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018—2019学年期末考试复习指导(共41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10.06 MB
- 文档页数:41
【考向解读】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3、大众传媒的发展【思维导图】【复习指导】1、在复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复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要学会用不同的史观来解读这些历史现象。
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典例分析】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B项正确;“剪除辫子”表明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材料中不能表明“影响广泛”,故C项错误;材料中“选择吉日祭拜祖先”一直存在,并非“复兴”故D项错误。
【答案】B【迁移训练】1.《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1915年袁世凯称帝意味着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国二年”为1913年,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未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B2.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
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
2018-2019高中历史期末考试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模块测试(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1.“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
”康有为的这段话意在说明()A.推行新法须用孔教统一人心B.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君主专制是“天经地义”的2.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
”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A.只有一项B.没有一项C.仅有两项D.全部正确3.历史老师讲解下面示意图有关某朝代专题时,同学们很有可能听到的表述是()A.曲辕犁的出现表明耕犁相当完善B.太尉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C.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加强了汉字交流功能D.自此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4.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从客观上看,“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的含义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①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②促使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出现办厂热潮③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④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近代化运动蹒跚起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革命,不想君主一人专制,故要□□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革命。
【考向解读】(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思维导图】【复习指导】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下的产物,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考查题型,近几年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数是材料式(图片、对联、文献资料等)的选择题,充分体现对能力的考查;考点内容分布上,主要集中考查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对洋务运动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
从命题角度看,多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能力立意为主,重点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命题,进行中外纵横联系,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等;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政治与经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2、易错点分析:(1)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2)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3)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6)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考向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土地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思维导图】【复习指导】古代中国的经济是经济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基本上由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分构成。
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故称之为农耕时代或农耕文明。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色。
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式。
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中长期领先世界的部门。
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扩大.商品的增加.城市的发展.货币的演变.商帮的出现等方面。
重农抑商是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土地制度和商业为主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是材料型的选择题,以此来考查考生理解.比较和判断能力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
(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易错淆分析:(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3)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5)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6)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人”不是由商人的国名而来,而是源于商工擅长经商。
(7)“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