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麟三位一体的创作思维
- 格式:pdf
- 大小:134.72 KB
- 文档页数:3
与“对话”的对话作者:檀革胜来源:《人民音乐》2011年第05期《喜剧的对话》(Op.54)是作曲家王西麟应德国2009年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YoungEuropeClassicFestival)委约而作,2009年8月10日在柏林演出,此前,该曲曾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上演,反响强烈。
这首作品是为三件传统中国乐器(琵琶、筝和笙)和室内乐队而作,创作灵感源于中国古老而又封闭的吏治制度。
作品中呈现出两种对立的主题——奴役者(A主题)和被奴役者(B主题),并强调了两者命运的直接对立,这种二元对立赋予了作品强烈的交响性。
乐曲题目中的“喜剧”之题来源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意……,其意实为悲剧。
本文将探讨该作品中蕴含的交响性。
对话之一:关于交响性的美学思索交響性是王西麟先生终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其乐以具有强烈的交响性而备受瞩目。
没有交响性就不可能有交响音乐,交响性的存在是交响音乐成为可能的前提!交响性对交响曲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交响性的内涵交响曲源于歌剧序曲,是一种戏剧性的体裁。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所以“交响曲的戏剧性,也可以说是交响性,主要表现在对比和对立音乐形象在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中变化发展”。
①正因为此,作曲家才会运用较为抽象的音乐语言去表现这种戏剧性矛盾冲突,也就是用音乐表现人的喜与悲等二元对立式感受。
通过哲学思索,将对立式感受抽象化,即成为我们所言的交响性。
在《喜剧的对话》中,两个对立的主题在音程、调性、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对抗,增加了音乐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度。
除此之外,交响性还包括深刻的内部逻辑。
作曲家西贝柳斯甚至认为交响曲最为重要的属性就是逻辑性,也就是按照艺术本身的逻辑规律去呈示和发展音乐。
在《喜剧的对话》中,如何使A、B主题每次出场变化出新;如何有逻辑地安排乐曲的高潮;如何布局乐曲的整体结构等。
这些需要发挥创作者的逻辑思维,把对立的两种材料合乎逻辑地统一起来,使作品既有对比,也有统一。
王应麟教育方式1. 引言王应麟是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物,他对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王应麟的教育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2. 王应麟的背景王应麟,生于1950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担任过多个大学的教授和院长职务。
同时,他还是国内外多个心理学、教育学组织的会员和顾问。
3. 王应麟教育方式的核心思想王应麟提出了一种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主张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启发式思维来提高教育效果。
3.1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王应麟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
他主张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只有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连接,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3.2 培养学生自主性王应麟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他主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让他们在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中成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出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启发式思维王应麟强调了启发式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主张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王应麟教育方式实践案例分析4.1 情感关怀的实践王应麟在教育实践中注重给予学生情感关怀。
他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他建立了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2 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王应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决策。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自主性培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关于王西麟《第十■交响乐》简评刘博沈阳音乐学院摘要:2019年10月6日,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关于王西麟的音乐作品演出,音乐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第十交响乐》被安排于下半场进行,这是该作品在中国内地的首次演出。
据王西麟自己介绍,《第十交响乐》对他有很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澳门乐团建团35周年的委约作品。
他很希望这部作品的艺术美学和思想内在能适合专业乐团的同时,也可以适用于一般交响乐团演奏。
关键词:王西麟《第十交响乐》简评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49-04一、“青春礼赞”第一乐章“青春礼赞”为三部曲式。
作者将简约派的音乐节奏与苏州评弹的“观灯”调子相互结合,虽然只有两句,但也让旋律充满了有江南水乡的气息。
其次,还把苏南锣鼓中“十八六四二”的节奏与交响乐结合起来,让音乐具有江南性格那种风趣幽默的同时,又有交响乐的感染力。
43小节(谱例1),小提琴以齐奏的形式先声夺人,乐曲在开始便给人一种强烈的爆发力。
音乐在先导处扩展开来,音响敏锐纤细,推动着音乐进行。
好像在说:“这是我们的青春,这是我们的时代!”随后出现了“C-A-G-E-D-C-A”这样一个主题旋律,由此开始贯穿整个段落。
谱例1:主题音调在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各个乐器组不时出现,与木琴相互合奏、时而交替。
但在反复的过程中,不只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带有变奏式的变化关系,使得音乐的色彩性更加丰富。
在弦乐组演奏完成后,进入到了一个惆怅式的情感音调。
犹如山间的微风拂过脸庞,又如林间的清泉缓缓流淌,就连所呼吸到的空气都略带甜涩。
这一乐章中,亮眼之处不仅于此。
70小节,这里的铜管节奏不动,但是弦乐组和木管组有了主题调性的展开,随后一二三提琴的纵向音形展开;到了99小节,出现了第一次高潮,音乐变的更加自由和随性;继续发展到了206小节(谱例2),铜管三组对位等等技术手段都为这部作品提供了戏剧性的表现。
“部编本”之“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一套全国统编教材,为中国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标准化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则是“部编本”中语文教材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构建与思考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也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被过度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而忽视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此,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它将识字教学、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
识字教学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主要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思考,通过教学使学生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文学鉴赏则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需要教师有全面的教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教材的主旨和要求,掌握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并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安排。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在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和乐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参加阅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歌词的主歌部分是即景,在冬去春来在濛濛的雨中,作者表达了对山河、田野、树木、燕子等自然事物的赞叹,由宏至微、由远及近。
副歌则为抒怀,是对主歌部分的升华。
歌词情感真挚,充满了意境,色调鲜明清晰,融入了作家对新生活无限向往——也正是我国经文革的苦难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国上下全面回暖,转向欣欣向荣的时期,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作曲家王西麟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二、织体的造型意义及单主题发展的原则据作曲家王西麟介绍:“我是先有了钢琴音型的创意,再套上歌声的旋律。
以和声的发展,推动了歌声,旋律是在织体思维的推动之下发展的。
”《春雨》的开始为4小节的钢琴前奏(见谱例1)。
钢琴音型具有特殊的艺术表情和造型意义,包含了3层因素:高音区十六分音符如沙沙春雨般的节奏律动;中音区静态的衬腔式和弦;以及低音区与之呼应的八度内置空五度低音。
钢琴的音型层次分明、动静互涵,乐思精炼,盎然的春意经作曲家寥寥几笔,烘托得形象生动,诗情画意跃然眼前,如身临其境——这个音型及其变化发展是统一全作的根本性思维。
谱例1谱例2#F,a、b 因素即为主和弦与下属和弦,有着鲜明的功能意义。
和弦外音#F 的引入,使得音乐既清新、明亮,又朦胧、恬静,春意甚浓、欣欣向荣,从中能洞悉音乐所表达出的愉悦心境。
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或模进,或音程扩大、缩小等(见谱例3)。
主题中的b 因素在伴奏中作为呼应从歌唱中延伸出短暂的前奏后,歌唱的主题由低音区弱起上行开始(见谱例2)。
主题长度为4小节,大调风格,节奏自由,时动时歇,旋幅较为伸展,由2个因素构成:短时值上行+长音的a 因素、短时值迂回下行+长音的b 因素,乐句的结构为a+a+b+b。
主题是基于三和弦框架构建的,剔除和弦外音F、谱例3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变形成为一种动机音型,俯拾即是,如作品的第9、21、27、30、34、36节等(见谱例4)。
《春雨》旋律的发展呈现了单主题发展、器乐式思维,摒弃了“起承转合”等旧式歌曲的写作套路。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书”。
统编本教材依照课标要求,在编排上就呈现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以构建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链条。
每册教材中还专门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明确了具体的必读书本,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相关的阅读方法。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就需要从“三位一体”的视野,关注文本的阅读,依托学生的具体实情,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板块的划分,构建出有机的阅读板块,指导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笔者现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西游记》的指导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指导策略。
一、搜集整理资料,辩论中推动整本书的阅读虽然很多学生对《西游记》这本书已经较为熟悉,但主要都是依托于影视作品,只有少数学生是从书中了解内容的。
《西游记》的原著采用了古代白话文的方式描写,对于当下的五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那有必要阅读《西游记》的原著吗?为此,我要求学生参与以下的体验项目:首先,走进社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群体,听听他们的意见。
观看了影视剧作品之后,五年级学生还有没有必要阅读《西游记》原著?多方了解,综合大家的意见,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然后,上网登录各种论坛,搜集各种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源作为佐证材料。
其次,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交流。
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仍旧需要阅读原著,形成的理由也非常丰富:影视剧作品是根据原著改编的,与原著内容相差较大,有的甚至已经违背了原著;影视剧是直观形象的,但很多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并不能在影视剧中表现出来;原著的语言表达精彩,值得品析和积累,这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和辩论,形成并夯实了自己的认知观点。
这种观点不是教师强行要求或者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来自于学生心灵的认知体验。
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自主阅读西游记的动力。
二、链接影视作品,自读中了解整本书的梗概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应该感知和梳理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积累的阅读方法,先行阅读原著,了解其内容。
三位一体的提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三位一体”的提法。
这个提法最初源自基督宗教中对上帝的理解,认为上帝是由三个位格组成的,即父、子和圣灵。
但是在其他领域,人们也开始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统一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位一体”的提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我们将介绍它在人类关系、自然界、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探究这种“三位一体”的概念,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
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一个整体具备了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简单组合。
在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的例证,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
我们还将探讨“三位一体”的提法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前景,以帮助读者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三位一体”的提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促使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讨论和阐述三位一体的提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进行概述,介绍本文将要讨论的内容以及相关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会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本文的组织框架。
最后,在引言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阐明本文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讨论三位一体的提法,以及本文的写作目标。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
在正文的第一个要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三位一体提法的定义、意义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将详细讲解三位一体提法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
在第二个要点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分析和比较三位一体提法的应用,探讨其优劣之处以及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将全面了解三位一体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王西麟《云南音诗》音乐本体分析作者:吴慧鑫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2期[摘要]王西麟的《云南音诗》是一部以云南少数民族民歌为主题的交响曲,他把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
云南彝族、哈尼族、景颇族的风格特点在西方作曲技法的奠基下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王西麟;云南音诗;民族作曲家王西麟近些年来被人们渐渐所熟知,他于1963年创作的《云南音诗》是他的成名作。
这是一部以云南少数民族民歌为主题的交响曲,在当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爱国、革命、历史等题材的情况下,《云南音诗》却独树一帜,他把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风味的交响曲。
一、乐谱文本的分析第一乐章“茶林春雨”,三部曲式。
这是一个抒情性的乐章,开始是5个小接的引子,随后英国奏出了悠扬的主题旋律,描绘出郁郁葱葱的茶林里,小雨滴答的情境。
接着竖琴加入进来,它独特的音色使得整个山林烟雨蒙蒙。
接着双簧管演奏了主题旋律,这是之前主题的变化再现。
呈示部的23-25小节作者运用了西方现代技法“点描法”巴松、英国管、单簧管、双簧管按顺序依次奏出了一个音组。
在不同的音色交替中,每种音色持续的时间都很短暂,这一段的音乐就是由相关联的“点”组成的,成功塑造了一种强烈的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云南茶林里郁郁葱葱、烟雨蒙蒙的场景。
第二乐章“山寨路上”,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综合形式。
这是一个舞蹈性的快板乐章。
一开始大提琴独奏出三个小节的引子,随即单簧管奏出主题,旋律欢快,描绘云南各族人民兴高采烈地去赶集的画面。
第12小节,第一小提琴声部以二声部“卡农式”的模仿手法展开,与主题形成一个对答,描绘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乡间路上嬉戏追逐的场景。
220小节开始,主题第三次再现,所有乐器合奏,力度不断加强,速度不断加快,将乐曲推向了高潮,描绘出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
乐曲的最后松运用了的复调对位“鱼咬尾”的手法,各个管乐器轮番演奏,描绘出人潮逐渐远去的景象。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作者:黄金城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7期摘要:王西麟是我国第四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获得世界级大师潘德列斯基、古拜杜丽娜等人的赞誉。
然而,生于20世纪那个多灾多难的中国,他的音乐之路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从他与乐结缘、入读上音、接受改造、获得新生等几个角度对他不同时期的音乐之路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王西麟作曲家音乐道路王西麟被誉为中国当代功底最扎实、思想最深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他迄今已创作完成9部交响曲,举办过七场个人作品音乐会,三次获得我国文化部作曲比赛最高奖,多次出访欧美各国,作品广泛上演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对他如何走上音乐道路的过程深感兴趣,因此成文专门梳理。
一、生逢乱世,与乐结缘1936年,王西麟出生于中国河南。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然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河南自然无法幸免。
为逃避战乱和谋求生计,年幼的王西麟跟随家人,辗转亡命奔波于河南、陕西、河北、甘肃等地。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王西麟的父亲死于战乱。
受此打击,王西麟的哥哥几次自杀,被抢救后,竟发展为痴呆。
家中连失父亲、长兄两大顶梁柱,经济状况自然困难,王西麟一家的生活日益陷入窘困之地。
1949年7月,解放军部队的西北野战军途径甘肃平凉,为配合部队文工团宣传工作,需要就地招收新的学员。
刚上初中一年级,年仅十三岁的王西麟便从此成了一名文艺兵。
得益于其在教会小学的手风琴学习经历,参军后的王西麟主要工作是拉手风琴。
1952年,西北野战军成立军乐团,需要一名略懂欧洲古典音乐知识的教官承担教学工作,时年十六岁的王西麟成功入选,主要工作是教其他战友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1955年,根据北京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招生规定,解放军部队每个师需要报送一人入读该校,鉴于王西麟过往突出的工作业绩,他获得了这次难得的求学机会。
在北京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中,王西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莫扎特、贝多芬、德沃夏克、肖邦、格里格……很快,他就不满足于当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了,他认为学校当时的教学水平实在太低了。
“和毅庄诚”——王西麟《第七交响曲》评析作者:尚洪刚来源:《人民音乐》2011年第05期作曲家王西麟的《第七交响曲》为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委约而作。
这是一部为钢琴、80人的合唱队和三管编制大型交响乐队而作的标题交响乐作品,首演于2007年12月27日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庆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汤沐海指挥。
全作27分钟不分乐章一气呵成。
“和毅庄诚”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作者用为本作的标题,这四个字凝聚了“上音”师生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
作者立意于:上海音乐学院的80年历史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个领域的代表,也是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一个领域的代表。
因此作品的布局分四个部分:历史回顾、战乱浩劫、生机勃发、“和毅庄诚”。
这四个部分不是标题而仅仅是段落提示。
全曲共27分钟,但因音乐会总体时间要求而临时减删了中间部分“战乱浩劫”的大段音乐,只演出了11分钟,却仍然获得很大成功。
音乐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弱奏的凝重的固定音型中开始,这个固定低音节奏象征着历史严峻而沉重的脚步并贯穿为全曲的背景。
序引在色彩性乐器的装饰下,四支短笛和小提琴群的横向和纵向的二度的走向,并由此形成的密集的五声性色彩和声的音块,由高到低遽然下行,音响新颖,如同清澈的雨露淋落,表现春风沐雨的校园气氛。
谱例一音乐进入主体部分(历史回顾),开始由女低音声部唱出“Wu”,把听众引入昔日的历史回顾之中。
在主题的两个音的核心动机(FG)的两次简短的呈示之后,平稳而完整的展开进行了一次长达21小节阐述,这正是作曲家最擅长的长呼吸的表现手法。
作者说:“这回顾中既有温馨和感念,又有感慨和沧桑。
”主题呈示之后音乐展开在合唱的四个声部中以复调的形式向前推进,连绵不绝,在经过情绪的积累之后“和毅庄诚”的唱词被庄严地唱出,这是校训在《第七交响曲》中的第一次出现。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她的诞生见证着中国近代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她不仅仅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且也是中国进步思想的孕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