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Gordon's Structured Theory)是一种把组织结构定义成积极挥之不去的因素的理论。
它被认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典范,其目的是帮助组织以最有效的方案管理组织,但同时又可以保持优势。
来自美国的James Gordon博士发展了这个理论,他强调了这个理论可以建立组织架构,促进决策和领导力发展等。
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原则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通过简化,明确和把控组织结构来确定组织结构的立场。
它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一份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应当反映组织的价值观、战略和目标。
(2)应当按照效率的要求设计组织结构,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
(3)组织应当建立适当的团队结构以促进跨部门合作。
(4)组织不但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管职责,还要根据不同的层级和地位来让各负责人担负起责任。
(5)组织也应当给一定的监督和权力给员工,使其可以主动投身组织成功的工作流程中。
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重要性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的管理模式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
它的出现有助于减少组织架构中的分管责任,并改善员工工作的绩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它也鼓励组织将统一的愿景添加到每个角色的岗位上,以此增强组织的整体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将管理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也能够增进组织管理者对组织运作的控制力。
4 后续发展在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仍在研究中,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们更好的了解组织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不断评估、审查和重新设计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和发展活力。
同时,也可以让组织有效运用资源,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使组织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观点第一节吉登斯思想的来源、批判对象及基本态度一、思想来源吉登斯的理论涉及面较广,其思想来源也很丰富,主要有:1、他受到现代哲学中“语言学转向”【1】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和温奇等人的著作对他的影响较大。
2、他受到舒茨现象学及加芬克尔俗民方法学的影响,他同样强调人们的日常互动和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创立意义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
3、他大量吸收了戈夫曼的思想。
4、解释学对他的影响是奇特的。
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对解释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
5、他对索绪尔【1】和列维-斯特劳斯【2】的结构主义和德里达【3】的后结构主义进行过详尽的评论。
6、他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主张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7、他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且是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发展自己的理论的。
二、批判对象吉登斯的批判对象主要集中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和进化理论上。
1、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吉登斯反对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类比。
由于人有反思性,因果法则不会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解释力。
他指出,社会科学中描述与解释有着本质上的相关性,必须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思考。
2、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功能主义的错误在于将生活的再生产解释成是通过诉诸自身系统的需要来完成的。
但在他看来,所有再生产都具有其必然性和历史性。
这种再生产最终会落实到行动者的实践之中。
我们要考虑行动者行动的理由,也要考虑到行动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制的。
要避免功能主义的目的论错误。
3、对进化理论的批判他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指出历史进化观具有四种危险:第一,进化论思想往往将广义进化压缩为狭义进化,从而导致一种简单化。
单线压缩。
第二,在社会进化各个阶段与个体人格发展阶段之间想象出一种对应的关系。
对应压缩。
第三,将那种在经济上、政治上或军事上的优势力量等同于一个进化等级中道德上的优越性,这种倾向无疑和进化论中隐含的种族中心主义的主张联系起来。
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
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吉登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理论,用来说明和解释政策制定的结构和影响。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分析的是政策制定的结构和潜在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政策。
它认为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利用这些因素来影响政策的实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认为,政策制定的结构受政治利益的影响最大,而具体的政策则是政治利益的结果。
政治利益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实体的政治需求,它们可以是国家、行政组织、政治团体或其他政治实体的需求。
经济利益则是政治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政治实体的经济利益,包括经济效益、经济收益和经济绩效等。
技术因素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一种补充,它主要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要求。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也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要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考虑这些因素,以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政策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社会学基本概念吉登斯?
答:吉登斯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以下是部分概念:
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行动者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则和资源所构成的。
这种结构化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由行动者创造结构,又由结构塑造行动者的行为。
社会实践:吉登斯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实践是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工作、家庭、休闲等。
这些实践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场所。
时空关系:吉登斯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维度。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现象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时空分延”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信任:吉登斯认为,信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是建立在抽象系统(如货币、法律等)的基础上的。
这些抽象系统使得人们在没有直接互动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交易和合作。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强调社会实践、结构化、时空关系和信任等概念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
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
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
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
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
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
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
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
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
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
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据此, 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 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
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 …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总之,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 强调主观一客观, 行动—结构, 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 具有二重性的, 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 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2]。
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
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
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
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现代社会理论的两大分野主体与结构、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即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一直就是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最为棘手的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两大明显对立的理论派别:(1)强调结构的各种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2)强调个体的各种解释学思想传统。
事实上,在某些古典社会理论家中,这种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就已经隐性存在,但是,这种方法论上的基本分歧没有像在某些现代社会理论中那样不可调和地突显出来。
这“实际上表明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因而具有不成熟的性质”。
通过对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广泛考察,吉登斯系统概括了西方社会理论中长期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分野:从结构出发看待社会的客体主义和从行动出发看待社会的主体主义,揭示了其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并且把其归结为社会理论的本体论问题。
客体主义是指功能主义(包括系统理论)和结构主义,它是二战以后大部分时间里的主流共识,试图确立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具有鲜明的机械决定论色彩。
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尽管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差异,但是仍然具有某些显著的相似之处,即都倾向于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的立场。
在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那里,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强制性,社会整体不能化约为各组成部分之和,相对其个体组成部分(即那些构成它的人类主体行动者)而言,社会整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分析社会的实体性结构具有首要的地位和意义。
主体主义主要包括解释学和各种形式的“解释社会学”,它在当代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试图确立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是一种唯意志论。
在解释学思想传统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解释学集中体现了结构主义者所一贯强烈反对的那种“人本主义”。
在解释学的思想观念中(正像狄尔泰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主体与社会客体对象之间的鸿沟被强化到了极致。
主体性是文化历史体验的结构核心,并且就此成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根基。
在主体经验范围之外,是与之相异的物质世界,接受与人无关的因果关系的支配。
在各种解释社会学里,对于阐明人的行为来说,具有首要地位的是行动与意义,而有关结构的概念则不那么显要,对制约问题也谈得不多。
相反,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看来,结构凌驾于行动之上,它的制约性特征更是受到特别的强调。
无论是客体主义视角,还是主体主义视角都存在根本的缺陷:(1) 缺乏对于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充分说明。
在客体主义者那里,人类行动者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主体主义者则夸大了人的主体性,因而二者都没有正确揭示行动者的特性。
(2)缺乏对于社会结构的正确理解。
在客体主义者那里,结构是某种类似自然事物的实体性的存在,主体主义则否认结构的存在,因而二者都没有正确看待结构的特性。
(3)缺乏对于行动者和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正确阐明。
在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那里,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是截然分离的两种既定现象,体现了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因而更谈不上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说明。
因此,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这两种对立的视角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本体论的问题。
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如特纳所言,“我认为吉登斯对社会学的最有力的批判之一是对社会理论中二元论——如微观与宏观理论、主体(人) 与客体(结构)、个人与社会、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以及类似的引起巨大争论的二分法——的驳斥。
”[7]在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诸多社会思想家也意识到社会理论中存在的两大分野以及一系列二元对立问题,并且试图综合这种理论分歧以消除一系列二元对立问题,但是,诸多思想家并没有明确系统概括出这个问题,也没有明确把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因而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取得突出的进展和重大的成绩。
吉登斯试图从本体论上解决这个问题,重建社会理论的出发点,这无疑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正如吉登斯所言,这将“创立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崭新思路,以开拓与社会思想的既有传统有实质性差异的新路径”。
人类社会的实践根基在吉登斯看来,人类社会包含了无数的具体实践活动,它们由结构组织起来,并且体现为模式化的关系网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条件,也是其结果。
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都没有为理论反思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实际上,应集中关注于被再生产的实践(rep roduced practices)”[8]。
吉登斯抛弃了从主体出发或者从客体出发看待社会的两种视角,确立了从人类社会实践看待社会的研究思路,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重大转折。
人类社会包含了无数具体的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预先给定的’(pre- given)客体世界,而是一个由主体的积极行为所构造或创造的世界”,“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必须被认为是社会成员的技能性实现,而不仅仅是一系列机械的过程。
”[8]人类行动者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可以运用资源来实施行动的个体,实践是具有能知和能动的行动者在一定时空之中运用规则和资源持续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行动过程,行动者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