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1.06 KB
- 文档页数:11
《劝学》导学案答案审核:编写: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
(一)有关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而】的用法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导学案一、介绍作者二、写作背景:三、解题、疏通全文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2.文言知识找出下面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君子生非异也()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2、輮以为轮古义:今义: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使动用法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形容词作名词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动词8、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使动用法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数词作形容词10、用心一也()四、研读文本研读第一段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明确: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明确:研读第二段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明确: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明确:研读第三段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明确:五、归纳写作特点1、分析结构特点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2、分析比喻论证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六、拓展提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劝学》学案及答案《劝学》学案及答案《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 )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须臾( )之所学跂( )而望矣假舆( )马者假舟楫楫( )者蛟( )龙生焉不积跬( )步骐( )骥( )一跃驽( )马十驾,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木直中( )绳輮( )以为轮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知明而( )行无过( )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 )思须臾之( )所学跂而( )望矣登高而( )招而( )见者远假( )舆马者而致( )千里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生( )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必修一·第六单元11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论点设置、论证方法运用、论证结构安排的艺术。
3.了解荀子的“性恶论”,探究“学习与修身”的关系,理解读书学习对品德修养的作用。
二、助学资料2.文体知识:三、挖空练习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句式:)。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句式:),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句式:)。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同步训练1.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非能水.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 用心一.也D. 金就砺则利.2.选出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金.就砺则利C. 蚓无爪牙..之利 D. 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輮以为轮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C.虽有槁暴D.君子生非异也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 而绝.江河绝:断绝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5.下列对有关特殊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句)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省略句)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字卿,时人称“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劝学》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 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 ) 望镂( ) 刻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参( ) 省( )磨砺( )跬( ) 步须臾( )( )( )虽有.槁暴( ” ) 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者( ) 非能水.也木直中.绳金就假舟楫( )河( ) 锲.而舍之( )牙.之利( )3.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 蛟龙生焉虽有槁暴( )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而绝.江蚓无爪用心一.也非利足也 ( ) 无过矣 ( ) 金.就砺则利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声非加疾.也( ) • 假.舆马者 ( ) 蟹六跪.而二螯 ( ) 金.就砺则利 (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 () 掌握句式1. 判断句 不复挺者, 假舟楫者, 假舆马者,輮使之然也( 者, 也,表判断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非利足也( ..... 者, .... 也,表判断) 则知明.而行而神明.自得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积善成德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 青,取之于蓝 (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略2.古今异义词辨析(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4.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听见闻见闻,见识声誉,名声借假凭借,借助假如,如果与“真”相对,不真终止隔绝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有力的弓强强大有余竭力,勉强向远处看望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二、文言虚词“而”1、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因果⑤连词,表修饰⑥连词,表并列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5)定语后置(6)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四.翻译重点句子(1)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5)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劝学》导学案答案2.荒于嬉,;毁于随。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
一.劝,勉励。
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勉人们要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发展才智,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1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2明确:关键在于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怎样的人。
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3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
2课时二.1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2.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四明确图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正面设喻学习方法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和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反面设喻对比(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积累坚持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专心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专心)3课时答案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
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二1.. 专心;潜心;恒心;积累;技能。
三练习BAD。
《劝学》导学案编制编审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
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注字音譸.以为轮(“譸”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3.解多义4.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6.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 9课劝学目标导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把握相关句式的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的弟子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相关知识古今关于努力学习的名句: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劝学荀子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名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一一《荀子•劝学》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身》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一一《荀子・大略》、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作者情况: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一一《荀子•修身》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其曲中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规槁暴.隸.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参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跋.而望舟楫.蛟.龙理.步骐骥..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文学文化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 )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磨砺( )镂( )刻跬( )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 )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锲.而舍之( ) 蚓无爪.牙.之利( )3.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 )4. 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 ) 用心一.也(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5.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用.心一也( )6. 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 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2. 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4、积累成语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课堂探究【学习安排】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解释作者并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学习步骤1.导人新课从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基础知识积累对照预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
5.读课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并讨论解答。
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6.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
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7.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以《劝学》为例,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学习《劝学》的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1.检查复习:学生回答预习提纲,教师讲释。
2.你认为《劝学》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从中能收获到收获作者的说理力度表现在哪里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4.布置作业:(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知识拓展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劝学》)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槁暴.(pù)磨砺.(lì)輮.以为轮(róu)B.须臾.(.yú)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以为轮 (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江河 (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5. 荀子,名,时人尊之,称他,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2.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1.识记字音Zhòng cānxǐng yúqìlìlòukuǐ.2. 重点词停止合乎通“又变得锋利明达抬起脚后跟强借助游泳横渡雕刻爪子和牙齿3. 通假字“輮”通“煣”“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生”通“性”4. 多义词通“性”,资质,禀赋,名词一,数词生长,动词专一,形容词敏捷,快,形容词智慧,名词锐利,锋利,形容词明达,形容词5. 异义词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古义“强”,今义“疾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6. 活用词日:每日上:向下;下:向下水:游泳高:高处善:善行课堂探究答案第一课时5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从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第二课时2学生自组答案,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3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