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实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必须
以实现经济发展为工作中心,重视实际经济建设,把解决经济问题作为指导思想,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基本任务,强调改造的经济效益。
2、以改革为改造的重要手段:以改革为改造的主要手段,实施
以改革和创新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探索新的改造途径和模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等方面构建技术革命体系。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切可能有益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行为,但要回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特性。
4、重视传统优势的延续和创新:坚持依靠自己,重视传统优势
的延续和创新,在综合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强技术创新,探索有效的社会主义改造路径。
5、强调社会公平和生态复元:实施社会主义改造,重视发展生
态文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社会公平和生态复元,解决发展过程中社会的不平等性和污染严重性问题,保护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使发展更加公正合理。
- 1 -。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中国有几千年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 农民对土地、耕畜有深厚的私有观念、个体自主经营的习惯根深蒂固。
农民是否同意走合作化道路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条件问题。
第一, 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具有必然性。
二, 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三,毛泽东制定了合作化运动中正确的阶级路线。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中共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
第一, 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长期是党的同盟者, 革命胜利后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 又有遵守宪法, 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1. 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详细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转型。
2.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础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初级阶段,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中国问题主要是民族独立、民主和人民生活改善。
3. 运动的推进与胜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国人民展现了持久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这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工农群众的觉醒,也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论教育与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们提出的“文艺为民”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确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一选择代表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6.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城市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7.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
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国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8. 总结回顾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转型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来看,这一转变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时期。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手段途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象目标:私有制一公有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评价:○1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萌芽阶段)○4社会主义的因素(公有制)已经居于领导地位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中国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1工人阶级(国营)○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3民族资产阶级(私人)5、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6、(多)1952.12标志着:○1土地改革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3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7、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的原因:○1国民经济得以恢复○2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最大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3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9、(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0、(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遵循○1自愿互利○2典型示范○3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1、(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坚持○1积极领导○2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2、(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3、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4、(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平赎买其性质: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15、(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1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3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坏)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好)1919~1949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1革命性◇2动摇性○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3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国营经济,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销售○5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17、(多)国家资本主义的评价:○1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2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经济联系若,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3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5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8、(多)形式:(四马分肥)◇1委托加工◇2计划订购◇3统购包销◇4经销代销○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四马分肥)◇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0、(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井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1、1956.1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1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为当代中国ー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6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949.10的伟大飞跃:专制一民主。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背诵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上,主要包括对工商业、农业、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造。
首先,在工商业方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包括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公私合营、国有化等方式,逐步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过程中,充分尊重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私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建立。
其次,在农业方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包括对农村私有土地的改造,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方式,逐步完成对农村私有土地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建立。
此外,在金融领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包括对私人资本主义金融机构的改造,通过国有化、合作化等方式,逐步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金融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金融领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建立。
最后,在文化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包括对私人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机构的改造,通过国有化、合作化等方式,逐步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精神,保障文化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建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私有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建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
第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我国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以剥剂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行。
“一五”计划的联益的同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也在顺利转变的重大步骤,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定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不仅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嘱目的成就,加强和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即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第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反对铺张浪费。
1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作用和不足。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
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
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实际上,这个历史进程与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
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是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
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