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完善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对策研究摘要:经济适用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政策初衷是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质量。
随着发展,经济适用房制度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购买对象与建筑标准失控、房屋售价过高等问题而广受病诟,基于经济适用房肩扛着我国住房改革和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要及时采取相应完善措施。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制度;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措施1.我国推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目的经济适用房的概念是2000年12月国家建设部公布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界定的:”纳入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供应的普通居民住房。
经济适用房要体现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使用功能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推行经济适用房制度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首先,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建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缩小住房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贫富差距,维护了利益均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经济适用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
以人为本意味着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尊重人权,政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明确人的现实需要而且要适当限度地满足这种需要。
因而,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充分尊重人的基本居住权利基础上,保障每一个人都能享有适当的住房。
最后,经济适用房制度是统筹发展的需求体现。
经济适用房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国民收入与住房资源的再分配,建立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并集约利用,以住房脱贫带动城市脱贫,增进社会总福利。
2.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济适用房建设是一项安居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自1999年至今,经济适用住房共解决了大概30万居民的住房困难,提高了城镇人口的居住条件。
十多年来的发展,经济适用房制度缓解了城镇的居民的住房压力,并在改变人们居住观念、带动房地产健康发展、推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完善了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由于经济适用住房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不断带动住宅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024年经济适用房市场分析现状1. 市场背景经济适用房是指由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实施的一种保障性住房政策,其价格较为优惠且符合一定标准的住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适用房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2. 现状分析2.1 市场规模扩大经济适用房市场近年来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建设,增加供应量,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同时,通过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和减少购房门槛,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2.2 政策不断优化针对经济适用房市场的发展,政府部门不断优化相关政策,以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
例如,加大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购房补贴金额;加强对购房人的资格审核,限制购房人资格,防止非法转让等行为。
2.3 供需矛盾突出尽管经济适用房市场规模扩大,但由于低收入群体众多,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大量的低收入群体需要经济适用房,而供应仍然不足,导致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普遍。
2.4 市场秩序亟待规范由于经济适用房市场的特殊性,加上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经济适用房政策漏洞,进行非法转让等行为,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因此,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3. 发展建议3.1 增加供应量为了解决经济适用房供需矛盾问题,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
通过加大土地供应、提高建设速度等方式,扩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3.2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政策,提高购房补贴金额、降低购房门槛等,促进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更好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3.3 加强市场监管为了维护经济适用房市场的秩序,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转让、篡改资格等违法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及时清理市场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3.4 多元化解决住房问题除了经济适用房政策外,政府部门还应探索和推动其他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如租赁市场的发展,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等。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大量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没有能力购买和租赁改善住房的问题。
因此,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居住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一)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紧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和规模都无法满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的需求。
尽管市场上有出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由于价格高昂,许多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相关费用,导致保障性住房缺乏。
(二)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很多保障性住房房龄较老,住房设施和维修水平较低,房龄较新的保障性住房也存在着监管不严,建筑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这就造成了居住环境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以物补贷的保障性住房补贴政策存在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补贴政策基本上是“以物补贷”的形式,这种补贴形式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物资补贴的方式难以满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其次,由于补贴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购房者,贷款利率较高,还贷条件苛刻,容易导致房屋封顶价受限,导致保障性住房产生的悖论。
(四)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实际运营问题保障性住房在租赁市场上的运营实际问题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租金在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上设定为市场租金水平的70%-80%,并且往往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导致保障性住房空置率较高,而且居住环境较差,这更让困难居民居住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化。
二、对策分析(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供应量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加快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是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各级政府应指导性地扶助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中的各类参与者,提供建设资金,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形成合理的公共资源分配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产量,为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构建全面的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研究一、引言经济适用房,简称“经适房”,是中国特有的住房供给方式,旨在为有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
经适房自1986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住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适房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住房供需失衡、房屋空置、质量问题、管理滞后等。
因此,本文旨在对我国经适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适房制度提出建议。
二、经适房制度的概述1. 经适房的定义和性质经济适用房,是指由领导出资或社会资金按一定标准设计和建造的供低收入家庭购买的住房。
经适房的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往往因为居住面积小、位置偏远、绿化率不高或设计、装修等方面上的缺陷,但其地理位置仍然位于城市范围内。
经适房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居住有困难的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是社会公平、保障性住房的体现。
2. 经适房的分类经适房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领导经适房和企事业单位经适房两种。
根据使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公租房和福利房,根据售卖方式可以分为限价房和价优房等。
3. 经适房的销售经适房的销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摇号、公共资源交易或拍卖、社区内部配租、购房优惠等。
同时,为了确保其资金的安全和有效性,经适房的购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购房资格条件,如居住年限、单位性质、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等。
三、经适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 房屋空置经适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房屋空置。
在一些城市,一些开发商甚至打着“经适房”的旗号建造了所谓的高档经适房,如小区环境优美、停车位充足,售价却不低,完全不是针对低收入者的需求。
此外,经适房的售卖方式限制较多,购房资格门槛高,许多有购房需求的低收入家庭甚至无法入手,导致经适房空置率高居不下。
2. 房屋质量问题经适房建设的标准不如商品房高,为了降低成本,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较为简单的施工工艺,建筑材料质量也不能与高档建筑物媲美。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自古以来,衣食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本前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颗“定心丸”,这一识性的认识决定了实现“居者有其”是个人和政府共同力的目标,住房问题不能完全向市场化,政府应负责的承起为人民提供住房障的重任。
房改以后,府建立了一套保障中低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住房障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式:一是住房公积制度;二是面向中低收人家庭的济适用房政策;三是面向最低收入的廉租房政策。
但在具体落实过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保障作用的发挥,本文就我国住房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其真正发挥对中低收人家庭的住保障作用。
二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题。
我国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然严峻,住房保障工作任重道远。
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住房保障度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建了严格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住公积金制度,但仍有相应问题存在:第一,建遭遇“软阻力”。
让地政府拿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和金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开建设,意味着政府突破以往“以地生财”模式,牺牲分土地收益,向保障住房“输”,对此,出现了保性住房比例不足的现实第二,政策缺位。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普遍上,商品房价格出现了大幅的上涨,经济适用房价格通过二房买卖也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在经济适用房的再转让上的政缺位,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资性购房、炒房的具。
第三,缺乏住房普查统数据,住房保障缺乏期规划。
目前,我国不仅乏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缺乏住房普查数据。
因此很难准确地把握住房困难的实际况而做相应的举措。
这些制度随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具体执行节还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套措施还不够健全。
2.障性住房的结构设计不合且覆盖面较小,经适用房重购买轻租赁,经济”而不“适用”。
主要的问题是存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和档住房的市场供应结构比失衡,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低收入庭的住房需求。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对策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对策自从1998 年实现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至今,我国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为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启动较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1.对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规定不合理,实际的供应对象存在偏差首先,很多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对供应对象都要求具有本地的非农户籍。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推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比起具有当地城镇户口的职工,他们的收入普遍更低,居住条件更差,更应享受住房保障。
但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却将他们排斥在外,每年春节中国特有的返乡大潮在某种程度上对现行住房制度的一种反映。
其次,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未能覆盖部分中低收入者,供应对象存在政策空白区,形成夹心阶层。
这些阶层主要是指其收入水平和住房标准超过了保障性住房的范围,而又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人群。
这部分人主要包括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不够廉租房申请条件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等。
此外,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发生偏差。
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应该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但由于我国目前对居民的收入没有确切的统计资料,加上相关的法律以及监督机制不完整,以及相应的腐败问题,导致部分高收入者和投机者进入经济适用房市场,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发生严重偏差。
因此,常常会有开着高档汽车前去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发生。
2.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的加剧。
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采取集中建设,这将造成城市居住空间的贫富隔离,会导致不同阶层间的对立与冲突更加显现,造成同一地区社会认同、社会参与、社会整合的困难,加剧低收入阶层的弱势地位。
3.廉租房制度建设缓慢,覆盖范围小在廉租房的供应方面,政府对兴建廉租住房的投入过小,房地产开发公司不愿意承建廉租房,这导致了廉租房的建设过为缓慢,远不能覆盖到所需要的人群。
简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主要问题
1、住房保障立法不完备,法律保障缺失。
由于住房保障法规的
立法滞后,历史性的住房保障政策运作存在诸多缺陷,使得相关利益相关者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护,住房保障权益也无法得到足够的保障。
2、住房保障政策举措落实不力。
住房保障政策虽然出台,但是
由于市场价格过高,落实困难,落实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发挥作用,从而不能达到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宗旨。
3、住房保障资金分配不均。
住房保障资金的分配,尤其是从财
政负担的角度,一般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全国各省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分配不均,使得住房保障制度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对策
1、加快立法进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应该加快立法的进程,
提高住房保障法规的完备性,确保法律对住房保障制度的规范性,有效保障受益者的相关权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效率。
2、提高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效率。
应该正确识别市场价格,优
化政策设计,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及准确性,充分利用政府经济资源和市场资源,实施综合性的住房保障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率。
3、完善住房保障资金分配机制。
应该完善住房保障资金分配机
制,动态调节财政资源配置,优化资金分配方式,优先在大中城市供给安全的住房,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解决住房保障问题。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随着房价的持续攀升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经济适用房问题频频走进媒体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适用房”到底“经济”了谁的深刻反思。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实施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出发,指出我国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制度;经济适用房近些年来我国一般商品房的价格上涨过快,房价节节攀升,居高不下,使原本刚性需求的必需品已变成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即使是中等收入群体也不堪重负。
因此,加快建造经济适用房以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住房压力、配合住房改革、平抑房价和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适用房制度出台的初衷是好的,政策设计思路也是对的,但在实施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从经济适用房的概念,发展历程出发,揭示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措施。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历程(一)经济适用房概念在我国,所谓经济适用房一般是指由政府出资扶持的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两方面特点的社会保障性住房。
所谓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的商品房价格来说是较低的,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所谓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一般建筑标准上不得削减和降低,强调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的使用效果,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体现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功能。
建设这种经济适用房一般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
(二)制度发展历程自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起,“经济适用房”概念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1994年国家原建设部出台了《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经济适用房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同时也对经济适用房的对象认定、资金来源、成本和价格以及管理等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2004年原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中国第一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销售、管理作了规定。
但2005年-2006年,经济适用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户型过大、标准过高;寻租现象严重,富人抢占了穷人的福利等等。
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经济适用房进行了重新定位,将经济适用房由过去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转变为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并将供应对象严格限定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在2007年11月新修订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管理、价格管理、准入及退出管理、监督管理等。
强调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要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此外还用更多的细则限制了经济适用房用于投机。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现存主要问题政府推出经济适用住房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体现它的社会保障性。
该制度的确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让利于民、造福于民的功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建设方面、销售方面、供求方面和退出机制方面。
(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偏大。
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单价和面积都有规定和限定。
如建房[1994]761号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是按国家住房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房)建设的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体现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使用功能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建房[1998]154 号进一步明确“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和标准,以满足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
但从市场的实际供应情况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有不少地方打着经济适用房的幌子开发豪宅,致使经济适用房的户型越来越大,严重超出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
建筑面积过大,超出了购买对象的实际能力范围,早已没有了经济适用房本应具备的“经济性”的特点。
其次,部分经济适用住房质量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开发商为了牟取巨大利润,在建设过程中选用质次原料,甚至偷工减料,而由商品房转化过来的经济适用住房多半是一些“半拉子”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经济适用住房布局不合理,经济适用度不高。
很多经济适用房选址位置过于偏远,周围环境不理想。
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其突出的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大部分开发企业为降低成本,一般把其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段。
另一方面,也有开发单位把它建在较为繁华的地段。
这两种选择都有失偏颇,前者若不解决配套的交通设施,将增大购房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不便。
后者因价格较高,大部分中低收入者难以负担,最终造成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出现滞销现象。
最后,缺乏统一的多部门管理机制。
经济适用住房实施全过程涉及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建设、房产、物价等多个政府部门,程序繁多,缺乏密切合作使经济适用住房整体实施进度缓慢。
(二)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设部等部委于2007年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但我国缺乏完整的居民收入汇总统计数据库,居民收入来源又是多渠道的,年均家庭总收入较难确定,因此在经济适用房销售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违规行为,使不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的购买者进入,挤占中低收入家庭本就不多的供应量。
例如西安市某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的调查中发现,经济适用房的出租率高达27%,小区内停放私家车占到总户数的62%。
种种的现象表明,在目前对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家庭的经济收入缺乏有效地统计,造成了对经济适用房购买者的信息难以甄别界定。
(三)供求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适用住房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严重。
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测算和有关规定,70%以上的家庭应当享受经济适用住房,与此相适应,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或建设的规模,也应当占到70%以上。
而实际上,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远远小于社会需求量。
由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出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倒卖现象。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的漏洞,通过伪造亲属关系进行交易或者伪造拆迁户身份向社会高价倒卖房号。
(四)转让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各地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机构、合理的收入检测机制与有效的住房供给循环机制。
除了出现住房建设与供给管理,销售管理等问题外,且因为购房人动态信息管理不足与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不清,不但令经济适用住房退出的依据缺乏,还将引发退出收益纠纷,降低经济适用住房供给循环的有效性。
三、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对策措施(一)完善住房公共财政体制按照目前法律规定,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土地,地方政府将减免土地出让金,并给予配套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属于地方政府划拨范畴,商品房用地属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地方政府收取土地出让金,两者比较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差距显而易见,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也会有差距,这里存在一个公共财政分配体制问题。
我国应从中央财政上作补贴,提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效率,达到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目的。
(二)明确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适用房销售对象对住房的需求,达到“居者有其屋”的最终理想。
要想更好的发挥出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使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界定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严格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的资格审核。
结合我国国情及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地制定出整套完整明确的购房者资格审核标准。
为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有效性,可分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年总收入:一方面是家庭货币收入,另一方面是家庭住房面积。
家庭的货币收入包括一个家庭全体成员的工资收入、工资外的其它兼职劳务收入及金融证券投资资产的价值。
家庭住房面积包括该家庭拥有的不动产,其中涵盖自己居住的房产价值等。
因居民家庭收入是一个变量,且存在各地区的经济差异,所以在制定审核标准时要充分的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
而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低收入家庭的合理需要来确定,人均住房面积应适当高于当地的水平,并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
此外,对已经经过资格审核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要进行公开公布,成立经济适用住房公众监督组织,重视投诉举报等信访工作,一旦发现其提供虚假资料,立即取消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并限制其在一定年限内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制定适合各市经济适用房的配套地方法规,由专门的部门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购对象、房屋购买、使用管理、后期买卖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用来与住房供应体系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加强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环节的监督为了防止开发商将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用于普通商品房开发,应该加强对土地出让的监督,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确定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向申购此待建经济适用房的购房者及公众公开,使开发商的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将政府部门的监管与社会的监督有效结合起来。
另外,在设计环节中,应由相关部门严格审批其建筑面积,不能允许有超标面积的房屋出现,严格控制各个标准建筑面积房屋的比例。
在开发建设楼盘的期间,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核查,有违设计、施工标准的房屋在建房初期就会被有效制止。
合格完成建设任务后,相关部门要对楼房进行质量、布局、面积等多方面进行竣工验收。
发售环节也要置于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下,这样有利于切断开发商直接获取暴利的渠道。
(四)制定严格的经济适用住房退出制度城市低收入家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机制非常必要。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可对购房者实行动态管理,经济适用房购房者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上交家庭收入情况等资料,每5年左右对其进行一次家庭收入状况审核,特别是要深入社区入户调查,对于符合退出条件的家庭,应提前通知住户限期退房,以便住户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做好退出准备。
(五)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至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涉及到法律层面,政府应尽快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来规范保障性住房市场,使其健康运作。
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住宅法》或《住宅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来规范和引导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
具体来说,这部法律至少应该包括对象范围的清晰界定;申请者的公示和监督;建设、价格方面的监管;进入和退出方面的监管;各个参与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单位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对其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和监管失职行为进行处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