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共4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49
了解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1. 背景介绍新闻媒体现场报道是指记者亲临事件现场,直接获取信息、采访当事人、并现场直播或录制报道的工作方式。
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新闻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
2. 80年代的探索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媒体开始尝试引进国外现场报道的经验和技术。
当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现场报道更多地以文字报道为主,电视台和广播台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将报道节目呈现给观众。
这是中国新闻媒体首次尝试把现场报道引入到国内。
3. 90年代的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中国的电视台和广播台开始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现场报道更加真实、直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台和广播台开始尝试进行直播报道,将现场的动态实时传递给观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4. 新世纪的多元化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场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越来越多的新闻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来,成为报道现场事件的重要渠道。
记者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上传图片、文字和视频,实时传递现场的最新信息。
5. 当前的新形势和新发展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网络速度的提升,使得现场报道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除了新闻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直播平台也成为了现场报道的重要阵地。
记者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实时报道、与观众互动,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信息。
6. 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了许多挑战,也迎来了许多机遇。
一方面,在现场报道过程中,记者需要面对现场环境的复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新兴的科技和平台为记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传递信息的机会。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新闻报道的历史新闻报道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和变化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与进步。
本文将从过去到现在,探讨新闻报道的演变和变化。
一、手稿时代的新闻报道在过去,新闻报道主要采用手稿撰写和手工印刷的方式。
记者通过亲自收集和整理新闻资料,用手写稿或打字机撰写报道。
由于手工操作的限制,新闻报道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信息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二、报纸时代的新闻报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成为主要的传媒载体,新闻报道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报纸时代,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特稿、评论等。
报纸通过印刷与发行,快速传递新闻信息,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三、广播电视时代的新闻报道广播和电视的普及使得新闻报道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广播电视的出现,让新闻报道具备了更强的视听效果,增强了信息的传达力。
新闻报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新闻报道开始从纸媒逐渐转向网络媒体,通过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了实时更新和交互式的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和便捷性。
五、多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现代新闻报道已经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时代。
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媒形式,而是通过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实现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信息传播。
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报道更加生动、直观。
六、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新闻报道仍将继续发展。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新闻报道带来新的突破和可能。
新闻报道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用户定制化,通过精准推送为读者提供符合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
同时,新闻媒体也将更加注重权威性和可信度,努力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电视(diànshì)评论类节目的演变、发展与未来走向作者(zuòzhě):涂光晋在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即将走过50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已经走过40年历程的今天,“电视评论性节目”(或“电视评论类节目”)已成为一个新的专用名词。
她的存在,她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作用,都表明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学术界到新闻实务界都普遍认可的事实--中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chángyú)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一、从“蹒跚学步”到走向(zǒuxiàng)成熟——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轨迹1958年诞生的中国电视在第一个20年里,新闻评论还没有学会“自己走路”,除在新闻节目中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重要评论外,尚未出现过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评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尚未真正起步的电视评论与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报刊评论、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评论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1980年至今,又一个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20年里,电视评论大致经历了尝试期,探索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
(1)尝试期(1980-1988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在此前仅7个月,《人民日报》最有代表性的群言式的小言论栏目《今日谈》开办),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固定的评论性栏目的问世,也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新型的、独特的电视评论样式——电视述评的出现。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史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史:1978年12月,《新闻联播》主播首次面对观众,赵忠祥成为节目开播以来第一位出镜播音员。
1979年9月1日,央视每日播出的国际新闻节目《国际新闻》开播,播映合众国际社电视新闻(UPITN)提供的新闻影片、从香港收录的新闻影片与新华社提供的五分钟国际简讯。
1980年5月1日,《国际新闻》保留名称并入《新闻联播》,之后完全并入《新闻联播》。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做出两项重大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1982年9月1日,*** 中央明确规定,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00提前至19:00,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1984年,央视在香港成立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新闻联播》加录台湾华视新闻的新闻影片,也和亚太广播联盟A、B、C区的国家与地区交换新闻影片。
1987年,《新闻联播》收录香港无线新闻的新闻影片。
1988年3月15日起,央视各节新闻所有制作过程一律都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彩电中心制作(至2009年10月18日),同时《新闻联播》更换片头,片头曲改为孟卫东所作的一首19秒的乐曲。
2017年1月21日,刚强和海霞搭档主持《新闻联播》,刚强也由此正式加入《新闻联播》的主播阵容。
王宁正式退居二线。
2017年1月8日,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
2018年1月1日起,为了进一步扩大《新闻联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广泛地服务于海内外电视观众,自当天起,CCTV-4(亚洲版)于每天在22:30增加重播一次《新闻联播》。
2018年9月14日,《新闻联播》首次出现手语播报。
扩展资料: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勾勾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中国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各地的政府官员负责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消息传达给皇帝,并通过使用木刻印刷术将这些消息传播给更广大的人民。
然而,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极其有限,仅限于皇宫和特定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唐朝时期,官方的新闻传播开始使用手抄本和传递员,使得消息可以更快速地传递。
宋朝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大的新闻传播范围。
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媒工具之一,但仍然受到官方的严格控制。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40年,第一份中文报纸《顺天时报》诞生于上海,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报业的起源。
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报纸的发行量迅速增加。
同时,无线电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速地传递到不同地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政府开始对新闻传播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在这个时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新闻市场更加多元化。
民营媒体开始崛起,新闻的选择和报道变得更加多样化。
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全球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普通公众可以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评论当中。
然而,中国的新闻传播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审查。
政府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干预,媒体自由度相对有限。
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新闻自由和言论权的争议。
总体而言,中国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的官方控制到市场化多元化的过程。
尽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新闻传播在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
评估中国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1. 引言中国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报道到如今的多元化和创新报道方式。
本文将评估中国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2. 第一阶段:传统的现场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主要以传统方式进行。
记者会、采访和现场直播是其中的主要形式。
记者们采用文字、摄影和录音等工具来收集和传递信息。
这种方式在技术和资源限制下进行,报道内容常常有限。
3. 第二阶段:电视和实时报道的兴起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新闻节目开始通过实时报道展示事件的现场情况。
这种方式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事件。
然而,电视报道的局限性在于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和细节。
4. 第三阶段:互联网时代的现场报道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推动了中国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
互联网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平台,记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现场报道。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实时直播和互动评论等功能,使观众可以实时参与报道的过程。
这种方式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5. 影响和挑战中国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使民众更加了解事实真相。
其次,现场报道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中国媒体的发展,提高了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然而,现场报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的传播成为了问题,需要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和监管。
其次,现场报道也存在着安全和道德风险,记者需要保护自身安全,并遵守职业道德。
6. 结论中国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经历了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现场报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评估现场报道的发展,挖掘其潜力,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在保障信息真实性和记者安全的前提下,现场报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