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doc
- 格式:doc
- 大小:70.10 KB
- 文档页数:10
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加强文章气概的特点。
2.认识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正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升论辩能力。
2.提升掌握古汉语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浸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德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踊跃思想。
2.对孟子“德政”的详细内容进行商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德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方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论述推行“王道”的七种举措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其实是孟子“德政”内容的详细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词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放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谈论的方法。
【教课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导课文,掌握文章的要旨及构造。
2.认识作者,作品及有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写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此刻山东省邹县)人,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
主张行德政,重申“民贵君轻” ,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量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一直未被采用。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激烈,辞锋锋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剖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擅长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冷静讨论之间引喻对照,意思精列。
2.文章的要旨及特点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说明王道政治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过程】【晨读感悟】(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梁惠王上》)(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梁惠王下》)(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离娄上》)(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离娄下》)(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2、梳理第一二段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
3.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限时20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父名激,母仉氏。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寡人之于国也》【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生疏基础学问,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争辩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信任自己的自学力量,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需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学问(一)走近作者。
(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的资料,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2.关于《孟子》一文。
(1)孟子的思想。
a、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抱负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此之谓大丈夫”。
c、“”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风格特色。
擅长雄辩,具有气概充分、感情猛烈、笔墨酣畅的风格;接受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规律谨严。
善用和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古汉语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行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加以解释。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对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以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李商隐字号名轲,字子舆朝代战国籍贯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生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作品与其弟子著《孟子》作品风格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文本知识1.《孟子》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
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
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前激趣】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2、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提示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后人所加,用的是文章开头的几个字,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孟子》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思家孟轲的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是韩非所说的“争于气力”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但是,诸侯长期对外征战,对内暴政,又造成了兵员严重缺乏。
劳力不足,是当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所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
魏国曾是强国,但梁惠王统治期间,在与齐国的争夺中,连遭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治国设计。
本文仅记述了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针对本文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第一、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
议论性的文字讲求逻辑性,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说服人,读议论文就是要读出它内在的逻辑。
本文的难点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要认真探讨它与课文的中心议题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寡人之于国也》【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问题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问题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质疑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质疑3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探究案】探究一: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二:探究二:2.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探究三:读孟子其他方面的学说,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感受【训练案】(或等拓展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走近作者。
(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的资料,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2.关于《孟子》一文。
(1)孟子的思想。
a、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此之谓大丈夫”。
c、“”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风格特色。
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善用和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古汉语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加以解释。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对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以解释。
河内凶.(古义:今义:)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是亦走.也(古义:今义:)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体会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填然鼓.之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特点。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进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2)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是亦走也(是……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则何如(何如:)6、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5)“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阅读引导问题1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怎样回答的?问题2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探究案】探究一:根据下面的图示,将图表中的三个问题回答出来。
【训练案】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 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②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③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 ④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⑤胜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倪:小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0.翻译下列句子。
(7分)(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4分)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关于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关于《孟子》一文。
(1)孟子的思想。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风格特色。
善于雄辩,具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古汉语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加以解释。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对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以解释。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体会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特点。
(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进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是亦走也(是……也:这也是……啊。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则何如(何如:怎么样)6、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略)阅读引导:问题1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以战争为喻,进行回答。
问题2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探究案】【训练案】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 C ( 解析:A 项,“无”通“毋”;B 项,“涂”通“途”;D 项,“颁”通“斑”。
)2. D (解析:A 、B 、C 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敲鼓,穿,种植”。
D 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3.A (解析:B 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