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五章 .
- 格式:doc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6
练案[33]第二部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选择题(2022·山东聊城二模)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D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B.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C.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2.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原因是( C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1题,沿海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破坏它不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A不符合题意;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工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发挥优势,主体功能应工业生产为主,B不符合题意;东北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因此应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开发历史晚,文化景观少,因此不适合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2题,我国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因此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而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②符合题意;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许多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如果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紧迫性不强,③不符合题意;各个地区因为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④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套)人文地理学案第一节城市和城市化一、城市化1.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4.城市化的影响(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①景观的改变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c.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d.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②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a.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b.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c.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d.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e.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城市环境问题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 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②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二、城市化的进程: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体现: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郊区城市化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意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再城市化:人口重新实现内迁.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 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1.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某城市图表资料―→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不利影响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二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形态、特征及位置对比如下: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CBD的特点: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三种功能区的比较:(理解)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特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人口数量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也有向郊区交通运输便捷处移动的痕迹,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所占比例大.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常见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最主要);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的差异)(理解记忆)表现: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即付租意愿).而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地租有高有低.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1)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从市中心开始向外,地租不断地降低.各功能区的用地要求不同(如下表),付租的意愿也不相同.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OA段地价最高,为商业区;AB段地价次之,为住宅区;BC段地价最低,为工业区.受市中心距离远近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2)交通条件越便捷,地租越高.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②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2)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三、知识扩展:(一)地租曲线判读时应掌握“三读”:1.读极值:即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市中心多为地租最大值,远郊多为地租最小值.2.读疏密:一般来说越靠近市中心,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远离市中心,等值线稀疏,变化越小.3.读凹凸:①如果只考虑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数值由内向外递减;②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向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二)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判别1、商业区的布局:商业区面积较小,但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大量的消费群体,因此是分布在区域的中心,多条交通线路交汇点.2、住宅区的布局:考试有两种考法,一是比较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分布的位置. 高级住宅分布在城市边缘(接近郊外),常与文化区、旅游区相连. 低级住宅布置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二是工业区与住宅区选择布局的比较,与风向联系,要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地带,空气比较清新,污染小.3、工业区的布局:首先应该明确工业的特点判断是属于何种污染类型.(1)水污染类型的工业: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2)大气污染类型的工业:钢铁厂、火电厂、水泥厂①在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图1). 如欧洲西部的常年吹盛行西风.②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避开对吹的地区,布局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图2). 如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季风.③多风向时: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图3,工业应该布局在C.该类型题多通过风频玫瑰图来判断.4、绿化带的布局:绿化带应布局于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隔离工业区对住宅区的环境污染.(三)风向玫瑰图(风频玫瑰图是一个地区多年的风向频率的统计图)判断风向:边上各点到中心点的长度即表示风频的大小,长度越长,风频越高.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一般布局原则具体要求或污染类型举例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尽可垃圾污染、大气污染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第三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世界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依据:城市人口规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以下)、小城市(50万以下). 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这些地区中部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集中,也属于城市的范畴.依据:城区常住人口(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能够为其本身及周围地区提供服务.服务范围:城市接受的服务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差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3、城市等级及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1)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要)(上海、广州)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资源能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其服务范围扩大.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2)丰富的资源(大庆、攀枝花)(3)发达的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4)人口条件:人口稀少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人口稠密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城市区位选择分析模板】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同一体系下小城市的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6、中心地理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解)(1)形成前提:人口分布均匀、交通条件一样的平原上(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嵌套的特点:a.城市的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低一级城市位于高一级城市的正六边形的顶点上;b.高级城市数目少,低级城市数目多;c.同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互相独立、不重叠,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的三倍.7、中心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在实际生活中,(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类似正六边形的图形;(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第三章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和布局一、交通线区位分析的技巧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1)宏观选线方面.①考虑工程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2)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③方便快捷、少占耕地(架高桥)、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具体分析】①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关系的微观区位:多从城市的边缘通过,以维护城市的环境为目的,减轻城区的压力.②港口的微观区位.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水深、背风、避浪的海湾,与陆上其他交通干线联系方便的地方.③航空港的微观区位.地势——较高;坡度适当、排水通畅;地质——地基稳定;距城市距离——较远(地价、烟雾、干扰);有快速干道与之相连.气候——低云雾、少暴雨、小风速、能见度高;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地形——开阔、平坦.④汽车站的微观区位.位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线或其他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3)线的评价应从交通线起止点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条件来分析评价. 从自然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分析. 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 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④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二、交通运输点区位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交通运输点类型不同,但是它们的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如下表所示:【知识拓展】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角度(1)主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自然条件看,要考虑地形、水文等;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要考虑经济腹地、城市依托等.(2)从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入手:陆域条件包括陆地上的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等;水域条件则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等.具体答题模板:三、某地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可从经济、政治、社会、战略等方面分析.①强化区域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④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⑥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交通通达度,占领市场⑦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⑧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⑨扩大贸易往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双边贸易人口、城市和交通三者的相互影响【一、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二、交通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对农业的影响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3)对工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5)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 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6)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7)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区域城市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方面会促进区域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区进一步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会推动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节人口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分为由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及该地区人口迁移数量构成.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作为人口增减变化的衡量指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是在增加的,反之则是人口在减少.在不同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是不同的,我们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衡量人口的变化特点. 其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构成.二、人口增长模式1.分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的下降,实现最终转变是出生率的下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较高.2.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方式:(1)根据数值:出生率(低——2.5%——高);死亡率(低——1.5%——高);自然增长率(低——1%——高)(2)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落后的原始部落.中国、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也进入了现代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提前进入了现代型.一般宗教影响下的国家或地区是较难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为宗教为了扩展影响力,一般不会限制生育,例如印度.三、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1)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2)原因: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
人口与地理环境[学生用书P136][学生用书P137]人口迁移原因、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在高考命题中,多以人口记录图表资料和区域图为载体,考察人口迁移旳原因,以及对迁入区和迁出区旳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感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23年流感人口记录图。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取旳流感人口占全国流感人口比重表。
年份比重(%)2023年2023年地区东北地区 6.95 6.20北部沿海11.97 13.22大西北地区 3.13 4.13黄河中游地区7.98 11.14续表年份2023年2023年比重(%)地区大西南地区10.98 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 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 19.86南部沿海地区28.70 20.91(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感人口旳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取流感人口最多旳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3)从2023年到2023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取旳流感人口不停________,原因重要有哪些?[审答流程][原则答案]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停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长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增进经济发展,推进都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都市以及社会秩序导致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旳问题。
(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紧;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思索方向满分术语人口迁移原因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气候温暖湿润、淡水资源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
人口迁移旳影响迁出地、迁入地、有利、不利、人地矛盾、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问题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迁出地旳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旳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络;更好旳运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迁入地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旳劳动力;增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助于第三产业旳发展;但也会增长公共设施旳承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旳影响(2023·沈阳测试)结合材料,完毕下列问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专题二中国地理考点48 全国、地区、省级区域考点定位:中国地图。
省市区地图。
主要自然区和经济区。
(2016·浙江文综,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1。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2015·海南地理,18~19)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
据此完成3~4题。
3.小明旅游的省是()A.云南省B。
海南省 C.贵州省D。
广东省4。
小明所参观的橡胶园比其他国家的橡胶园位置偏北,这是因为( )A。
山地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下B。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C。
当地土壤营养物质丰富D。
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2015·广东文综,7~8)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物理现象。
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
该省位于我国的()A。
西北地区B。
华南地区C。
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6.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
河流泥沙含量 B.地形起伏C.西南季风强弱D。
土壤厚度7。
(2014·广东文综,9)下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5章章末复习方案与全优评估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D.西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2.丁地区三类交通所占的比例都不大,其原因可能有( >①需要进行交流的物资少②地形崎岖,修建铁路和公路的难度较大③气候恶劣,沙漠广布,修建铁路和公路的难度较大④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通航河段少zJxZxvMzME 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读:第1题,根据图中铁路、公路、水运在各地区所占的比重可知,甲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丙为西南地区,丁为西北地区。
第2题,西北地区因气候恶劣,沙漠广布,修建铁路和公路的难度较大;加之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通航河段少,使得三类交通所占的比例都不大。
zJxZxvMzME答案:1.B 2.C沪汉蓉高速铁路,亦称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一条兴建中的高速铁路,全长2 078 km,由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到达成都。
据此完成3~4题。
zJxZxvMzME3.沪汉蓉高速铁路修建的决定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国防因素D.科技因素4.下列有关沪汉蓉高速铁路修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填补中国陇海和浙赣线之间无横向铁路的空白,提高中国铁路的灵活性B.把上海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有利于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有利于东中西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跨区域快速流动解读:本题组主要考查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意义。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5·高考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率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将各年份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加,即可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
由图可知,2008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年份。
第2题,将图中各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相加,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上海市人口总量逐年增加。
第3题,“单独二孩”政策会造成新生人口数量增加,但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新生人口的增加使老年人口比重下降,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可以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同时也可以改善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
答案:1.B 2.B 3.C
读广东省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统计图,完成4~5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 )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少年儿童比例下降最大
C.劳动力严重不足
D.人口年龄结构不断优化
5.该省15~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C.生态环境改善
D.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少年儿童比例大幅下降。
第5题,该省少年儿童比例逐年下降,而劳动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说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答案:4.B 5.D
6.(2016·山东济南调研)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关于图示地区人口问题或相应解决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过快
B.乙地应鼓励生育
C.丙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D.丁地人口平均寿命长
解析:选A。
图中横坐标为死亡率,纵坐标为出生率,甲地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1.4%,自然增长率为2.2%,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A正确。
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为较高自然增长率,不能鼓励生育,B 错。
丙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为现代型,经济发展水平高,C错。
丁地人口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原始型,人口平均寿命短,D错。
(2016·长沙模拟)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7~8题。
7.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8.按照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则可视为进入老
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①以后,②之前B.②以后,③之前
C.③以后,②之前D.④以后
解析:第7题,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故0~14岁人口所占比例应逐渐减小,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升高,即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结合示意图,可判断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应为④①②③。
第8题,由图可知,在①时期,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没有达到10%,在②时期,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0%,故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在①以后,②之前。
答案:7.D 8.A
(2016·全国大联考浙江卷)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 583万人,比2013年末减少371万人。
下面左图为发达国家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右图为我国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据此回答9~10题。
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及主要原因是( )
A.快经济发展速度很快B.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C.快计划生育政策实施D.慢城市化速度非常快
10.针对劳动年龄人口状况,我国应( )
A.大力鼓励生育B.吸引人口的迁入
C.调整产业结构D.遏制人口老龄化
解析:第9题,读图时注意两图纵坐标与横坐标数值的差异,从198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4亿左右,而发达国家从1950年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3亿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快,这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关,前期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2010年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又快速下降。
选C。
第10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又快速减少,对此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样才能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适当调整,如现在的“单独二孩”政策,但不能大力鼓励生育;吸引人口的迁入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能遏制的,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不利影响。
选C。
答案:9.C 10.C
木桶定律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该定律适用于某地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测算。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期不同指标下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
据此完成下题。
态环境A .可供水资源最为充足
B .人口合理容量是63.80万
C .环境承载力为210.35万
D .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
解析:选B 。
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
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得出答案。
二、综合题
12.(2016·上海青浦区期末)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
读图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读出数据即可,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该时段劳动人口数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带来就业、住房压力较大的问题。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远郊人口增多。
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又出现增加的趋势。
(4)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影响较大,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
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
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的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13.(2016·河北衡水中学三调)读图和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西宁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1)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
第(2)题,表中数值反映出青海省的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
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
有利影响: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影响:就业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