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1 生动有趣的导入在新课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
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思考作者:陈沁谢海波黄彩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1期[摘要]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
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 课程思政;新时代;教育变革;高等教育[基金项目] 2019年度贵州大学教改项目“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有机化学”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陈沁(1986—),男,福建宁德人,有机化学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研究;谢海波(1978—),男,湖南娄底人,有机化学博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黄彩娟(1974—),女,广西百色人,化学工艺硕士,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合成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115-03; ; [收稿日期] 2020-02-14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师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价值观,高校的专业课也需要有育人功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在这场变局之中,科技创新使国际发展的赛场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规则的制定上。
在传统的国际赛场上,规则都是别人制定我们加入,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1]。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
这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
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二、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课堂中的“演员”转变为“导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往往教师充当的是演员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因此,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课堂中的“演员”的的角色向“导演”的角色转变。
我认为,转变角色最关键是把课堂让出来。
一堂课45分钟,教师精讲——只讲15至20分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只能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
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思考,不能越俎代疱。
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思考作者:蔡桢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10期摘要:思想政治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响。
文章简述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并从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29-02思想政治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響。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中学生常常表现出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信仰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给予每个学生正确的引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1.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而枯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
“一书一人、一笔一画、一张桌子三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用信息化设备将成为常态。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就已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发展性的要求。
因此,思政课教师需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此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新时代的中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普遍增强,思维更加开放,但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识辨能力不强,有时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新”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考【摘要】在“三新”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三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进【正文】高考“三新”的概念是指在高考中,注重新课程、新教材和新考试内容的要求。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适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考试评价方式的进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和新考试内容的推行,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适应和接受这一概念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背景下,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教育软件、网络课堂等工具,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同时,引入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三课《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相关内容。
通过观看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我国决策的准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展示图像和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滞后、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
这样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而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二、采用项目制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改进课堂教学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展。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课程思政成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诸多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思想观念转变:在有些教师和学生中,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
因此,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首要难点。
课程内容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难点。
教师队伍培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如何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又一难点。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改进课程内容: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贴近实际的案例,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教师素质: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进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广泛。
本文将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源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这个需求,所以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思政课为核心,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中,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1. 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融入到其中;要加强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形成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
2.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力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教学能力。
具体来说,要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推动教师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
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3.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创新。
要针对新时代的需求,不断改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思政知识。
1. 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领导体制。
新课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新课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改革始终是不断推进的主题。
而近几年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悄然而至,新课改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各界的热议,也让许多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奋。
然而,有人认为新课改对课程思政的影响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就新课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课改的背景1.1 社会需求的转型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快速变化。
传统的知识向经验的转型,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提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求他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2 教育模式的升级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素养、个性化发展和全面育人为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
这一教育模式革新的思想,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2.1 课程思政的定义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以德育人”等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涵盖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实践、思想政治等各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道德法律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建立初步的认知,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2.2 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价值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不但能够获得必要知识和技能,更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课程思政还能够増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引领学生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新课改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1 新课改与课程思政的共首内涵新课改的最大亮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素养、个性化发展和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课程思政得以迅速融入新课程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下一步打算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下一步的具体打算。
一、全面完善课程体系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将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一批具有思政元素的教材,为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体,我们将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导力度,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我们将积极探讨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构建评价体系为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教师、课程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工作。
六、加强宣传推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推广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
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将始终保持决心和信心,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努力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政 new 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几点思考。
一、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想改善传统思政教学的不足,首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例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实验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及学习与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
此外,不同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二、拓宽教学内容在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课程内容,使思政课程不只是单调的道德讲授,而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和针对性。
此外,教师可以加强课程与时俱进的性质,使之紧贴当前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自由讨论和辩论,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还需要加强对新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管理。
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学生教学情况并调整教学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不足,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需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关教学资源,实施课程评估,保证教学质量。
总之,高校的新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注重实践性教学、拓宽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做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思政教学不足的问题,营造出一种更为活泼、富有对话性的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重点措施,推进步骤,创新点》一、引言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思政建设的思路、重点措施、推进步骤和创新点。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逐一探讨,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在于以思政引领课程,在于将思政融入课程全过程,以课程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地制宜,因学定教,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模式。
三、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措施1. 构建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之一。
它包括了思政核心课程、专业思政课程和通识思政课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建设一支专业化、多元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思政课程品牌,推动思政课程专业建设。
2. 营造思政课程氛围营造思政课程氛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学校可以通过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实践教学、强化课程评价和反馈等手段,营造一种鲜明的思政课程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 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机制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思政课程评价机制,包括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思政教育成效评价等,从而推动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成效的提升。
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步骤1. 调研分析,明确思政建设目标学校需要开展思政课程建设调研,从学校情况出发,明确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找准问题症结,为下一步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 制定规划,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制定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包括思政核心课程的设置、专业思政课程的开发、通识思政课程的探索,为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铺下坚实基础。
新课改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多年来,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
广大教师通过一系列培训和展示课、观摩课,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这场改革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难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地位等方面。
(一)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案例考察、问题分析、探究活动等环节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炼思想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
改变了传统的“写文章”的方式,采用“内容活动化”的新的表现方式,面貌为之一新,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教师要适应教材的这种变化。
(二)教学观念的变化。
以往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变为知识的灵魂,这对传统教育是颠覆性的教育观念更新。
(三)教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育大多是“满堂灌”,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灵活机动地增删,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小品表演,这在传统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
(四)师生地位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了“挤牙膏”式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全面交还给学生,将课堂全面交给学生,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面貌为之一新。
思想政治教学与新课改从2008年新学期起,我省实施的课程改革是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谈一下思想政治教学与新课改。
一、教师的教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2)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
“大思政”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大思政”建设,提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各类课程、贯穿教育全过程。
这一举措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思政”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大思政”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求1. 适应时代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变革,中职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内容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中职思政课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2. 提升道德素养:中职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培养,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思政课应当加大对道德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重视学生对社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学习。
3.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技能突出。
因此,思政课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工作和生活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1. 教材选择的问题:目前中职思政课的教材选择相对单一,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脱节。
部分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
2. 方法模式的问题:中职思政课教学中重视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这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创新的欠缺。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侧重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互动、思维启发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
3. 教师培养和素质的问题:思政课的教师队伍素质和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学力结构、知识结构与特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的专业能力。
三、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1. 更新教材内容:中职思政课的教材需要更加注重贴近学生实际、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新教育 上旬刊172019年秋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
如果说语文课程是“以文化人”,历史课程是“以史育人”,而思想政治课程则侧重“铸魂育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
”这意味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将深入推进。
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了本轮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文希望用文字总结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在高中思政课中通过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实学科素养的感悟和思考。
一、对大单元的理解引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关于大单元的定义,他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根据崔教授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质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呈现的“双新”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实践反思—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课程教学为例◎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 兰 娟【摘要】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统一的、有实操性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教学中在明晰大单元教学含义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学为例,深度解析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并设计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立体式教学;整合式教学;深度教学3.建设情况。
目前,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项目,第一批示范性建设学校20所,培育学校12所,已经完成评估程序;第二批正在申报,约100多所申报高品质特色学校,40所申报高品质示范学校。
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教学改革是永恒主题,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教育人应尽职责。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作者:刘堃静来源:《天津教育·下》2023年第10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
大单元教学以整合性和高效性为特点,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社会实践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因此,本文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对高中教育教学有着深层意义。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具备整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大单元教学具有显著的整合性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知识点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时存在断层,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大单元教学则通过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模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一方面,大单元教学能够打破知识之间的壁垒,将原本分散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主题或项目为单元,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课程内容。
例如,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法治建设”等主题进行整合,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貌。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连接,从而深化理解。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单元时,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整合能够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和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倡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學习、案例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具备高效性除了整合性优势外,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还具有高效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新课改背景之下对于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当中一定要坚持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组织的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的突破性进展。
一、对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背景之下,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主导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中政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时代性,因为政治一直在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在课堂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老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行改革创新,在课堂中要掌握好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调整教学方式,适应政治的变化。
新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的知识体系,更加注重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贴合,在进行教学资源选择的时候,不能够局限于课本中,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在课堂中也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兴趣。
第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之下也有求老师转变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政治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施,老师凭空讲解,没有给学生创造想象生动的情境,影响到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当前政治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知识点,并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当中并不是要每节课都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将会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影响到老师对课本和其他资料的研究时间,因此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老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以让学生更好理解内容为教学手段选择的出发点。
在教学中,老师要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更好的提升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有所发展,但是依然没有摆脱以往的尴尬境地,受到冷落,遭到偏见。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对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改变教育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问题认识定位对策
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虽然不再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但是各个国家也在无形之中布下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益边缘化的思想政治课又被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希望,可是,从这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与当初的期待相去甚远。
思想政治课仍然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并没有从以前的尴尬境地中走出来。
回顾几年来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感受颇多。
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处境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需要重新定位。
片面注重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的操作还在摸索当中,实施起来有难度。
不少学生对政治本来不感兴趣,但因为政治是高考的科目,为了得到好的成绩不得不学习政治,只是把思想政治课程当作是敲开大学之门的一块砖头,暂时使用的一个工具罢了。
而老师们在分数的压力下,更多地是让学生能够死记课本上的内容。
在老师和学
生被分数折腾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家长们的反应却是大相径庭,无论是开家长会,还是平时的家校联系,家长们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政治这个科目。
面对这种情况,不禁要问,思想政治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文、理之间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的哲学观念都是指导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科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可以增加考试的分数,绝不仅仅是陪衬。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的课程,对政治课程价值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要多元化,不宜刻板,应注重学习过程整体效果的考量。
首先是对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交流、互动,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回归于课程本身,课件、多媒体都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能让辅助工具的作用超过教学目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对课堂的评价,不能只拘泥于有没有新的教学手段,而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
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决不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结合他们在课堂活动和各项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知识的实际表现给予综合性的
评价。
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以一次分数定输赢,学生才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学才更扎实,效果才能更明显。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社会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走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当学生已有的思想与课程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教育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相冲突时,或者课本的知识不足以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要让他们接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疏离于现实生活,陷入信任危机。
比如,《政治生活》中讲国家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现实当中我国并不进行阶级的划分,课本对我国的阶级情况并没有明确的介绍,只谈了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这使得学生对国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困难,产生了课本知识不严谨的印象。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学生不太满意,老师不太满意,家长们也不太满意。
一些学生直接就认为书本上讲的都是忽悠人的。
一些家长抱怨说,学校的教育要求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相差太远,担心这样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傻子”,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成为残酷现实竞争的牺牲品。
四、教育对策。
要让思想政治课程走出尴尬的境地,需要在现有的新课程改革
的基础上继续改进。
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要改进。
家长关注孩子的重点和教育孩子方法要改进。
整个社会应该从只注重实际利益的浮躁中走出来,增强对良好风气的向往,共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实现新课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推进者,在此,就教师所要做的努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明确自己的学科使命。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使命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学科的价值。
这样才能在尴尬的境地中坚持下去,继续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道德状态。
2.教师要做课程的建设者。
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对必修课程进行再创造,对选修课程进行自主开发。
课程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既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当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及学科知识与社会认识的差距,进行具体的发挥和引导,以降低社会性的认识差距的负面影响。
3.教师要灵活安排课程,在课程大纲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不
变的情况下,尽量多元化的考评学生。
走上社会后,对个人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文聘上的成绩,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
的做事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书面作业量,在条件允许时可以以实践活动予以取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参与,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4.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进行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要伴随人的一生。
教学大纲中所提到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是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状态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智育德育发展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功不可没。
却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受到冷落,遭到偏见,处于不利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使政治课摆脱尴尬境地,避免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完善思想政治课,促进政治课自身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扩大社会的认同,为政治课重新定位,创造良好的政治课教育环境,赋予政治课合理的地位,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出素质优良、道德合格的青少年,由他们进而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推动未来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