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pdf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44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过关练习班级姓名学号《咸阳城东楼》一、基础知识1.《咸阳城东楼》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_(体裁)诗。
2.默写(1)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5)许浑《咸阳城东楼》中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许浑《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汉宫苑的荒芜,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咸阳①城东楼许浑②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③,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④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④当年:一作“前朝”。
1.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增进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感受词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词中情感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解读。
四、教学资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及教师用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作风格分析等内容。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简述词人辛弃疾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作为抗金将领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引发学生兴趣。
•情感共鸣: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欲说还休”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复杂性,为学习词作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2.精读理解:•分段讲解词作,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含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等。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咸阳城东楼》并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咸阳城东楼》中描绘的历史沧桑与自然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诗人许浑的生平及作品背景,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经典名句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色的感慨之情。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感与哲思,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对诗歌的解读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咸阳城东楼》原文、注释、背景介绍、配乐朗诵等)•许浑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资料•相关古诗词鉴赏文章或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
•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段与咸阳城或唐代历史相关的简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出《咸阳城东楼》这首诗。
•设疑激趣:“在历史的长河中,咸阳城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许浑的脚步,登上咸阳城东楼,一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
”2.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字词疏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扫清阅读障碍。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蒹葭”、“杨柳”、“夕阳”等)与人文意象(如“秦苑”、“汉宫”等),分析它们各自承载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积累:(一)《咸阳城东楼》1.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2.写作背景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3.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诗人登上高楼,为何愁绪满怀?这“愁”里包含了哪些情思?示例一:首联写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登上高楼,看到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思乡的愁绪漫上心头。
“愁”字里首先有思乡情。
示例二:颔联描写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看似写自然中的风雨,其实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愁。
示例三:颈联描绘“鸟下绿芜”和“蝉鸣黄叶”,给人一种萧条、冷落、凄凉之感。
诗人目睹这残败之景,不禁感慨横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让诗人产生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
示例四:尾联“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索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所以,诗人的“愁”里也有痛惜和无奈之意。
(二)《无题》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2.写作背景这首《无题》诗,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令狐绹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因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岛),诗人作诗向他表示敬慕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