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简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从语言表达到用词规范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新闻语言则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对于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和用词规范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一、语言表达的特点与规范1. 简明扼要新闻语言追求简明扼要,以迅速传递信息为目标。
新闻的篇幅有限,因此报道中使用的语句通常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的修饰。
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更多地注重事实陈述,以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信息。
2.客观中立新闻语言强调客观中立,尽可能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加入。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减少主观评价的成分。
新闻记者应该做到客观报道,让读者能够通过新闻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3.准确全面新闻语言要求准确全面,尽可能用简练的语句准确传达事实信息。
应该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免引起歧义和误导。
同时,新闻语言需要囊括全面的信息,确保读者能够获取全部重要的内容,并了解相关背景和细节。
二、用词规范的特点与要求1.使用常见词汇新闻语言常使用常见词汇,避免太过专业化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2.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词汇新闻语言应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的词汇。
例如,使用“认为”代替“觉得”,使用“表示”代替“感受”,以减少个人情感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3.使用准确严谨的词汇在选择词汇时,新闻语言应尽量采用准确严谨的词汇,以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使用不恰当的词汇可能导致误解或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在语言表达和用词规范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范。
它要求简明扼要、客观中立、准确全面的语言表达,以及使用常见词汇、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词汇、使用准确严谨的词汇的用词规范。
这些特点与规范确保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信度,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新闻信息。
说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说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口头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受众可以通过听取新闻来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政治事件、经济情况等内容。
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即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语言运用、表达方式、情绪导向、影响力等角度,对说新闻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
语言运用在说新闻中,语言运用是一种执行性行为,通过对词语、句子和语气的选择和组合,报道者传达新闻信息,使受众能够理解、接受并传播。
语言运用的特点包括简练、明了、客观、准确等。
一则政治新闻报道中,报道者使用了简短明了的语句,准确客观地描述了事件的整个经过,让受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语言运用的方式也与新闻报道的性质有关,比如严肃的政治新闻使用的语言风格通常偏正式、严谨,娱乐新闻则更加轻松活泼。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说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声音、语速、语调、停顿等元素,通过表达方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
表达方式的选择对新闻报道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常常会采用低沉、缓慢的语速和语调,以凸显事件的严重性和悲痛感,让受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件带来的影响,从而引起共鸣和反思。
而在一些轻松活泼的娱乐新闻中,报道者通常会选择明快、活泼的语速和语调,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情绪导向在说新闻中,情绪导向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情感表达。
情绪导向可以是客观冷静的,也可以是激动激昂的,甚至是悲痛伤感的。
报道者的情绪导向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情感影响,引发共鸣或审视。
比如在报道一场重大的自然灾害时,报道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常会带有深深的悲悯之情,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同情心,从而促进社会的援助和救助行动。
情绪导向也会受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性质的影响,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情绪导向来达到不同的效果。
影响力说新闻的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影响力的体现。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以“陈光标到底撒谎了没有?”为例一、前言为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具体语篇,所以选了一篇关于陈光标事件的新闻评论,对其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
希望能找到这类语篇的基本行为及其行为组合的模式。
二、具体分析文章选自南方网。
(1)有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最近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这次对陈的质疑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陈这几年高调宣称的慈善项目,是否真的落实;二是陈的慈善动机,是慈善还是把慈善作为谋名牟利的阶梯。
分析:属于表述类的陈述行为。
客观地诉说真实存在的事件——陈光标的慈善行为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增加可信度。
(2)说实话,陈光标有今天的境遇,毫不奇怪。
这几年来,他的慈善行动异乎寻常的高调,早已引起诸多认为“行善何必如此张扬”的人的腹诽。
后来,这些肚子里的牢骚终于涌了出来,零星地公开表达。
有关陈光标言过其实、事实漏洞的传闻也不断积累。
发展到今天,终于发现“少捐多报”甚至有捐款到子虚乌有单位等材料。
媒体借此公开质疑,算是把这几年对陈光标的种种怀疑和不满,系统地表露,让公众讨论。
为数众多的人也的确分为“挺陈”和“讨陈”两派,进行激烈的口水战。
分析:第一句是个判断类行为,其后都是对这个判断的解释。
表达作者认为陈光标遭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有许多是子虚乌有的。
列举一些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证明命题是真的。
(3)陈光标自己的回应,大概也有两点:第一是“质疑有98%不属实”,大约另外2%是真的或者待考;第二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副两手一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概。
分析:属于表述类。
陈述陈光标对媒体质疑的回应。
(4)我以为,公开质疑陈光标,是件好事。
问题关键是,我们是把陈光标拿出来和谁比?参照物不同,结论自然有异。
分析:“质疑”是判断,和祝福、感谢邓不同。
质疑是不同意他人的判断,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媒体的质疑。
(5)比如先说他对慈善的认识。
试析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1. 简洁明了: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以简短的语句来传达信息,力求准确表达主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客观中立:英语新闻报道通常尽量避免情绪化和主观性的表达,而是采用客观中立的语言风格,旨在传递事实和事件。
3. 第三人称:由于新闻报道通常是由记者和媒体机构代表撰写的,因此使用第三人称来描述和报道事件是常见的语言特点。
4. 使用现在时态:英语新闻报道倾向于使用现在时态来传达最新的信息和事件,以使读者感到与事件是同步的。
5. 实词为主: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实词而非抽象词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6. 逻辑性强:英语新闻报道通常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将信息按照重要性和相关性进行组织,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获取所需信息。
7. 引用和讯息出处: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相关人士的话语和信息来源,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8. 使用缩写和行话:为了减少篇幅和增加传达效果,英语新闻报道经常使用缩写和行话,专业术语和常用缩写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
9. 多元化的词汇选择:为了避免重复和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新闻报道经常使用多种词汇来描述相似或相同的事件,以增加报道的丰富性。
10. 语气客观: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以客观的语气出现,以传达正确的信息,并避免产生误导性的言论或观点。
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新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要目的,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一、简明扼要新闻语言以简练、扼要为基本原则。
由于新闻报道的对象广泛,读者的接收能力、时间有限,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具备高度概括的特点。
通过排除冗余的信息和修辞手法,新闻语言能够将复杂的事件和观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二、客观中立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中立,不带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
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新闻媒体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呈现事实真相,让读者自主判断。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客观、中性的表达方式,避免引导读者的情感和观点。
三、准确权威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核心要求之一。
新闻报道涉及重大事件和事实,因此必须准确传递信息。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合适的词汇、精确的数据和权威的引用,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此外,新闻媒体也需要严格遵守事实核查的原则,确保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四、时效性新闻语言追求时效性,及时报道事件发生的情况。
当今的新闻媒体受到快速传播的互联网影响,要求新闻报道更快速、更及时。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紧迫感强的词汇、简短的句子和图像化的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递信息的时效性。
五、多样性和灵活性新闻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新闻报道能够适应各种场景和媒介。
新闻语言可以根据报道对象的性质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调整表达方式和方式。
例如,新闻报道的形式可以是新闻报道、特写报道、专题报道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总之,新闻语言具有简明扼要、客观中立、准确权威、时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新闻报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新闻媒体通过运用新闻语言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传达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说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是一种针对新闻内容的、系统性的语言学分析方法。
它旨在探究新闻报道里所包含的言语行为类型和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新闻语言的功能和效果。
通过对新闻报道里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加深人们对新闻产生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类语言可以被归纳为几种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包括陈述、询问、命令、承诺、威胁等。
在新闻报道中,这些言语行为类型均有所涉及。
例如,新闻报道中的陈述性内容通常包括某件事件的发生事实、当事人的身份背景、现场情况等;而新闻报道中的询问性内容则主要用于提出问题、向读者寻求信息、引出讨论等。
在新闻报道中,命令性和承诺性内容也常有所体现,例如报道中的“敦促”、“要求”、“承诺”的用语,以及政府机构和企业发布的通告等等。
言语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新闻报道通常采用标准的、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以求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
在语篇结构上,新闻报道也采用了一定的固定结构,包括报道开头的“导语”、中心内容的“主体”以及结尾的“结论”等。
这些结构和语言风格的选择都与新闻报道的目的、受众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因素有关。
除了语言形式和结构,新闻报道里的隐含意义和语言效应也是言语行为分析的研究对象。
新闻报道中使用的词汇、句式、图表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态度和评价。
例如,一篇对某公司发布新产品的报道中,如果报道中使用了“具有革命性的”、“颠覆市场”的词汇,那么读者对这个新产品的评价就会有所差异。
此外,在语言效应方面,新闻报道也经常采用“头条效应”、“印象反向效应”、“言外之意效应”等手法,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言语行为分析为理解新闻语言的功能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言语行为类型、语篇结构、语言风格、隐含意义和语言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诉求、传递的信息和影响效果,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闻的语言特点
1. 简洁明了:新闻语言不会过多使用文学或诗歌式的华丽词汇,而是尽可能简单明了地传达信息,并且会把复杂的事件或问题简化为易于理解和表述的形式。
2. 直截了当:新闻语言使用直白、简单的句式来表达事件或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使用委婉或复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
3. 客观中立:新闻的语言应当尽量客观中立,不会夹带个人观点或情感色彩,在报道事件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价值判断或偏见,仅仅提供大量事实和数据,让读者自行评估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4. 实事求是:新闻语言应该以准确、全面、真实的方法来表述事实,严谨遵守事实的真相,避免误导和不实传言。
5. 时效性强:新闻的语言应该紧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新闻语言通常会在语文上追求简洁、明了、生动,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话题性。
新闻语言的表达和传达技巧在新闻行业中,语言的表达和传达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准确、客观地传达信息,还需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获取所需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新闻语言的表达和传达技巧。
1. 简洁明了新闻报道的篇幅通常有限,因此语言要简洁明了。
可以通过删减多余的修饰词和无关细节,以及运用精确的词汇和短句来实现简洁明了的表达。
例如:“国际会议取消”比“由于预算短缺,原计划在本周召开的国际会议被迫取消”更简洁明了。
2. 重要信息优先在新闻报道中,重要信息常常是读者最关心的。
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重要信息优先。
可以借鉴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逐渐递减。
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往往能够先获取到核心信息,增加了阅读的效率。
3. 使用活跃的动词和句子结构活跃的动词和句子结构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力。
可以使用直接引语、主动语态等形式来表达,增加语言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他表示”可以改为“他直言不讳”、“他强调”、"他批评"等。
4. 利用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为了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件的现场情况,可以使用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通过对人物、地点、时间等方面的描绘,能够使报道更加具体形象,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阳光明媚的午后,小巷里熙熙攘攘,人们忙着购物、交谈,仿佛忘记了外面世界的喧嚣。
”这样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小巷的热闹氛围。
5. 避免使用行话和术语在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行话和专业术语,尤其是一些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
如果需要使用术语,可以适当解释说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
6. 注重标题的吸引力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步。
在新闻语言中,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够准确简明地概括新闻要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可以使用具体而有趣的词汇、反问句等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态度和立场。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言形式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通常采用客观、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首先,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简短、有力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一般采用大字体,突显重要性,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事件的关键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和发生的环境。
同时,新闻报道中多采用直接引语,将相关当事人或专家的话语直接呈现给读者,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最后,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现在时态、被动语态等手法来强调事件的客观性。
二、信息组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组织常常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先披露最重要的信息,再逐渐展开细节。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迅速获取到关键信息,逐渐了解事件的全貌。
在文章的开头,常会使用一两句简介将事件概括出来,然后在正文中逐步展开叙述。
常见的信息组织方式还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空间位置等进行组织。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形成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三、话语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具有丰富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
首先,新闻报道会以平衡、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事实。
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但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立场倾向。
其次,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比如使用感叹句、反问句等,以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
此外,新闻报道还会采用因袭、熟知、新奇等话语策略,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总结: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徐国源2007年05月10日08:59【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语言学以句子为研究单位,超越句子的单位称之为“话语”。
话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整部作品。
换言之,话语是一个语句系列或语句系统。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
就新闻的叙事话语来看,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
总的来说,叙事话语可以划分为“以叙述事实为主”和“以表现情态意念为主”两种向度。
按照荷兰学者梵·迪克的分析,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新闻话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强调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 (2)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 (3)提供情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
[1] 从新闻话语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以叙述事实为主,它的功能是“显示性”的;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是一种以表现情感意念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讲述性”的。
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为我们从事深度报道写作打开了全新的视界。
一、多样化的话语功能 我们知道,深度报道之“深度”,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
前者要求以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事件,列举数字和细节,其话语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则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
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
我们不妨逐段分析深度报道《中国土地忧思录》文本之第五部分《也为城市居民说句话》,其话语形式就显得迅疾多变而富有韵致: (1)观点――大多数市民从中国的“圈地热”中受益有限。
说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说新闻是一种言语行为,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新闻的言语行为分析是对新闻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和解析的过程,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各种元素和特征,可以揭示新闻言语行为的规律和特点,为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说新闻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新闻言语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新闻言语行为的特点和规律1.说新闻的立场性和客观性新闻言语行为在传播信息的通常会具有一定的立场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往往会对事件进行评价和解释,表达记者和媒体的立场和观点。
但是在客观性方面,新闻言语行为通常会力求客观公正,尽量还原事件本身的真相和实情,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介入。
新闻言语行为在立场性和客观性之间需要进行平衡,既要表达观点和态度,又要保持客观公正。
2.说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新闻言语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新闻报道往往是由专业记者和编辑进行撰写和编辑,经过多轮审查和核实,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而且新闻机构通常会有一定的信誉和口碑,受众对其报道也有一定的信任和依赖。
新闻言语行为需要保持权威性和可信度,确保所发布的信息准确真实,避免虚假和失实的报道。
3.说新闻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新闻言语行为通常具有简洁性和准确性。
新闻报道通常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尽量准确地传达事件的主要信息和要点,避免冗长啰嗦和复杂混乱。
而且新闻报道通常要求准确无误,避免错误和错误的传播。
新闻言语行为需要保持简洁和准确,切实地传达事件的真相和实情。
二、新闻言语行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1.说新闻促进信息传播和认知沟通新闻言语行为是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传达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和认知沟通。
通过说新闻,可以让受众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和相关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新闻言语行为在新闻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信息传播和认知沟通的有效途径。
2.说新闻传递社会观点和价值观新闻言语行为通常会传递记者和媒体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事件进行评价和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焦点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愈加丰富多样,各大媒体竞争激烈,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是,焦点新闻报道一直是引领大众关注、关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较短、内容特别丰富的新闻形式,焦点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和思考。
本文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焦点新闻报道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新闻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一、焦点新闻报道文本特点焦点新闻报道主要以新闻事实、事件、人物、时事为标准进行报道,其以客观事实为核心出发点,在语言中体现的是报道者所看到的事实或观点,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同时,焦点新闻报道的篇幅一般较短,往往用简练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核心信息,以期引起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焦点新闻报道必须鲜明、突出,立即抓住读者的眼球。
与此同时,焦点新闻报道偏向于反映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等新闻事件,其报道方式与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时效性。
焦点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其报道的内容通常是具有当下性和先前并未被报道的独家新闻,具有时效性,有时需在第一时间发布。
2.具有专业性。
由于焦点新闻报道所反映的事实和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其选拔和编辑过程通常有非常高的严格标准和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焦点新闻报道需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编辑、记者、摄影记者等职业技能和素质。
3.具有文体特点。
作为新闻形式的一种,焦点新闻报道利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以最直观、最清晰的形式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内容,以及与可能的风险和隐患有关的信息。
二、话语是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使用的符号、语言或其他形式的信息,例如谈话、书写等。
话语是对事情、人物、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多层次认知与定位,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核心。
在焦点新闻报道中,话语的准确和清晰度一直是传媒所注重的方面之一,无论是就内容、方式还是效果和效益而言。
1.编写者的话语分析焦点新闻报道的编辑人员是新闻工作的中坚力量,所有报道的内容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核,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现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语言表现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需要按照一定规范和要求来撰写。
新闻的基本语言表现是简明扼要、准确客观。
新闻报道应该追求语言的精炼和简便,避免使用过多难懂的术语和生僻词汇。
二、新闻标题的语言表现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所在,好的标题应该具有简明扼要、生动鲜明、言简意赅等特点。
新闻标题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事件或人物等核心词汇,同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夸张、武断、辱骂等语言,以免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新闻导语的语言表现新闻导语是引导读者进入新闻主体内容的桥梁,应该具有简洁明了、内容精准、概括全面等特点。
新闻导语通常包括事件的基本背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关人物或组织等关键词汇,同时需要注意文风要严谨、客观、不失严厉。
四、新闻中的描述语言表现新闻中的描述语言是用来展现事件发生过程、事实情况以及相关人物行为表现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述语言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使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五、新闻中的引用语言表现新闻中的引用语言是用来引用相关人物的言论、观点、见解以及相关文件等材料。
引用语言需要遵循严谨、准确、真实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区分真伪、判别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和不可信的言论。
六、新闻中的评论语言表现新闻中的评论语言是用来针对事件本身、相关人物行为以及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观察等表达方式。
评论语言应该遵循客观、中立、公正、有根据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文风要平稳、不失深入、给予普通读者以启示和反思。
七、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应该力求简洁、生动、准确,同时也要注意把握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要求,使读者能够理解、接受、信服所阐述的内容。
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决定了读者对于新闻的印象和接受程度,因此应该重视其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现需要尽量遵循简洁明了、客观真实、言简意赅的原则,同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审美能力,以提高自身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技巧
首先,生动形象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例如,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同时,使用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持新闻报道,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发展和影响。
其次,简洁明了是新闻写作中的必备技巧。
在新闻报道中,信息传递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信息要点。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语,以免引起读者的困惑和疲劳。
另外,使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和段落结构也是有效的简洁手段,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内容。
第三,客观准确是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和解释,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必须做到客观准确。
避免使用主观情绪化的词语和评价,尽量使用中性和客观的词汇来描述事实,并提供客观的证据和数据来支持报道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涉及争议性或敏感性的话题,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多方面地报道和呈现不同的观点,以保持客观和公正。
最后,引人入胜是新闻写作中吸引读者的关键技巧。
新闻报道通常面对大量的竞争,因此必须通过吸引人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使用引人入胜的标题和引导句来激发读者的兴趣,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人物来吸引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在叙述结构上可以运用悬念和反转等手法,使读者更加期待和愿意阅读整篇报道。
综上所述,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包括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客观准确和引人入胜等方面。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精彩有趣,读者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评论语篇进行研究。
新闻评论语篇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例如,新闻评论往往采用直接、客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新闻评论还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来增强其表达力和感染力。
新闻评论语篇涉及到许多语言技巧。
例如,新闻评论者常常使用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他们还经常运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汇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新闻评论语篇还常常包含许多隐含的意义和暗示,这些都需要读者进行推理和理解。
第三,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也具有特点。
一般来说,新闻评论语篇都是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
引言通常是对新闻事件的简短介绍,正文则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而结论则是对新闻事件的总结和评价。
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还具有开放性,这意味着它能够适应不同的语境和读者需求。
有些人认为,新闻评论语篇只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评价,不必进行深入研究。
事实上,新闻评论语篇具有丰富的语言特点、技巧和结构,这些都需要读者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通过对新闻评论语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新闻评论语篇的研究和学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英语报刊杂志中的经济新闻报道成为人们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
然而,这些报道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它们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倾向。
因此,批评性语篇分析在经济新闻报道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economic,crisis,newspape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首先需要对语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这包括对报道的背景、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的呈现方式及其所反映出的观点和态度进行研究。
同时,还需要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倾向,以及这些因素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ernal Agitato 阿拉法特的报病逝,成为中东国媒体对此事复杂的身份象民的父亲,是他指责为恐怖分333安徽文学2008年第期7形成对阿拉法特反面态度。
此外作者还运用对比和重复的修辞方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三)话语描述凡・戴克认为话语描述也是话语行为,也是人际意义的因素之一,韩礼德将话语行为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新闻语篇引用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来构成文本。
直接引语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话,而间接引语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陈述别人的话,被陈述的话语不放在引号内,被引用人的话的风格,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通过整理和利用,可以渗入引述者本人的政治文化信仰。
语篇中共有15处间接引语,2处直接引语,其中这5处直接引语的内容为阿拉法特本人的话,引述动词分别为boomed 和shot back ,15处间接引语中只有5处有确切消息来源,分别为阿拉法特,Golda Meir ,其它10处间接此语均无确切消息来源,通常为Israelis,Aides,Arafat's Israeli critics,Associates,his hard-time critics,a re-porter,an aide,The P ,L,O Leader 等。
大量的间接引语大大削弱了报道的客观性,况且67%的间接引语无可考证的消息来源,并且其中有很多是来源于以色列方面的批评者的声音,对阿拉法特针对性很强,没有代表性。
作者大量引用来自反对方的言论来构建语篇,以知情人的身份向读者提供貌似公正、客观的信息,误导大众,影响社会舆论。
本文对美国重要的新闻周刊《时代》中一篇关于阿拉法特的报道分析得出,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特殊的情态系统、人称系统、修饰词、强调和话语描述等不同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的:感染和说服读者,让读者在作者经过巧妙包装的强大的语言攻势下,心悦诚服的对阿拉法特的看法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待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政策的借口。
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简析
—以“湖南临湘副市长姜宗福:房地产商绑架政府当心撕票”这则新闻为例
一、写作意图、任务、方法和主要内容
通过对近期新闻言语事件来分析该事件言语行为构成及其类型,并结合实际来掌握言语行为理论相关的论述。
主要方法是将截取的新闻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将课堂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
二、材料说明和分析
1.材料来源
这是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06:02刊登于红网-潇湘晨报的报道
记者汤宇兵耿红仁长沙报道
2.材料内容(节选)
昨日下午15时16分,红网论坛出现一篇题为《房地产商“绑架”政府,当心经济“撕票”》的帖子,署名“姜宗福”。
这不就是上次发帖炮轰张艺谋的那个临湘市副市长吗?记者随即拨通了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的手机号码,对方确认了帖子是他本人所发。
……
对话姜宗福
潇湘晨报:你并不主管房地产管理工作,发这个帖子不担心被认为是个人炒作吗?
姜宗福:不会吧?谈宏观经济也是炒作?
潇湘晨报:你在帖子中把经济学家痛批了一番。
至于批评的理由,你做
过调查吗?
姜宗福:本来不想写这个帖子的。
两会期间厉以宁老先生说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很气愤。
农村最缺劳动力了,还哪里有富余?
潇湘晨报:农村缺劳动力?这个看法有根据吗?
姜宗福:当然。
年轻的都进城打工去了,现在发个山火找人救火,根本就找不到年轻人。
老人又救不了,很伤脑筋。
农村缺劳力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在基层工作,缺不缺劳动力我们知道,不用统计数据的。
潇湘晨报:你在帖子中说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是供过于求,但是价格却上涨,随后您在帖子后面又说大量的农民工和大学生缺房。
姜宗福:所谓供过于求,是说整体来说,人们手头上囤积的房子,加上房产商待售的房子的总量,是大于需求的。
潇湘晨报:不合理囤房,临湘市有没有可参考的数据?
姜宗福:临湘市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私房占有量非常巨大,所以不存在缺房,地方政府地价卖不起来,不存在政府炒地一说。
潇湘晨报:临湘市政府不炒地,所以你才敢发这个帖子?
姜宗福:我身边的许多人,都有政策性给予的多套房子。
潇湘晨报:网上有你去年12月23日写的一篇工作检讨书,对你在临湘的五年工作进行了反思。
你提到自己将在今年4月份(本月)离开临湘。
有人质疑你的检讨是在作秀邀功。
姜宗福:不是邀功。
当时好多人以为我炮轰张艺谋、写检讨是为了升官。
我告诉你吧,我挂职5年超期服役了。
如果真是为了升官,炒作会适得其反的。
潇湘晨报:你在当地是不是很异类,“个性官员”那种?
姜宗福:我喜欢讲真话,我不喜欢拍马屁。
不过,我挂了3年市长助理(正科),两年副市长,组织对得住我呢。
潇湘晨报:你这个4月份离开临湘?
姜宗福:应该是4月份,快了吧。
不过,我没有提申请,也不是说4月份有结果呢,今年年底有结果就不错了。
潇湘晨报:离开临湘后准备去哪里?
姜宗福:我倒是希望调到哪个大学教书去,搞点研究。
不过,也可能大学去不了,没有关系。
潇湘晨报:平时是不是看过很多书,思考过很多问题?
姜宗福:只有这一个爱好,读历史和研究汉字方面的书居多。
三、对于构成这则新闻中的几个言语行为事件的具体分析从说话人、受话人、语境、适宜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3.1本新闻语篇的意图
房地产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民生问题,涉及的人群比较多,作者抓住这一经济热点进行深入。
这则新闻是针对在红网上发表的一篇临湘市副市长发的帖子而进行的电话访问,围绕姜宗福指出的在临湘存在的房地产供过于求,而大量农民及学生买房困难的现实问题所展开。
发话者是言语行为的主体,任何话语都是有一定意图的发话者在一定的语境中针对能产生一定效果的受话者发出的,针对这篇新闻来看,说话人自然是潇湘晨报的本篇报道的记者,他是发出这些言语行为的主体,是话语的字面发话者。
受话者自然是我们这些读者。
在这则新闻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想以姜宗福之口对临湘的房地产现状进行揭露,让其针对网上读者对他之前行为的猜测进行解答,以期引起之前关注此问题的受话者(读者)的注意,甚至经过直接受话者相传扩大受话者的范围(受话者中还包括近旁参加者和飘言入耳者),从而实现新闻的价值。
而进入到新闻内容的访谈层面来讲,发话者成了潇湘晨报对姜宗福进
行采访的记者,受话者就成了接受访问的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
表面上记者的意图是针对他发的帖子进行核实,深入了解他所发表的帖子所涉及的问题并解答读者的疑问。
其实这是为实现上述的真正意图所做。
既然是以采访展现的对话内容,语言肯定是比较口语,通俗的。
其中涉及的一些网络用语如“炮轰”“炒作”等也是针对现实语境的,记者的采访对象是一个经常上网发帖的副市长,所以是适合的。
3.2本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要素分析
显而易见,这则新闻截取的是潇湘晨报记者和姜宗福的对话采访,基本上全是直接引用原话,给读者以面对面的直观的感觉,真实可感,拉近读者的距离。
更能体现出言语行为的作用。
此新闻预设的主要读者是广大关注房地产信息的网民和报纸读者。
四、本新闻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总体而言,本篇新闻涉及的言语行为主要以阐述类为主,其中也夹杂了其它的言语行为类型。
具体来讲:1)材料中记者的提问“你并不主管房地产管理工作,发这个帖子不担心被认为是个人炒作吗?”这一句是个问句,属于请求类,是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希望得到受话者的回答。
这个问题字面上是询问姜宗福是否会担心被认为是炒作,似乎还表达了一种关切,这只是一种言内行为,而其实际上还隐含了言外行为,意思是:你又不主管房地产管理的工作,会被大家认为你越俎代庖,你的行为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炒作。
这样看来这个问题中似乎还有点为难对方的意思,这也许是记者想达到的言后行为的效果。
2)紧接着姜的回答“不会吧?谈宏观经济也是炒作?”这个回答是以
两个问句进行反问的,看似同样也有言内和言外的两层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两个简单的提问,“不会吧?”显然表示一个否定的疑问,“谈宏观经济也是炒作?”是简单的对“谈宏观经济”是否是炒作这个问题的疑问,而言外的意思则是:不会,谈宏观经济不应该会被认为是炒作。
(我现在是在谈宏观经济,不应该被看成是炒作吧。
)其言后行为是:你可以结束你这个问题了,我不认为我这是炒作。
我们可以明显判断出,文中姜的回答大多数都属于阐述类,表达自己所持的观点,表明自己陈述的为真,就不一一列举了。
3)“本来不想写这个帖子的。
两会期间厉以宁老先生说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很气愤。
”这句明显是表情类,表明说话者内心的气愤,表明这是他之所以写这篇帖子的原因。
4)“应该是4月份,快了吧。
不过,我没有提申请,也不是说4月份有结果呢,今年年底有结果就不错了。
”是对前面的提问做出的回答,表面上是陈述离开的事,也可理解为承诺类,表明自己要离开的事实,只是时间还不确定而已。
5)“有人质疑你的检讨是在作秀邀功。
”一句,记者其实并没有以提问的方式向采访者发问,表面上他只是做了一个事实的陈述,是属于以言表意的言语行为,却起到了让对方根据他的这句话进行回答的效果,由于它收到了接受者实际反馈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以言取效,体现了记者提问的策略性。
另外,本文体现的间接言语行为也比较多。
例如:“潇湘晨报:临湘市政府不炒地,所以你才敢发这个帖子?姜宗福:我身边的许多人,都有政策性给予的多套房子。
”就属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姜不是针对其发问的内容直接进行回答,而是讲了另一方面的事实。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的言语行为事件,我对言语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巩固了上课的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能够尝试通过阅读实际生活中的言语行为事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进行浅析,初步达到了写作任务。
当然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待于改善,如没能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够透彻,分析语言不够直观明了等,还有待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