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10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诸多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讨论分享、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难点:理解残疾人的情感和需求,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残疾运动员的比赛画面、残疾人生活的视频等制成课件。
2.搜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了解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
2.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3.到社区中去调查或是通过网络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残疾会运动员拼搏图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看,看完之后,我们来交流你的感受。
(播放多媒体课件)刚才大家看的很认真,很投入,老师想知道看了这些图片,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残疾人的生活不容易,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生活依然很好,很了不起。
心里很敬重残疾人。
师:是呀,这些残疾人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身体,但是他们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哈尔滨市华山小学马燕茹《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哈尔滨市华山小学马燕茹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尊敬而不歧视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2.行为与习惯: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能力所能及地、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残疾人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并具有初步的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故事交流、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到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尊重、友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观察了解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生活情况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例。
2.教师:a、收集一些残疾人成功的故事b、活动时需要的简单材料——蒙眼的深色布、用手势演示的内容;c、录像:1.聋哑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
2.上课班级学生的课间活动.d、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看到我们四年五班的同学这样端正的坐姿这样明亮的眼睛,我真高兴。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个个聪明活泼可爱。
于是,前几天我录了一些咱们班活动时的镜头,想看看吗?(录像:学生课间活动)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很开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玩着自己喜欢玩的游戏,与自己的伙伴谈论着有趣的事,看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听着优美的音乐。
可是同学们是否留意到,同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残疾人。
师: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谁愿意先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评价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残疾人生活情况。
师: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
其中残疾中听力、语言残疾占25.6%,他们在无声的世界中是怎样生活、学习的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与我们同龄的聋哑小伙伴学习的画面。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员关爱、尊重残疾人的意识,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3. 引导学员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境,激发学员助人为乐的品质。
4. 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残疾人辅助设施和急救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给予残疾人帮助。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与分类2. 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3. 关爱、尊重残疾人的重要性4. 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5. 换位思考与助人为乐的品质6. 残疾人辅助设施的使用7. 急救知识的掌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地位、作用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讨论交流沟通技巧。
3. 角色扮演法:分组扮演残疾人和非残疾人,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困境。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助人为乐的品质、残疾人辅助设施的使用等话题。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员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走近残疾人》教案手册2. 课件: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地位、作用等知识点3. 视频资料:关于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4. 道具:残疾人辅助设施(如轮椅、盲杖等)5. 实地考察安排:联系残疾人福利机构,确定参观时间、地点五、教学评价1. 学员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互动等情况,评价学员的参与程度。
2.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学员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沟通技巧、关爱尊重态度等。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员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5. 学员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学员在课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引起学员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员认识到残疾人对社会的贡献。
3. 案例分析:分析关爱、尊重残疾人的实例,让学员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近残疾人一、教学目标1.知道残疾人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残疾类型,能够正确对待残疾人。
2.文化礼仪,尊重并友好与残疾人交往。
3.同情温暖,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4.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残疾人的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残疾人。
二、教学内容1. 宣传残疾人相关知识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将学习残疾人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残疾类型,以此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需要,希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残疾人,尽可能去除歧视和偏见。
2. 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将前往参观当地残疾人福利机构,并了解残疾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并关注他们的需求。
3. 交流与互动在这部分教学中,老师将与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探讨“如何帮助残疾人”这一主题。
希望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如何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并为他们带来更多尊重、理解和支持。
三、教学过程1. 宣传残疾人相关知识在课前,老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观看影片或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回顾、总结和分享相关知识点。
2. 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帮助学生们认识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
在参观中,学生应该学会听、观察和思考。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参观完成后再一起讨论,以便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
3. 交流与互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应该针对“如何帮助残疾人”的这一主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比如:“你身边是否有残疾人朋友?”“你如何看待残疾人?”,鼓励学生勇于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交流彼此的观点。
教师可以主持讨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阅读教案、观看播放的视频或电视节目,对内容进行理解和总结。
2.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实际感受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所需支持。
3.组织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3. 提高学生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的权益和保障3. 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4.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5. 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品德。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需求和感受,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权益。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需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以及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走近残疾人》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以便于讲解和展示。
3. 实践活动:提前安排好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如访问残疾人家庭、参加残疾人公益活动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残疾人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残疾人话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残疾人面临的困境。
2. 新课导入: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权益,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基本的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以及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道关于残疾人权益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程度。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身边的残疾人,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2. 制定一个关爱残疾人的计划,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付诸实践。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残疾人问题的关注程度。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3、树立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诱发学生产生对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尊重、友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模拟活动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用的深色布、红领巾、带拉链的校服、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收集了解我们生活中关于残疾人的事例。
教学过程:一、初步体验,引发情感1、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谁愿意上来帮老师打开电脑中我的文件夹。
(请学生上来打开)。
现在老师想再请一个同学上来帮老师打开我的课件。
不过这次老师有要求了,请蒙上你的眼睛上来。
谁愿意?(同桌帮他蒙)(1)生蒙眼睛上来,边上来,老师边问:蒙上眼睛上来困难吗?能找到老师的课件在哪儿吗?需要老师帮忙吗?(师帮忙点击)画面上出示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们大家一起告诉他。
(生齐读课题)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近残疾人。
(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师:谢谢你帮老师出示了课题,先回去吧!(生走几步后,师说:瞧,盲人走路多困难呀,我们该为他做点什么呢?示意学生把扶到座位上)2、你还见过哪些残疾人呢?你们说得都对,看---(课件播放各类残疾人的图片)(肢残人、聋哑人、智障人)3、小结:像他们这样,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意外,而使他们的身体器官或功能有了缺陷的人,我们就称他们为残疾人。
我们中国大概有60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二、模拟活动,体验情感过渡:提到残疾人,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生1:可怜;生2:悲伤;生3:艰难;生4:痛苦;生5:无助;生6:困难……②师: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同情残疾人。
那你们想不想了解残疾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呢?生:想!那就让我们走近残疾人的世界,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一)活动体验,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1、聋哑人体验活动。
(1)师:下面我们来体验聋哑人的生活。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椒园小学向邦玲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的第二个主题——心里想着他们,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导入1、(课件1出示:《篮球女孩》。
师:像短片中的小红艳这种在身体结构上丧失某种功能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不正常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二、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残疾人,但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不方便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吧。
活动一:手语传话。
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传话活动”。
老师告诉单组第一位同学一句话(我想看电视),同学们一个个向后传,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
双组的同学注意观察,双方充分体会聋哑人的生活。
最后一名同学说出领会到的意思,师公布答案。
请生谈体会。
活动二: 单手穿衣。
我们再来模仿肢残人,体验一下“单手穿衣”吧!请一组学生,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穿。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与残疾人相处,学会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 如何尊重和理解残疾人4. 与残疾人相处的注意事项5. 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残疾人相处,学会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生活困难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残疾人的处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与残疾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以便生动讲解残疾人相关知识。
2.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残疾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3.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一个适合进行关爱残疾人实践活动的场地。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残疾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残疾人话题的兴趣,导入新课《走近残疾人》。
2. 讲解残疾人定义和分类: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种残疾的特点,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基本的了解。
3. 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4. 学习尊重和理解残疾人:讲解如何尊重和理解残疾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讨论与残疾人相处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与残疾人相处的心得体会。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如访问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爱心志愿活动等。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残疾人。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与分类2. 残疾人的权益与保障3. 尊重与理解残疾人4. 关爱与支持残疾人5.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残疾人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和支持残疾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视频教学:观看残疾人奋斗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和支持残疾人,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残疾人的品质。
4. 视频教学:观看残疾人奋斗事迹视频,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残疾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心。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提出的关爱和支持残疾人的具体措施。
3. 分析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反应,判断视频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技巧,以及他们是否能有效地与残疾人进行交流。
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山西省孝义市大众路小学王晓静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以及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
2.通过说、看、议、演、想等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心。
3.通过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观察。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共同走近残疾人师:同学们,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节目(出示千手观音图),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一等奖和特别奖“。
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生:千手观音师:大家可知道出演《千手观音》的都是些什么人吗?学:(残疾人)板书师:哪方面的残疾?生:(聋哑人)师:那大家平时见到过些什么样的残疾人?生:盲人。
总: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的人。
据资料统计,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们了解吗?咱们今天就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走进残疾人(板书:走近)师:一提到残疾人,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师: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同情残疾人,是呀,当我们仰头欣赏蓝天白云的时候,他们的眼前是一片黑暗;当我们聆听美妙动听的音乐时,他们的耳旁却一片空白;当我们在操场上快乐奔跑的时候,他们却在一旁默默地观望。
身体健全的我们从未有过这种感受。
咱们现在就来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活动二:尝一尝,试一试,体验残疾人生活师:请大家能以一颗真诚,认真的心来体验1 首先老师请两个学生上讲台,老师强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是如何回到座位的。
(蒙两位学生的眼睛),让他们找回到自己的座位。
(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 再找两位同学,请他们单腿独跳,从讲台上跳下去,绕教室一周,再跳回讲台上。
(请这两位同学谈感受),让座位上的同学谈感受。
3 全班同学起立,双手后背,将自己的书整理到书包里。
(谈出自己的感受)师:通过刚才的体验,大家的感受实在太多了,残疾人的生活太___,残疾人的生活方式___。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和权利保障;2. 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消除歧视,增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3. 通过浏览残疾人的图片、视频等材料,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与需要。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与权利保障2. 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3.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视频教学3. 分组讨论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先向学生娓娓道来“有一位残疾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但他的视力、听力和言语都有障碍,他很难在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欣赏,那么作为他们的好朋友,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随后引入班级讨论。
二、重点讲解1. 残疾人的权利保障残疾人权益是国际人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残疾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方面的困难,使得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安全受到众多的限制和困扰。
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确保他们的生存、发展和人格尊严得到保障。
在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1)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2)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提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3)残疾人医疗保障,为残疾人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等方面的支持。
(4)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保障等。
2. 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1)消除歧视,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尊严。
(2)表现友好、传递正能量,关心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需要。
(3)给予残疾人公平的机会和待遇,不要贴上标签,把他们当作普通人看待。
(4)关注残疾人的发展和进步,帮助和鼓励残疾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自尊心。
3.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老师板书当地残疾人企业、文化推广活动等情况,会上分组向同学介绍举办过的残疾人文艺活动经历。
三、活动(1)观看有关残疾人的视频,了解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与残疾人沟通、交流,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 尊重、理解、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4. 与残疾人沟通、交流的技巧5. 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学会与残疾人沟通、交流,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们。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残疾人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实感受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如何关爱、帮助残疾人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关爱、帮助残疾人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残疾人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学生真实感受残疾人的困难和挑战。
5. 实践演练:引导学生进行关爱残疾人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情景模拟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演练中的合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心得体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关爱残疾人主题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看法,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走近残疾人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残疾人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2.了解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心,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
4.探讨如何帮助和支持残疾人,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准备一段视频素材,展示残疾人的生活和困难。
2.观看视频后,进行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二、了解残疾人的基本定义和分类1.讲解残疾人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是指具有长期的身体、智力、精神或感觉功能上的缺陷,与各种环境不协调所限制而导致的不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2.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如肢体残疾、视觉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
三、了解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讲解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如交通、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2.分组讨论:你认为残疾人在社会中还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四、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心,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1.观看一个关于残疾人的纪录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2.分析纪录片中的情节,让学生深入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吗?为什么?3.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探讨如何帮助和支持残疾人,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平等1.分组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和支持残疾人呢?2.设计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设计一份帮助残疾人的活动方案,并向全班展示。
3.集体评估:全班对每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估,选出最具可行性和实施性的方案。
六、总结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同情心和包容心的重要性,以及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
2.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描述他们在本节课中的体验和收获。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和帮助残疾人,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平等。
这是一个关于走近残疾人的教案,通过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可以了解残疾人的基本定义和分类,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心,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并探讨如何帮助和支持残疾人,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平等。
《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第一篇:《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了解残疾人。
1、师:孩子们,音乐给人带来快乐。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猜一猜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怎样的人?(教师随机问)(视频:刘伟弹琴)2、师:他叫刘伟,小时候因为触碰了高压电线,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却用这双脚弹琴弹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像刘伟这样的身体有缺陷的群体,我们把他们称为?(残疾人)你见过什么样的残疾人?(生:)3、学生说,老师板贴:肢残人、聋哑人、盲人、(还有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造成的智力障碍的人)。
他们,有的是一生下来就残疾,也有的因为遭遇灾难后身体变为残疾的。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生活和学习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近残疾人。
(板书小课题:走近残疾人)4、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位残疾人,他们会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聋哑人:交流困难,肢残人:能不能向我们一样想去哪就去哪。
盲人:只能用手去摸盲点)5、那除了这些困难,在别的地方还有什么困难呢?(盲人走路,肢残人下楼梯,)7、师:这些困难对我们正常人来说(随机问:简单,容易),可是却给残疾人带了那么多的不便和困难。
现在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体验残疾人生活(一)模拟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模拟活动一:体验肢体残缺人的生活——单手穿衣服8、师:小明和我们一样原本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可是在一次车祸中,他永远的失去了一只胳膊,现在我们来体验他的生活。
请把你外套脱下来放在桌子上,把你的一只手背到身后,记住,你的手始终不能离开你的后背。
请你想尽各种办法把衣服穿上,并且拉上拉链。
(中间提醒,帮学生)9、师问:请用两只手把衣服穿好,坐好。
预设:1、哎呀,看你都出汗了,你说说你是怎样穿衣服的?(1生)你感觉(困难)2、你还有什么困难。
(2生)3、当你穿不上的时候,你心里什么感受?(随机问2个学生)。
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用一只手还是两只手(随机问)。
我们可以有选择,可是残疾人呢?(没有)可是为了了生活,残疾人怎么办?(学习)师:我们单手穿衣就觉得这么困难,可是残疾人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走近残疾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内容1. 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2.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3. 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方法4. 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5. 关爱残疾人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学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提高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并将关爱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残疾人的定义、分类和心理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
4. 情景模拟法:模拟与残疾人沟通的场景,提高学生沟通技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3. 提前通知学生,让他们搜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以便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残疾人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残疾人话题的兴趣。
2. 讲解残疾人分类和心理特点:通过课件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残疾人的分类和心理特点。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换位思考,感受残疾人的需求和困境。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并提出具体措施。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与残疾人沟通的场景,提高学生沟通技巧。
6. 分享与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总结如何在生活中关爱残疾人。
七、课堂练习1. 完成一份关于残疾人权益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现状。
2. 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关爱残疾人的方法和技巧。
八、课后作业1. 搜集有关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走进残疾人》教学案例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鲁山路小学刘希华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通过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有关残疾人的事例,并让他们去亲身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及通过典型的中外残疾人事例,说明常人能做到的或做不到的,残疾人也能做到。
他们身上体现的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课主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
全课以“体验──理解──帮助”残疾人为主线,以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为目的。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孩子中突出存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设计思路: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去了解、理解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人去关爱他们。
所以,我在把握本课题“走近残疾人”题意时,重点抓住“走近”二字,课程目标锁定在:“体验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三个环节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身边各种各样的残疾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常人不同。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与艰难,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1)用自己的行动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2)学习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而加油。
教学重点: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明白帮助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为梦想而加油。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前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及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事迹。
2)每位学生准备一条红领巾。
2、教师准备:1)课前多措并举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事迹。
2)指导学生课前调查,了解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3)制作多媒体课件4)准备红领巾、围巾、秒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著名的乐曲——课件展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创设情境,认识残疾人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扣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乐曲的创作者是谁呢?——你了解贝多芬吗?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尊称为“乐圣”。
但是他创作这首曲子时已经是一位完全耳聋的残疾人,生活还有许多贝多芬这样的残疾人。
瞧!▼——【设计意图:了解《命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耳聋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为新课活动做好铺垫。
】2、残疾人图片——同学们想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吗?这一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板书“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设计意图: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课前利用音乐渲染情境,课堂开始利用图片引出情境,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残疾人与众不同,需要我们的关注,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交流课前调查,了解残疾人1、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先请同学们快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推选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好!开始!2、生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表情,老师就知道大家已经准备好了。
哪些同学被推荐向大家介绍——课堂预设——1)我们小组推选我向大家汇报,我们小区的张叔叔眼睛看不见,单独出门时,他常常用一根竹竿探路。
——他是一位盲人。
2)下面有我向大家汇报,我邻居李小军的姑姑家的哥哥没有了双腿,不能向我们一样跳绳、踢毽子、做游戏,走路只能靠轮椅。
——他是一位肢体残疾的人。
3)我们组有我向大家汇报,上周六,我到万盛隆超市买东西,遇到一位爷爷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比划,他越比划,我们越不懂他的意思,最后幸亏一位阿姨帮忙翻译,才知道他要给孙女买书包。
——你观察的真仔细,看来这位爷爷是个聋哑人。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学生课前调查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随机进行课前调查的交流与反馈,这不仅检测了课前学生调查探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发挥课前课前调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
】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你想体验一下吗?【设计意图:从一组惊人的数字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之庞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活动引领,体验残疾人一)体验盲人找东西1、让我们走近盲人的世界,谁来当盲人,(给同学蒙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也看不到,眼前一片漆黑。
来先适应一下,转动方向)2、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帮忙,一位同学悄悄地把这盒粉笔放到某位同学的课桌上,另一位同学做盲人的保镖,但不能出声。
3、好了,现在请你(“盲人”)把那盒粉笔给老师找回来。
其他同学不要出声,认真观察他是怎样找粉笔的?时间1分钟。
4、作为他的保镖你最想说什么?{我担心他会磕到,真想把粉笔递到他的手上。
}5、作为盲人,你有什么切身感受?{我眼前黑洞洞的,心里很害怕,很紧张,不敢迈步,害怕一下子摔倒。
}7、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想象一起感受——盲人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看不到红的花绿的草,看不到四季的芬芳,看不到灿烂的阳光,看不到闪烁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看不到漂亮的新衣裳,看不到爸爸妈妈亲人同学朋友的笑脸……如果让你继续体验,做1年的盲人,你要不要?那就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请睁开眼睛,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体验,你有什么感受?课堂预设——1)眼睛看不见太难受!太痛苦了。
我才不要做盲人。
2)我感到我太幸福了,因为我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8、可是,盲人就是这样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那么一个失去双手的人又会怎样呢?【设计意图:设计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
】二)体验失去双手,系红领巾1、请同学们快速把红领巾接下来,平放在桌子上。
——同学们的速度真快,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就把红领巾接下来啦。
2、如果你是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呢?你能很快的把红领巾系好吗?3、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双手攥起,手指不动,请你想办法把红领巾系好。
时间限定1分钟。
好!开始!学生活动:学生纷纷系红领巾……有些同学能把红领巾挂到脖子上,但都不能把红领巾系好。
4、(师边用秒表计时,边走到学生身边)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系红领巾的?(2名)1)我用两个拳头夹起红领巾,努力往脖子上挂,刚挂上,时间就到了。
2)我好不容易把红领巾搭到肩上,不小心又掉下来。
3)我都请嘴和牙齿来帮忙了还是没有系好。
7、(时间到)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课堂预设——1)感觉挺简单的,可是做起来太难了。
2)心里非常着急,越着急,越系不好。
3)感到自己真没用,连红领巾都系不好,真想把手松开来系红领巾。
三)体验失去双臂系红领巾1、失去了双手系红领巾的确很难,如果失去了双臂呢?你还能快速把红领巾记系好吗?来,你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双手背到身后一动也不动。
请你想办法把红领巾系好。
时间1分钟。
2、来,说一说,你的做法。
1)我想请嘴和牙齿帮忙,把红领巾挂到脖子上,可是怎么也做不到。
2)我和同桌合作,我用牙咬住红领巾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也这样把红领巾放到我的脖子上,可是就是没办法把红领巾系住。
——你真聪明,能够想到合作互助。
3、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失去手臂系红领巾更加难上加难。
4、看来身体残疾的程度越高,行动就越艰难。
才仅仅几分钟的体验活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行动的不便与艰难,而残疾人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为适应现实生活,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因此生活中,他们最需要什么?生齐答:需要帮助【设计意图:双手系红领巾动作之快之简单与失去双手系红领巾的慢与艰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残疾人活动的艰难。
学生在设身处地的体验过程中形成了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达到了通过道德认知引发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实践的目的。
】四、合作交流,理解、尊重残疾人1、现实生活中,也许会遇到下列一些情况——图中,孩子们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残疾人或残疾人的家人,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一下,请小组长主持好,并推选代表向大家汇报。
好,开始!2、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
好,你们小组课堂预设——生1:我们小组推选我和xx向大家汇报,第一幅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嘲笑这个盲人,说他是瞎子。
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用石头打一位智障的残疾人。
第三幅图中的小朋友正在一位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走路的样子。
生2:刚才我们已经体验到了残疾人的难处,如果我是图中的残疾人,我会很伤心,很痛苦,难过。
如果我是残疾人的家人,我会很心疼。
那些小组的同学还有补充?生3:如果我是图中的残疾人,我会更加自卑,更加绝望,我会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
——是呀,小朋友无意间做法,对残疾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3、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需要我们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理解、尊重、关爱”!【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图上所示的情形,但存在着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漠不关心的情况,通过换位思考,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端正学生对残疾人的正确态度。
】五、回扣生活,关爱残疾人1、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课堂预设——1)见到残疾人朋友我会尊重他们,有礼貌的跟他们打招呼。
2)我会和残疾人朋友玩耍,不让他们感到寂寞,感到自卑。
3)我会给残疾人朋友讲故事、讲笑话,鼓励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4)在公交车上遇到残疾人,我会给他让座,在马路上遇到残疾人,我会扶他走路,帮他推轮椅。
2、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好孩子,好就让我们伸出爱的手,送给他们一缕阳光,一丝温暖,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开心!快乐!【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化为实际言行去帮助残疾人。
】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学习残疾人的精神。
1、盲人歌星——杨光的一曲《你是我的眼》唱出了所有残疾人的心声。
——请听(鼓励学生随着学唱)【设计意图:歌曲《你是我的眼》结课,激发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激励孩子们伸出爱的手,帮助、关爱身边的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