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合法性
- 格式:docx
- 大小:13.67 KB
- 文档页数:5
合同中的明示和默示约定合同是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常见的法律文书,它规定了各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在合同中,明示和默示约定是常见的内容,它们分别指明了合同双方明确表达的意思和双方默许的共同理解。
本文将探讨合同中的明示和默示约定的含义、作用和适用条件。
一、明示约定明示约定是指合同双方在书面或口头上明确表达的意思。
它可以是直接的陈述,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协商达成的共识。
明示约定通常包括合同的基本条款、价格、交付方式、质量标准等重要内容。
明示约定在合同中起着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作用,具有法律约束力。
明示约定的适用条件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在合同中明确表达。
合同双方应当在签订合同前充分沟通、协商,并确保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一致。
如果一方在合同中明确表示了某种意思,另一方也接受了这种意思,那么明示约定即形成。
明示约定的内容应当准确、明确,以免引起争议和误解。
二、默示约定默示约定是指合同双方在合同缔结过程中未明确表达但通过行为、惯例或法律规定而形成的约定。
默示约定通常基于合同双方的合理预期和交易习惯,它们在合同中起着补充、完善明示约定的作用。
默示约定的适用条件是合同双方之间存在特定的交易关系,并且该约定符合交易习惯和合同目的。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买方有权合理期待卖方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
即使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商品的质量要求,根据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买方仍然可以主张卖方默示约定了商品的质量标准。
默示约定的内容可能因行业、地域和特定情况而异。
在确定默示约定时,需要考虑交易习惯、法律规定和合同双方的合理预期。
默示约定的存在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但也可能引发争议和纠纷。
因此,在合同中明确表达双方意图和约定是十分重要的。
三、明示和默示约定的作用明示和默示约定共同构成了合同的内容和约束力。
明示约定直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明确性和明确性。
默示约定则通过补充和完善明示约定,体现了合同双方的合理预期和交易习惯。
应当如何对待法律的沉默一、沉默的定义沉默是指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法庭上对某一事实或者某一问题不予发表意见的行为。
沉默可以分为两种:口头沉默和书面沉默。
口头沉默是指当事人在法庭辩论阶段不发表任何言论;书面沉默是指当事人通过书面方式(如答辩状、反诉状等)向法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沉默在法律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能涉及到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权益保护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等方面。
正确对待法律的沉默,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沉默的定义和类型自愿性沉默:当事人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可能是出于对法律问题的无知、对诉讼过程的不信任或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等原因。
自愿性沉默通常不会被视为违法行为,但可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权益。
法定性沉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规定当事人必须保持沉默。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在接受审判前有权利保持沉默,以免自证其罪。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法庭调查阶段也有权保持沉默。
强制性沉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军事法庭审判、国家安全案件审理等,当事人可能被强制要求保持沉默。
这种情况下的沉默是受到法律强制规定的,违反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社会性沉默:社会舆论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可能导致当事人在面临法律问题时选择保持沉默。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纷争、财产纠纷等问题,当事人往往不愿意将问题公之于众,以免引起家庭和社会的耻辱。
心理性沉默:当事人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可能因为内心的恐惧、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而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情况下的沉默可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
了解了法律沉默的定义和类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法律沉默现象的存在及其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同时关注其背后的心理和生活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沉默的作用和意义在法律领域,沉默通常被视为一种策略,即选择不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提供证据。
委托书的合法性和效力的法律要求委托书是指一方(委托人)授权另一方(受托人)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事务或处理特定的事宜的文件。
委托书在商业、法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因此其合法性和效力的法律要求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委托书的合法性和效力的法律要求。
一、合法性的法律要求委托书的合法性是指委托书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具备法律约束力。
以下是委托书合法性的法律要求。
1. 自由意思原则委托书必须是委托人自主、自愿、无强制等非法因素影响下做出的真实意思表示。
委托人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具备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行为能力)。
否则,委托书可能被视为无效。
2. 第三人的知情同意委托人在委托受托人代理办理特定事务前,应当经过第三人的明示或者默示同意。
若第三人不知情或未明示同意,则委托书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3. 符合法定形式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某些特定的事务或行为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例如,买卖房屋、转让土地使用权等。
对于这些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的事务,委托书也必须以书面形式存在,否则委托书可能被视为无效。
二、效力的法律要求委托书的效力是指委托书产生的法律后果能够依法生效,真实地反映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意图。
以下是委托书效力的法律要求。
1. 代理权的合法性委托书应当明确表达委托人对受托人的授权,即明确说明受托人代表委托人进行何种特定事务。
受托人在代理委托人的过程中应当依法行事,不得超越委托范围,否则超范围行为可能导致委托书部分或全部无效。
2. 行为能力的要求受托人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如果受托人缺乏行为能力,委托书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3. 法律禁止行为的排除委托人不得委托受托人从事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政策等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若委托书涉及违法行为,委托书可能被视为无效。
结论委托书作为一种常见的法律文件,其合法性和效力的法律要求至关重要。
委托书应当确保符合自由意思原则、第三人的知情同意以及符合法定形式等合法性要求。
郑百文事件郑百文是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公司,于1996年4月1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由于彩电分销业务的下滑造成1998年巨额亏损5. 02亿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按有关规定,于1999年4月27日开始实施特别处理,股票报价日涨跌幅限制为5%,股票简称改为“ST郑百文”。
1999年公司又发生9. 57亿元巨额亏损。
郑百文所欠建行贷款本金及利息达到193558. 4万元,该笔债权在1999年9月24日由建行转让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的所有工作程序于1999年12月20日完成。
中国信达作为中国第一家专门为清理不良资产而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有关规定,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债权,可以进行债务重组,资产重组或债转股处理,对确属资不抵债、需要破产清算的也可申请破产清算。
2000年3月下旬,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申请郑百文破产还债的申请书。
但法院未受理该破产申请。
2000年初山东三联集团公司开始了重组郑百文的活动,其主要重组措施包括:中国信达向三联公司出售对郑百文的约巧亿元的债权,价格为3亿元人民币;三联公司向信达购买上述债权后将全部豁免;在三联公司豁免债权的同时,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需将所持公司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公司,如流通股股东不作出反对表示便视为默示同意;不同意将自己所持股份中的约50%过户给三联公司的股东将由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
山东三联集团公司将其全资企业三联商社的主要资产约4亿元人民币,包括三联商社下属的济南家电公司、烟台家电公司等8家企业注入郑百文。
2001年2月22日,郑百文举行200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关于资产债务重组方案的议案,公司重组实质性启动。
伴随着重组的进展,引发了股东大会通过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的50%无偿过户给三联公司的决议是否合法、“默示原则”即流通股股东对上述议案未作出反对表示便视为默示同意的规定是否合法的争议。
tacit agreement 默示协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默示协议(tacit agreement)是指在双方没有明确表示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双方的默许或默示的行为就形成了一份协议。
在法律上,默示协议和明示协议一样具有法律效力。
默示协议通常发生在双方之间存在某种共识或共同理解的情况下,通过双方的默许或行为来表达双方的意愿。
默示协议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在餐厅就餐时,服务员将食物送上桌,客人享用并最后结账,这就是一种默示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员和客人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协商或达成书面协议,但双方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默示的协议。
默示协议在商业交易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对方支付了相应的费用,双方没有明确表示协议,但双方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默示的协议。
如果其中一方违约,另一方就有权利向法院起诉。
在法律上,默示协议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才能成立:第一,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或共识;第二,双方的行为必须明显表明双方同意达成协议;双方的意愿必须是自愿的;第四,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
默示协议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纠纷。
因为双方没有进行明确的协商或书面协议,一旦发生争议,就很难确定双方之间的真实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通常会根据双方的行为和情况来判断双方的意愿,并确定是否存在默示协议。
如果确定存在默示协议,法院将根据双方的行为和共同理解来解决争议。
为了避免潜在的纠纷,双方在进行交易或合作时应尽量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避免依赖默示协议。
如果双方确实存在共同理解或共识但没有明确表示协议,建议尽早与对方达成书面协议,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
默示协议在法律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由于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双方在交易或合作时应尽量避免依赖默示协议,而是尽量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并签订书面协议,以保障双方的权益和减少潜在的纠纷。
第二篇示例:在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有时候双方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口头或书面协议,但他们却以某种方式默示达成了一种共识,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所谓的“默示协议”,也被称为“默示合同”或“默示排序”。
特定情况下“默示同意”原则的效力一、案件基本事实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郑百文)为上市公司,其股本构成为:总股本197582119股,其中流通股107099200股、社会法人股61605050股、国有法人股28877869股。
从1998年度开始,郑百文出现巨额亏损,截止2000年底累计亏损17.95亿元,帐面总资产9.6亿元,总负债22.67亿元,资不抵债13亿元,每股净资产—6.58元。
总负债中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简称信达公司)一家的逾期债务便高达20.99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郑百文已经丧失了清偿债务的能力,并在证券市场上沦为Pr公司。
如在2001年底还不能完成重组,实现年报赢利,证监会在明年公布2001年年报后将对该公司摘牌。
2001年1月18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郑百文及其股东之一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文集团)、信达公司与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联集团)经过协商达成了有关郑百文资产、债务重组方案的一系列协议。
郑百文重组方案主要内容为:1.郑百文现有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退出转入百文集团,百文集团承担郑百文对信达公司的债务3亿元和郑百文其他债务2.46亿元;2.三联集团以3亿元向信达公司收购14.47亿的债权,并对郑百文豁免,同时三联集团以4亿元的资产与郑百文进行资产置换;3.郑百文所有股东,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东,需将所持股份的50%零价格划转给三联集团;4.信达公司收回6亿元,其余债权豁免郑百文。
同年2月22日,郑百文召开了200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出席会议的股东及股东授权代表共108人,代表63189694股,占郑百文总股本的31.98%。
会议对郑百文董事会提出的《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关于资产、债务重组方案的议案》、《关于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意思表达方式的议案》等九项议案进行逐项审议和表决。
《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的内容是在《章程》第9章“通知和公告”中第162条原有内容下增加一款:“股东大会在作出某项重大决议,需要每一个股东表态时,同意的股东可以采用默示的意思表示方式,反对的股东则需要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
那些合同属于有效合同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交易、合作或其他法律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
有效合同是指符合法律要求并满足一定条件的合同。
根据法律的规定,以下是一些属于有效合同的类型:1.书面合同:书面合同是最常见的一种合同形式。
它是通过书面文件来记录双方的意愿和约定。
书面合同通常包括合同的标题、双方的名称和联系信息、合同的目的和内容、约定的条款和条件、合同的签署日期和地点等。
书面合同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明确的证据,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解决纠纷。
2.口头合同:口头合同是指通过口头协议达成的合同。
尽管口头合同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在法律上,它们通常不如书面合同具有可执行性。
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法律领域,如不动产交易和贷款协议等,通常要求采用书面形式。
3.明示合同:明示合同是指双方明确表达出的意愿和约定。
在明示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常是明确的,并且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确认。
明示合同可以是书面合同或口头合同,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和约定是明确的。
4.默示合同:默示合同是指双方在没有明确表达意愿和约定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或行业惯例而产生的合同。
默示合同是根据双方行为、陈述或沉默等因素来确定的。
例如,当您在商店购买商品时,您和商店之间就存在着默示合同,即您支付货款,商店提供商品。
5.执行合同:执行合同是指双方在合同签署后立即履行合同义务的合同。
执行合同通常涉及即时支付货款或提供服务。
例如,当您购买商品并立即支付货款时,您和卖方之间就形成了执行合同。
6.期限合同:期限合同是指在一定期限内有效的合同。
在期限合同中,双方约定在特定时间内履行合同义务。
例如,租赁合同通常是期限合同,租赁期限通常为一年或更长。
7.无效合同:无效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律要求或存在某些缺陷而无法执行的合同。
例如,未满法定年龄的人签署的合同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的。
总结起来,有效合同是指符合法律要求、满足一定条件并能够得到执行的合同。
有效合同可以是书面合同或口头合同,可以是明示合同或默示合同,可以是执行合同或期限合同。
合同法 53条合同法第53条规定了合同的转让。
本文将详细探讨合同的转让及其相关问题。
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一方将其合同权利和义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方的行为。
根据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合同的转让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受让人同意转让;二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不禁止转让;三是根据合同性质和转让情况,转让符合买卖合同或者其他合同的转让要求。
首先,转让一方需要经过受让人的同意。
这是保障受让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
受让人的同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
明示的同意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表达,默示的同意则是指受让人在行为上表示了对转让的接受。
无论是明示的同意还是默示的同意,都需要具备真实、自愿和合法的特征。
其次,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不得禁止转让。
有些特定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规定禁止合同的转让,如涉及国家安全、涉及个人隐私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转让一方是不具备将合同权利和义务转移给第三方的权利的。
因此,在进行合同转让前,转让一方需要仔细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的规定,确保转让行为的合法性。
最后,根据合同的性质和转让情况,转让需要符合买卖合同或者其他合同的转让要求。
不同类型的合同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转让要求。
例如,出租合同可以转让,但通常需要经过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双方同意;租赁合同一般不得转让等等。
因此,在进行合同转让时,转让一方需要详细考虑合同的性质和转让情况,并确保转让行为符合相关合同的转让要求。
合同的转让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一旦合同转让完成,转让方就失去了合同权利和义务,而受让人则成为新的合同一方。
另外,转让方在合同转让后不再对原始合同承担任何责任,任何与合同转让相关的纠纷都需要由受让人和原合同另一方解决。
合同的转让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合同转让一方应当在转让前与受让人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确保转让的权益和义务的明确,并尽量减少纠纷的发生。
其次,合同转让应当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进行,以避免违反法律的情况发生。
默示同意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的概述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以意思表示为根本要素的合法行为。
而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①。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表示和其他事实要素两部分组成的。
其中意思表示形式包括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所谓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是指民事主体不用语言、文字等方式直接表达其内在意思,而是以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间接地依法律规定、约定、习惯或常理推知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行为人不以语言、文字、录音录像等明示方法,而用作为或不作为的事实行为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
默示形式必须以特定情况为基础,只有当相对人将行为人作为或不作为的事实行为与这种特定情况联系起来,能够推断出行为人的内心意思时,才能采用。
默示的意思表示,又称“意思证明”,是指以社会的非习用方法为表达,他人根据具体情况才可推知表达外观意思的情形。
又有客观说和主观说,前者以客观的个案情况作为推知前提,后者以宣示的目的作为推知前提。
通说多采客观说②。
默示之意思表示与明示之意思表示之区别为主观说与客观说。
主观说是表意人为表示该意思而为表示行为时,为明示之意思表示。
表示人表示他意思,而欲人推测其意思时,为默示之意思表示。
客观说其中有谓依言语或者文字或用当事人间所了解之符号为表示者,为明示,否则为默示。
有谓以本来表示一定意思之适当手段为表示者,为明示,否则为默示。
以此说为当。
然明示默示,不外为表示力强弱之相对的区别,一旦被视为意思表示行为,则其效力除法律特有规定外,无任何差别③。
默示的意思表示,其非习用方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沉默。
但皆应可以间接推知其外观意思。
其中依行动的默示,学理称“意思实现”,如所有权的抛弃以扔于垃圾堆的办法即是④。
简单地说包括推定行为与沉默两种。
研究默示法律行为,其意义:一是在于促成当事人对自己的义务能诚实信用地全面履行,二是如果当事人在履行过程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情形,则可以通过默式的方式实际补漏救济,这在我国日趋发达的商品经济进程中,特别是“入世”以后,各种民事活动流转加快,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方式更加快捷、简便、新颖。
商业如何确保条款的有效性在商业交易中,合同的条款对于交易双方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
商业如何确保条款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商业如何确保条款的有效性。
一、明确表达为了确保条款的有效性,商业在合同中应当使用明确的措辞和表达,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
条款应当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同时,商业应当遵循法律的要求,在合同中使用法律规定的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达方式,以确保条款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二、清晰界定权责商业在条款中需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与责任。
条款应当明确规定交易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
商业应当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交易双方的责任进行详细规定,以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商业还应当明确条款的强制性,确保双方都必须遵守合同条款。
三、合法合规商业在制定合同条款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条款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商业应当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条款。
商业还可以借助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帮助,以确保条款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四、明示约定与默示约定商业可以通过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来确保条款的有效性。
明示约定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可以减少双方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的争议。
默示约定是指根据交易过程中的相关事实和交易习惯所做出的合理推断,可以补充合同中未明确约定的内容。
商业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的适用范围和方式,以确保条款的有效性。
五、争议解决和违约处理商业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争议解决和违约处理的方式和程序,以确保条款的有效性。
商业可以选择诉讼、仲裁或协商等方式来解决争议,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出现纠纷。
同时,商业还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违约处理的方式和后果,以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并对可能的违约情况进行合理预防和应对。
六、及时更新商业在条款中应当注明条款的生效时间和更新条件,及时更新条款以确保其有效性。
合同中的明示与默示约定在商业和法律交易中,合同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它规定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中的约定可以分为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两种形式。
明示约定是指各方明确表达的意愿和约定,而默示约定则是根据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来推定的。
本文将探讨合同中的明示与默示约定,并分析其在商业交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明示约定明示约定是指各方在合同中明确表达的意愿和约定。
在合同中,明示约定通常以书面形式表达,比如合同条款、附件或其他书面文件。
明示约定的特点是明确、具体和明确可辨。
它确保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的规定,减少了误解和争议的可能性。
明示约定在商业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明示约定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各方能够清楚地了解合同的内容和约定。
其次,明示约定可以为各方提供法律保护,如果任何一方违反了明示约定,另一方可以依法主张自己的权益。
此外,明示约定也有助于建立商业信任和合作关系,增加交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默示约定默示约定是根据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来推定的。
它是指在合同中未明确表达但根据相关背景和环境可以合理推定的约定。
默示约定的特点是隐含、模糊和不明确。
它通常是基于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的普遍认可,用于填补合同中的空白和不完整之处。
默示约定在商业交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默示约定可以弥补合同中的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
其次,默示约定可以根据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来解释合同条款,避免争议和纠纷的发生。
此外,默示约定还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一定的保护,确保交易的公平和合理性。
三、明示与默示约定的关系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在合同中是相辅相成的。
明示约定是双方明确约定的内容,是合同中的主要约定。
而默示约定则是根据合同的性质和背景来推定的,是合同中的补充约定。
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共同构成了合同的完整内容,保障了各方的权益和义务。
在实际应用中,明示约定和默示约定的权重和适用范围可能因合同类型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民法总则明示默示规定是什么?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随着法治化的不断健全,各式各样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从而确保人们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而民法总则是一部解决民事纠纷问题的法律,民法总则中有对解决民事纠纷的详细规定和说明,那民法总则明示默示规定是什么?下面就详细介绍。
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随着法治化的不断健全,各式各样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从而确保人们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而民法总则是一部解决民事纠纷问题的法律,民法总则中有对解决民事纠纷的详细规定和说明,那民法总则明示默示规定是什么?下面就详细介绍。
▲一、民法总则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么?民法总则第140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明示形式是民事立法确认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形式。
和“默示形式”相对。
所谓明示形式就是行为人用积极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表达其内部意思于外部,具体包括用言语进行表达内心意思的口头形式;用文字表达内心意思的书面形式及其他形式,所谓其他形式具体可表现为视听资料形式和须经特定主管机关履行特定手续的特殊书面形式,诸如公证、审核批准、登记等▲二、明示的形式都包括哪些?1、口头形式口头形式是行为人通过言语表达其内心意思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诸如当事人之间当面交谈、电话联系等。
口头形式是社会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广泛适用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其优点是快捷、迅速,但是,因其缺乏客观记载,在发生纠纷时难于取证,所以,口头形式大多用于即时清结的小额交易行为,而金额较大的、非即时清结的民事法律行为,则不宜采用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书面形式是行为人以文字符号为表达内心意思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书面形式的优点是通过文字符号将行为人所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客观地记载于一定的载体上,成为确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有利于防止民事活动中的异议和便于民事纠纷的处理。
委托书的授权方式委托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授权他人代表自己进行特定的行为或处理特定的事务。
在委托书中,授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代理人可以采取的行动范围和权限。
在本文中,将介绍委托书的授权方式,包括明示授权和默示授权两种方式。
一、明示授权明示授权是指明确列出代理人可以执行的具体事项和权限。
在委托书中,明确表达委托人所授权的范围和限制,可以避免授权过度或过于笼统。
下面是一个明示授权的例子:———委托书根据我(委托人姓名)的自愿和意愿,特此授权(代理人姓名)代表我进行以下事项:1. 代表我在(地点)签署并提交(文件名称);2. 代表我与(公司名称)进行商业谈判,并在我名义下签署和确认协议;3. 代表我参加(会议名称)并发表意见;4. 代表我处置我名下的财产和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具体财产和资产);5. 其他我书面同意的事项。
此委托书有效期为(日期)至(日期)。
委托人签名:日期:———以上是一个明示授权的委托书范本,通过明确列出具体的事项和权限,清楚地表达委托人的意愿和授权范围。
二、默示授权默示授权是指在委托书中没有明确列出代理人可以执行的具体事项和权限,但根据常规或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推断出代理人拥有一定的权力。
默示授权可能是一种隐含的、默认的授权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代理人的权力范围。
例如,如果一个委托书授权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进行房屋买卖交易,尽管委托书没有明确规定代理人可以签署买卖合同,但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默示授权的理解,代理人可以代表委托人签署买卖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默示授权时,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默示授权的范围,并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三、总结委托书的授权方式是保障委托人权益和明确代理人权限的重要因素。
明示授权通过明确列出具体事项和权限,确保委托人的意愿得到准确执行。
默示授权则依赖于常规、法律规定或相关事实来确定代理人的权限范围。
无论是使用明示授权还是默示授权,都应当注重清晰表达且避免授权范围模糊不清,以确保委托人的利益得到妥善维护。
默⽰保证与明⽰保证的法律效⼒相⽐保证是债务⼈不履⾏约定时,保证⼈按照约定履⾏或是承担责任。
保证在债务关系中常常会⽤到,但是其他时候也会⽤到。
那么默⽰保证与明⽰保证的法律效⼒相⽐是怎样的呢?下⾯店铺的⼩编就给⼤家介绍⼀下,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默⽰保证与明⽰保证的法律效⼒具有同等的法律效⼒。
明⽰保证主要⽤于保险合同当中,以书⾯形式载于或附于保险单内、要求投保⼈(被保险⼈)必须作为或不作为或者保证某项事实的真实性的特约条款。
明⽰保证条款必须遵守,否则保险合同⽆效,保险⼈有权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明⽰保证通常⽤⽂字来表⽰,⼀⽂字的规定为依据。
明⽰保证可分为确认保证和承诺保证。
确认保证事项涉及过去与现在,是投保⼈或被保险⼈对过去或现在某⼀特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保证。
默⽰保证是保证的⼀种,指虽然在保单中⽆⽂字,但习惯上认为被保险⼈在投保时应对某事项的为或不为作出的保证。
⼀般在海上保险中默⽰保证有三项:①适航性的保证。
指被保船只在构造、性能、⼈员配备、装备给养⽅⾯均具备适合预定航线的能⼒。
但保险⼈不追究被保险⼈对船舶必须适航这⼀默⽰担保的违背。
即保险⼈承认载运船舶已具有适航条件,除⾮被保险⼈或其受雇⼈知道这种不适航的情况。
②不绕航的保证。
指被保险船只不离两港间的最短航线或习惯性航线,除⾮合理地为了船舶和货物安全的需要,或为了拯救他船⼈命。
但在被保险⼈⽆法控制的情况下发⽣的船舶绕道,货物保险单仍继续有效。
③合法性的保证,指被保险⼈从事的航运或贸易是合法的。
默⽰保证的法律效⼒同明⽰保证⼀样,不得违反。
如船长在船东的纵容下从事⾛私,船舶在某国被扣,船舶保险⼈将不承担责任。
默⽰保证与明⽰保证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法律效⼒是⼀样的。
明⽰保证主要⽤于保险合同当中,以书⾯形式载于或附于保险单内、要求投保⼈必须作为或不作为或者保证某项事实的真实性的特约条款。
其他相关问题想要了解,欢迎咨询店铺的免费法律咨询。
1、名词解释2、国际法: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3、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4、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5、主权:国家在国际法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6、侵略: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7、国际法主体: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8、永久中立国: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9、国家主权豁免:国家及其财产不受外国法院管辖的特权。
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行为免收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免收所在国法院的扣押和强制执行10、承认:既存国家已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标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11、国籍: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或身份,与该国保持着长久的法律联系,处于其属人优越权之下12、外国人是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居住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或无国籍的人。
13、国家继承: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14、政府继承;指由于革命或政变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的法律关系15、领土指国家所拥有的土地,也就是在国家主权的支配下的地球的确定部分,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特定部分16、内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也称内海水17、领海:指邻接沿海国陆地领土或内水以外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18、领海基线:指一国的领海与海岸或内水(内海)之间的界线,即测定领海宽度的起算线19、正常基线: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20、直线基线:连接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各点的线21、无害通过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迅速不停地穿过领海的航行。
协议书的明示与默示条款协议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约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在协议书中,明示条款和默示条款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协议书中的明示与默示条款,并分析它们在合同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明示条款明示条款是指在协议书中明确表述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条款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约定,但在协议书中必须明确表露。
明示条款的作用是确保合同双方对争议问题有共同的理解和约定。
在协议书中,明示条款应当包括各方的权利、义务和约定事项。
例如,在房屋租赁协议中,明示条款会涵盖租金、租期、物业维护责任等内容。
这些条款在协议签署时双方必须明确达成一致,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受到保护。
明示条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确保双方权益的平等,还在于对争议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当出现争议时,法院或相关仲裁机构会根据协议中的明示条款来解决争议。
因此,在签署协议书之前,双方需要仔细阅读明示条款,并确保自己对条款的理解与对方一致。
二、默示条款默示条款是指在协议书中未明确约定但根据交易性质、行业惯例或法律规定等进行推定的权利和义务。
默示条款在法律上具有强制力,无论双方是否明确约定,都会被视为合同的一部分。
默示条款的存在是基于合理预期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当双方在协议书中没有明确规定某一权利或义务时,法律会根据交易性质和行业惯例来推定双方对该条款有着约定。
例如,在商品销售合同中,默示条款会推定卖方有义务向买方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商品。
默示条款的作用是填补合同中的漏洞,以确保合同的完整性。
然而,默示条款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的适用范围和强制力需要根据具体的合同和法律进行判断。
因此,在签署协议书时,双方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惯例,以避免因为未明确约定而引发的纠纷。
总结协议书中的明示与默示条款在保障合同双方权益和解决争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明示条款确保了双方在协议签署前达成一致的权利与义务,而默示条款填补了合同中的漏洞,保证了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国际法复习重点国际法的渊源一.简述国际法的渊源即《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一款规定1、国际条约:具有缔约能力的国际法主体间以国际法为准而缔结的确立其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2、国际习惯:各国在其实践中通过重复类似的行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3、一般法律原则: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4、国际组织决议:按照国际组织的组成文书通过的决定和决议。
或者1、国际条约2、国际习惯法.3、国际法律原则.4、司法判例和最高权威的国际法学家的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
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形成的方式和程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有二个: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国际协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补助资料二.二.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而缔结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合法和有效的条约;一般而言是造法性条约,对于契约性条约,于签订国之间也可作为条约)比较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⒈概念不同:造法性条约则创设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或修改原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契约性条约规定缔约国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⒉造法性条约对所有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契约性条约仅对缔约方有效⒊性质不同造法性条约可以直接构成国际法渊源,而契约性条约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国家渊源三.国际习惯 1.它是指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2.成为国际习惯的条件①各国重复类似行为(物质因素)②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心理因素) 3.在现代,国际习惯一般是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形成的⑴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表现于条约,宣言和声明,各种外交文书等⑵国际组织的实践,如决议,判决等⑶国家内部行为,如国内法规,判决和行政命令等比较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不同 1. 概念不同2.成文与否3.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渊源,国际习惯是最古老的渊源四.一般法律原则是各个法律体系的某些共有的原则,如时效原则,善意,定案,禁止翻供等,为文明各国所承认。
默示同意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的概述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以意思表示为根本要素的合法行为。
而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①。
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意思表示和其他事实要素两部分组成的。
其中意思表示形式包括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所谓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是指民事主体不用语言、文字等方式直接表达其内在意思,而是以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间接地依法律规定、约定、习惯或常理推知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行为人不以语言、文字、录音录像等明示方法,而用作为或不作为的事实行为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
默示形式必须以特定情况为基础,只有当相对人将行为人作为或不作为的事实行为与这种特定情况联系起来,能够推断出行为人的内心意思时,才能采用。
默示的意思表示,又称“意思证明”,是指以社会的非习用方法为表达,他人根据具体情况才可推知表达外观意思的情形。
又有客观说和主观说,前者以客观的个案情况作为推知前提,后者以宣示的目的作为推知前提。
通说多采客观说②。
默示之意思表示与明示之意思表示之区别为主观说与客观说。
主观说是表意人为表示该意思而为表示行为时,为明示之意思表示。
表示人表示他意思,而欲人推测其意思时,为默示之意思表示。
客观说其中有谓依言语或者文字或用当事人间所了解之符号为表示者,为明示,否则为默示。
有谓以本来表示一定意思之适当手段为表示者,为明示,否则为默示。
以此说为当。
然明示默示,不外为表示力强弱之相对的区别,一旦被视为意思表示行为,则其效力除法律特有规定外,无任何差别③。
默示的意思表示,其非习用方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沉默。
但皆应可以间接推知其外观意思。
其中依行动的默示,学理称“意思实现”,如所有权的抛弃以扔于垃圾堆的办法即是④。
简单地说包括推定行为与沉默两种。
研究默示法律行为,其意义:一是在于促成当事人对自己的义务能诚实信用地全面履行,二是如果当事人在履行过程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情形,则可以通过默式的方式实际补漏救济,这在我国日趋发达的商品经济进程中,特别是“入世”以后,各种民事活动流转加快,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方式更加快捷、简便、新颖。
同意概念的辨析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表达-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西方学界,有一种通常被用来阐释义务之根源、权威之合法性的理论叫作同意理论,而伦理意义上的同意概念是这种理论的基础或核心。
当然,同意概念并非仅仅具有义务或权威证成的功能,在商业领域、医疗领域乃至家庭生活领域,都有涉及个人同意或集体同意的问题,只不过在学领域同意理论相对成熟且更为丰富。
随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同意概念也逐渐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中国社会对于同意概念的认知,最初是通过在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讨论的知情同意概念而实现的,此后,同意概念又为学界、法学界的一些学者所使用,其他领域中同意概念现在正处于准备或偶尔使用的阶段。
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同意概念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然而,对于同意这一源自西方的理论范畴,人们的认识存在着诸多模糊、不确定之处,有待学界的进一步澄清和阐释。
为此,本文在梳理和审视西方学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同意概念予以初步的辨析,并考察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特殊表达,以期引起更多的探讨和争鸣。
一、同意的基本涵义关于什么是同意,曾有国内学者指出:所谓同意指的是行为者用来在自已与同意对象之间创立一种特定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1]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其将同意定位于一种行为而不是或不单纯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西方学者的某些有益的研究成果。
在西方学术界,尽管历史上曾有不少学者探讨过同意问题,但关于同意概念的涵义,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迄今最具权威性的解释,也许是当代西方学者劳伦斯(Lawrence)和夏洛特贝克(CharlotteBecker)主编的《伦理学百科全书》中专门设立的同意词条给出的定义:同意是一种行为,一个人通过这种行为改变了其与他人相处之涉及他们可能做什么的日常关系。
日常关系是由权利、职责、义务、权益等等来制约的那些关系。
“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合法性:
郑百文“资产、债务重组方案”的分析
江平
郑百文"资产、债务重组方案"是由郑百文董事会决议、临时股东大会决议以及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股东、外部投资者四者之间的若干合同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临时股东大会《关于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意思表示方式的议案》的决议("意思表示方式的决议")只是重组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同意、反对的意思内容以及明示、默示的表示方式在法律上的意义只有在重组方案的框架中才能加以理解和解释。
脱离重组方案所讨论的相关问题难以一一对应重组方案中的相关问题。
进而言之,关于这些问题的一般性讨论是无法代替具体情形下的相关讨论的。
一、股东会决议下股东表示意思的空间
以股东会决议形式出现的重组方案要求每一股东放弃50%的股份以换取公司的生存机会,对不愿接受这一方式的股东由公司按公平价值回购其股份。
这样,重组方案就为每一个股东提供了一个"二选一"的安排:放弃50%的股份或者向公司回售其股份。
但实际上,某些股东可能不愿接受其中的任何一种安排,但这些股东主张或寻找第三种或其它更多种选择的
意愿只有转化为对股东会决议的司法挑战行为(要求法院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或召集股东会推翻原决议的行为,才有法律意义。
股东会决议的效力在未受到有法律意义的挑战并被确认为无效的情形下,股东由于受股东会决议的约束均无法跳出"二选一"的框架去寻找第三条道路。
因此,股东虽然有权反对股东会决议,但这种反对的意思如果没有外化为对股东会决议的效力的有法律意义的挑战行为,那么,这些股东的反对意思是无法阻断股东会决议的效力的。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股东的意思空间就是"二选一",而且是"二者只居其一",因为这两种选择不仅是排中的,而且是互相排斥。
二、股东按股东会决议规定的方式表示同意或反对意思应属于意思通知而非意思表示
股东同意或反对的意思必须表示,方有意义。
自意思表示看,法律效果规定于意思之中,意思应包括效果意思。
意思表示的这一特征导源于意思自治原则。
与意思表示同属表示行为的"意思通知",即关于特定意思的告知,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或其它对特定人群具有约束力的决议。
在郑百文事件中,股东表示同意或反对的意思的效果是依股东会决议的规定当然发生的,而非取决于股东所表示的意思。
股东同意或反对的意思仅表明对发生某种效果的事先安排的选择,它本身并不包含效果意思,换言之,股东并不享有效果意思的自治,因此,股东按股东会决议规定的方式表示同意或反对意思应属于意思通知,而非意思表示。
这意味着把民法中有关意思表示明示、默示的规则(或理论)套用到意思通知的相关讨论中来,其正当性和逻辑性是有待证明的。
三、在"二选一"的框架下,同意和反对都是相对的
当人们面临"只居其一"的两种选择时,同意某一种就等于反对另一种,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的同意或反对是相对而言的。
在郑百文事件中,股东同意放弃50%的股份的方案就意味着反对向公司回售其股份的方案,而同意向公司回售其股份的方案就意味着反对放弃50%的股份的方案。
所谓"明示反对、默示同意"的表述是站在放弃50%的股权的方案的角度而言的,如果站在向公司回售其股份的方案来看,与此相对应的表述却是"明示同意、默示反对"。
后一种表述并不一定会比前一种表述在法律上面临更少的诘难。
问题的症结应该在于,是否同意的意思均需明示?或者是否反对的意思均需明示?首先,在"二选一"的情形下,这样做是多此一举的,因为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九天考资只要设定一种意思表示的方式即可通过逻辑推理获知全部的信息。
比如当一群人面对A、B二者之间的取舍时,只需规定同意A的举手或反对A的举手,即可轻易地获知他们当中每个人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下,两次举手是没有意义的;其次,两次举手的做法会导致无法确定那些从不举手的人的意思,进而使得重组方案可能因为一个股东的意思不明确而无法操作;再次,在面对人数众多的股东时,要求每个股东明示其意思几乎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推定方法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
四、郑百文已履行其披露义务,所有股东均有机会接触"意思表示方式的决议"以及其它文件,要求反对放弃50%的股份的股东(或者说同意向公司回售其股份的股东)明示其意思,并没有不合理地增加这些股东的负担,也不会使那些保持沉默或仍然对股东会决议持有异议的股东产生错误认识以致于构成欺诈。
总之,郑百文"资产、债务重组方案"中关于"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决议和做法均不违反现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人民网4月25日专稿)
(原载于《证券法律评论》2001年第一辑)
请看事实,江平教授为侵犯股权力的郑百文重组的默示原则的辩护[] 于2006-05-06 20:30:44上贴
请看事实,江平教授为侵犯股权力的郑百文重组的默示原则的辩护:
《中华工商时报》的水皮评论说:
江平是这样,一个法律界的泰斗竟然说出郑百文案中默示原则有其特殊的合理性
这种话。
这不是受罪又是什么呢?
郑百文的重组存在的是法律障碍,而这种障碍保护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所以创新是行不通的,换句话说,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是郑
百文股东的财产,在这些财产合法持有人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转让指令下,才
有可能,也才敢向三联集团划转股权,否则,吃官司的就是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
司。
除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赦“违宪”。
那么郑百文是什么大功臣吗?(《郑百文成了鸡肋》《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8月1日)
我们知道,在郑百文重组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所谓的“默示”原则,尽管在《证券
法》和《公司法》中都找不到的所谓“默示”原则”,尽管2001年2月初,中国证
监会负责人指出,“采用默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仅不符合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的有关规定,而且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公司治理实践看,也很难找到这样规定的
先例。
《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重申郑百文重组必须按法律法规进行》《证券
时报》2001年2月6日)但是郑百文的“重组”仍然坚持所谓的“默示”。
然而,一些人却说郑百文的“默示”是突破“法律空白”。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公民
的合法财产是否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能用所谓的“默示”就把股民50%的股权过户
吗?为什么国家股“零转让”要经过财政部批准,采取“明示”的方法,股民的股票
可以采取不经股民同意,就“默示”的方法。
证券登记公司在不通知股民本人和券
商的情况下,是否有权进行“过户”,所谓“活跃证券市场、配合整个政策面出发,给予适当的松动”,是否符合法律?法律真的有空白吗?
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
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
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那么,我们请问:合法买来的股票是不是公民的合法财产?如果是合法财产,可
以用“默示”就无偿划走50%的股权吗?
众所周知,在郑百文之前的“琼民源”重组并没有采取让股民无偿拿出50%的做法,在郑百文之后的“通海高科”也没有采取采取让股民无偿拿出50%的做法,更没有
采取所谓的“默示”原则。
谁都知道股民不表态,并不等于同意,而是出于无耐,
他们没有办法与大股东对抗。
再进一步说,琼民源和通海高科的重组是按照法律
程序进行的,体现了大股东承担全部责任的做法,通过“换股”原大股东全部退出,保留了股民的股权,因为股民是大股东弄虚作假的受害者。
但是,原“郑百文”却让股民无偿拿出50%的股权,美其名曰“风险教育”,那么我们请问:风险是谁制造的?弄虚作假制造风险的为什么不承担全部风险,却要保留50%的股权?世界上有这种“风险教育”吗?
这里我们还要问一问法律专家江平教授,您好不是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私有财产吗?那么,股民手里的股票是不是私有财产?为什么可以无偿地由证券登记公司强行划转到三联名下?负资产也是资产,它是权利的象征,一旦重组就变为正数,而这个重组必须由造假者承担全部责任,不能伤害无辜的股民。
不知情者买了假货,是不是应该索赔呢?能说假货是负数,可以不赔了吗?江教授,您的法律意识在哪里呢?我们不明白!?江教授我们请你解释,你要保护谁的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