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248.20 KB
- 文档页数:2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平实化的语言风格在各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广播电视多一种新的新闻播出样式无疑就多了一种吸引受众的手段,多了一分竞争力。
目前各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主持语言的平民化趋向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电视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语言是主持人节目内容形式的重要载体,虽然在国际上有一种前卫派广播特写节目,是由纯音响组成的,电视节目中也曾经有由画面、音响和配乐组成的艺术探讨片。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节目传达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对接受者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而我们大量的节目全都是以语言为主干,电视节目也不例外。
主持人节目的设立更是为了减少大众传播中由于受众只能跟收音机、电视机接触而带来的那种间接化、远距离化的弊病。
通过主持人增加人格化传播的亲近感。
主持人用自己的学识和感受通过语言来介绍、组织、评说、串联节目,或者直接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还要注意调动受众受视的注意力和兴趣。
总之,各类节目所要传播的信息、主持人所要表述的观点见解、主持人与听观众思想感情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当然电视节目朋友你好,这一讲的内容是节目主持人的口语表达。
大家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广播电视这两种传播媒介里,语言从来都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主持人节目来说,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语言表现怎么样,更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过我们现在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渴望成为主持人的朋友,对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这对于成为一个合格的节目主持人、不断提高主持节目质量是很不利的。
(一)主持人语言的平民化是电视新闻强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对于大众传播,主持人通过恰当处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尤其是播音的口语化以及适当态势语言的运用,可以使大众传播摆脱媒介机器的冷漠和单调,赋予大众传播在表意形式上灵活性和自然感。
正是主持人语言的这种平民化,使媒介和受众之间产生了融洽感和亲切感。
主持人通俗的语言、亲切的面容无疑有助于缩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论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摘要:电视新闻平民化是指电视新闻从题材选择、采访、拍摄、制作直至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平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对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现、对平民审美习惯的尊重以及对平民立场的认同。
平民化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电视新闻报道的一股潮流,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既受到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媒体自觉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新闻报道平民化媒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新闻媒体都逐渐将目光投向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这种新闻价值观上的改变使整个新闻报道格局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新景象。
我国在经历了70年代末的思想大解放以后,也卷入了平民化新闻报道的大潮中。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各大媒体都有了对报道平民化的自觉意识,以往严肃有余的报纸版面逐渐被取代,而以社会特写内容为主的周末版作为平民品味的新尝试被许多报纸所采用。
进入90年代,平民化报道发展更加迅速。
晚报、晨报、都市报陆续出现,这些报纸着眼于普通百姓所关心的新闻,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娱乐需求,强调把普通市民作为读者对象,为他们展开全面的服务,从而成为追求新闻平民风格的坚实力量。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出现早在1980年代初,穆青就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该规格化。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和支持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
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当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
事实上,1980年代中后期,已经开始有媒体和记者在进行着这种思考和尝试。
如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青年报》就由原来的仅仅盯住或好或坏的“两极典型”向对生活全方位的扫描转变。
1984年9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一版编发了张建伟的《渴望蓝天》并配发评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摘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以其独有的节目特色席卷了中国电视新闻界的新潮流。
所以,探索民生新闻成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从民生新闻的节目样态及优势逐一分析,通过平民化、品牌化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充分体现新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品牌化在2003年第11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由江苏广电总台”南京零距离”创始人景志刚发表的一篇论文《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首次正式提出”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并得到业界广泛响应。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
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诉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由于民本的价值取向,大胆突破”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民生新闻由此一路走红。
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转变。
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
电视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它自身就代表着客观真实与认识上的真实。
其叙述的语境前提是”到我这里来看发生了什么”。
而电视民生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解说或串连词里经常说到”您”,”你”),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
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不再是一个景区的地陪导游,而成了一个旅游团中的领队或者只是游客中的一个活跃分子。
这样,他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
二是它是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的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
论电视新闻媒体的“微”发展摘要: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微博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以往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模式。
公众借用网络和手机走上了新闻事件的前台,极大扩展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让公众成为“话语权”的一分子,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压力。
尤其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公共事件时,微博甚至开始呈现出时间上领先、舆论上主导之势。
本文结合国内部分焦点事件与作者所在电视栏目的微博运作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在微博崛起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电视媒体玩微博,已成为当今不少年轻人娱乐、获取资讯和社交沟通的主要途径。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透露,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突破6300万个,2011年中突破1亿,2012年6月猛增至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
微博在经历短短一两年的发展,就成为公民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
一、微博传播的特点分析1、平民化传播:门槛低新闻传播可以概括为议程设置、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三个环节。
微博传播在这三个环节均体现出人人可参与的平民化特点。
微博使得人们即使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都能就同一话题发表意见,构成了虚拟的公共意见平台,依赖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意见气候。
议程设置不再由大众媒体独立完成,公众对现实的认知、思考、评论更大程度地决定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公众正在成为议程设置者,越来越多的私人话题正在演变成社会公共话题。
2、裂变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众多媒体争夺的焦点。
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事,才使得微博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在媒体竞争中异军突起。
微博用“转发”功能实现信息流、意见流,评论功能则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评论,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几何级的聚变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微博迅速成为一张不断扩张的关系网络,使低门槛的个体信息和意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的创新路径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传统电视媒体想要得到稳定发展则需从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两方面进行优化创新,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积极与自媒体进行结合,采用创新性的发展策略,以此来推进电视媒体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就自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详细提出应该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工作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期为推进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电视新闻;传播;编辑引言如今社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传媒市场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则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采用具有创新性的传播及编辑策略,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进而不断增强传统电视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及编辑的创新工作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经验,以传统电视媒体的实际发展特点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创新策略,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发展效果。
1、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1.1空间切换感在自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与编辑呈现出多种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空间切换感。
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传播已经成为十分主要的传播方式。
人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可以打破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针对同一话题,网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实现精神在不同场所的切换,当话题讨论结束后,则会切换到现实生活中,此时会给受众带来一种空间切换感。
1.2戏谑式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戏谑式传播的特点十分显著,所谓戏虐式传播是指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各种网络恶作剧的制作,这种与传统主流传播方式完全相反的形式,本身具备十分鲜明的戏谑性。
新闻媒体生活化的原因探索与片面平民化预防摘要: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注重的是政治性和宣传功能,做出来的新闻往往带有很浓的政治宣传色彩,报道形式也较为生硬,很难吸引百姓的眼球。
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的需求不仅需要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更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
除了能够攻取各类信息之外,人们更希望在工作之余,电视媒体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节目,构筑多样的生活样态,以此来缓解生活压力。
然而,生活化不等于低俗,追求生活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关键词:新闻媒体,真实性,宣传和引导,平民化预防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1—11 对事情发展的真实性的追求生活和情感追求上,人们更加渴望真实,希望被理解、被尊重。
这种情感需求介入到传播过程中,人们希望媒体以真诚、平等的方式,为自己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新闻信息。
人们喜欢从电视里看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和身边人们生活的真实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证实自我和群体的生存,并且更加深入地挖掘生活本质。
“平民化”正是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需求,被广大电视观众认可。
2 传播者的提供和引导现代社会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原则的确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受众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传播活动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提高受众素质已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目的。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制作收视率取向的新闻去奉承、取悦观众,而不是去告知和启发观众。
”观众的需求,带动了媒体的跟进。
电视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它所具有的文化多元性,从这一点上说,具备日常化、反传统、多样化的新闻“平民化”既是受众的需求,也是时代电视发展的必然趋热。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电视传媒必然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不仅是观众需求的顺应者,也成为新趋势的引导者。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探讨。
所谓“平民化”视角,指的是电视新闻报道在角度、内容、形式等方面更加注重平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这种视角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接受度,还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增强了新闻的社会效益。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在角度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偏向政治、经济等高层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很少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困境。
而“平民化”视角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心理需求和关切的社会问题。
在报道某地发生的重大意外事故时,新闻媒体不仅仅关注事故本身,还关注事故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及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这种“关怀民生、服务民众”的报道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信赖和满意度。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还反映在形式上。
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形式单一且较为呆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而“平民化”视角的出现,不仅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还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报道逐渐在电视、手机、平板等多个媒介上展示,使得人民群众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新闻媒体还通过采访、调查等形式与观众互动,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对“平民化”视角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容易出现浅尝辄止、只是片面化关注民众需求的情况。
在追求热点新闻和商业利益的诱导下,一些媒体片面强调触及民生话题,却忽略了深入分析的责任。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也容易被一些不良力量利用,将媒体用于宣传和炒作。
这就需要媒体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浅析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思考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栏目,打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口号,并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即新闻要反映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
作为江苏省十大名牌栏目之一,《南京零距离》的市场收视率稳居南京地区冠军,占据同时段南京地区一半的份额。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实践与民生新闻理论建构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
无论在技术、操作还是绩效方面,《南京零距离》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在现实条件下民生新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次电视变革不但出现了民生新闻节目的高涨,而且出现了所谓的平民主播,使得电视的大众性、平民性终于浮出水面。
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新闻观念的变化,这正是民生新闻之所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此后,越来越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声誉日隆,对全国新闻媒体改革形成又一次强烈冲击,“民生新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关注、认同、追捧。
1、民生新闻的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问世以来,新闻传播的取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比较窄的,其主要关注的是“高、大、全”式的新闻。
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全面入世,中国本土传统的电视新闻遭遇到严峻的挑战。
面对制作理念、技术手段、操作平台、争取观众等方面落后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
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本文所界定的电视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时政新闻,是指那些面向都市,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浅议新闻的“平民化”所谓新闻“平民化”,就是新闻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视角进行采访写作,让普通大众最能参与和接受。
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增强“平民意识”,寻找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
选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
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要求我们多将视角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
从目前来看,平民关注的题材很多,从经济生活到社会事件都已融入市民的生活中。
但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批评性或焦点性事件报道以及重大事件报道,这类报道相对容易受到关注。
同时经济类的批评报道也引人注目,国际著名的商业类杂志《福布斯》,就是靠着在经济界准确、尖锐地批评一些商业公司而使其发行量节节上升的。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它肩负了新闻与宣传的两大任务,在完成宣传任务之外,在不与党的政策相违背的条件下,大力实施“平民化”举措,特别是加大完全用事实说话、有力度的曝光题材的采编,自然会得到读者的喜爱。
寻找平民视角,贴近百姓情感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
具体地说,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
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
譬如,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选择平民视角,还要求记者更多地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
同时,记者在语言语境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
比如,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身份或采访者身份,在事件现场作报道,这时,记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他应该并且必须不加修饰地将现场的原生态展现给观众,观众需要得到什么信息,他都能告诉观众,观众藉此平等地获得新闻信息,从而充分满足了自己的求新、求真和求近的心理需求。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引言民生新闻在近些年受到巨大关注。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市台,均在某个指定时段播报民生新闻,而且收视效果较为理想。
之所以民生新闻会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针对地市台,由于受限于频道资源、地域、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及报道深度。
一、简析民生新闻传播范式(一)报道立场平民化传统电视新闻或者是党报党刊,一般会过度关注从上到下的指导性,对于广大受众全体将其视为需要教育的对象,往往是“高高在上”,在一定程度上和群众相脱离[1]。
民生新闻报道立场的平民化,即和百姓生活相贴近,基于百姓立场重视民生问题,采取的“平视”并非以“俯视”视线看待百姓,将目光更多地汇聚在弱势群体与平民百姓,从而反映出百姓们的真实生存状态。
对此,平民视角则是让新闻工作者放下以往“居高临下”的态度,新闻传播过程由传者中心向着受众中心转变,新闻记者会站在民众视角审视新闻题材。
(二)题材选择民生化民生新闻的焦点是平民百姓的生计、生活、生存以及生命。
从这一角度来讲“民生新闻”在选择题材时较为广泛,刨除日常社会新闻,还有涵盖直接和地方百姓有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存在社教、时政新闻的交叉,一些经济与消费信息等。
从民生新闻内容分析,其是针对最新的关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生计来源、生存状态以及其有关心态的事实报道。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的选择题材内容已突破传统新闻学理论以及题材内容展开分类的方式,而是将“民生”概念作为核心重新聚合及整合题材内容,从而出现题材内容的新范畴。
(三)报道方式民众化关于“民众话语”的含义主要分为两层:首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民生内容,例如采取一些和百姓接受能力和心理相符合的“软性”表达,尤其在民生新闻中,许多主持人以“说新闻”模式播报,这会让观众形成一种“拉家常”的亲密感以及收视愉悦感。
其次在新闻报道中让民众真正发声,表达个人对于民生问题的观点及看法,加之短信平台、电话热线等多样化交流形式,直接让媒体变成民众讲述公共事务的一个公共领域,有利于将传媒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新时期我国的电视新闻报道必然会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过于重视对典型形象的报道,例如领袖、先进人物等,不够接地气儿,缺少平民化。
而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受众。
想提升自身的收视率,应该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平民色彩,从平民视角出发。
一、我国电视新闻“平民化”的简介我国的电视新闻“平民化”发展,符合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必然产物。
下面主要从“平民化”的含义、背景及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新闻“平民化”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平民的理解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认为“平民化”视角是指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普通的老百姓,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坚持普通百姓的立场,关注的问题也是普通百姓最渴望知道的消息: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人们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报道语言和信息传递形式: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映最底层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赞扬朴素的人性之美。
在实际操作者,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在实际的操作中,“平民化”视角的内涵出现了被误读的现象,什么两只狗打架最后演变成了两个人打架、某位大明星嫁给了富豪,这些更多的成为了普通百姓饭后茶余的谈资,而不是有价值的新闻。
如果这样的新闻出现的太多的话会影响到新闻媒体的真正价值,许多以“平民视角”出现的新闻充满了丑陋的东西。
“平民化”视角的定义有两个原则:第一、新闻节目之所以要进行“平民化”定位,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和普通老百姓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第二、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站在全部老百姓的立场上宏观的考虑百姓的生活,而不是低级庸俗的趣味。
(二)“平民化”产生的背景“平民化”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寻求突破。
基于平民化视角的重大新闻主题报道对策分析摘要:电视重大新闻主题报道作为一种常见的媒体报道形式,其内容与民生息息相关,其来源仅仅植根与人民中,将电视重大新闻报道模式平民化、格调大众化既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人文化,也体现出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人文情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我国新闻工作的全面开展、全民开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我国构件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平民化;新闻报道;主题报道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68-01一、重大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含义平民化就是指大众化、全民化,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
要想把重大新闻报道做到“平民化”我们就要明白百姓能看懂什么,什么样的报道形式是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百姓能听懂的,新闻是一种艺术,但艺术并不都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艺术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质量不好的艺术。
新闻的实际意义是反应和报道问题的——人民的问题,或是将政府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告诉给人民,这些都是以广大人民为基础的,若连人民都看不懂、不爱看,那么我们做报道的目的又是什么?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报道专栏——走基层系列报道,这个报道以百姓的视角关注百姓身边的事情,有大事也有小事,其报道内容植根于百姓之中,深度百姓喜爱,该栏目已经播出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走基层专栏报道不仅是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规范性栏目,也是我党心系民情的体现。
想要做好重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我们就得从走基层栏目中吸取经验,首先,我们要学会转化方法,将国内、国际上的大事件内容转化为百姓能听懂的报道形式,这就要从播报时的语言、画面、解释等方面入手。
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与新闻更近,也能使百姓更清楚的明白新闻报道的作用。
二、重大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具体要求(一)语言“平民化”语言是让百姓直接直接了解新闻内容的重要前提,对于某些国际重大事件百姓并不是很明白,这样在编写报道稿件时我们就应该确立新闻的受众群体是百姓,我们要用百姓听得懂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重大事件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解释,做到深入浅出,内容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