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之虐童事件、江歌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15.40 KB
- 文档页数:4
虐童事件再现,幼有所育”的底线不容击穿I锐评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这两天,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再现疑似“虐童事件”,目前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长的控诉不断刷屏,目前,朝阳区教委和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
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强光灯下,此事因何发生?有多少孩子受到伤害?孩子们受到何种程度的伤害?种种问题,相信很快就会有权威而清晰的答案,相关人员必然会被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应该说,绝大多数托幼机构、幼儿园,都有着规范、科学的管理,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放心托付。
不过,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至y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小红帽幼儿园、玉林市玉州区旺卢村小天鹅腾飞幼儿园,再到北京金色摇篮幼儿园、红黄蓝幼儿园,近期的这些事件,虽然都属极端个案,但都击中了孩子这根家长绷得最紧的神经。
孩子们的身心伤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几率,都不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该在源头上予以整改。
要让法律有“牙齿”。
对待孩子,任何施害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更涉嫌触犯刑法。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刑法修正案(九)扩大虐待主体范围,我国在立法上并不缺位。
可是,再完备的法律,如果量刑不够、惩治无据、执法不严,也难以达到立法初衷。
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在举证查证、快速反馈等方面探讨可行性措施并广而告之,拿出更权威的法律解释、更有效的执法示范。
保护儿童的法律,只有真正“带
有牙齿”并严惩不法行为,才能让定罪和处罚更具针对性、更有威慑力。
要让课堂有“阳光”。
虐童事件舆情短期集中爆发,当务之急应该组织起来,让防虐待、防性侵等儿童课程进入托幼机构,给孩子、家长、老师都上一课,讲清楚如何对虐待性侵说不,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
此外,也应加强投入,通过技防监控,确保监控探头全覆盖,实现园内无死角。
据悉,北京市已经有所行动,正在迅速排查相关隐患。
办学进入正轨、安全没有死角,才能还孩子们一片晴朗的天空,这既需要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全社会的智慧众筹、行动众筹。
要让监管有“力量”。
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相比,我国托幼、学前教育无论办学还是监管都有不少“短板”。
因为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数量迅猛增长,算商业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并不清晰。
本来相对民办中小学来讲,“非法”开办的门槛就不高,同时既可以在教委注册,也可以在工商局注册,不仅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而且存在几个公务员要管几百所公办幼儿园和几百幼托机构的现实。
办学与管理、监管与保障之间的巨大缝隙,不能光靠给管理者打棒子压担子,还应该加力量派人手,提高治理水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要让幼师有“素质”。
这些虐童事件无不表明,幼师若是素质差,幼儿就会遭殃。
提高幼师素质、抬升准入门槛、完善幼师培养,是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绕开的一环。
严惩虐童幼师,与关心幼师待遇和培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从问题出发,针对“幼师真穷、幼教真苦、托幼真难”的现实情况,有必要设定幼师收入补偿制度,有必要弥补幼师心理落差以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必要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将幼师纳入统一管理,有必要对幼师上岗进行资格审查、定期考核、不定期淘汰或许,这样才能让真正爱孩子的人从事培育“祖国花朵”的工作,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学前教育中免受无谓的伤害、形成完整的人格。
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许多需要
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们不能等”,孩子们是属于未来、属于明
天的,但保护孩子需要从今天开始,吹散虐童阴影,守住“幼有所育”的底线,才能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的温暖目标得以实现。
如何堵住快递业的绿色缺口”?|锐评
原创2017-11-22蔡华伟人民日报评论
强调“多管齐下”,突出治理的“主心骨”,发挥好政府的公共监管与服务职能,正是对外卖垃圾现象有的放矢。
各种外卖带来的垃圾泛滥,久遭诟病。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推行绿色物流、绿色包装的实施方案。
这一绿色方案”,有望减少外卖保障带来的白色污染”。
目前,包装垃圾的猛增,已成为生活垃圾的主要增量。
2016年,我国仅消耗瓦楞纸箱原纸便多达46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1/3。
随处可见的包装垃圾,对城乡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明知包装既增加污染,又有一定成本,电商为何还要过度包装?担心运输途中破损,进而引起差评,或许是主要考虑。
买家也有同样的心理,导致电商主动减少包装的意愿降低。
而对物流行业和包装行业来说,回收、再利用成本波动较大,技术瓶颈短期难以克服,行业自治及绿色监管联盟等尚在探索中等因素,也是客观存在。
市场各方主体各有各的小算盘,是包
装垃圾泛滥的根源。
酝酿中的绿色方案”强调多管齐下”突出治理的主心骨”,发挥好政府的公共监管与服务职能,正是有的放矢。
——
从包装设计的供给侧看,减少外卖带来的白色污染,需要源头治理。
监管者要对相关企业实施有效引导,加大环保督查和惩戒力度。
应当看到,在传统实体店模式下,经验丰富的包装工程师从结构、材质、制作成本、空间利用等多方面不断改进,已经形成完善的包装体系。
比如相机等精密器材的包装大都采用再生纸,紧致、小巧且安全,简陋”得令人惊讶。
可见,网购包装的减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今天的线上监管需要拿出过去的线下标准,从整个设计生产销售回收链的细节入手,稳步推行商品和快递包装的绿色方案”要求。
对治理者来说,要注重疏堵结合,不仅要监管企业不准做什么”,还要在该主动补位的地方挑大梁,去干那些市场主体不愿干也干不好”的事情。
比如,共
建公共回收平台的倡议,就需要政府部门出面牵头、协调,促进单个企业的内生成本共同负担。
再比如,对选择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必要支持,包括绿色基金的设立,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循环经济的产业激励,都需要相关机构统筹协调,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
复杂问题的精准施治,考验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多管齐下”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快递业巨大的绿色”缺口中,其实蕴含巨大的商机,可以预见,未来的包装新业态必将会层出不穷。
党的十九大要求,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政府既要用严格的标准指导与监管,又要放松管制,营造适当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与技术创新。
另外,对于包装的上下游相关行业,比如快递与物流中的暴力拆卸、磕碰,及垃圾分类回收等,也都离不开职能部门精准施策、有所作为。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包装垃圾期待绿色转身”,成为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新产品。
过去几年快递封装用品国
标”的修订起草工作基本完成,电子运单占比大幅提升,胶带、塑料袋使用量明显
减少,末端回收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清除过度包装的白色垃圾,还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江歌案: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
原创2017-11-14党报评论君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朋友圈里都在讨论江歌案,一件发生在日本的刑事案件,引来国内的关注。
各评论君就此事也开展了一次讨论。
这个案件法律事实还不尽明了,但道德层面的是非曲直却也值得讨论。
道德评判与道德审判的界限在哪?舆论介入与舆论审判的平衡点在哪里?我们共同追求的正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评论君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此事,形成了认识此事的一些基本共识。
1可以分成两个事件: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
B:案发至今,其实产生了两件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的事件:一件是江歌被害案,这是法律事件,由日本管辖,当然今天最高检也刊文指出,可根据中国法予以追诉;另一件是刘鑫及其父母在案发后的表现,这是一个道德事件。
目前网上讨论集中在后者,这是触动大家敏感神经的关键,刘鑫一家的事后行为击穿了大部分人的道德底线。
D:这个事情确实有两个规则时空。
第一个时空在犯罪现场,法律来审定刘鑫是否存在作为义务、是否存在不作为。
脱离了犯罪现场,人们其实在辨析是否存在道义上的不作为。
显然,刘鑫存在。
人们用道德谴责刘鑫及其家人,也是对社会应有之善的反向保护。
因为,法律只是底线要求,在法律上不陷入不作为,并不代表在道义上可以不作为,人们将这件事情放在了更大的正义观之下审视。
X :公众情绪几乎一面倒,是事实。
大家为什么会愤怒?很大程度并不仅仅因为刘鑫见死不救,而是好友被男友刺死后,媒体所报道的她和她的家庭的种种表现。
这或许恰恰是江歌母亲至今还在四处奔走、求助的主要原因。
大家希望这个案件得到公平、正义的审判,更希望当事人在感情上给予受害者家属回应。
这不只是作为受害者好友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基于人的本能、本性的分内事。
2质朴的正义感有意义有价值,但也有局限”
T:围观群众有一种朴素的直观的正义感,也能对人心世道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道德观的基础,也说明是非曲直有一种直观的、基本的判断标准。
不过具体到个案上,不单指江歌刘鑫这个个案,而是所有的个案,我们评价时,或许都还需要更多审视复杂微妙的情境,防止简单粗暴的情绪,哪怕这种情绪是以正义之名的。
C :确实如此。
社会的道义声讨当然需要,但是需要明白,对道德的审视,不能替代法律审判,这是启动所有道德话题的根本前提。
出了位,不管理由多么高尚也都可能陷入危险。
当然,群情激奋并不是“不能理解的”。
道德绑架不可取,但要分清是老百姓的人之常情,还是恶意的推波助澜,因为“反道德绑架”可能也会变成简单粗暴的棍子,动辄把正常的情绪与键盘侠混杂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成为道德绑架。
何况,所有的道德问题,都需要放在一个具体的国家与社会之中。
我国有自己的公序良俗,中国传统道德水位很高,这件事触痛那么多人,说明人心向善。
Y :我担心一些这样的舆论倾向:因为江歌的善良被恶报,所以宣扬无需善良,比如用极端的情绪表达,将众人带向“好人没好报,干嘛做好人”的逻辑。
如果这样,那么公共讨论不仅没有提升道德水位,反而会如彭宇案之后,让更多人陷入道德困境与道德焦虑。
L:虽然分事后与事中,但公众的愤怒情绪还是和案件本身息息相关的。
不妨
回到现场。
案子里似乎藏着伦理困局:一个人在身处险境时,能否因保命而妨碍别人求生?比如,两人同时落水,只有一个救生衣,先抢到救生衣的人,是否应为被淹死的人负责?就江歌案来说,还有个特殊的地方,凶手的杀机或在于刘鑫,作为受益者,她能否完全免责?
G:都在骂刘鑫,但陈世峰以及他的家人在哪?现在,对单身妈妈失去独女的同情,对冷漠对待被害人母亲的愤怒,构成了舆论谴责的两大主题。
其实,这场讨论的对象中,最不该缺席的是行凶的犯罪分子。
令人担忧的是,舆论一边倒的压力可能会给刘鑫出庭作证增加许多阻力;私下和被害人亲属见面,也许会成为对方辩护律师的把柄来否认唯一目击者的证言效力。
我们期待法律制裁行凶者,这也应该是舆论关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点。
3法律与道德,都是对出格行为的纠偏”
F: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还有一个问题,对于舆论道德谴责的压力,有些人也许早已经自我原谅、麻木不仁了。
在网络上,还有多少人一如既往地对马蓉、翟欣欣义愤填膺?对于网络的健忘,许多人估计第一反应就是盼望着下一个热点早点到来。
我们说,“法律是底线的道德”,就是要把那些突破人伦底线的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惩治的范围中来。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包括法律,也包括道德。
P:无论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都可以看作对人类出格行为的纠偏,只不过法律是对肉体的惩罚,道德更多讲世道人心,前者约束力明显高于后者。
刘鑫不妥的行为可能不承担法律责任,但也许逃不出道德的负面评价。
这样的讨论无可厚非,甚至有助于警示我们:当面对刘鑫所处的境地时,应该采取怎样的选择。
但通过这次舆论风波,我们发现互联网时代,更加开放的舆论场中,由于潜藏极端化的情绪和表达,已经超越了仅仅是判断式的道德评价,而可以直接宣判一个人“死刑”。
如果由于法律背后由于有强制力,因此要对公权力作出限制,那么在今天,互联网汇聚“民意”所形成的强大“公权力”,是不是也该受到某种节制?
Z :这让我们从更大的范围反思法律。
现代社会无疑是法治社会,依靠法律保护公众权利、实现整体的正义。
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实现正义的全部,还需要用公序良俗、舆论监督和非正式制度来对法律的作用形成补充,以更大程度地捍卫正义。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乡规里约以及熟人社会的舆论,都是对正式制度捍卫正义的补充,一个人作恶即便不会受到国家法典的制裁,熟人社会的议论以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无形规则也会让一个人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是现代法治社会需要传承而不是舍弃的正义捍卫途径。
逝者安息的前提是坏人得到惩罚,正义的伸张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