性快,儿童心率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心率一般为70~80次/分,初中生为80—90次/分。
心率还可以用来监测运动负荷,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就需要心跳加快使血液循环加快,以满足机体运动需要。
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人体心脏功能达不到运动需要,而强行运动就会损伤身体,因此,需要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另一方面表现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放松活动,此时,人体活动能量需要少,也就加快血液向心脏回流,增加血流量,进而逐步降低了心率,消除了疲劳,恢复了身体机能。
同时还表现在,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心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要低。
而另一方面又表现在运动结束后,经常锻炼者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人体都有一个最大心率,也就是说,人体心率的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的上限就叫作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最大心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大心率一般为200次/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大心率可达到220次/分。
最大心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
最大心率的推算公式为:最大心率=220-年龄。
根据公式推算,年龄15岁的初三学生最大心率约为205次/分。
2.测定心率的方法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
在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和心率是一致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和体育锻炼时常用测量脉搏次数来代替心率的测定。
测量的方法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触压在手腕的桡动脉处,测量每分钟搏动次数。
桡动脉测量法一般用于测量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用颈动脉、颞动脉测量法可以便捷地测量到运动后的即刻心率。
在体育锻炼中为监测运动负荷,常常要测量安静心率和运动心率。
测量安静心率,可在安静状态下测量30秒的脉搏数,乘以2进行换算;对于运动心率,一般采用测量运动停止后即刻10秒的脉搏数,乘以6进行换算。
在测量运动心率时,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需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停止后,测定即刻脉搏的准确性。
因为,刚刚停止运动后的一分钟内,心率下降得特别快,如果方法不熟练,就会推迟测定即刻脉搏的时间,造成测定的结果不准。
同时,在采用颈动脉和颞动脉方法测量时,要注意轻按,测量时间一般以10秒钟为宜。
3.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1)运动时适宜心率的确定在体育锻炼中,由于心率变化能够反映运动负荷的大小。
所以,在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大小时,就要明确比较适宜的运动心率概念,并且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导开展体育锻炼,进而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运动时适宜的心率表现的是在运动时,能够反映不同年龄人的体能水平,符合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负荷承受能力的,能够促进机体健康发展的,适宜的运动心率大概范围。
作为运动的个体在运动中,由于人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搏也有所不同。
通常在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发展心肺功能的锻炼时,常采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靶心率是指锻炼时采用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
靶心率=最大心率×强度百分比。
既然靶心率能够控制运动强度,那么,在日常健身锻炼时,我们又知道一般人采用65%—80%强度进行锻炼比较适宜,所以,根据公式计算,初三学生的靶心率为133~164次/分。
同时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体能较弱者可保持心率在下限进行锻炼,而体能较强者应保持心率在高限进行锻炼。
这样锻炼的结果,就是使不同的个体都获得了有效发展。
(2)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的消除情况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
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常用的方法有用晨脉判断、自我感觉判断等。
利用晨脉判断运动疲劳消除情况,首先,要测量晨脉。
晨脉也称“基础脉搏”,是晨起测量的安静时脉搏。
应提醒注意的是,一般在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前先测量晨脉,以便进行比较;其次,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