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的培育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09.8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绒螯蟹幼体生长特性及投饵量的观察
刘中;石俊艳;丁茂昌;国际翔
【期刊名称】《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14)4
【摘要】以一座576 m3 水体育苗室进行工厂化河蟹育苗生产为例, 剖析了从氵蚤状幼体Ⅰ期(Z1) 至Ⅴ期(Z5) 及大眼幼体期(M) 饵料投喂量及河蟹幼体变态生长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对幼体的生长和投饵及影响Z5 至M 期变态率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测得河蟹幼体各变态期平均体重分别为0-050 ,0-138 ,0-411 , 0-900 , 2-298 mg 和6-890 mg, 各期的平均日投饵率分别为194 % , 107 % , 123 % , 108 % , 64 % 和147 % 。
【总页数】5页(P68-72)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Sao状幼体;大眼幼体;生长;投饵
【作者】刘中;石俊艳;丁茂昌;国际翔
【作者单位】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营口市水产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16
【相关文献】
1.Mg2+·Ca2+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J], 张树林;邢克智;杨超
2.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朱清顺;柏如
发
3.不同活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肖起珍;杜雪;刘青;徐建发;王少兵;姜晓东;成永旭
4.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其它蟹类大眼幼体的调查研究 [J], 李长松;俞连福;戴国梁;郁连春;汤建华;沈德华
5.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III期仔蟹成活率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J], 王士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的目的是提高蟹苗的成活率,便河蟹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若直接将蟹苗放养到湖泊、池塘等大水体中,因蟹苗个小、体弱,取食能力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成活率小。
因而有必要在小水体中进行强化培育,在20天左右的时间范围内,使之蜕壳3次,达到1600-2000只/kg的规格。
幼蟹培育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水泥池培育法1.水泥池规格要求建池地点底质较硬、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水源水质良好等。
形状以圆形成椭圆形为宜。
一端进水,一端排水,或采用上面淋水、下面溢水的方式排注水。
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池上建简易棚。
以防雨水冲击。
池面积以20-30ml为宜。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放养前10-15天对池塘进行消毒,当池水20cm左右时,亩用生石灰75kg 化浆全池泼洒,或在入池前5-6天注水50-60cm,用10×10-6漂白粉消毒。
3.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2万-3万只。
4.管理管理要点如下:(1)在—般情况下保持水深0.8-1.0m。
当蟹苗蜕壳后转为水底周围爬行时,水深以20-30cm为宜。
进水时,应用40目筛网过滤,以免把野杂鱼及其他敌害带入池内。
(2)培育池应设置避光措施。
(3)每天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鲜活饵料(如水蚯蚓、黄粉虫等)、鱼粉、麦粉、蚕蛹粉、花生饼、麦麸、嫩菜叶、人工配合饵料等。
日投喂量不超过幼蟹体重的3%-5%,其中70%于傍晚投喂,30%于上午投喂。
另外,也可在池中央离池底20cm处砌—个高出水画5cm的食台,以投放湿性饵料,亦可供幼蟹栖息。
(4)在水面上适量投放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亦可放些棕片、塑料水草等,以供幼蟹栖息。
(5)一般每隔5-7小时换1次水、换水时温差不能超过3℃。
(6)防逃。
主要措施是:保持水质新鲜;投放附着物顶用硬塑料膜压盖:防止将池壁弄湿。
(二)、土池培育法1.土池规格选池地点同上。
要求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防逃设施。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
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
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
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
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
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2.1 自然因素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中华绒整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苗供不应求,人工育苗规模不断扩大,但育苗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作者结合几年来在江苏、山东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产蟹的选择与交配1.1亲蟹的选择以长江水系亲蟹为佳,“辽蟹”次之,“欧蟹”不宜选用。
来源有三:一是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捕获的性成熟亲蟹,二是池塘人工养殖的性成热亲蟹,三是从沿海或河口区捕捞的抱卵蟹。
当前,多选择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中生长的性成熟“绿蟹”培育抱卵蟹。
亲蟹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个体大,肥满度高,活力强,附肢齐全,无伤病。
雌雄蟹比例为3:1—4:1.5。
亲蟹收集的时间:“长江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辽蟹”在10月中、下旬。
亲蟹收集后集中消毒,消毒药物以无残留、无伤害的药物为佳。
亲蟹暂养池应先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待水质稳定,溶解氧DO>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
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
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
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
交配时间一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
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
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
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
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栖息生境选择与行为特征伍烨菱;王思凯;赵峰;李春波;庄平【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24(48)1【摘要】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
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
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
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
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
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总页数】8页(P93-100)【作者】伍烨菱;王思凯;赵峰;李春波;庄平【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长江口渔业资源增殖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16【相关文献】1.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2.苗种的培育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形态特征的影响3.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其它蟹类大眼幼体的调查研究4.大规格中华绒螯蟹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微山湖地区的池塘扣蟹培育试验5.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阶段肝胰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因子对红螯相手蟹捕食毛蚶苗种的影响高霄龙;李莉;邱兆星;郑永允;李琪【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35)11【摘要】敌害生物的捕食在控制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丰度和组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红螯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红螯相手蟹的密度、规格、性别,以及毛蚶的密度、规格、海水温度和底质条件对毛蚶菌种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蟹表现出了第二种类型的功能反应,高密度底播毛蚶苗种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当毛蚶苗种壳长达到20mm以上时,蟹的摄食速率显著下降;随着蟹个体的增大,其摄食速率显著增加,毛蚶的存活率下降;当蟹的密度逐渐增加的时候,同种个体之间的干扰竞争显著提高了毛蚶存活率;雄蟹凭借强有力的螯导致了更多毛蚶苗种的死亡;海水温度较低的春季和秋季底播毛蚶苗种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底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毛蚶的存活提供了“庇护空间”,从而减少了敌害生物捕食所带来的损失.【总页数】7页(P3562-3568)【作者】高霄龙;李莉;邱兆星;郑永允;李琪【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青岛266104;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青岛266104;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青岛266104;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七种捕食性鱼类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捕食风险的评估 [J], 罗鸣钟;张堂林;张超文;李钟杰;刘家寿;吴小平2.影响毛蚶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 [J], 徐国成;马甡;阎斌伦;许星鸿;万东善3.注射中华绒螯蟹及锯缘青蟹促雄性腺提取物对中华绒螯蟹雌蟹雄性化的影响 [J], 刘红;蔡生力;张成锋;朱嘉濠4.中华绒螯蟹与相手蟹在大眼幼体时期的形态区别 [J], 李林思5.苗种的培育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J], 苏时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形态鉴别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蟹,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各种江河湖泊、水塘和水库中。
根据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鉴别:
1. 外观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体型小而扁平,背甲呈橙红色或淡黄色,有时带有黑色斑点或垂直条纹。
螯足粗壮,有力,呈橙红色。
2. 腹甲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腹甲呈椭圆形,宽度略大于长度,背面平滑,颜色与背甲相似。
3. 面盖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面盖较大而圆形,位于背部中央,颜色与背甲相似。
4. 侧面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侧面有7条明显的纵向褶皱。
5. 鞍部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鞍部(背甲的中央凹陷处)较窄而深,并呈V 字形。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因不同的生长环境、食物供应和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鉴别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个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仍然存在
困惑,建议咨询专业的水生生物学家或参考专业书籍进行进一步确定。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技术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
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
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
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
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
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
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
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
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
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
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
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片进行围种。
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
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
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
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
江河增殖毛蟹技术作者:李周明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6期10多年来,福建省华安县积极推广江河增殖毛蟹技术,回捕的毛蟹个体大,色泽鲜,蟹黄饱实,肉味鲜美,名扬遐迩,产品畅销厦门、广东等地,成为北溪河鲜一大珍品,取得投入产出1∶27的显著经济效益。
现将江河增殖毛蟹技术介绍如下:一、水系苗种的选择中华绒螯蟹,因附肢长有绒毛,俗称“毛蟹”,该蟹属江河性水生动物,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生长,只有性成熟时才洄游到河口海区进行产卵、繁殖,因而有蟹苗出在沿海之说。
按流域位置区分,蟹苗有闽江、长江等水系苗,闽江水系的蟹苗成品个体大,外观微黑而健壮,活动较有规律,只有到性成熟的“蟹期”才明显洄游;而长江水系的蟹苗个体相对较小,色泽淡黄,而且野性足,平时喜欢爬动上岸,回捕率较低。
所以,我县选择闽江水系蟹苗。
二、放流地点的选择毛蟹适应范围广,江河、溪流、河道、水库、池塘均可增殖放养。
由于毛蟹苗种主要起源于沿海咸水区域,一旦取运放流到江河,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将影响生长,因此,放流地点的选择是提高毛蟹成活率的关键,放苗应选择水流较缓慢,有洄流,水质无污染,而且水体清新,溶氧充沛,底质为淤泥的浅河河湾处,同时要求具备水草茂盛,凶猛鱼类、水禽等敌害少的条件。
放流数量视江河条件而定,掌握在200~1000只/亩。
三、幼蟹的暂养增殖放流的毛蟹苗种,若是规格较大,如豆蟹、扣蟹,一般可直接放流。
但对大眼幼体的蟹苗,为了取得较高的成活率,最好经过短期暂养,待长至豆粒大以上的规格后再进行放流。
暂养可利用空闲的鳗鱼池、甲鱼池或其他鱼苗培育池等设施,也可在放流处的周围寻找地势较平坦的沼泽地,用塑料薄膜(下端埋深15~20厘米、上端高出水面50厘米)圈养幼蟹。
选用幼鳗或南美白对虾零号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日喂量掌握在每万尾蟹苗0.25~0.5千克,同时勤加观察,视蟹吃料情况适当增减。
四、加强渔政管理江河增殖重点是加强渔政管理,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严禁“电、毒、炸”违法行为,其中投洗毒物对毛蟹影响最大,一旦水体中含有“迷魂剂”、“缺氧剂”、“毒鱼饵”等有害药物,毛蟹重则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较则会导致其附肢的刚毛脱落,有的成为个体瘦小的等外品,影响质量和价格。
中华绒螯蟹的幼体生态
廖承义;牟乃海
【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
【年(卷),期】1982(0)3
【摘要】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河蟹,清水蟹。
在淡水中生活成长,但在秋冬之际,成熟的毛蟹都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进行交配繁殖,待长成幼蟹时再溯江河而上,进入淡水生长。
为能大量地人工培育蟹苗,我们于1976—1978年对毛蟹幼体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总页数】4页(P3-6)
【关键词】幼体发育;毛蟹;生长发育;卵子;抱卵;扁藻;卵细胞;生殖细胞;饵料;亲蟹【作者】廖承义;牟乃海
【作者单位】山东海洋学院;山东省虽照县海水养殖试验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生态育苗池中的种群结构 [J], 张清靖;李永函
2.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R … [J], 李思发;邹曙明
3.60万亩中华绒螯蟹生态放养暨大眼幼体在新疆的培育技术创新 [J], 林先旭;
4.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其它蟹类大眼幼体的调查研究 [J],
李长松;俞连福;戴国梁;郁连春;汤建华;沈德华
5.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J], 黄勃;堵南山;赖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2021年第4期62技术交流基于多年养殖生产管理经验,笔者团队构建了我国北方地区河蟹大眼幼体运输、放养与养殖田苗种培育标准化养殖管理技术模式,有效提高了河蟹大眼幼体成活率、苗种产量和质量,并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为广大蟹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北方地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运输放养与苗种培育管理技术文/田静1 巴福阳2 刘丹2 刘娟3辽宁省盘锦市是中华绒螯蟹的主产地之一,自1985年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来,盘锦地区河蟹人工育苗规模、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河蟹大眼幼体年产量120t ,占全国河蟹大眼幼体总量的22%,主要在北方地区销售。
北方地区河蟹大眼幼体的放养、苗种培育多以稻田养殖为主,笔者团队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通过应用大眼幼体运输、放养和养殖田苗种培育标准化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河蟹大眼幼体放养成活率,提高了河蟹苗种产量和质量。
一、河蟹大眼幼体的运输(一)苗箱运输苗箱为木板箱(或塑料箱),规格尺寸为60cm ×45cm ×10cm ,一般5个箱为一组,每组加一个盖。
大眼幼体装箱前,要浸湿箱体,运输过程中保持箱体湿润。
将大眼幼体轻轻均匀撒在苗箱中,多层叠放,最底层空置不放苗,以保证箱体透气性,每一层装大眼幼体不超过1.25kg 。
(二)网袋运输选用40目的聚乙烯专用网袋,一般每袋装大眼幼体0.5kg 。
底部铺上一层水草或新鲜芦苇,将装有大眼幼体的网袋放在水草上。
此方法适合近距离运输。
(三)注意事项运输河蟹大眼幼体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
路程较远的,苗箱外应加打孔后的保温箱,并加适量冰瓶更为安全。
摘要:采用♀亲蟹平均规格分别为158.9g、132.8g,♂亲蟹平均规格为180g、150g两种群体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其群体规格分别为128只/kg、160只/kg。
在面积相同、放养密度相同、饲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天然海水土池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成活率为5.1%、亩产蟹种8064只;而采用天然海水工厂化繁育的蟹苗,育种成活率为2.24%、亩产蟹种3609只;在蟹苗来源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培育池面积为19亩的培育池蟹种产量低于面积5亩的池塘。
关键词:选育亲蟹;蟹苗;蟹种培育中图分类号:S9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91(2006)06-0005-03资助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4BA526B0112),江苏省高新技术项目(BG2004319),江苏省公益研究项目(BM2004701)作者简介:柏如发(1964-),男,工程师。
专业方向:水产增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按其地理分布在我国主要有瓯江水系、长江水系、辽河水系三大群体,其中以长江水系河蟹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商品价值高等优点,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特种水产养殖对象[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河蟹养殖业发展非常迅速,养殖面积已超过600万亩,产量达到38万t,已成为我国淡水渔业主要支柱产业[2]。
规模化的河蟹养殖需要大量的1龄蟹种,由于长江水系天然蟹苗资源的衰竭,目前河蟹养殖生产中所需要的1龄蟹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殖蟹苗所培育[3]。
因而,不同规格的亲蟹繁育的蟹苗、不同繁育方式繁育的蟹苗对1龄蟹种的培育及商品蟹的养殖效果具有多方位的影响[4、5]。
为了了解长江水系河蟹不同规格亲蟹,经天然海水工厂化、土池生态化等不同繁育方式繁育的蟹苗对培育1龄蟹种的生长特性、成活率、规格与产量的影响,从2004年11月-2006年3月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在江苏南部金坛市指前渔业示范园内,选择3只水源相同、条件相似、面积不同的池塘为蟹种培育池,分别编号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