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构建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的探讨[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壮大、发展,而大部分新建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由培训学校、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管理基本上沿袭原有学校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管理理念的滞后,从而在管理模式上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从管理式转变为服务式的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者、教师、学生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55-01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现阶段高职教育以专科为主,随着职业和技术的发展,也应有高级阶段的本科、研究生层次。
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利害分析很多高职院校往往还习惯的将学生作为教师的管理对象;教师是系、部的管理对象;系、部又是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象;而系、部、职能部门是院领导的管理对象。
这种管理理念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沿用多年,管理层次由上而下逐级管理,呈现为金字塔状。
这种管理模式看似合理有效,它强调的是管理者的作用,通过强化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精神刺激、奖惩制度等)来达到管理者的管理目的。
显而易见处于金字塔顶端是院校领导,他们的管理才能、思想意志几乎就决定了整个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样在这种管理理念下形成了职能部门管理系、部;系、部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同时相应管理制度大多赋予了各级管理者相应的权利。
而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就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管理者一旦缺乏服务意识,个人的决策和判断失误就会给整个学院(校)、教师和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心里伤害。
同样作为金字塔中上层的管理者要想了解基层的情况会受到诸多限制,如管理者个人的好恶、反映渠道不健全或阻塞等,而作为感受最深的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和最能受益的学生的情况、意见、想法就不能及时反映到管理层;作为被管理者除了遵守已有的规章制度以外,几乎没有可以张扬个性的空间。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探讨【摘要】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中观念落后,职业化程度相对偏低,社会认识偏见,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概念,而是作为一种资源构成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因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身心,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内涵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领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
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即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科技的技术知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和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1]随着社会劳动的分化,现代人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变成社会人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2、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健康状态等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和规划,承担对人力资源的招、用、留、激励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任务,组织人力资源,努力对人力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和最好的激励,并做好组织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储备和开发。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①谢东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类,是文科专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科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为应对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强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19年,教育部连同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为配合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国家加大在高等职业教育财政上的投入,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对各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教学已经不再是理工科的专属,文科专业同样需要实训教学来适应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探究(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软实力部分。
实验员是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是实训基地的一线管理维护人员,同时也是实训基地主要的建设规划人员,需要储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由于高职扩招,为满足学生人数增长对实训教学场地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实训室管理人员,而由于各实验室功能不一,对实验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有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对实验员的管理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验员普遍学历不高,实验员的学历一般是本科,与各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师资人才力量有较大差距,因为实验员除了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与企业沟通软件环境等,这些都需要实验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
第二,实验员年龄段较为集中,师资培养年龄断层。
有调查发现,31~40岁之间年龄段的实验员人数占被调查的50%,显然是不满足师资力量老中青人才储备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
“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而高层次人才正是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关键。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助推专业群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双高计划”建设择优遴选了贴近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特色学校及专业,有利于将数量规模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而教师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首要要素,是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行动者,其专业水平和行动能力直接影响着“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推动“双高计划”建设行稳致远,除了需要依靠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具备数量充足的依托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高层次人才在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具有丰富行业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能够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提速器”。
(二)引领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院校配备相应水平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教师数量的整体达标,但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__年开始,国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虽然各校采取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方式组建了教学创新团队,但一般都处于自身摸索的状态,缺乏高水平的引领。
综合素质强、富有创新意识以及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可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科学制定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出符合双重标准的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摘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需正面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因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应更重视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中应包含着大量的实训、实验与实习成分,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实现新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过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产业为导向,加强学科的建设,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
认真研究和构建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技能养成中的作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与验证,同时也使实践获得理论的支撑,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综合实践能力养成的目标体系,最终通过各实践环节的反复练习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达到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顶岗实习等,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总结与合作企业合作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的论证,为学生提供更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学习成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需着力加以改进的方面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现新突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及时吸纳和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摘要:产业学院作为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融合的新形式,极大的推进了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产业学院应运而生。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等指导思想。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的独特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意义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主体的教育平台,是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不管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还是运行机制的角度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社会聚焦❘□王方玉洪丽娇在提出产教融合的政策之后,高职院校开始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专业标准、课程特色,科学地设定实训活动、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激发高职生的职业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教育的同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一)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经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技能实训机会,强化高职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实训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整合企业人才培养、校园专业教育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
(二)能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该模式可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展现出企业的主体教育优势,构建理论教育、生产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融合生产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企业平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以教育者的角色来面对学生,还需要以管理人员的角色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配合企业,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企业经营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活动,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了人才竞争,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顺利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企共赢机制、指导制度有待优化与完善,在权责利界定方面不够清晰、全面,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滞后性,运行机制有待健全,无法构建稳定、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其次,校企双方均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构建多方共赢合作机制的意识,无法实现价值链、利益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充分的情况。
最后,很多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显然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无法提升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作者: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11期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项目编号:2022XXM3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欣(1984—),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会计学、学生思政教育。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与质量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1355”實践育人模式,探索了一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新路径。
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机制,系统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探索了如何在高职教育领域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响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同时为类似高职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50-04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论高职院校构建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探讨
孙爱芹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摘要】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其管理的核心内容。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保障和支撑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入手,进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构建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对其科学管理,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以到达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确立吸引、培植、整合、开发、激励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建立高效、灵活、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而为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1.有利于缓解高职教师短缺的压力。
随着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高职教师严重短缺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和人才结构上的缺失: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频率过快,致使传统专业的教师过剩,而新兴专业的教师相对紧缺;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在原有的师资力量中具备高学历的教师明显配备
不足,从而导致人才学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效改善这一办学现状,为学校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2.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资金利用率。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较之本科院校相比明显不足,若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仅在改变人力资源现状上会耗费过多资金,而且受“重引进轻培养”的守旧观念影响,致使学校会不断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极有可能造成资金浪费和人才闲置。
所以,高职院校应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经营和利用,实现最大化的人力资源增值,降低院校办学成本。
3.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和行为方式对学校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和办学实力的重要工作。
高职院校只有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无限潜力,才能更好地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基点、以共同愿景为核心、以人本管理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激励理论为依据,以全新的视角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欠缺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将过多精力集中于内部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设备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与院校教育发展目标相适
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致使学校仅仅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
其二,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单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稀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历结构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其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机制不科学,存在盲目引进人才、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轻师德等问题;其次,学校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植力度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规划,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再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缺失。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约束机制、奖惩机制、考核机制,致使教师削弱了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高职院校构建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策略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为适应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院校应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明确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利用,从而促进人才与学校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做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经营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管理目标,对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教研人员队伍以及后期保障人员队伍进行全方位建设。
高职院校应始终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运用多种方式调动人才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全体教职员工与学校的共同成长。
2.建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与办学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机制。
高职院校应采取减少冗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根据教学任务、管理需要、办学特色、教育规律、岗位任职要求以及人才优势等事项编制和设定岗位,并运用民主、公平的招聘策略,促使人才与其工作岗位相匹配;其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应立于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植策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
院校还应将“双师”素质要求作为教师职称评聘、骨干评选、培训深造、年度评优等方面的重要硬性指标;再次,构建有效、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使人才保证自身在最佳工作状态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应建立以业绩为导向、以能力为评定标准的新型薪酬制度,运用长期保障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做到人才管理的公平、公正,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不断创新创造。
3.优化配置、整合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
首先,整合现有师资资源。
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运用竞争择优、考核评价、分配激励等措施,激发校内人才产生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继
续深造的机会,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还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整合社会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社会上的师资资源,根据办学需求聘任兼职教师,不断完善学校师资结构,改善外聘教师的待遇,重视师德教育,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四、结语总而言之,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院校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结合自身教育特色,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以人力资源的高效运行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玲英.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刘洪.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彭红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11).
王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赵彭.于琼.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8).303高校管理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