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2
[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汇总
本课考点两个: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㈡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该考点有三个知识点:知识点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⑴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①
小康的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②小康的实现: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总体小康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⑵总体小康存在的问题①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② 这样的小康水平需要巩固和提高。
知识点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特点⑴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知识点3:经济建设的目标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①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过程是应该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率先实现自现代化;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
㈡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这个考点有两个知识点:知识点1:树立科学发展观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①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
③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知识点2:促进经济持续发展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B:信息化的含义和作用:含义: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用:信息化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C: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点:含义:高新技术产业指以信息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特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②统筹城乡发展A: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B: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A: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改革开放发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B: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本课考点有两个:㈠经济全球化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㈠经济全球化,这个考点有三个知识点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趋势⑴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③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形成。
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
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资本的全球化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支点,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跨国公司⑴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⑵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⑶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⑷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知识点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
的“游戏规则”。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⑶我们的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
②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㈡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个考点包括四个知识点知识点1:对外开放的新阶级⑴、世贸组织的成立及发展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
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道,对当代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进行着广泛的调节,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之一。
⑵、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世贸组织针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世贸组织规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协定,如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
这些原则和协议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⑶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②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点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和长远看,利大于弊。
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⑵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①首先,中国“入世”要大幅度削减关税,向世界打开大门,让出一部分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力很强的发达国家商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②其次,中国“入世”,按照特别保障条款的规定,一些缔约方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
③再次,“入世”后要承诺价格改革时间表,尽快改变外贸价格状况。
“入世”后,一些缔约方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④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既是空前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从长远来看,中国“入世”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的强大动力。
中国尽早恢复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
中国“入世”利大于弊,且可以化弊为利。
知识点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目前,我国处于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为此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⑴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这个结论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因此,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⑵对外开放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⑶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⑷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知识点4: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⑴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⑵“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① “引进来”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来”
为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②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⑶实行对外开放要注意的问题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②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这就是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
⑷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② “走出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A: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B: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③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A、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B、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