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薄弱学校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82・表学占管理2019年7月1日E-mail:jxyglcn@ 美国农村中小学校合并的经验及对我国“撤点并校”的启示徐建华高婷婷(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调整弱势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高效发展,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美国州政府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学校合并运动”,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系统分析美国农村中小学校合并的发展历程、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撤点并校”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国撤点并校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逐渐扩大。
为实现教育公平和获得优质教育,美国州政府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学校合并运动”,其获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撤点并校”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学校合并运动”的发展历程美国农村中小学“学校合并运动”是一项历时悠久、影响广泛的教育改革运动,其发展历程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初步探索阶段(1869-1944年)。
1897年美国颁布了《农村学校十二人委员会报告》,并提出了学校合并的具体措施,以这份报告的实行为标志,各州农村中小学的合并正式启动。
城市的工业化推进了合并的产生与发展,人们认为大规模的合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汽车的发明与道路的修筑也提供了合并学校的可能性。
第二,高潮阶段(1944-1966年)。
194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会议”倡导振兴农村中小学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合并运动。
1950年小规模学校将近6万所,1970年下降到0.2万所。
此时,美国各州农村中小学深受社会各界的影响,学校合并的步伐加快,达到了合并最为激烈的时期。
第三,停滞阶段(1966-1983年)。
虽然州政府解决了小规模学校的许多问题,但也发现合并后的学校由于规模过大在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学校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小规模学校也有其合理之处。
失败的八十年代美国学校改革运动失败的八十年代美国学校改革运动美国学校改革于1983年4月开始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大张旗鼓地进行。
当时受美国教育部长贝尔指派的民间团体——实现最优良教育问题全国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的报告,严厉批评了美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在这份报告的推动下,发动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学校改革运动,全国50个州和几乎每个地方的学区都参加了这个运动。
教师的薪水得到了提高,实施了对教师颁发合格证书的新制度。
课程设置着重加强核心学科并严格执行要求学生和教师同样遵守的新的考试大纲。
委员会还制定了建立国家评估制度的框架,它不仅首先要求地方学区和各州在比较学生成绩时,在本国学生之间比较,而且还要同别的国家的学生比较。
但是,教育报刊对前5年如火如荼的改革运动进行了反思后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80年代的学校改革运动并无重大成就。
诚然,就按照标准化进行的考试得到的分数来说是有成果的,但这些成果大部分表现在较低年级和次地的技能方面。
80年代末的美国学生的成绩与80年代开始时美国学生的成绩相比毫无进步。
可以说,80年代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的改革运动完全没有达到实际目标。
对这一惊人的事实的认识引起了教育界和政界领袖们的深刻思考。
首先,美国人开始理解,使16万个高度分散的学区取得成就对国家的利害关系极大。
布什总统就职时表示要成为一名“教育总统”,他一直努力让人们注意这个对国家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其次,关于采取何种措施把美国公立学校的质量提高到世界级水平的战略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界、企业家和其他各界的领补们开始认识到,80年代席卷美国50个州的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采取新的观点,只是对以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增加份量和多花钱、多考试,其他一如既往。
公众对美国教育质量日益关注,根本的原因在于一系列的社会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球的经济气候和在大多数领域里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启示》摘要: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公立学校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主要经历了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择校运动和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等改革运动,联邦政府通过教育立法、发布战略性教育报告和政策文件、制定学术标准等方式参与美国教育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择校运动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摘要: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公立学校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主要经历了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择校运动和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等改革运动。
联邦政府通过教育立法、发布战略性教育报告和政策文件、制定学术标准等方式参与美国教育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择校运动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改革,主要由三次改革运动主导——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equity-based reform)、择校运动(school choice)、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standards-based reform),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学校选择,以及运用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1]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历程,确立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核心主题,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
平等与质量,成为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历史进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改革。
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运动成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国内主要的政策争端在于扩大非洲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和消除贫困。
而教育改革则是民权运动和“反贫困之战”的关键之匙。
一方面,民权运动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民权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被视为向贫困开战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一案的审理中判定,公共教育领域的种族隔离是违宪的。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启示作者:梅少波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摘要: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公立学校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主要经历了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择校运动和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等改革运动。
联邦政府通过教育立法、发布战略性教育报告和政策文件、制定学术标准等方式参与美国教育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择校运动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改革,主要由三次改革运动主导——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equity-based reform)、择校运动(school choice)、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standards-based reform),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学校选择,以及运用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1]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历程,确立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核心主题,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
平等与质量,成为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历史进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公平为基础的教育改革。
以公平为基础的改革运动成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国内主要的政策争端在于扩大非洲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和消除贫困。
而教育改革则是民权运动和“反贫困之战”的关键之匙。
一方面,民权运动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民权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被视为向贫困开战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一案的审理中判定,公共教育领域的种族隔离是违宪的。
这一判决,使受到鼓舞的美国黑人接着又发起了一系列争取更为广泛的民权的运动,并在六十年代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进入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受到触发的其他族裔如墨西哥裔、亚裔、印第安人,以及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纷纷加入到民权运动中来。
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及其启示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美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政府干预、强化科技取向等过程, 为现代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教育改革能给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教育改革; 全球化; 启示一、80 年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1.80 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背景80 年代,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只有进行教育改革, 才能使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罗纳德·里根于1980 年当选美国总统。
1981 年8 月里根总统授权教育部长贝尔, 组成国家教育质量委员会对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状况开展了长达一年半的调研。
基础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界和企业界广泛的重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就在美国逐步开展起来了。
2.80 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70 年代中期, 席卷美国的“恢复基础”运动勃兴起来。
1983 年4月, 国家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急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报告惊呼: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急之中。
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往日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 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赶上。
⋯⋯其他一些国家正在赶上和超过我们的教育成就。
”[1]报告提醒人们: “如果一个不友好的国家试图将现今存在的教育成绩强加于美国, 我们很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战争行为。
然而, ⋯⋯事实上, 我们一直在进行无意识的、单方面的教育裁军。
”[2]同时又提出: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系统, 关注终身学习, “教育改革应集中在创造一个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上。
”[3]继《国家处在危急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后, 又有一系列报告发表。
1989 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公布题为《普及科学2061 计划: 为了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作者:齐彦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年第12期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在这个谁在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时代,我国已经认识到教育改革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付之行动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又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将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概述1.改革的序幕。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美国一直存在危机意识,美国对于危机内容的研究也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推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新举措,以解决基础教育改革问题的出现。
2.改革的预热。
在1989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成功竞选连任之后不久,组织各州长召开了至今未有的“教育”峰会,在2000年,第三次峰会在IBM纽约总部举行,“提高教育质量”被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
3.改革的发展。
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教育基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法案美国创造了四个历史第J:l)历史上第一次对学校进行统一评估;2)第一次对教学质量实行严格的规定;3)第一次将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与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联系起来;4)最先关注全国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对我国考试改革要重视。
在阅读文献中,了解到中学或大学等的入学考试几乎成为制约改革思想的严重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古代顺延到现在就是考试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普通的学生提供一条走向成功的途径,但考试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我们只有将我国考试制度重新审视,引入与新改革理念相符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美国教育改革的失误对中国教育的启示近日,备受关注的北京教育改革纲要正式公布,未来十年北京的教育改革应该怎样进行?幼儿入园难、小升初择校热如何避免?义务教育阶段该如何给孩子减负?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都能在新颁布的纲要里面找到答案。
不难发现,此次教改中关于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增加公办幼儿园比例、流动子女入学问题成为了纲要的亮点。
此外,针对公众关心的学前教育、学生减负、职业教育、等热点问题在纲要中均给予了重点关注,足以体现出此次教改在学生全方位发展、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诉求。
在教改中,还有一个颇受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纲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明确了其各自在学生课业减负中应承担的责任,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提出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建立各级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评价和督导监测制度,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
小学生负担过重,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也曾关注过这一问题。
美国教改主要的诉求是基于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孩子自主思考、创新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从而减轻小学生的负担。
这次教改实行不久后,很快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存在的社会需要——因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当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衡量他们价值的标准,并不像上一代人一样,以目前所具有的能力跟知识作为衡量,而是以他们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但是随着美国教改进一步推行,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例如,美国教改提倡在小学阶段完全不学习语法和自然拼音法,在一些州甚至实行了“whole language”学习方法,即“全语言学习”,只注重听说而忽略文法等知识的学习。
然而在2年之后的调研中专家们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阅读水平较教改之前慢了一年。
这说明,语言学习必须遵循规律,只注重其中一方面是不可行的。
不仅如此,美国教改在数学领域造成的结果,则是使几乎全世界人都知道“美国人的数学不好”。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的基石,因此美国不断进行教育制度的革新与改进。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动因、教育方法的转变以及教育投入的重要性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改革的动因教育改革的动因往往源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美国教育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力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重要的动因是全球化的竞争压力。
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意识到必须调整教育理念和方式,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二、教育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改革推崇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除了传统的书本教学外,美国还采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如互联网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等,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投入的重要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每年都投入大量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与水平。
此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教育经费的充足使得学校能提供更好的师资和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教育投入还可以用于改善教学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标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美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提供专业人才和研究成果为主要目标,其世界排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职业教育则提供了实用的技能和培训,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在美国本土,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借鉴。
一、种类多样的学校制度美国的学校制度非常多样化,涵盖了包括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特殊学区学校等在内的各种类型。
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制度则比较单一,一般只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种类型。
这种多样性带来了一定的竞争性,由此也促进了学校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允许家长和学生进行选择,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
二、注重实践教学美国的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提高技能,并将所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高中生在学习课程时就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既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这一点与中国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强调学生要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教育资源丰富美国的各级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等文化设施,还有世界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中国现在也在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例如推广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等多种方式,用网络科技打造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教育资源网络,以满足学生和公众的需求。
四、教学质量评估和改进美国的教学质量评估非常严格,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绩效绑定。
这种考核方式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此外,美国的教育改革也注重教学质量的改进,一些研究机构会评估教学质量,并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差异的发现和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五、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传统等。
美国的一些优秀学校会在学校文化上下很大功夫,打造出学生关注主动、积极探究、艺术创造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借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经验,以期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评估制度。
美国教育评估制度旨在通过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来提高教育质量。
这一制度使得学校和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责任和压力,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我国,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通过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来激励他们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资源配置。
美国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每一个学生。
他们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捐助,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我国,我们也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此外,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学科教育改革经验。
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教育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师培训经验。
美国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我国,我们也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总之,美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学科教育改革经验和教师培训经验,以期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从“达标”到“成长”理论探索美国在全球许多经济领域处于利润丰厚的上游,这与美国比较成功的人才培养机制关系密切。
美国的学校不仅培养了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一大批科技和商业精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者,这使美国一直在科技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使美国一直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科技专利。
即使在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的局面下,甚至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困难时期,美国也一直坚持对华高科技禁运。
今天,教育问题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成为压在许多中国家庭之上的沉重“大山”。
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关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了改进中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一、小布什的“一个都不能少”在林登·约翰逊总统的推动下,作为“向贫穷宣战”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Education Act of 1965,简称ESEA)》。
其后,修订ESEA 就成为历任总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0年大选期间,候选人小布什的竞选主题是教育改革。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的主席台被布置成一间小学教室。
2001年1月20日,小布什总统宣誓就职。
1月23日,他就推出了被称为“一个都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直译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
200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小布什总统主持修订的新的ESEA 法案,新法案被命名为《2001年一个都不能少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NCLB)》。
法案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以问责、灵活性和选择性填平教育成就水平鸿沟从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An act to close the achievement gap with accountability, flexibility, and choice, so that no child is left behind)”。
【摘要】在世界范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薄弱学校的改革被各国广泛关注。
各国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来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革。
其中美国薄弱学校改革是由政府和民间团体两种力量共同推进的一场改革,在这其中由民间力量发起的跃进学校项目弥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中的不足,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跃进学校;项目薄弱;学校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76-03【作者简介】李敏,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美国政府为主导的薄弱学校改革的举措与问题(一)政府改革薄弱学校的举措“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的优质学校而言的。
具体来说,薄弱学校是在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前提下,学校在管理结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质量、学校文化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的学校。
薄弱学校的改造一直都被视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针对薄弱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佳的问题,美国大部分学校采取改变学校管理结构、更换不合格教师、重置课程等措施对学校进行整改。
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薄弱学校的状况,但由于改革缺乏整体协调性,因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以政府为主导薄弱学校改革中的问题1.改革目标缺乏弹性。
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确立了截止2014学年全美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在州级测试中达到熟练程度的教育总目标。
为配合总目标的实现,联邦政府规定:凡是连续两年内未达到各州“年度进步目标”的学校就被划入薄弱学校的行列,政府将对其进行干预。
这种硬性的规定导致许多州为了避免本州内一些学校被列入薄弱学校,躲避被重组和接管的风险,通常采取降低考试科目的难度,调整年度进步标准的基线,或改变考试管理的方式来应对评估。
这些做法造成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划为薄弱学校。
政府这种缺乏弹性的改革措施使得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引起了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美国薄弱学校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李敏
来源:《江苏教育》2018年第18期
【摘要】在世界范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薄弱学校的改革被各国广泛关注。
各国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来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革。
其中美国薄弱学校改革是由政府和民间团体两种力量共同推进的一场改革,在这其中由民间力量发起的跃进学校项目弥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中的不足,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跃进学校;项目薄弱;学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76-03
【作者简介】李敏,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美国政府为主导的薄弱学校改革的举措与问题
(一)政府改革薄弱学校的举措
“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的优质学校而言的。
具体来说,薄弱学校是在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前提下,学校在管理结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质量、学校文化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的学校。
薄弱学校的改造一直都被视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针对薄弱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佳的问题,美国大部分学校采取改变学校管理结构、更换不合格教师、重置课程等措施对学校进行整改。
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薄弱学校的状况,但由于改革缺乏整体协调性,因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以政府为主导薄弱学校改革中的问题
1.改革目标缺乏弹性。
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确立了截止2014学年全美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在州级测试中达到熟练程度的教育总目标。
为配合总目标的实现,联邦政府规定:凡是连续两年内未达到各州“年度进步目标”的学校就被划入薄弱学校的行列,政府将对其进行干预。
这种硬性的规定导致许多州为了避免本州内一些学校被列入薄弱学校,躲避被重组和接管的风险,通常采取降低考试科目的难度,调整年度进步标准的基线,或改变考试管理的方式来应对评估。
这些做法造成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划为薄弱学校。
政府这种缺乏弹性的改革措施使得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引起了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2.改革措施关注局部。
以政府为指导的薄弱学校改革多集中于对一些局部问题的关注,而非从全局的角度审视薄弱学校问题的根源。
就学校而言,政府对待薄弱学校更多的是聚焦在师资配置、校舍建设、课程设置等问题上,比如校舍条件差,拨款用于改善学校校舍;学生学业水平低就重新聘用教师、重置课程等。
试图通过直接复制优质学校的长处来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而忽略了薄弱学校自身社区环境的优势、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长,以及家长、社区和教职工的支持等因素对学校改进的影响。
就学生而言,在薄弱学校改革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多数学校多采用降低课程的难度、延长课业时间等措施,而对于学业水平差的学生,学校与教师对其弱点的过度关注,往往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产生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积极性下降。
因此,这种重“补短”轻“扬长”的补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与教师越努力,学生成绩越低的恶性循环。
3.改革方式过于激进。
美国以政府为主导的薄弱学校改革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重组模式,接管模式和关闭模式。
师资是薄弱学校改进的核心,在重组模式中,因为缺乏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所以在大规模解聘教师后,造成工会与学区的矛盾,解聘后新教师没有及时补充耽误学校教学进程,新教师经验的匮乏与学生对新教师的适应程度等问题又严重影响了薄弱学校的改革效果。
其次,将薄弱学校交特许公司或特许学校组织进行管理后,这些薄弱学校并没有获得显著改善,且有一部分薄弱学校本身就是特许学校。
另外,将薄弱学校交于私人教育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也存在争议。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私人教育管理组织接管了薄弱学校后,可能会由于追逐短期效益,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
最后,直接关闭薄弱学校,不仅造成学生就近上学不便,跟不上优质学校教学进度,难以适应新环境等问题,还容易使优质学校超负荷运作从而降低优质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二、以民间力量为主的薄弱学校改革:跃进学校项目
(一)跃进学校项目背景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薄弱学校改革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一些以大学研究人员、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和一些教育管理组织为主的民间教育力量开始探寻薄弱学校变革之道。
其中198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亨利·莱文发起了跃进学校项目(Accerlated School Projection)。
该项目通过塑造一种高期待、高要求、高成就的学习环境,设置以学生的优势为基础的挑战性课程,创造学生、父母、教职工和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的管理方式,从而为全体学生提供“跃进”而不是“减慢”的学习机会。
其本质是充分识别出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并将这些优点作为补充和加速学习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回归到主流教育领域。
(二)跃进学校项目模型
跃进学校项目构建了一系列特有的制度理念来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主要可以概括为树立一套以平等、参与、交流与合作、团体意识和专业化为特征的价值观念,确立了学生在教育上的不利处境是环境造成的而非学生自身的原因,社区有义务为这些处境不利的孩子提供社会需要的教育。
(三)跃进学校项目的发展与成效
通过对参与跃进学校项目的薄弱学校的评估显示,这些经跃进学校项目改革后的学校,在学生标准化测验的通过率、家长参与度、学生出勤率、教师的满意度等多项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三、跃进学校项目对我国改革薄弱学校的启示
薄弱学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某一两个特定的因素造成的,而薄弱学校的改进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目前我国而言,尤其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仍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这也影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国政府对此也进行了很多努力,笔者希望美国跃进学校项目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推进薄弱学校改革有所启示。
(一)因地制宜,突出课程的特色化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改革的外部表现,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因为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往往成为学校改革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一些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考虑应试的因素,提倡题海战术,加之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不高、课程资源短缺,这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薄弱学校为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争相模仿一些优质学校的办学模式,生搬硬套。
这种忽略自身特性,盲目跟风的学校改革往往是东施效颦,徒劳无功。
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学校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学校的集体评估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
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点、发展点和学校优势进行,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这种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的学校改革,更容易取得改革成效。
(二)多元主体参与,民主管理
教育改革中行政手段的调控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手段。
政府被赋予了改革的设计者、协调者、监督者等多重身份。
学校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大多是照章办事,甚至部分中小学校长将改革视为“填表”,一项改革政策下达后,大多数学校都采取“申请经费—整改—填表—达标”的方式,只要学校的各项指标已满足国家改革的评估表格上的标准,就表明学校改革完成了,至于改革的实际效果怎么样无从知晓。
如果说学校在改革的过程中扮演执行者的角色,那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似乎与学校改革脱离了,他们并没有参与到学校改革的过程中来。
这
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无形中排斥了其他主体的参与,抑制了其他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美国跃进学校项目中,其强调学习的改革要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学生、教职工、家长和社区的积极性,要求每一个学校利益相关者都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学校改革中。
学校改革的目标的制定、学校事务的管理、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求集体参与,并建立问责机制。
另外,在平等、参与、交流与合作、团体意识等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下,学校、家庭、社区、政府被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奋斗。
(三)赏识性教育,跃进式发展
在对待薄弱学校问题上,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它的短板,想的都是革新。
建新校舍、换新的教职工等措施是我们在当前薄弱学校改革中常用的手段,似乎只要把这些薄弱学校“脱胎换骨”了,他们就会转化为优质学校。
然而这些薄弱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点有时却被我们忽视了。
同样,对待处于有学业失败风险的学生,我们也是只关注到其学业水平不达标,再采用机械重复、补习、降低课程难度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
这种只关注学校和学生缺点的教育改革,结果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学校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个性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应尊重每一个学校成员的人格,以赏识的眼光对待学校中每一个人。
跃进学校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我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优势,以一种高期待、高要求、高水平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潜能将充分发挥出来。
同样教师也是如此,与重新聘请教职工相比,让原教职工感受学校对其信任和尊重,再依据其自身的特点组织教师培训,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升,这比培养新的教职工所带来的效果要好得多,毕竟新教职工还要适应环境以及与学生磨合,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这种通过激发个体的自信心调动个体积极性,以个体优势为基础促进劣势改进的改革方式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