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货币错配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407.93 KB
- 文档页数:8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摘要】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文章主要探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施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独立性,可行性,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实施新型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新西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使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基本达到预期的物价水平,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抵制通货膨胀,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那么既然在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运行的这么好,我国能否也采用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呢?1、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所面临的问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明确物价稳定是首要目标,定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提前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目标,并且在公众的监督下应用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
这种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但是,从各国的实践中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面临着很多难题,目前我国实施通货膨胀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1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率的精准的预测的困难。
首先,我国市场化改革进行时间不长,导致数据样本量不够大,这就会使分析、研究不会很准确,给预测通货膨胀率带来很大难度;第二,通货膨胀率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难免预测会有一些偏差,因此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率的精准预测是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起来的一大问题。
1.2中央银行独立性制度的困难。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我国在中央银行独立性制度的实施也有困难。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唯一性是密不可分的,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我国必须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不可能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唯一,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大的问题。
浅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当前中国的可行性---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角度[摘要]本文通过解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客观地阐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并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
鉴于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该政策的实施条件,所以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决策过于激进,但是逐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不失为一种理智之举。
[关键字]通货膨胀目标制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相机抉择可行性绪论1998年我国放弃信贷规模控制,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以来,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稳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自身可控性及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同时,我国物价指数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鉴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出现的问题,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取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克服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而且它还能增强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责任性,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也表明,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框架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优势明显。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转轨国家,货币政策也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及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同时,我国物价指数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显现,使得我国建立新的货币政策制度框架的需要迫在眉睫。
如何根据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借鉴外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实施的经验,选择中国最优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促使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有效是宏观经济能否稳定的前提。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滞胀”现象,越来越多的的学者批评中央银行在多重目标间的相机抉择具有通货膨胀倾向,同时,伴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一些国家的货币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货币供给量不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被提出。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弊端。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通货膨胀,它不仅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本文从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出发,阐述了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其可能的影响,并建议政府相应的处理措施来缓解通胀的压力。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度扩张的货币供应随着金融发展的加快,法定货币供应迅速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与价格上涨带来了货币膨胀压力。
2. 产品供求失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利率政策的不当,大量企业进行就近投资,资源不均衡,造成投资过度,产品供求失衡,物价上涨,使通货膨胀加剧。
3.府政策的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1.响消费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消费者不愿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同样的物品,支出减少,消费水平下降。
2.响投资当物价不断上涨时,投资者将选择投资国债或其他安全收益率较高的投资项目,抑制了市场对投资的热情。
3.响国民收入随着物价上涨,国民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到最大影响,由此引发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三、政策建议1.强财政政策的管理应该加强财政政策的管理,控制支出,提高收入,确保赤字率稳定,控制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加剧。
2.强货币政策的管理应加强货币政策管理,通过调节利率来控制市场,提高存款利率以促使企业把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通过调节贷款利率来控制货币的流通量,合理控制货币的流通规模。
3.善贸易、投资政策应加强对投资和贸易方向的管理,定期进行存款、贷款利率的调整,加强资源的分配,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影响,促进合理的投资和贸易。
4.适度实行补贴政策为了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应实行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对某些物价上涨比较严重的产品,实施价格补贴,维护国民消费权益,调节物价上涨的速度,使物价变化适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胥小彤;杨玉梅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
【年(卷),期】2006(020)006
【摘要】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建议政府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出发,客观地阐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及其适用条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暂时尚缺乏可行性.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胥小彤;杨玉梅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
【相关文献】
1.浅议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J], 蓝雅卿
2.浅议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J], 蓝雅卿
3.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基于名义锚视角 [J], 赵健
4.浅议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J], 蓝雅卿
5.浅议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J], 蓝雅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41 ·经济瞭望与纵览区域治理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受到了严峻挑战。
多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重大调整,于货币政策上,体现的是新的货币政策机制—通货膨胀目标值(Inflation Targeting)得到推行。
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最初由新西兰储备银行在1989年提出,指的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并公开发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在该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货币政策具体操作的机制安排。
当前采用该机制的发达国家包括加拿大、西班牙、瑞典、瑞士、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挪威等的中央银行与欧洲央行,新兴工业化或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智利、秘鲁、韩国、墨西哥、南非、菲律宾、泰国等也相继采用该制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当今各国的运用,引发了全球学术界与货币当局的密切关注。
我国学者也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建议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下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选取方向是否可行?本文拟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操作流程及优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当局明确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明确在未来某个时期或几个时期间保持稳定的、低的通货膨胀率,宣布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最终目标是实现通胀目标,且对外发布未来一段目标时期要达成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区间值,而且借助一定方法预测取得目标通货膨胀率预测值,根据区间值与预测值差距操作,最终实现目标期的目标通货膨胀率。
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相比货币数量目标制,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更关注中长期的目标,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更强;其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更高,通过和民众的广泛沟通,有利于将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三,提高了央行的可信度,虽然中央银行没有直接把决策者的任免和通胀目标实现挂钩,但不作为成本相对更大。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
虽然目前中国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这并不等于央行不应重视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并不等于不应重视公众形成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事实上,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缓解当前价格上涨或通胀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浪潮的兴起,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在货币供应量逐步失去作为中介目标的意义和以稳定汇率作为中介目标遭到失败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替代目标,于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应运而生。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倡导者通常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货膨胀预期,为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对实现价格稳定的承诺,并且明确宣布数量化的目标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市场参与者中树立起货币政策“可信”的形象,从而可以改变、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低通货膨胀的目标。
自1989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该制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
目前已经有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等工业国家和以色列、捷克、波兰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与以往任何一种货币政策范式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对诸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中间变量”规定确定的数值,而是将视野直接指向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作者:杨懋张海军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12期【摘要】本文在阐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及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我国暂不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近代,随着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不断改变,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积极开展新的货币政策探索和实践。
在货币政策多元化背景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开始受到关注。
而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都高度关注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英国等都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
在我国,相关学者虽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但是否实行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含义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明确定义,直到今天学术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部分学者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认为国家中央银行对外正式公布一个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或区间,同时明确承认货币政策长期主要目标是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这种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本文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可理解为,国家中央银行需明确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并向外界公布未来一段时间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同时也需预测得到目标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值,再根据该预测值和目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调整和操作货币政策,最终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尽可能的接近。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当局与中央银行可实现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沟通机制在中央银行、政府、公众之间应该是开放的、透明的,从而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制度可直接缓和社会的经济波动,有助于稳定当前社会经济。
3.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缺点在某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中,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经济严重衰退并不是偶然现象。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适用性研究作者:吉仁泰来源:《商情》2013年第09期【关键词】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西方发达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及抵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货膨胀目标的适用性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与实施前提,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及前景。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独立性;可行性分析一、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许多工业化国家开始采用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
西方发达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及抵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在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前瞻性研讨中,通货膨胀目标制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正面临困境。
夏斌、廖强以及其他学者都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再适宜作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以及先后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经验,很多学者认为我国也应该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如Mishkin、周骏、徐涛等。
我国在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物价上涨是政府需要调控的重点。
既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其他国家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能否也采用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框架呢?当前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今后是否会引领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方向?这成为了国内金融界所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货币政策目标包含不同的层次: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在我国,对货币政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介目标上。
我国从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分析【摘要】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以通货膨胀为中介目标可以克服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增强货币当局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意义和实施条件,并就在我国的实施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建议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将预测的通货膨胀作为调整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而有效监督和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货币当局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的目标,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然后根据预测值与制定的目标值的差异制定货币调整政策,使未来通货膨胀率稳定在预设水平:如果预测的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区域下限,则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区域上限,就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处于目标区域,就保持目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调整标准,其特点是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同时会公布未来某一时间区间的目标通货膨胀率。
二、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意义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标准,既要能够为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方向,反映政策信息,还要明确表现政策制定当局的立场,起到稳定公众预期的作用。
以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以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要求。
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制度建设来确保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具有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优点。
我国如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一者可以透明化货币政策,增强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感;二者能够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三者可以减轻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确定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盯住通货膨胀率,可以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好地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趋势。
三、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通货膨胀目标能够提高货币政策设计和执行的效果,这时许多经济学家的共识。
但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根本的假设条件是该国应该具有较低、稳定的通胀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摘要:首先,文章阐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与具体操作流程,指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然后,分析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适用性的考量;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目前仍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该法目前尚不适合我国国情,但通货膨胀目标制仍然有其吸引力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体制前提,经济前提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与南非、墨西哥等进展中国家陆续放弃了原先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既有连续性、稳固性又有一定灵活性、应变性的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即事先确定一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者者目标区间值,明确给出物价上涨区间的上限与下限,如新西兰的0-3%,英国的1%-4%,加拿大的1%-3%。
即使没有明确给出下限的,如欧洲中央银行的通胀率目标2%之内,西班牙的小于3%,也隐含着0-2%,0-3%的意思。
这种货币政策安排就是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使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甚至有经济学家大胆预言“通货膨胀目标制必将成为许多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中心”。
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发达国家的成功运用获得了许多经验研究的支持(Bernanke,Laubch、MishkinandPosen,1999;CroceandKhan,2000),但是关于我国而言,由于缺乏实际部门价格数据的历史资料,缺乏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手段,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又往往太弱,建立并维持通货膨胀目标制尚存在较多障碍(Masson,SavastanoandSharma,1997)。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政策框架关于我国,其习惯性仍存在许多疑问。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意义纵观我国历年来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目标,其效果确实不容乐观。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当时很大程度上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奉行的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论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启示债权型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我国货币错配属于净外币资产性质,即债权型货币错配。
本文认为,这种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发生作用的:一是为冲销高额的外汇占款,抑制本币的急剧升值,央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二是由于巨额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存在,使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③的条件,故阻碍了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进行有效地实时监测、控制与管理。
首先,我们对第一种影响途径进行分析。
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3991.52亿美元。
如此高的外汇储备是结售汇制度下,④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多年“双顺差”局面的结果,而“双顺差”又使货币错配问题凸现。
这种货币错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
此外,由于担心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将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沉重打击,进而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恶化本已严竣的就业问题,央行被迫入市干预,用人民币购买外汇,于是我国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逐年增加,并已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
1997年以来,基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一直保持40%以上,而2005年达到90%左右,2009年末我国外汇占款的绝对额已达到了28279.37亿美元。
在没有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或者对冲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货币和M2增加过快,引起流动性过剩,再加上货币升值吸引了外资的进一步流入,一起推动了资产价格和CPI的上升,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造成经济过热。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连年攀升,货币错配程度不断加剧,外汇占款也在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参照国际通行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M0,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即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
论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启示债权型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我国货币错配属于净外币资产性质,即债权型货币错配。
本文认为,这种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发生作用的:一是为冲销高额的外汇占款,抑制本币的急剧升值,央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二是由于巨额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存在,使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③的条件,故阻碍了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进行有效地实时监测、控制与管理。
首先,我们对第一种影响途径进行分析。
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3991.52亿美元。
如此高的外汇储备是结售汇制度下,④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多年“双顺差”局面的结果,而“双顺差”又使货币错配问题凸现。
这种货币错配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
此外,由于担心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将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沉重打击,进而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恶化本已严竣的就业问题,央行被迫入市干预,用人民币购买外汇,于是我国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逐年增加,并已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
1997年以来,基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一直保持40%以上,而2005年达到90%左右,2009年末我国外汇占款的绝对额已达到了28279.37亿美元。
在没有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或者对冲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货币和M2增加过快,引起流动性过剩,再加上货币升值吸引了外资的进一步流入,一起推动了资产价格和CPI的上升,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造成经济过热。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连年攀升,货币错配程度不断加剧,外汇占款也在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参照国际通行原则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M0,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即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