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共4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49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唐才常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发展、延续与流变
作者:温凯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20期
摘要:中国电视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崛起、发展等历程,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本文以中国电视节目主持发展史为基础,锁定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探究四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发展、流变,以此思考并展望未来的趋势,令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延续活力。同时,本文还结合传播生态,剖析了疫情期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展现,强调了主持人的情感构建。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流变;疫情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02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广电领域便迈开了新的步履,从中央“三台”成立,到现如今百花齐放的电视盛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的风格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胆摸索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迎来初次的摸索与探讨。1980年2月,胡乔木在北京新闻学会上阐述了邓小平的要求,此后国内新闻开始变短且对新闻的采访面也逐渐变宽。同时连续性、系列性等报道也相继出现,再加之民生新闻有了立足之地,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动态化。
1980年7月,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观察与思考》开播,这也是在电视荧屏上首次出现“主持人”字样。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于此背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也迎来了又一次的春潮。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都采用了新的节目运营机制,广告收益成为广电领域的支柱性收入。这些新兴新闻节目推动主持人走向新闻现场,以“采访”为特色,由主持人担任起了“采、编、播”等播出任务。白岩松、董倩、张泉灵等著名新闻主持人相继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专业的新闻素质、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节目的打造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在电视荧屏中注入了新鲜感。
中国新闻史
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
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
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二、露布:
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
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
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
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
1、唐朝:
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
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
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
通政司——六科——提塘。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
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
六、非法民报——小报:
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
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
(一)公营报刊系统
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
1、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
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中国早期电视栏⽬发展回顾
2019-08-13
要想翻开中国电视节⽬的历史,毫⽆疑义,要从中央电视台启程。
中央电视台创⽴于1958年,当时的称谓是北京电视台。这年的5⽉1⽇,北京电视台(央视前⾝)开始对北京市仅有的50台电视机试验播出,播出串联单如下。
19:00播出台标和开始曲,并预告节⽬。
19:05《⼯业先进⽣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座谈》
19:15纪录影⽚《到农村去》
19:25诗朗诵《⼯⼚来了三个⼤姑娘》、《的号⾓》
19:30舞蹈《四⼩天鹅舞》、《牧童与村姑》
19;50苏联科教⽚《电视》
我们从以上节⽬单可以看出,雏型的中国电视是从⽆栏⽬状态开始的。
对于电视栏⽬,我们不仿有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指在固定时段、固定时长、固定名称、固定对象播出的电视节⽬。
当时的北京电视台,还没有受众市场,更没有竞争市场,甚⾄没有形成稳定的制作队伍,所以节⽬的编排结构为随意性编排,属于有什么编什么,有多少编多少的状态。观众的接受⼼理也处于对新鲜事物的亢奋状态,有什么看什么,看什么爱什么。
随着电视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电视受众规模的⽇益扩⼤,电视制作队伍的⽇趋稳定,1960年1⽉1⽇,北京电视台开始试⽤固定时间表,并⾸次设置⼗⼏个电视专栏固定化的栏⽬,如《电视新闻》、《科学常识》、《医学顾问》、《国际知识》、《少年⼉童节⽬》、《体育爱好者》等。内容涉及⼯业、商业、以及⾸都建设、祖国各地、新⼈新事等。这⼀举措,预⽰了中国电视栏⽬化的启动,从频道结构分析,这些栏⽬既有新闻类,⼜有知识类,还有娱乐类,表现了我国初期电视节⽬的多功能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