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土壤.-1doc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壤、底泥、危废和固体废弃物阳离子量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方法确认报告1. 目的通过标准酸溶液滴定来确定土壤、底泥、危废和固体废弃物阳离子量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的分析,判断本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否合格。
2. 职责2.1 检测人员负责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测量过程正常进行,消除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意外因素,掌握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的计算方法。
2.2 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检测结果和方法确认报告。
3.适用范围及方法标准依据本标准规定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盐基的测定原理、试剂、样品制备、分析步骤和结果表述。
本标准适用于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盐基的测定,也可用于胃酸性少含2:1型粘土矿物的土壤。
4. 方法原理用1mol/L的乙酸铵溶液反复处理土壤,使土壤成为铵离子饱和土,过量的乙酸铵用95%乙醇洗去,然后加氧化镁,用定氮蒸馏的方法进行蒸馏。
蒸馏出的氨用硼酸溶液吸收,以标准酸液滴定,根据铵离子的量计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交换性盐基是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时所得到的乙酸土壤浸提液,在选定工作条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直接测定;但所用钙、镁、钾、钠标准溶液应用乙酸铵溶液配制,以消除基体效应。
用土壤浸出液测定钙、镁时,还应加入释放剂锶,以消除铝、磷和硅对钙、镁测定的干扰。
5. 仪器与试剂5.1 仪器与设备:a)土壤筛:b)离心管:c)天平:d)电动离心机: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5.2试剂所有试剂除注明者外,均为分析纯,水均指去离子水。
5.2.1 1mol/L乙酸铵溶液:称取77.09g乙酸铵,用水溶解并稀释至近1L。
必要时用1:1氨水或乙酸调节至PH7.0,然后定容至1L。
5.2.2 95%乙醇溶液5.2.3 液体石蜡(化学纯)5.2.4 氧化镁:将氧化镁放入镍蒸发皿内,在500~600℃马福炉中灼烧30min,冷却后贮藏在密闭的玻璃器皿中。
5.2.5 20g/L硼酸溶液:20g硼酸溶于1L无二氧化碳蒸馏水。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级别平均侵蚀模数 [t/(km 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西北黄土东北黑土区 / 南方红壤丘西北黄土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东北黑土区 /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高原区北方土石山区陵区 /西南土土石山区石山区微度<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 0.37 轻度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2500-5000 1.9-3.7强度5000-8000 3.7-5.9极强度8000-15000 5.9-11.1剧烈> 15000 >11.1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 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劣地或石现代沟谷(细植被程度质坡地占沟,切沟,冲覆盖度地表景观综合特征该地面积 % 沟)占该面积 % (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轻度<10 <10 70-50 谷切割深度在 1m 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
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中度10-30 10-30 50-30 地。
沟谷切割深度在 1-3m 。
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强度≥30 ≥30 ≤ 30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
沟谷切割深度 3m 以上。
地表切割破碎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蚀前下降 %10-3030-50≥50*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度( %)风蚀厚度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t/(km 2· a)]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 2 < 200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强度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极强度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剧烈大片流动沙丘< 10 > 100 > 150001*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的成分课件(特殊条款版)土壤的成分课件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了解土壤的成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
本课件旨在介绍土壤的成分,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土壤性质和功能的影响。
二、土壤的物理成分土壤的物理成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
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透气性等特性。
3.空气:土壤空气是土壤中气体成分的总称,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土壤空气含量对土壤透气性和根呼吸具有直接影响。
4.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总称,包括吸湿水、薄膜水和重力水等。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成分土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分含量等特性。
1.无机离子:土壤无机离子主要包括钙、镁、钾、钠、铁、锰、铜、锌等。
这些离子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2.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脂肪酸和腐殖酸等。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3.微生物代谢产物:土壤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抗生素和激素等。
这些代谢产物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成分土壤的生物成分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这些生物成分共同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对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1.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成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
微生物在土壤肥力、有机质分解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的总称,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蚯蚓、蚂蚁等。
土壤动物在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分解和植物生长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3.植物:土壤植物主要包括根系和土壤表面生长的植物。
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成分GBW07401(GSS-1) GBW07402(GSS-2)GBW07403(GSS-3)GBW07404(GSS-4)GBW07405(GSS-5)GBW07406(GSS-6)GBW07407(GSS-7)GBW07408(GSS-8)μg/gAg 0.35±0.05 0.054±0.00 0.091±0.00 0.070±0.01 4.4 ±0.4 0.20±0.02 0.057±0.01 0.060±0.007 7 1 1 9As 34±413.7±1.2 4.4 ±0.6 58±6412±16 220±14 4.8 ±1.3 12.7±1.1 Au (0.00055) (0.0017) (0.0055) 0.260±0.007(0.009) (0.0008) (0.0014)B 50±336±323±397±953±657±5(10) 54±4Ba 590±32 930±52 1210±65 213±296±26 118±14 180±27 480±2320Be 2.5 ±0.3 1.8 ±0.2 1.4 ±0.2 1.85±0.34 2.0 ±0.4 4.4 ±0.7 2.8 ±0.6 1.9 ±0.2Bi 1.2 ±0.1 0.38±0.04 0.17±0.03 1.04±0.13 41±449±50.20±0.04 0.30±0.04 Br 2.9 ±0.6 4.5 ±0.7 4.3 ±0.8 4.0 ±0.7 (1.5) 8.0 ±0.7 5.1 ±0.5 2.5 ±0.5 Cd 4.3 ±0.4 0.071±0.01 0.060±0.00 0.35±0.06 0.45±0.06 0.13±0.03 0.08±0.02 0.13±0.02Ce 70±44402±16939±4136±11 91±10 66±698±11 66±7C1 70±962±10 57±11 (39) (76) 95±7100±668±12Co 14.2±1.0 8.7 ±0.9 5.5 ±0.7 22±212±27.6±1.1 97±612.7±1.1 Cr 62±447±432±4370±16 118±775±6410±23 68±6Cs 9.0 ±0.7 4.9 ±0.5 3.2 ±0.4 21.4±1.0 15±110.8±0.6 2.7 ±0.8 7.5 ±0.7 Cu 2l ±216.3±0.9 11.4±1.1 40±3144±6390±14 97±624.3±1.2 Dy 4.6 ±0.3 4.4 ±0.3 2.6 ±0.2 6.6 ±0.6 3.7 ±0.5 3.3 ±0.3 6.6 ±0.6 4.8 ±0.4 Er 2.6 ±0.2 2.1 ±0.4 1.5 ±0.3 4.5 ±0.7 2.4 ±0.3 2.2 ±0.3 2.7 ±0.5 2.8 ±0.2 Eu 1.0 ±0.1 3.0 ±0.2 0.72±0.04 0.85±0.07 0.82±0.04 0.66±0.04 3.4 ±0.2 1.2 ±0.1F 506±32 2240±112 246±26 540±25 603±28 906±45 321±29 577±24 Ga 19.3±1.1 12±113.7±0.9 31±332±430±339±514.8±1.1 Gd 4.6 ±0.3 7.8 ±0.6 2.9 ±0.4 4.7 ±0.5 3.5 ±0.3 3.4 ±0.3 9.6 ±0.9 5.4 ±0.5 Ge 1.34±0.20 1.2 ±0.2 1.16±0.13 1.9 ±0.3 2.6 ±0.4 3.2 ±0.4 1.6 ±0.3 1.27±0.20 Hf 6.8 ±0.8 5.8 ±0.9 6.8 ±0.8 14±28.1 ±1.7 7.5 ±0.8 7.7 ±0.5 7.0 ±0.8 Hg 0.032±0.00 0.015±0.00 0.060±0.00 0.59±0.05 0.29±0.03 0.072±0.00 0.061 ±0.00 0.017±0.004 3 4 7 6 3Ho 0.87±0.07 0.93±0.12 0.53±0.06 1.46±0.12 0.77±0.08 0.69±0.05 1.1 ±0.2 0.97±0.08 I 1.8 ±0.3 1.8 ±0.2 1.3 ±0.2 9.4 ±1.1 3.8 ±0.5 19.4±0.9 19±2 1.7 ±0.2In 0.08±0.02 0.09±0.03 0.031±0.01 0.12±0.03 4.1 ±0.6 0.84±0.18 0.10±0.03 0.044±0.01La 34±2164±11 021±253±436±430±246±5336±3Li 35±122±118.4±0.8 55±256±236±119.5±0.9 35±2Lu 0.41±0.04 0.32±0.05 0.29±0.02 0.75±0.06 0.42±0.05 0.42±0.05 0.35±0.06 0.43±0.04 Mn 1760±63 510±16 304±14 1420±75 1360±71 1450±82 1780±113 650±23 Mo 1.4 ±0.1 0.98±0.11 0.31±0.06 2.6 ±0.3 4.6 ±0.4 18±2 2.9 ±0.3 1.16±0.10 N 1870±67 630±59 640±50 1000±62 610±31 740±59 660±62 370±54 Nb 16.6±1.4 27±29.3 ±1.5 38±323±327±264±715±2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成分GBW07401(GSS-1) GBW07402(GSS-2)GBW07403(GSS-3)GBW07404(GSS-4)GBW07405(GSS-5)GBW07406(GSS-6)GBW07407(GSS-7)GBW07408(GSS-8)μg/gRb 140±688±485±475±4117±6237±816±396±4Re (0.00053) (0.00012)S (310) 210±43 123±14 180±36 410±54 260±43 250±36 (126)Sb 0.87±0.21 1.3 ±0.2 0.44±0.08 6.3 ±1.1 35±560±70.42±0.09 1.0 ±0.2 Sc 11.2±0.6 10.7±0.6 5.0 ±0.4 20±217±115.5±0.9 28±211.7±0.7 Se 0.14±0.03 0.16±0.03 0.09±0.02 0.64±0.14 1.6 ±0.2 1.34±0.17 0.32±0.05 0.10±0.01 Sm 5.2 ±0.3 18±2 3.3 ±0.2 4.4 ±0.4 4.0 ±0.4 3.8 ±0.4 10.3±0.4 5.9 ±0.4 Sn 6.1 ±0.7 3.0 ±0.3 2.5 ±0.3 5.7 ±0.9 18±372±7 3.6 ±0.7 2.8 ±0.5 Sr 155±7187±9380±16 77±642±439±426±4236±13 Ta 1.4 ±0.2 0.78±0.19 0.76±0.15 3.1 ±0.3 1.8 ±0.3 5.3 ±0.6 3.9 ±0.6 1.05±0.25 Tb 0.75±0.06 0.97±0.26 0.49±0.06 0.94±0.09 0.7 ±0.1 0.6l ±0.08 1.3 ±0.2 0.89±0.08 Te 0.058±0.02 (0.033) 0.039±0.01 0.16±0.06 (5) 0.4 ±0.l (0.047) 0.045±0.010 3 0Th 11.6±0.7 16.6±0.8 6.0 ±0.5 27±223±223±29.1 ±0.7 11.8±0.7 Ti 4830±160 2710±80 2240±80 10800±310 6290±210 4390±120 20200±500 3800±120 Tl 1.0 ±0.2 0.62±0.20 0.48±0.05 0.94±0.25 1.6 ±0.3 2.4 ±0.5 0.21±0.06 0.58±0.06 Tm 0.42±0.06 0.42±0.11 0.28±0.05 0.70±0.10 0.41±0.04 0.40±0.06 0.42±0.05 0.46±0.07 U 3.3 ±0.4 1.4 ±0.3 1.3 ±0.3 6.7 ±0.8 6.5 ±0.7 6.7 ±0.7 2.2 ±0.4 2.7 ±0.4V 86±462±436±3247±14 166±9130±7245±2l 81±5W 3.1 ±0.3 1.08±0.22 0.96±0.12 6.2 ±0.5 34±290±7 1.2 ±0.2 1.7 ±0.2Y 25±322±215±239±621±319±227±426±2Yb 2.7 ±0.3 2.0 ±0.2 1.7 ±0.2 4.8 ±0.6 2.8 ±0.4 2.7 ±0.4 2.4 ±0.4 2.8 ±0.2 Zn 680±25 42±331±3210±13 494±25 97±6142±11 68±4Zr %245±12 219±15 246±14 500±42 272±16 220±14 318±37 229±12SiO2 62.60±0.14 73.35±0.18 74.72±0.19 50.95±0.14 52.57±0.16 56.93±0.18 32.69±0.18 58.61±0.13 Al 2O3 14.18±0.14 10.31±0.10 12.24±0.09 23.45±0.19 21.58±0.15 21.23±0.16 29.26±0.34 11.92±0.15 TFe2O3 5.19±0.09 3.52±0.07 2.00±0.05 10.30±0.11 12.62±0.18 8.09±0.13 18.76±0.33 4.48±0.05 FeO (1.27) 0.57±0.07 0.50±0.06 (0.41) (0.22) (0.57) (1.05) 1.22 ±0.05 MgO 1.81±0.08 1.04±0.04 0.58±0.04 0.49±0.05 0.61±0.06 0.34±0.05 0.26±0.03 2.38±0.07 CaO 1.72±0.06 2.36±0.05 1.27±0.05 0.26±0.04 (0.10) 0.22±0.03 0.16±0.02 8.27±0.12 Na2O 1.66±0.04 1.62±0.04 2.7l ±0.06 0.11±0.02 0.12±0.02 0.19±0.02 0.08±0.02 1.72±0.04 K2O 2.59±0.04 2.54±0.05 3.04±0.05 1.03±0.06 1.50±0.04 1.70±0.06 0.20±0.02 2.42±0.04 H2O+(5.0) (2.9) (1.9) (10.1) (8.8) (8.9) (13.7) (3.3)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成分GBW07423洪泽湖积物(GSS-9)GBW07424松嫩平原(GSS-10)GBW07425辽河平原(GSS-11)GBW07426新疆北部(GSS-12)GBW07427华北平原(GSS-13)GBW07428四川盆地(GSS-14)GBW07429 长江平原区(GSS-15)GBW07430 珠江三角洲(GSS-16)Ag0.076 ±0.083 ±0.098 ±0.078 ±0.067 ±0.084 ±0.15 ± 0.02 0.14 ± 0.020.013 0.010 0.007 0.007 0.006 0.007As 8.4 ±1.3 8.9 ± 0.9 7.4 ± 0.5 12.2 ± 0.8 10.6 ± 0.8 6.5 ±1.3 21.7 ± 1.2 18±2B 52±4 35±3 36±3 55±5 53±3 46±3 63±2 63±4Ba 520± 43 613±12 634±10 492±20 500±15 608± 13 716±16 411± 18 Be 2.2 ±0.1 2.4 ± 0.1 2.25 ± 0.08 2.04 ± 0.06 1.90 ± 0.05 2.44 ±0.06 2.7 ± 0.1 3.8 ± 0.3Bi 0.29 ± 0.06 0.27 ± 0.02 0.28 ± 0.01 0.30 ± 0.02 0.29 ± 0.02 0.35 ±0.02 1.16 ± 0.06 1.44 ± 0.11 Br 3.7 ±0.4 5.8 ± 0.4 2.8 ± 0.2 2.1 ± 0.3 4.0 ± 0.4 1.7 ±0.3 2.7 ± 0.3 2.6 ± 0.30.105 ±0.125 ±Cd 0.10 ± 0.020.013 0.0120.15 ± 0.02 0.13 ± 0.01 0.20 ±0.02 0.21 ± 0.02 0.25 ± 0.02Ce 74±4 70±4 65±3 57±2 66±3 80±2 93±4 133±5Cl 45±9 216±14 98±12 (50) 80±10 50±4 83±15 78±6Co 14±2 11.7 ± 0.5 11.6 ± 0.4 12.6 ± 0.3 11.3 ± 0.5 14.6 ±0.7 17.6 ± 0.7 13.6 ± 0.6 Cr 75±5 58±2 59±3 59±2 65±2 70±3 87±4 67±3Cs 8.3 ±0.7 6.5 ± 0.4 6.0 ± 0.4 7.2 ± 0.4 6.0 ± 0.4 7.0 ±0.3 8.9 ± 0.4 13.9 ± 0.7 Cu 25±3 19±1 21.4 ± 1.2 29±1 21.6 ± 0.8 27.4 ±1.1 37±2 32±2Dy 4.7 ±0.4 4.7 ± 0.3 4.2 ± 0.4 4.9 ± 0.3 4.5 ± 0.3 4.8 ±0.3 6.2 ± 0.4 7.4 ± 0.5Er 2.8 ±0.4 2.75 ± 0.17 2.46 ± 0.07 2.9 ± 0.2 2.57 ± 0.12 2.6 ±0.3 3.4 ± 0.2 3.8 ± 0.2 Eu 1.30 ± 0.13 1.25 ± 0.04 1.18 ± 0.04 1.22 ± 0.04 1.18 ± 0.05 1.36 ±0.06 1.56 ± 0.06 1.66 ± 0.07 F 504± 19 452±16 425±17 592±45 545±32 619± 39 652±48 790± 44 Ga 16.7 ± 1.7 18±1 17.2 ± 1.0 16.8 ± 0.5 15.0 ± 0.4 18.8 ±0.8 20.5 ± 1.0 25.1 ± 1.2 Gd 5.4 ±0.8 5.2 ± 0.3 4.7 ± 0.3 5.1 ± 0.3 4.9 ± 0.3 5.5 ±0.5 6.8 ± 0.5 8.5 ± 0.7Ge 1.32 ± 0.09 1.31 ± 0.08 1.3 ± 0.1 1.3 ± 0.1 1.27 ± 0.07 1.42 ±0.11 1.63 ± 0.08 1.70 ± 0.12 Hf 6.6 ±1.2 9.5 ± 0.7 7.7 ± 0.5 5.5 ± 0.4 7.0 ± 0.5 6.4 ±0.3 7.6 ± 0.4 8.2 ± 0.4 Hg0.032 ±0.033 ±0.060 ±0.021 ±0.052 ±0.089 ±0.094 ±0.46 ± 0.050.003 0.004 0.009 0.005 0.006 0.004 0.004Ho 1.03 ± 0.10 0.97 ± 0.04 0.89 ± 0.05 1.01 ± 0.04 0.92 ± 0.03 0.93 ±0.04 1.23 ± 0.07 1.41 ± 0.08I 2.8 ±0.6 3.2 ± 0.2 1.6 ± 0.1 1.4 ± 0.2 2.4 ± 0.2 0.9 ±0.2 2.3 ± 0.2 1.3 ± 0.10.055 ±0.047 ±0.058 ±0.044 ±0.057 ±0.145 ±0.095 ±In (0.08)0.015 0.013 0.007 0.009 0.006 0.021 0.027La 38±2 35.5 ± 1.7 34±2 29±2 34±2 41±2 47±2 67±3Li 38±2 30.6 ± 1.5 30±2 36±2 31.5 ± 1.5 39±3 44±3 51±3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成分GBW07423洪泽湖积物(GSS-9)GBW07424松嫩平原(GSS-10)GBW07425辽河平原(GSS-11)GBW07426新疆北部(GSS-12)GBW07427华北平原(GSS-13)GBW07428四川盆地(GSS-14)GBW07429 长江平原区(GSS-15)GBW07430 珠江三角洲(GSS-16)Rb 102±8 108±3 110±4 94±3 91±3 108±4 116±3 173±5Re ng/g (0.08) (0.10) (0.14) (0.15)S 241±22 270±24 217± 23 154±15 (160) 173±21 176±22 261± 26 Sb(DA) 0.85 ± 0.13 0.68 ± 0.09 0.61 ± 0.06 1.05 ± 0.07 0.86 ± 0.06 0.73 ± 0.08 1.9 ± 0.2 1.7 ± 0.2Sb(T) (1.1) (0.94) (0.82) (1.17) (0.99) (0.81) (1.9) (1.9)Sc 12.1 ± 1.2 10.2 ± 0.3 10.0 ± 0.3 12.6 ± 0.4 10.5 ± 0.3 11.7 ± 0.3 14.8 ± 0.5 14.0 ± 0.5 Se 0.15 ± 0.03 0.21 ± 0.02 0.20 ± 0.02 0.16 ± 0.02 0.16 ± 0.02 0.16 ± 0.02 0.31 ± 0.02 0.51 ± 0.05 Sm 6.2 ± 0.5 6.0 ± 0.2 5.5 ± 0.2 5.6 ± 0.4 5.6 ± 0.3 6.4 ±0.3 7.8 ± 0.3 10.4 ± 0.5 Sn 3.4 ± 0.5 3.4 ± 0.4 3.1 ± 0.4 2.8 ± 0.4 3.3 ± 0.4 3.1 ±0.3 4.5 ± 0.5 12.4 ± 0.8 Sr 172±9 226±5 182±5 240±5 195±4 152±5 115±4 68±4Ta 1.1 ± 0.2 1.3 ± 0.2 1.05 ± 0.14 0.85 ± 0.07 1.02 ± 0.09 1.08 ± 0.09 1.52 ± 0.15 2.8 ± 0.2 Tb 0.86 ± 0.14 0.84 ± 0.05 0.76 ± 0.05 0.84 ± 0.06 0.80 ± 0.03 0.87 ± 0.06 1.08 ± 0.07 1.3 ± 0.1(0.035)Te (0.17)Th 12.8 ± 1.6 11.3 ± 0.4 10.8 ± 0.6 10±1 11.0 ± 0.5 12.7 ± 0.5 14.5 ± 0.8 28±20.424 ±0.427 ±0.392 ±0.392 ±0.382 ±0.406 ±0.527 ±0.578 ±Ti %0.023 0.006 0.006 0.007 0.011 0.013 0.020 0.026Tl 0.6 ± 0.1 0.58 ± 0.05 0.62 ± 0.02 0.51 ± 0.04 0.52 ± 0.05 0.63 ± 0.03 0.67 ± 0.04 1.12 ± 0.08 Tm 0.44 ± 0.08 0.42 ± 0.03 0.38 ± 0.03 0.44 ± 0.05 0.40 ± 0.03 0.41 ± 0.03 0.53 ± 0.04 0.57 ± 0.05 U 2.1 ± 0.4 2.25 ± 0.12 2.2 ± 0.1 2.4 ± 0.2 2.19 ± 0.12 2.45 ± 0.12 3.0 ± 0.2 5.9 ± 0.3 V 90±12 74±3 74±2 86±4 74±2 86±2 119±3 105±4W 1.9 ± 0.1 1.66 ± 0.10 1.65 ± 0.12 1.64 ± 0.10 1.6 ± 0.1 1.5 ±0.1 2.8 ± 0.2 5.8 ± 0.2Y 26±2 26.5 ±0.9 23.6 ±0.7 26.4 ±0.9 24.5 ±0.7 25±1 33±2 38±3Yb 2.6 ±0.4 2.81 ±0.14 2.54 ±0.13 2.9 ±0.2 2.6 ±0.2 2.53 ±0.12 3.5 ±0.2 3.8 ±0.2 Zn 61±5 60±4 65±5 78±5 65±3 96±3 94±4 100±8Zr 233±7 350±12 270±9 195±7 257±9 227±8 272±8 275±11%61.69 ±65.50 ±69.42 ±60.01 ±64.88 ±64.51 ±63.63 ±63.81 ±SiO20.33 0.12 0.28 0.27 0.29 0.36 0.20 0.1613.28 ±13.80 ±13.14 ±13.27 ±11.76 ±14.43 ±15.27 ±17.85 ±Al 2O30.12 0.11 0.06 0.11 0.10 0.13 0.10 0.12TFe2O3 4.8 ±0.1 4.17 ±0.03 4.21 ±0.06 4.71 ±0.04 4.11 ±0.04 5.32 ±0.06 6.44 ±0.07 5.44 ±0.05 FeO (1.4) (1.1) (0.9) 1.39 ±0.07 1.25 ±0.11 (0.8) 1.06 ±0.15 (0.8) MgO 1.52 ±0.18 1.30 ±0.03 1.20 ±0.04 2.43 ±0.07 2.05 ±0.04 1.90 ±0.06 1.80 ±0.06 0.84 ±0.05CaO 5.0 ±0.1 2.62 ±0.06 1.33 ±0.03 5.83 ±0.06 5.0 ±0.1 2.45 ±0.05 1.53 ±0.04 0.40 ±0.04 Na2O 1.28 ±0.05 2.14 ±0.06 1.98 ±0.07 2.00 ±0.06 1.86 ±0.07 1.59 ±0.07 1.26 ±0.05 0.33 ±0.02 K2O 1.98 ±0.05 2.65 ±0.05 2.70 ±0.04 2.62 ±0.05 2.27 ±0.04 2.46 ±0.07 2.36 ±0.04 2.50 ±0.04H 2O+(4.7) (3.5) (3.0) (3.6) (2.8) (4.0) (4.7) (5.8)CO2 2.9 ±0.2 (0.8) (0.18) 3.9 ±0.4 3.34 ±0.14 (1.1) (0.56) (0.1) Corg. 1.1 ±0.1 1.35 ±0.07 1.07 ±0.06 (0.47) 0.62 ±0.08 0.79 ±0.07 0.78 ±0.05 0.97 ±0.12 TC 1.9 ±0.2 1.57 ±0.16 1.12 ±0.11 (1.5) 1.53 ±0.12 1.09 ±0.15 0.93 ±0.12 1.00 ±0.15土壤成分认定值与不确定度说明: 元素符号前带#含量单位为10-9,带* 数据含量单位为10-2,“±”后的数值为不确定度,括号内的数值为参考值,~为信息值。
土壤学1-1土壤在农林牧、人类及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质量具有可变性,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1-2什么是土壤、土壤圈?土壤有什么功能?何谓土壤肥力?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1-3土壤与地球各圈层之间有何关系?2-1 常见的成土母质有那些?什么叫残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1)残积母质: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原地的风化物;(2)洪积母质: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的沉积物。
(3)冲击母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流常年性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的沉积物。
沉积物具有成层性。
(4)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也是风蚀作用的产物,没有风蚀作用也就没有风积作用。
2-2岩石风化作用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1)碎屑阶段:1) 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占优势,只有最易淋失的Cl、S发生移动;2) 风化壳中主要是粗大碎屑,产生碎屑风化壳,释放易溶于水的简单盐类,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3)土壤类型为石质幼年土。
(2)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1) Cl、S已流失,Ca、Mg、K、Na等仍大部分保留,部分Ca游离出来,以CaCO3的形式,淀积在岩石碎屑孔隙中;2)产生碳酸盐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最多,还含有水云母、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各类型钙积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3.1 一级类型区 (3)3.2 二级类型区 (3)3.3 范围及特点 (3)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标准用词说明 (16)条文说明 (1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土的分类标准.doc
土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
根据土的性质,可以将其分
为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分类标准。
一、按成因分类
1. 硬岩风化土:这种土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所形成的。
例如,石英岩、花岗岩和页岩等。
2. 粉砂土:主要由风力和水流作用而形成的,成分较为均匀,质地较细,透气性和
透水性较好。
3. 淤泥土:由于水流或波浪作用,将细颗粒物质带到河口、海湾等地区,经过沉积
作用,形成的一种细颗粒土壤。
4. 红壤:这种土色泽为红色或棕红色,质地松散,酸性较高。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
二、按化学性质分类
1. 酸性土:这种土的pH值小于7,主要由于土壤中酸性物质的含量较高所致。
例如,松针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大多为酸性土。
2. 中性土:pH值介于7-8之间,通常指湿润、适度肥沃,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3. 碱性土:pH值大于8,通常由于土壤中钠盐或碱性盐的含量过高所致。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通常需要进行浸泡减盐或添加酸性物质来改善土壤。
三、按用途分类
1. 农业土壤:指适用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需要保持一定的肥力、透水性和透气
性。
4. 园林土壤:指适用于城市花园、公园等场所的土壤,需要有较高的美化效果和透
气性,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保水性和肥力。
综上所述,土的分类标准是多样的,可以根据土的成因、化学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
分类。
了解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土地利用和保护工作。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7《对比不同的土壤类型》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的样本,归纳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不同土壤类型的样本或图片;- 学生的练册。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对比不同的土壤类型。
-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土壤吗?为什么土壤对我们很重要?-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 使用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呈现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强调土壤对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土壤类型的展示与观察(15分钟)- 准备不同土壤类型的样本或图片,如沙土、粘土、壤土等。
- 将不同土壤类型的样本或图片展示给学生观察。
- 鼓励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松紧程度等特点。
4.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20分钟)- 将展示的不同土壤类型样本或图片再次呈现给学生。
- 让学生两两一组,选择两种不同的土壤类型进行对比。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例如颜色的不同、质地的不同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交流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点和差异。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特征,并记录在练册上。
6. 拓展练(5分钟)- 配发练册,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 收集练册,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特征,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工具,并设立了小组对比和归纳的环节。
在拓展练习中,通过完成练习册的题目,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绪论1. 土壤五大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2. 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1. 营养库的作用2. 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的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4.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 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
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
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
P34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 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三年级科学探究土壤成分实验结论
三年级科学探究土壤成分实验结论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 土壤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包括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等。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土壤中含有的水分和空气的比例会直接影响土壤的湿度和透气性,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3. 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土壤的矿物质成分不同,因此它们的质地和肥力也不同。
4.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包括腐殖质和动植物残骸,它们对于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着重要作用。
实验表明,有机物的含量越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越好。
5.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和动物,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蚯蚓在土壤中穿行,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微生物则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认识到了土壤对于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保持其健康和肥力。
改良土壤指标范文1.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中酸碱度的程度。
不同作物对土壤的pH值要求不同,有些作物喜酸性土壤,有些则喜碱性土壤。
当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时,会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
因此,根据作物的生长要求,通过添加石灰或硫酸来调节土壤的pH值,是一种常用的改良土壤的方法。
2.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更容易保持水分和养分,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植物残渣和农作物秸秆等材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
3.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是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
常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和硼等。
通过进行土壤养分测试,可以确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进而根据需要添加合适的肥料来补充养分。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和排列顺序。
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等特性。
常见的土壤质地包括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
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如翻耕、添加有机质和改善排水系统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质地。
5.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固体颗粒的质量。
土壤密度过高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差、水分滞留以及根系发育受限等问题。
通过进行合理的土壤管理,如轻耕、开沟和添加粗砂等方法,可以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通透性。
6.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可以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改良土壤指标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和土壤水分等。
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如调节土壤pH 值、添加有机质、补充养分、改善土壤质地、降低土壤密度和合理管理土壤水分等,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从而实现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4.人为肥力:人类在自然土壤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5.有效肥力:因受土壤本身性质,环境条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术的限制,在生产中表现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只有一部分可以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
)6.潜在肥力:生产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土壤肥力。
7.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的统称。
8.有机肥料:农村中就地取材,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就地积制而成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9.无机肥料:多由工厂经过化学工业加工而成的含有高量营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
10.矿物: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11.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
1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华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13.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14.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15.沉积岩:各种先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淀,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16.变质岩:各种先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内部矿物重新结晶或重新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17.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18.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19.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同时生产新的次生矿物。
土壤健康五要素健康的土壤如同人体一样,需要健康的骨骼,强有力的呼吸,干净的血液,稳定的血压,血糖,血脂,清洁的肠胃,均衡营养。
1、健康的骨骼对于土壤来说,团粒结构是它的骨骼,团粒多是土壤健康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利于通气,保水,保肥,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保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强大的碳汇能力,所以,稳定的团粒结构是根本。
而往往因为过度消耗,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已经千疮百孔,晴不耐旱,雨不耐涝,对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没有稳定的土壤结构,浇再多水,补再多肥都是徒劳,因此,重新建立稳定的土壤结构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2、强有力的呼吸不仅仅只有人,动物,植物,微生物要呼吸,土壤也要呼吸,土壤也需要氧气,也需要二氧化碳,我们独立设计的田间试验表明,团粒结构稳定的土壤呼吸强度明显大于板结土壤和盐碱地土壤,由此可知,土壤呼吸强度与稳定的土壤结构间有密切的关系。
3、稳定的血压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就像人体的血压,容重越小,则孔隙度越小,随之土壤结构稳定性丧失,接下来就是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各种病害也就接种而至。
较大的土壤的容重和较高的土壤孔隙度是衡量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标准。
4、均衡营养我们每天都要摄入适量的钙铁锌硒维生素等,既要全面还要适量,土壤也一样,它需要适量的大量元素(氮、磷、钾、钙、镁、硫),中微量元素(铁、锰、硼、锌等),足够的有机质含量,一旦你给土壤“喂食”过量,它也会“消化不良”,引起土壤“肠胃疾病”,而这所有的营养元素只有在稳定的土壤结构中放能被分解,转运,利用,从而创造价值。
5、干净的血液我们的血液怎么才算洁净,没有细菌滋生,没有病毒侵染,我们自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土壤也一样,它需要各种有益微生物为它消化“食物”,为它清楚病毒,病菌,分泌有益物质,使土壤越发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稳定的土壤结构是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分泌有益物质必须的环境条件。
我国土壤目前存在的问题,究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集中类别:“瘦、馋、板、酸、咸、脏、杂”等七大类,那么下面我们就部分类别分析原因,并找出其解决办法。
3.7土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也就是说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都是从土壤开始生长发育的,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土壤”[讲授新课]【板书】3.7 土壤【板书】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从这幅图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人们就对土壤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知道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并通过形象的字把土表示出来,从而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土壤一词。
但是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板书】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土壤:肥力疏松表层【讲述】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提问】那么,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中心环节(3)植物生长条件【读图】请大家读图3.47,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土壤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所以说,土壤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植物才得以生长开花结果。
【板书】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肥力特性:本质属性根本区别【提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水果、蔬菜都是从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使得土壤可以生长植物呢?(……)【板书】1 土壤肥力定义:天然能力调节供应【讲述】(分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一个根本区别。
什么是土壤肥力呢?土壤肥力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并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
它是指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有高有低,并非恒定,这与其物质组成有关。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板书】2.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主要成分物质基础(2)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3)土壤水分和空气:流动性大(引导学生着重从每种成分的作用以及每种成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点分析)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矿物质经风化分解,也就是风吹日晒雨淋等过程,能够把矿物中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磷、钙、镁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所以矿物质与肥力有密切关系。
打个比方来说,矿物质相当于我们人类的“骨骼”,我们通过吃饭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肠胃的消化,将我们的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成分,然后我们的身体的骨骼等各器官吸收,我们的骨骼和器官就得到了生长并趋于完善。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够释放以氮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释放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
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水分和空气是此消彼长的,当水分多的时候,就把土壤中的大部分空隙占据了,空气的比例就相对比较低了,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生物生长;然而当空气占据了土壤孔隙的大部分时,水分受到排挤,会造成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所以说良好的土壤是技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调温的。
这个就像是我们人类,如果我们只喝水不呼吸空气的话,人是活不了的,而人只呼吸不喝水的话也就活不了多长的时间,只有我们不断地为身体提供水分,并且呼入氧气,那么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然而这四种物质的比例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称的上是理想土壤呢?图3.48给出了一个标准。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理想土壤的成分的体积分数中,分为土壤固体和孔隙两个部分,矿物质的相对体积要高一点,占到了45%,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有机质,只有5%,这个部分就是土壤固体,而空隙中的空气和水分的比例差不多都是20%—30%,但是完全按照图中给出的四种物质的比例在实际当中是很少的。
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凡是与此接近的土壤,就可以认为是肥沃的土壤。
【提问】通过对土壤组成物质的学习,那么我想请问大家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的肥力就越高?【解答】不一定。
因为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够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承转)土壤是为农业服务的。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板书】3.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土壤——>最基本自然资源(2)土壤——>可更新——>合理使用保护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因为农业生产首先是植物的生产,而各种农作物必须扎根于土壤,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
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例如,我国南方的“红色沙漠”的形成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结果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导致土地很贫瘠变成荒漠。
【讲述】(承转)知道了土壤的物质组成,我们知道了土壤是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那么土壤中的这些成分又是如何来到土壤中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
【板书】二、土壤的形成(引导)土壤的形成,即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它是在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生物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板书】 1.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师依照以下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提问】了解了土壤的成土过程,那么我想问大家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回答】低等生物的生长【板书】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1)有机质积累(2)养分元素富集【读图】请大家看图3.50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其中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承转)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尤其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时期的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的参与了成土过程。
【板书】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1)有利影响:肥力提高(2)不利影响:肥力下降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用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等。
俗语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课堂小结]当今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而且还要学会养地;不仅要施用化肥,也要善于使用农家肥。
这样,学会用养结合,才能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根据图3.52,议一议气候、植被和土壤在分布上的关系。
【课后作业】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土壤水分和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和,既能,又能。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空气气候条件(3)水分空气热量通气透水蓄水保温●板书设计3.7 土壤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土壤:肥力疏松表层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中心环节(3)植物生长条件二、土壤及其肥力特征1.土壤的肥力特性:本质属性根本区别土壤肥力定义:天然能力调节供应2.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主要成分物质基础(2)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3)土壤水分和空气:流动性大3.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土壤——>最基本自然资源(2)土壤——>可更新——>合理使用保护二、土壤的形成1.土壤的形成过程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1)有机质积累(2)养分元素富集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1)有利影响:肥力提高(2)不利影响:肥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