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第一部分学习要点教师篇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意义。
(二)熟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特点。
(三)掌握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措施,以及预防职业倦怠的方法。
二、知识点简析(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包括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两个方面。
其中,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主要是教师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外在需求的表现,内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是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职业成熟,这是对教师自身的内在的要求。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理论”弗勒(Fuller)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职业生涯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关注理论”:1.生存关注阶段;2.任务关注阶段;3.发展关注阶段。
(三)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拥有专家水平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2.高效率的工作;3.创造性的洞察力。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外在的期望与教师内在迷思;2.不良的工作方式;3.消极的应对方式;4.A型性格。
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1.系统理论学习;2.教学观摩;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学反思,具体的方法包括: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交流反思策略。
(二)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措施1.提高自我效能感;2.进行教学反思。
(三)预防职业倦怠的方法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2.做好几个管理:生活方式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
第二讲教师的素养与人格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二)熟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三)掌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
二、知识点简析(一)社会期待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者。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篇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理解)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3、年龄差距的日渐拉大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理解)1、生存关注阶段关注生存状况,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状况,关注自己所获得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适应状况2、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任务本身,提高教学质量3、发展关注阶段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因材施教三、专家型教师的专长表现(理解)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能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2、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自动化善于监控自己的认知执行过程3、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对熟悉情境的识别加工比新手快知识和经验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行为和态度更具评价性四、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运用)1、能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3、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五、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运用)1、系统的学习理论2、进行教学观摩3、从事科学研究4、自觉教学反思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运用)1、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建立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章3、教师要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自觉反思,增强自信心七、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运用)1、外在社会的期望和内在自我的迷失社会的高期望值带来教师对自己的高要求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工作狂”的状态为追求高目标而狂热投入工作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高目标高成就动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八、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运用)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思想上的误区2、做好自我管理:对自我生活方式、时间、情绪的管理第二讲教师的素养和人格一、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理解)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5、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二、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和主要表现(理解)核心:师爱表现: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三、社会上常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理解)1、“仅为谋生”的生计观2、“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观(角色观)3、“简单重复工作”的匠人观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运用)1、专业知识2、教学能力①教学监控能力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安排……………………组织与沟通………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提高教师监控能力:改变角色,教学反馈,现场指导②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评价,交流反思3、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掌握分寸五、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运用)1、激励性人格: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2、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高期望,鼓励与支持3、专业品行: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六、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运用)1、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2、………树立教师的威信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一、教师的压力源(理解)1、社会环境的压力①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②教育领域变革的挑战2、教师职业的压力①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③对教师高素质要求带来的压力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归因模式,教学效能感二、教师的压力应对(运用)1、防御性应对合理化(文饰作用),否认,反向,投射,自居作用2、直接应对①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②掌握调控技巧和抗压方法③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帮助学生篇第四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教育(理解)策略:1、在学业和学生的社会交往方面形成连续的心理挑战氛围为解决课堂内外发生的冲突和做出决策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合适的时机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运用)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理想自我—处于观察者的地位现实自我—处于被观察者的地位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很远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统一性的确立人格发展臻于成熟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教育(运用)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3、……………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4、……………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统一性四、人生价值观对行为的导向和调节功能(理解)1、定向功能:指导认知,导向行为2、识别功能:了解行为,判断行为价值3、动力功能:发动并维持行为4、调节功能:支配行为,控制行为五、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运用)1、对价值我自由选择阶段2、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3、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条件(运用)1、思维发展要达到能抽象概括社会事件的水平,将概括化为自己信奉的观点2、自我意识分化能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能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并对自己提出某种明确的要求3、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必须完成的社会任务极其意义七、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运用)1、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取向多元化,注重实际2、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重视能力与素质,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利他和奉献精神3、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双峰分布,乐观和悲观,积极和消极并存;标准多元化第五讲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运用)①职业定性目标明确②课程设置进口专业发展的需要③专门的专业能力实践训练2、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理解)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得其批判性增强探究性: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探究性能力3、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理解)超越原学习情境超越原自我水平二、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运用)1、学习方式不适应: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发展2、学习态度不积极: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3、学习过度焦虑:影响身心健康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运用)1、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2、培养专业兴趣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六讲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运用)1、依赖型人格2、自我中心型人格3、褊狭型人格4、回避型人格5、表演型人格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经历学习篇第七讲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一、学习的定义和内涵(理解)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内涵: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学习的发生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的发生伴随着行为或行为潜能或思维的变化学习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理解)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可预期的信号原理:条件反射行为法则:习得和消退,泛化与分化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①操作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区别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3、行为的塑造行为塑造即通过小步子反馈或强化帮助有机体达到目标行为塑造技术广泛应用的是连锁塑造术,即将学生所要达到的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给予强化四、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理解)①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获得、转化、评价②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了解)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①新知识观知识只是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②新学生观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有能动性的③新教学观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解决学习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运用)1、学习的基本原则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习者都有发展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学习情境2、罗杰斯的学习观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内容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最有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第八讲不同类型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理解)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理解)1、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认知、联系、自动化阶段2、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的教学措施掌握子技能,促进程序化三、大学生学习策略形成的条件(理解)1、内部条件:原有知识背景,学习动机2、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变式与连续性练习,具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四、做好策略学习的教学工作(理解)1、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2、加强策略的巩固程度3、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的体验4、突出条件化知识五、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理解)1、认识道德规范:晓之以理,知荣明辱2、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动之以情,好荣恶辱3、确立道德行为:导之以行,践荣弃辱六、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现状(理解)1、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并呈现多元性表现原因:环境开放、个体差异2、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表现:认识模糊,认识片面,认识错位3、道德言行是有脱节原因:缺乏自律意识,缺乏道德反思能力,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第九讲学习动机一、提高学习动机的四个内在因素(运用)1、学生的唤起水平:使学生维持适度的唤起水平2、学生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学生的目标定向①基本观点:目标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衡量他们进步的标准目标可以增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原来的方法不成功时,目标鼓励学习者采用新的策略去尝试②将大学生目标定向和学习动机较好结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形成以自己为参照的成功评价模式强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掌握和理解4、学生的归因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因为能力强,失败因为缺乏努力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因为运气好,失败因为缺乏能力二、提高学生动机—外在因素的作用(运用)1、教师的特征:示范、热情、关怀、期待2、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挑战性3、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交往篇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一、师生交往的缺失(运用)表现:1、师生个体与个体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交往增加2、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3、师生非正式体制外的交往减少,正式的体制内的交往增加二、师生交往心理结构涉及的因素(运用)认知,情感,言行三、积极师生交往的主要功能(理解)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促进师生双方的学习品质生活四、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运用)1、环境因素2、教育因素3、个人因素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不良心理心理品质:自我中心、世故心理、多疑心理、自卑心理4、渠道因素第十一讲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1、自己人效应(运用)①让学生认可老师为自己人的有效心理策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2、反馈效应(运用)①反馈效应启示: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客观评价学生的作业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3、犯错误效应(理解)启示: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坦然承认未知,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运用)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不局限于“第一印象”,又要以回顾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受制于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借一斑而窥全豹(理解)启示:恰当全面的认知学生3、刻板印象—四川人爱吃辣椒(理解)启示:注意反思和修正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4、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运用)启示:应客观实际,摒弃主观臆断三、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1、超限效应—到底有完没完(运用)表现:时间超限,如:拖堂内容超限,如:批评和表扬主观容量超限,如:讲课内容过多启示:注意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2、霍布森效应—想象与创新的杀手(理解)含义:提高选择机会时附加苛刻条件,以至于没有选择余地的心理效应启示:不要过于死板,答案容许有一定的模糊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3、搭便车效应—无功也受禄(理解)原因:异质分组使学生的动机、态度、个性有差异过多强调“合作”原则而忽视个人需求“平均主义”的评价模式启示:合作学习的人数不宜太多,4~6人为宜营造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教学活动破除“平均主义”机制4、习得性无助—我只能听天由命(运用)启示:不能让学生连续体会到学习的失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不能让学生本能的认为任何事都是徒劳的四、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1、登门槛效应—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提高求)(理解)2、门面效应—拒绝大要求接受小要求(接受要求)(运用)第十二讲师生交往的技巧一、人际吸引的因素(理解)外貌吸引,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奖励性吸引,敬仰性吸引二、人际影响的技巧(运用)1、陈述理由:以理晓人2、说实话:其情感人3、情感诉求:以情动人5、讨论:以德服人三、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运用)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多角度认识自己: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他人评价,自我分析②具有同理心③体察入微了解学生:警惕对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善于利用空白效应,抛砖引玉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同事2、热情友善,主动交往3、真诚信任,宽容礼让4、知其所欲,善事于人四、教师冲突产生的原因(理解)1、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2、师生双方或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一方行为与对方差距太大五、平息师生冲突(运用)1、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冷静、沉默,避免与学生正面开战2、熄灭争吵:教师要耐心倾听,不符合,不急表态3、巧妙和解:弄清原因,主动解释,及早道歉,宽容学生。
辨析题1.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与儿童的发展相适应,不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答:(1)错误。
(2)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情况。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3)教学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这样教学可以推动发展。
(4)教学应当了解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做好对儿童的学习指导。
2.“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人格的稳定性。
答:(1)正确(2)人格的稳定性主要体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跨时间持续性是指人格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持续很长时间,(4)跨情境的一致性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表现出某种比较一致的特点;(5)“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改变的特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答:(1)正确。
(2)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说,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说。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因为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建构,还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自我防御方式中的否定。
答:(1)错误。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题型:填空1*15;名词解释5*4;简答6*5;论述1*20;案例分析1*15第一编一、填空和名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XXX,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1对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4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研究行为和研究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
7教学反思:对于举动的反思;举动中的反思;为举动反思。
8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举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简答(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简答或填空)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进入反思。
2观察与分析阶段:借助自述回忆、录音录像等获得观察数据,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等。
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思想,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政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的验证阶段:检验上阶段所构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心理学知识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170题)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A. 团结友爱B. 平等互助C. 理想色彩浓厚D. 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正确答案: ABCD知识点: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特点2根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轻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
A. 一般心理问题B. 神经官能症C. 人格障碍D. 精神病正确答案: BCD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3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
A. 大脑功能衰弱,患者易兴奋也易疲劳B. 情绪波动、紧张、烦恼、易怒C. 失眠、多梦、头晕D. 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4患癔病的大学生通常具有的特点是()。
A. 情绪强度高且易变B. 受暗示性高C. 高度的自我显示D. 大脑功能衰弱正确答案: ABC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5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有()。
A. 强迫意向B. 强迫观念C. 强迫情感D. 强迫行为正确答案: ABD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6恐怖症可能与生活中的不良经历和重大精神创伤有关,主要表现为()。
A. 特殊处境恐怖B. 物体恐怖C. 社交恐怖D. 疾病恐怖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7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而且比较常见的精神病,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把大学生的精神分裂症分为()。
A. 单纯型B. 青春型C. 紧张型D. 妄想型正确答案: ABCD知识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8高等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有()。
A. 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B.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C. 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D.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答案: ABCD知识点: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9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应当做到()。
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B. 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C. 浓缩自己的生命,拼命学习D.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知识点: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10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通常把心理咨询划分为()。
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概述教育的内涵: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一种具有特殊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教育活动1.教育者教育的构成要素 2.教育中介3.受教育者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起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平衡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高等教育含义: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程度分为专修科、本科、研究生。
教学组织分为全日制和业余、面授和非面授、学校形式和非学校形式。
"高等教育的特征:介于基础教育和参与社会工作间,主要涉及高深知识、专门知识、相应技能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目的 1.关心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2.文化拓展1.育人 1.品德培养2.知识传授基本功能1.政治2.促进社会发展 2.经济功能 3.文化1.促进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流动衍生功能 2.加速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重组3.成为学术权利支配与调整的场所或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4.安置青壮年人口,提供闲暇的生活方式第二讲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中方早期大学代表: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西方早期大学代表: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 2.学术自由的治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1.开始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人文知识,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愚昧,推崇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2.在培养目标上,培养人格健全、完美、知识丰富的人3.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主导地位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它的出现宣告现代大学的诞生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1.自然科学受到重视,科学知识成为教学重要内容2.高等教育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1.在原有育人和科研的职能上,增加社会服务职能2.范例:美国高等教育P17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夏商时代就产生了学校2.“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文献记录的高等教育机构3.汉代的“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4.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端5.董仲舒对汉代太学做出总要贡献6.南宋朱熹振兴了书院7.张之洞开创学生赴外留学8.蔡元培主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完全人格第三讲高等学校的职能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都要有,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生命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是趋势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四讲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高校教师职业觉得定位 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1.物质待遇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表现 2.职称晋升状况3.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的影响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1.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教师成长 1.专业知识的发展2.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专业能力的发展3.专业情意的发展1.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 2.学习文化3.个人经历4.自我更新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非关注阶段: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之前2.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准教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4.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关注“我怎么才能行”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专业发展为指向,关注专业发展自身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区别 1.高校教师虚拟关注阶段的缺失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断1.专业学习高校教师成长途径 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1.教书育人主要任务 2.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3.社会服务1.职称结构 4.专业机构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2.年龄结构 5.学缘结构3.学历结构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学生的人学生的本质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家庭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2.学校3.同辈群体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3.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4.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1.主动性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2.开放性3.独特性4.创造性1.自我发展、自我构建的学习主体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2.不是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是参与者和推动者3.具有独立性、探索性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指导和管理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2.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师生间的道德关系:师生双方相互制约1.平等对话走向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 2.相互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受三种因素制约:知识、学生、社会1.学科中心论: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编排上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2学生中心论: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3.社会中心论: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1.分科课程:最常见1.学科课程2.关联课程3.融合课程:如生物化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4.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2.活动课程3.核心课程1.显性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1.物质层面高校课程的类型 2.隐性课程 2.制度层面3.精神文化层面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 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课程1.必修课程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 2.限选课程3.任选课程不是简单的若干门课程的叠加,而是呈现出一种高度结构特征1 .构建导向 1.外部因素: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我国专业课和选修课少2.高校课程的组合方式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单门课程间相互搭配和融合的问题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纵向上考察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的问题1.课程方案的设计2.课程目标的确定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三、高校课程的组织 1.课程价值观:人才培养的指向由“高深学问”转向“为社会经济服务”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 2.课程体系:统一大于多元3.课程内容:分科多于综合高校课程的改革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2.对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第六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一、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1.师生共同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内涵 3.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4.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1.由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 2.由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3.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变革,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具有更高水准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 1.教学的相长性:老师教促进学生学,学生学促进老师教,老师教老师学互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 2.教学的发展性3.教学的教育性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1.你从哪里出发教学准备阶段 2.你要到哪里去3.你如何到达你想去的地方4.你怎么知道是否到达想到达的地方1.教学语言技能 5.教学讲解技能9.组织教学技能实施调控阶段 2.板书板图技能 6.提问技能调控10.结束技能3.教态变化技能7.导入技能4.教学演示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1.练习 3.测试反馈评价阶段 2.提问 4.考核好处:对老师而言,发现教学不足并改进,更好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反思能力,加强同学间相互了解反思总结阶段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 1.主教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P100 2.助教行为3.管理行为1.接受型学习方式 4.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2.自住性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方式1.知识呈现策略 1.讲授2.直观演示2.信息沟通的策略 1.问答2.讨论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1.练习指导3.巩固知识的策略 2.阅读指导3.活动指导4.组织管理的策略第七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价值含义: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物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内涵 1.谁来评价步骤 2.评价谁,如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物质条件,对评价本身的评价3.评价什么1.鉴定分层功能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2.反馈调节3.激励导向4.教学功能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1.绝对评价:评价每一个对象1.按评价标准2.相对平价:群体中选择一部分进行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同一个个体,不同时间或侧面进行评价1.诊断性评价:教学活动前,对学习者各方面进行评价2.按评价的目的 2.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3.总结性评价: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评价3.按评价的表达 1.定量评价2.定性评价三、高等学校常见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活动 1.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 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专业认证1.院系级评估2.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 2.专业与课程苹评估3.学生平评教与教师评学4.教学督导四、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内容: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多方面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传统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1.日常测试2.期末考查和考试3.几种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 1.学习契约2.量规1.内容:教师素质、工作过程、工作成果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课堂观察2.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方法 2.学生的学业成就3.学生平评教4.教师的自我评价五、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1评价价值的多元化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多元化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应用第八讲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一、备课、说课的艺术 1.学期备课备课的步骤 2.单元备课3.课时备课备课的艺术1.备教材 5.教案编写备课内容 2.备学生3.备教法和学法4.备教师自己一、备课、说课的艺术说课含义:授课教师在理备课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叫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方式1.说课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说课的作用 2.说课有利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开展3.说课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简易性和操作性说课的特点 2.理论性和科学性3.交流性和示范性相同点:都是教学工作重要的准备阶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授课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属教研活动,备课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方法步骤2.对象不同,说课是说明为什么这样备课,备课是面对学生上课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3.目的不同,说课是为了提高备课能力,备课是优化教学过程说课的艺术不同点: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的集体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备课是教师客体进行的静态教学活动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要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备课在于实用,强调教学安排相同点:都要立足于教材,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1.面向对象和主要目的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不同点: 2.所属范畴不同,讲课属于课堂教学范畴,说课是教研范畴3.基本要求不同,1.理论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说课的原则 2.科学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3.逻辑性原则1.说教材、教学对象说课的内容 2.说教法、学法3.说教学程序4.说练习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一、备课、说课的艺术 1.确定课题说课的程序 2.精心准备3.形成说稿4.进行说课和答辩说课的艺术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材说课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课不是授课,说课比较灵活3.说课不是背课,要突出说字4.说课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5.说课理论与教材相结合二、上课的艺术 1.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口语的作用 2.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口语的分类 1.以教学过程划分:开场白、阐释语、结束语“讲”的艺术—教师的口语 2.以表达方式划分:叙述语、说明语、议论语教师的口语要求 1.言之有理 3.言之有物2.言之有序 4.言之有情教师口语的锤炼 1.练习运气 3.练习吐字2.练习发声运调板书的作用 1.主板书:章、节、目2.副板书:字、词、术语、符号“写”的艺术—教师的板书教师板书的类型 1.提纲式板书 3.表格式板书2.语词式板书 4.图示式板书1.精心构思、整体设计板书的设计原则 2.合理布局、虚实相生3.书之有序,擦之适时二、上课的艺术教态定义 1.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 3.包括身体各部位、空间距离、身体接触2.是非言词的 4.主要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等艾克曼 1.表示明确意义的符号势 3.引导对话的调整势 5.消除紧张适应势2.指明物体的图示势 4.提示内心感觉的表情势霍尔 1.亲密距离 3.社交距离2.个人距离 4.公众距离分类朱迪皮尔逊 1.面部和身体动作 3.声音暗示2.空间和触摸 4.服饰和其他装饰品“做”的艺术—教师的教态卡克(目前最常用) 1.动态无声交流 3.静态有声交流2.静态无声交流教态的特点 1.辅助性 3.情境性2.直观性 4.差异性教态的功能 1.协调辅助教学内容的开展2.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秩序1.目光运用要合理、真诚 3.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运用教态的要求 2.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 4.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三、听课、评课的艺术听课的作用 1.监督检查作用 3.提高借鉴作用2.评估指导作用如何听课 1.听课前的准备 3.掌握听课的方法,即看、听、记、交2.端正听课的态度听课的艺术关于听课的技术 1.定量课堂观察技术2.定性课堂观察技术三、听课、评课的艺术评课的特征 1.综合性强 3.科学性强2.实践性强 4.发展性强评课的类型 1.示范性评课 3.研究型评课2.提高性评课 4.检测型评课评课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3.真实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 4.尊重教者原则评课的艺术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主动 3.快乐2.生动 4.有效评课的标准评课的内容 1.评教学目标 3.评教学效果2.评教学设计 4.评教师素质评课注意事项 1.切记套话连篇 3.切忌角色凝固 5.切忌面面俱到2.切忌评课声音单一 4.切忌自我本位第九讲高校科研的一般概述一、高校科研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1.科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2.科研能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3.科研能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我国高校科研现状与发展 1.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科学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与趋势 2.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科技成果商品化速度加快3.科技全球化深刻改改变科学研究的传统组织模式4.科学技术将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及其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1.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突出问题 2.缺乏战略层面的科研规划3.高校科研的人才和条件不足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间的矛盾高校科研发展面临的挑战 2.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缓慢间的矛盾3.社会急剧变化的要求与高校科研创新体制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间的矛盾4.国家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与我国高校水平较低间的矛盾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 1.加强原创 3.聚集人才 5.科教结合2.鼓励交叉 4.强化组织 6.贡献社会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3.改善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 4.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5.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与与合作,充分利用供给科研资源7.大力加快地方高校科技的创新工作三、高校科研的类型从与生产的关系来划分 1.基础研究 3.应用研究2.应用基础研究 4.推广演研究从其主要研究方法来划分 1.现象型研究2.实验型研究1.小规模研究按活动规模的大小来划分 2.中规模研究3.大规模研究其他分类P179四、高校科研的原则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 1.意义性 3.创新性 5.普适性2.科学性 4.现实性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第十讲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一、高校科研的步骤与方法 1.发现问题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2.了解情况3.深入思考,如比较类比类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想象假设4.实践验证1.确定选题并制定研究计划高校科学研究的步骤 2.进行文献检索he实地调查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1.观察研究法,如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法、量的观察法、时间观察法、时间记录观察法、参与式观察法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P192 2.实验研究法,如对照试验法、析因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模拟实验法3.文献研究法,如步骤:提出课题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文献综述4.调查研究法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三、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要求 1.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2.执著钻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份。
1、动机指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2、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3、兴趣是进行探索认知的需要。
4、世界观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基本方向。
(二)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1、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三者在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三)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地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除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通过对意误用和无意误用研究,能全面把握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各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一)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
(二)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
(三)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塞奈乐《认知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人,把人当作一个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目录: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4、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
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
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
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
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填空题1、教室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
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A.任务关注阶段B.自我关注阶段C.发展关注阶段D.生存关注阶段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A.外生涯发展目标B.内生涯发展目标C.教学校能D.高原现象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三、名词解释1、教师职业生涯答: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2、自我效能感答: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对教师来说,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3、高原现象答: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的一种现象。
4、职业倦怠答: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是,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识过程。
5.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 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1 / 99.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分: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指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心理特征:是人们有认知、情绪、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性格有时统称人格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笛卡儿“天赋观念”(唯理论的代表);洛克“白板说”(经验论的代表)德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㈠构造主义(奠基冯特、代表铁欣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㈡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㈢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㈣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㈤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㈥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㈠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㈡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马斯洛和罗杰斯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1.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A. 《论灵魂》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心理学家是( b冯特)3.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D华生)4.开拓了人类科学史上无意识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家(C弗洛伊德)5.认为心理学应将人和动物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是(A. 行为主义)6.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决定的(D。
社会文化环境)7.1967年促使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心理学家是(D. 奈瑟)8.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任务是(B.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9.1903年,推动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家是A。
桑代克)10.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C。
维果茨基)1.不属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A。
情感强烈,两极化明显)2.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科学教育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体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 B. 主体性原则)3.心理健康教育应能够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考虑全部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体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A. 全体性原则)4.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是(A。
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5.不属于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的是(C。
增加职业自信)6.不属于斯腾伯格提出的专家型教师三个基本特征的是(C.专业视野宽广,观察力敏锐 ) 7.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B. 兴趣下降)8.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社会层面( A。
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9.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学校层面(C.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10.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个人层面(D。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1.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来看,学习的对象是(A. 知识和经验)2.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来看,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 C. 反复练习和经验)3.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来看,学习的质量是追求(D。
2016年9月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教师岗位、教学活动)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位、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
包括:时间维度和领域维度。
3.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外在需求的表现,比如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
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对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
(教师个人职业社会化)4.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1)恒定平稳的职业生涯;(2)独立孤寂的教学科研;(3)年龄距离的日渐拉大;(4)教学成效的难以衡量。
5.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6.专家型教师: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7.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对教学情境的准确分析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2)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独特风格(3)较强的反省意识和科研能力8.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成长所需条件):(1)系统学习理论——实践、案例、理论、经验;(2)进行教学观摩;(3)从事科学研究——教师职业内在要求/不断更新知识;(4)自觉教学反思——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交流反思策略。
9.高原现象:指在学习特别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或退步的现象。
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表现:教学中力不从心、对新的教学理念缺乏敏感和认同、无法将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在教学水平业务技能科研等发面难以提高。
影响: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原因:缺乏终身学习理念;存在个体差异性,自我效能感不同。
解决办法: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学反思。
9.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作用的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效果的理解和判断。
10.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外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风气、工作发展条件(影响一般教育效能感);学习环境、工作条件、发展机会、人际关系、职业价值观(影响个人教学效能感)。
B教师自身因素(关键):教育观;教师的自信心。
11.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答: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增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首先,★社会环境,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社会环境,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再次,★教师个人,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A、形成科学教育观B、自觉反思,增强自信心A.进入教师角色后,教育现实中的问题与理想不一致,意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发展不单依靠教育单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下降。
B.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和深化,个人教学效能感上升。
12.职业倦怠--指助人(服务)行业中的个体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核心成分: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体以消极对待来访者)、低个人成就感。
13.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源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
1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外在社会的期望与内在自我的迷思:社会的高期望值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基于压力教师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2)过高的内控制点导致的“工作狂”状态为追求高目标而狂热投入工作;(3)A型性格带来的不良应对高目标和高成就动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15.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思想上的误区(轻伤不下火线、我要做所有的事情,因为它们是我的责任、工作是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拿工作开玩笑?)(2)做好自我管理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生活的关系)、自我时间(区分轻重缓急)、自我情绪(调节好的情绪状态)。
第二讲16.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种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角色>角色期待>角色意识>角色行为17.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1)文化知识的传播者A.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各种能力,促进智力发展B.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2)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 A.成绩好坏取决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爱好,调动积极性B.教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同时发展智力(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模仿学习非常重要A.指导学生行为规范,做事先学会做人B.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保持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4)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A.学习掌握心理健康咨询技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B.为学生创造民主宽容的氛围,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5)教育科学研究者18.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角色认同阶段接受教师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角色信念阶段转化成个体需要,不断追求,形成教师职业的自尊自豪感19.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1)全面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教师榜样(3)参与教育教学实践20.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其献身于教育的根本动力。
核心是师爱:主要表现为(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对全体学生的热爱(3)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为什么师爱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条件?人际关系的两种最基本效应:晕圈效应,喜欢一个人就会欣赏这个人的一切所作所为。
恶魔效应:不喜欢一个人,对此人不以为然、漠然置之。
人总是趋于模仿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不去模仿所厌恶的人。
21.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发展的的认识和评价。
主要体现在职业的评价取向、职业选择要求、职业报酬的期望等。
社会上常见的几种教师职业价值观?如何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转变“仅为谋生生存和生计竟成了职业全部”的生计观第二、转变“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第三、转变“安于工匠,教师创造性的工作竟成了简单重复”的匠人观。
2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落脚点。
23.专业知识(1)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的内容知识)(2)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3)实践知识(情境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24、教学能力学科知识素养、学科知识心理学华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机智。
(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筹划和安排;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沟通;三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与评价;四是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方法:第一、改变角色通过专家讲座、科研实践、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教学反馈通过考试等形式的反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第三、现场指导帮助教师选择最佳教学策略。
(2)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发展的途径。
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模式。
教学反思的方法: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评价、交流反思25.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并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措施的能力。
(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教育机智的表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把握分寸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和经验。
教师教育机智的构成:敏感的、能够读懂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灵;理解他人内心情感的心理及社会意义,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主题性;表现出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道德直觉。
26.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影响自身教育教学效果、职业心理健康、学生人格发展。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被称为“有效”教师。
27.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人格特征(1)激励性人格: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2)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的高期望值;鼓励与支持(3)专业品行: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28.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1)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2)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第三章29. 压力指使个体感到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
它是个体面对刺激时心理上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压迫和焦虑的情绪状态,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
中等强度的工作压力处于绩效高峰。
30.教师面对压力的身心反应:生理反应:疲倦、免疫降低、有机体过度紧张。
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无助。
行为反应:逃避、暴躁、职业倦怠。
习得性无助理论(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遇到外部不可控事件时,就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这些事件所做的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就会变得压抑,并甘心去承受这种压力而不试图去减少它,表现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31.教师的压力源(判断压力源):(一)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竞争的压力、知识更新的压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压力)、教育领域变革的挑战(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二)教师职业的压力(独立性高;工作对象的高差异性;示范性强;时空的相对无限性。
)①教师职业生涯特点带来的压力:生存阶段压力,成就一番事业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带来的压力: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期望值,使得教师不断的朝着大家所期望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