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9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时目标】1.自主预习,掌握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及意义。
2.分析材料、合作探究把握明清进步思潮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比较明清进步思潮与启蒙思想的异同。
【课前预习案】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阶级上:工商业阶层扩大,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1.主张:(1)对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发展;(3)主张男女平等;(4)提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两”,否定了的存在。
2.意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西方的启蒙思想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从内容上看其与启蒙思想相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不同:明清: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原因:(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又一次十分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传统的批判思想,中国面临着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机遇。
一、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西学东渐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家及其批判思想(一)李贽及其“异端”思想: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著作《焚书》《藏书》。
“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思想)的绝对权威、批判程朱理学,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异端”思想:“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人必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
男女应该平等。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动摇了传统理学的基础,茅头直指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也体现了鲜明的战斗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不畏强暴、正直勇敢)——孤胆英雄](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生平2、主要思想(1)批判程朱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学术方面: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在政治方面: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在经济方面: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
影响深远: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考证学术之风气。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