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何称诸葛亮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试析《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祀同。
”①杜甫的这首《怀古迹》吟咏的是国时期蜀汉的先主兼及武侯祠,可见在仕途上坷一生的杜甫对于刘备、诸亮这一对风云际会的臣有着由衷的仰慕一到今天四川成都的人都知道,汉的昭烈庙和武侯祠是紧紧挨着的两座古迹的主人,位是胸怀大志、叱咤风云乱世英雄,一位是腹有良、忠贞不渝的封建大夫的楷模,君臣二生前亲密无间、心照宣,死后也朝夕相处一起享祭。
这“一体君祭祀同”的佳话,在漫长的封建会中不知激荡了多少人的心,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学士,至布衣百姓,或以之宣传教化、普及人伦的榜样,“借古人之酒杯,自家心中之块垒”,或之对于明君贤相的慕与期盼。
千百年来,刘备与诸亮之间的“鱼水”深情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且因为它出神入化,因为它的可歌泣而广为流传。
那为何称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为“鱼水之情呢?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九载,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过于恭,“以师礼待之,于是大发牢骚:孔明年幼,有甚才学?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反驳道:“吾孔明,犹鱼之得水。
两弟勿复多言。
”②“鱼水关”一称由此而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了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在那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君臣二历经千辛万苦“联手共创蜀汉基业,“自初出时的‘情好日’到魂系白帝时的‘君自取’,都是二人关系亲密友的象征”③。
《三国演》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正是为都具备了明君和贤相的某些点,他们之间的君关系于是被公认为“想中的封建君臣关系”④而“追慕圣君贤相云际会、鱼水相谐”⑤正是《三演义》所要表现的主题。
刘备、诸葛之间的情谊是经时间考验了的,也在共同奋斗中逐渐加深的先主诸葛亮的故事起始于“隆中决”。
经水镜先生和徐庶介绍,备早已对这位“躬耕阳”(第九十一回)⑥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天时”(第三十七回)⑦的“龙”先生倾慕有加。
水世家。
当代著名易学导师、国际姓名学改运专家、资深国际环境规划专家,长期从事房地产风水咨询、企事业命名、以及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应用推广工作,目前在国内外易学领域的声望如日中天,堪称周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领军人物。
现为国际易经协会副会长、玄奥国际风水环境设计品牌创始人。
从2012年开始,刘玄大师先后应邀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雄安新区、深圳等地参与了多个房地产项目的策划。
帮助许多房地产项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被誉为都市形势格局分析大师。
刘玄大师又是国学文化研究者,易学实战专家。
研究中国易经30余年,常年往返于两岸三地,参与及完成了多家企业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和景观项目。
现为国内外多家公司的常年易经风水顾问,在风水学领域,创意性地把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家庭布局、企业办公与风水学完全融合了在一起。
既继承先贤的易学文化精髓,又完全融合了现代社会,为企业把脉,为人生导航,并为很多人提供个人规划、八字分析、婚姻事业预测、取名选吉、化解消灾、人居风水环境等全方位服务。
刘玄成长历程刘玄大师,出生于1973年7月8日,他出生在江苏盱眙县的一个相对偏远但风水极佳的地方,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的衣冠冢所在地。
刘玄大师的爷爷和他的父亲都是当地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
出生在风水世家的刘玄大师,自小在耳濡目染爷爷和父亲给别人看风水的同时,刘玄大师自小还跟随父亲学习风水命理学,深得父亲真传,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刘玄大师对我国传统国学文化中的风水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周易卦理等国学经典方面有着超凡天资和超常的领悟力。
其实,刘玄大师的另一身份公之于众后更是让世人震惊,他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的刘伯温的第28代孙,人们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刘伯温能耐有多大,刘伯温的《烧饼歌》精准的预言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刘玄大师作为刘伯温的后代,在强大基因的作用下,刘玄大师读小学阶段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禀赋,他刚好10岁的时候,便已阅尽了家里的所有藏书,这些藏书内容丰富,涵盖了风水及命理学说,最让刘玄大师痴迷的是《易经》、《推背图》、《撼龙经》、《疑龙经》、《三命通会》和《穷通宝鉴》。
怎一个忙字了得[怎一个“忙”字了得]引子“忙”是时下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是几乎每个人都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不信你去问问,十个活人九个忙,剩下一个正忙着找事去“忙”。
两人见面,甫一寒暄,“忙”已出口:“最近忙不忙?”“忙啊!”“忙什么呢?”“瞎忙。
”好一个“忙字”,内涵无限,外延无边。
于是,便有了“鞠躬尽瘁”、“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焚膏继晷”(从这些语词的丰富程度,可见传统文化对“忙”的崇拜)等雅词,来形容公仆们,也有了“忙的跟小磨一样”、“忙的屁股沟搓绳”等俗语,来调侃升斗小民们。
忙是不是就意味着干活多,忙是不是就意味着勤奋、勤政,也不一定。
周公之忙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文字的忙人是三千多年前的姬旦,也就是周公。
周公佐兄灭商,扶侄继位,摄政期间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广封诸侯,这些典章制度后来被称作“周礼”。
周室肇始,文(王)武(王)皆亡,成王年幼,周公勤于国政,可想而知。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记载:周公诫伯禽(周公子,第一代鲁公)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这是周公在儿子伯禽动身赴任时告诫儿子的一段话,中间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流传千古,为后人所称颂。
五百年后的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
孔子曾说:“人如有周公之才之实,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一千三百年后的曹孟德也感叹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虽然周公是个大忙人,但我却不太相信“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之类的神话。
周公说这话是对儿子单独说的,老子教训儿子,难免言过其实,吹吹小牛,司马迁如何知晓?当时的文字和书写方法及史官制度都不健全,如何得以流传八百多年让司马迁记了下来?估计是猜的吧?司马迁的《史记》写得像小说,臆想的成分不少,有专家已提出来了。
孔子赞周公更好理解,因孔子一生对周公非常偏爱,经常梦见周公,当面向周公请教。
三顾茅庐详细故事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取得大成,他狠抓招揽人才,请荆州著名学者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这里有一个‘伏龙’,一个‘凤霄’,两人得一,就能平定天下。
”刘备四处打听,得知“伏龙”就是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陇的诸葛亮。
在中部,他住茅草屋,务农自食,苦读史书。
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奇才。
”为了请求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刘备、关羽、张飞带着礼物专程来到隆中(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又称湖北省)。
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援助。
恰巧那天诸葛亮不在,刘备只好留下名字失望而归。
几天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带着关羽、张飞冒风雪。
没想到诸葛亮又出去了,刘备等人又空了一趟。
张飞不愿意回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促他回去。
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请他出来助自己挽救国家危局。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准备再次邀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或许有假名,但未必有真才实学,所以没必要去。
张飞却坚持要他单独打电话。
如果他不来,他就会被绳子绑起来。
刘备骂了张飞,第三次去隆中拜见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他。
直到诸葛亮醒来,他才坐下来互相交谈。
在这间茅草屋里,诸葛亮和刘备一起讨论时局,分析形势,运筹帷幄,谋划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
刘备大为感动,愿意拜诸葛亮为师,请他出来帮助复兴汉室。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草堂”的诚意深深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去施展政治抱负。
成语“三访草堂”由此而来,比喻拜访贤才,诚邀他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武,北伐曹魏,占领荆州、益州,北上中原,建立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形成对峙的局面。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
他在给主公刘禅的奏疏中写道:“先帝不轻视群臣,而自己猥琐冤屈,三度茅房密切关注群臣……”可见他始终没有忘记刘备给予的理解和相遇之恩。
——《教师指南》三顾茅庐故事遭专家质疑其实这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虽然来自荐,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但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军事家排名:曹操第一诸葛亮只能算第二
导语: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
但长期以来,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评选和判断都缺乏相对较客观的分级量化评判标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
但长期以来,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评选和判断都缺乏相对较客观的分级量化评判标准。
为此方北辰教授在论文中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大型或特大型战役及其主帅得分,撰有军事著作的主帅及其加分,三国时期参战主帅总计得分表以及三国时期军事家的分级评判名单得出初步结论:其得分最高者为三国时期最杰出军事家曹操,其次是在军事著作上得到高分的诸葛亮,孙吴方面军事家人数则最多,其拥有的军事家人数多达四名。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方面透露,由于应邀赴会的专家学者来源范围广泛,其中既有专门研究三国文化的文博系统业内学者,也有酷爱三国文化的其他国内外研究专家,因此本次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中都有新观点和有价值的看法,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的《论刘备入蜀过程中的自我逾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罗开玉与谢辉合著的《刘备取成都初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剑虹的《魏蜀吴三国的郡县制和诸葛亮治蜀》更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梅铮铮在提交的论文《读曹操遗令兼论曹操高陵及相关的问题》中,更是对2009年底被公布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曹操高陵引发的各界争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指出此墓虽然已被列入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由于该墓没有出土属于曹操本人的铁证文物而仍有值得研究的内容。
生活常识分享。
百读不厌的经典——诸葛亮舌战群儒(白话文)_领导力培训专家高万忠展开全文经典中的经典——诸葛亮舌战群儒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
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
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
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
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
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牟利益,除害灭贼。
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
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
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
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孔明听罢,无声地笑了笑,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
1:“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众人的智慧,就一定胜过个人的智慧吗?东吴的孙权帐下,高人策士满堂,哪个比臭皮匠差?诸葛亮孤身一人,却舌战群儒,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东吴联刘抗曹。
这是怎么回事?2:这个结论也我们想到现在常说的网络暴民现象:群体在偏见的引导下,形成一边倒的跟风式意见,让更为合理的声音(包括出色的专家)受到压制。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铺天盖地的“粉丝”们形成的舆论压力或语言暴力,使得发言都无法进行,更不要说对话了。
网络这样的环境,本应是民主的环境,是可供所有年龄段和背景的人交流的一个场所,它如果沦落为某一个群体所独有,排斥多元的东西,那则是网络的失败。
3:预测市场既然是无数人组成的,那么也就会出现上述人群统计同样的错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在牛市的时候,人们一窝蜂去选择选择某些股票,这是否说明股价就是对的,买股票的人就是对的呢?未必。
否则就不会有股市泡沫和经济危机。
就“三个臭裨将,顶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和背景来说,应和战争有关,因为诸葛亮本身就是军事家和他能一比高下的也只能是军人。
即使能也要时间的允许. 因为诸葛亮比一般人的思维较好. 一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出比较好的方法. 臭皮匠一定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想出方法.但出于他们的智力问题. 再经过考虑. 筛选. 肯定要有很长时间的允许.所有我认为不一定能顶个诸葛亮``他否定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不同与分工,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有区别,智商有高低,不承认复杂的脑力,智力劳动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艰苦的学习。
刘备如果相信这句话,他还要屡次三番去卧龙岗干什么?只要出一纸招工榜,礼聘3个皮匠,相信报名自荐的将士有数十位,数百位,那么诸葛亮就不知道有多少位了。
严重的是,这个“臭皮匠论”长期以来成了贬低知识分子的根据。
我们是反方。
意思是三个臭皮匠顶不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是什么样的逻辑,那么也就是说人多力量大,中国有多少人,有多少个臭皮匠,可是却抵不上半个诸葛亮。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专家质疑三顾茅庐故事篇一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
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
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
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
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
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中国历史上科学家1、鲁班(春秋)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如今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墨翟(春秋)鲁班和墨翟是同时期的巨匠,也是天生的对手;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弟子不仅战斗力极强,而且头脑也极为聪明,是各国君王抢夺的“核心战略物资”,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领先整个世界至少数个世纪以上。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3、石申(战国)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
《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就有一座是以石申的名字命名的,以表彰他对天文学的贡献。
4、洛下闳(西汉)洛下闳是西汉时期的一个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用来演示天象。
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
还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5、张衡(东汉)张衡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但他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堪称中国的达·芬奇;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
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被后人誉为“木圣”,在月球背面也有一个叫都张衡的环形山。
6、丁缓(东汉)丁缓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为常满灯,七龙五凤,难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
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为名。
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七轮大皆径尺,递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十个人,诸葛亮仅排第五!第十位曹植(192年-232年)曹植自幼聪慧出众,十岁出头,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及先秦两汉辞赋,对诸子百家亦广泛涉猎。
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被曹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其文采盛名可见一斑!第九位章太炎(1869年-1936年)章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其学问十分广博,涉及了文、史、医、佛等多个领域。
被誉为“国学泰斗”。
他早年的弟子,如黄侃、钱玄同、鲁迅、周作人……个个名满天下。
其病逝之时,南京政府发布国葬令:“宿儒章丙麟,性行耿介,学问淹通,…岿然儒宗,士林推重。
”此评价可谓高极!第八位王守仁(1472年—1529年)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第七位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大?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四大导师”。
在史学界,陈寅恪被公认为中古史的权威,其学术贡献,非专家而难喻。
民国后期的学术领袖傅斯年素以狂傲著称,惟奉陈寅恪为“三百年来仅一人”。
时联大名教授刘文典扬言:“陈寅恪(月薪)值400大洋,我值40大洋,沈从文只值4块大洋。
”解放后中山大学评教授,因陈被评为一级,其他人学问再高也无与比肩,结果均在二级以下。
寅恪一生无党无派,却因学问之高,而使各派政治领袖无不仰视,传为美谈。
第六位马一浮(1883—1967)马一浮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他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当时期无可比肩的诗人和书法家。
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
诸葛亮,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在近代历史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华夏第一奇智”。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他出身穷苦,从小就非常聪明,凭借
他的天才才智,凭借他的技能和智慧,把家中穷苦的家庭带到了富裕
的高度。
诸葛亮精通谋略和军事,尤其是识破谋略谋略的能力令人佩服。
他不仅擅长识破敌人的战略,而且创造出卓越的智慧,解决了安全、
外交和经济上的很多问题。
他曾勇敢地面对英雄,令西晋武将佩服不已;多次采取小战略大计策,穷兵黩武,战胜了敌人。
另外,诸葛亮给历史留下了伟大的教训,他激发了中国民族发展
的主动性,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弘扬了“人民同志”的理念,明确指出理想和信仰重在于民众心中。
总之,诸葛亮是一位以智慧著称、敢于担当和眼光独到的拯救中
国的英雄。
他的贡献永垂不朽,对于世界的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你眼中的诸葛亮作文要说诸葛亮啊,那在我心里可就是智慧的化身,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脑袋装着无尽的谋略。
我感觉诸葛亮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去的超级学霸。
你想啊,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就像咱们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把世界局势分析得透透的,这本事简直绝了。
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那刘备可真是捡到宝了。
他这人打起仗来,那心眼儿就跟蜂窝似的,全是计谋。
什么空城计啊,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他就那么大摇大摆地坐在城楼上弹琴,那气场,那镇定劲儿,我都怀疑他是不是给司马懿施了魔法。
司马懿那么多疑的人,愣是被他给忽悠住了,带着大军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好比两个人下棋,诸葛亮一边下棋一边还能给对手设下无数的陷阱,而且每个陷阱都恰到好处,让对手防不胜防。
还有草船借箭,他居然能算准了天气,又摸透了曹操的小心思。
轻轻松松就弄来了那么多箭,把周瑜气得干瞪眼。
我就想啊,要是他生活在现代,那肯定是金融界的大鳄,或者是个超级厉害的谈判专家,什么复杂的局面到他手里,都能巧妙化解。
不过呢,诸葛亮也挺累的。
他事必躬亲,啥都操心。
就像一个大家长,里里外外都要管。
他的手下要是出了点小错,他也得操心着去补救。
感觉他就像一个永远都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都停不下来。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这么认真负责,才让蜀国能在那个乱世中撑那么久呢。
他还特别忠诚,刘备都去世了,他还一心想着完成刘备的遗愿,匡扶汉室。
这种忠诚在现在可不多见啦。
他就像那种不管公司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坚守的老员工,一直为了心中的目标努力奋斗。
总之呢,在我眼中诸葛亮就是一个传奇人物,智慧、忠诚、谋略超群,他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让咱们后人只能仰望,还得时不时地感叹一句:“这人咋这么厉害呢!”。
简述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主要成就
诸葛亮治蜀,受到历史学家世人瞩目,是一个遗世罕见的画龙点睛之才,改变
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势力,其所涉及的影响更是贯穿至今。
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慧及睿智,改革了蜀国的治理模式,实现了蜀国从黎庶民脉到立楚国家的腾飞。
诸葛亮首先在军事上有所改进,聘请蜀国技术专家,改革军事经费预算,实施
武器装备现代化,改变死守防守的战法,使蜀军从守势转变为攻势;此外,在金融上诸葛亮也用人民素质解决储藏货币、给付租关税、实现标准化置备、重建租税体系的智慧,扩充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让蜀国的国力持续发展。
同时,他还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实施封建通制以调节内部矛盾,经济社会政
治秩序也得到稳定,社会秩序也处于安定之中。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以独到的见解,以生动历史和严谨实证既帮助忠臣实现了他们的忠义之死,也成就了孙权蚕食三分地藩镇百国,最终实现蜀国中华民族大梦的奇迹。
诸葛亮治蜀最终使蜀国成为三分吴越、拓荆楚的大主权,受到一国之主张一心
的尊敬。
其著名的“锥子战术”、科举制度改革以及财政方面的活动将使蜀国政府更加健全,使诸葛亮更加深入的治理国家并受到世界各界的追随,至今他的智慧与思想仍然不仅感动了今人,更在时代流转中发扬光大。
三秦大地出现的优秀历史人物实践作业一、引言三秦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特此推出这份实践作业。
二、三秦大地上的优秀历史人物概述1.人物简介(1)秦始皇: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诸葛亮:蜀汉丞相,兼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留下千古传颂的业绩。
2.人物成就(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2)汉武帝:开拓边疆,扩大国土,加强民族融合,推动文化繁荣。
(3)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实行屯田制,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3.人物影响(1)秦始皇: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2)汉武帝:树立了汉族文化自信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3)诸葛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良将的代表,传颂千古。
三、实践作业的目的和意义1.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通过调研、实践,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秦大地上的优秀历史人物。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怀。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作业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如何完成实践作业1.调研方法:查阅书籍、网络资源,采访专家学者,获取关于历史人物的详细资料。
2.实践步骤:(1)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2)调研:分组进行调研,整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成就及影响。
(3)实践:以研究报告、实物展示、舞台剧等形式展示实践成果。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五、优秀实践作业示例以下为优秀实践作业示例:1.研究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成就及影响。
很多人想起三国,都会想到那是一个混战的年代,今天我们不谈那些血腥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吃饭,看看谁是三国时期饭量最大的人。
想到吃饭,你肯定会想到关羽、张飞、吕布这些武将吧,毕竟是干体力活的,吃的多理所当然,可是三国里还有一位饭量很大的谋臣,他就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先生。
诸葛亮有多能吃呢?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对诸葛亮吃饭量的估计,诸葛亮出祁山和司马懿对抗的时候,身体生病了,这时候他的身体情况被司马懿得知了(看来司马懿还是一位情报专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每天只能吃3升米饭,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的高兴,便推测人如果吃的饭不多了,很可能距死亡就不远了,没想到司马懿还真是推测对了。
当时的3升大米,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多点儿,也就是接近2斤大米饭,这还是当时诸葛亮生病的时候所需要的量,要是平常可能会吃的更多。
现在也有人推测,估计是当时人们各种蔬菜不是很多,于是对主食的量要求比较大。
所以说在三国时期人们的饭量都是不小的,况且诸葛亮还是一位脑力劳动者。
足智多谋典故足智多谋的意思是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
大家清楚足智多谋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足智多谋典故,供大家阅读!足智多谋典故元·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古代有一个县令很会判案。
一天,有两个人来衙门打官司。
原来这两人是为了一匹绢布。
他们都说这绢是自己的。
县令说:“好吧,你们都说是自己的,我看这样好了,把绢剪了,一分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于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绢剪了,一人一半。
两人只好各自拿着绢回家了。
县令对手下的说:“你们分别去看他两有什么表现。
难过的人是绢的主人,高兴的那个就抓起来。
”衙役暗中去观察,果然看见一人很开心,一人很难过。
他们就把那个高兴的人抓了起来,一审问,绢当真不是他的。
足智多谋解析[释义] 足够的才智;大量的计谋。
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
谋:计谋。
[语出] 元·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辨形] 智;不能写作“知”。
[近义] 智谋过人大智若愚诡计多端[反义] 愚昧无知愚不可及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用法] 含褒义。
指有智谋的人。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向来~的他;现在也没主意了。
足智多谋造句1.如果你成功地学了一回足智多谋的联邦调查局谈判专家,当对峙结束时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没有人挨枪,而你也得到了一份公平的薪酬。
2.说起诸葛亮,我个人来说是很佩服他的。
因为我认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忠心的人。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智慧所屈服的。
他高瞻远瞩,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并且在军事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3.想想当年的勾践,忍气吞声,为了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直至打败吴国,还有惟贤惟德,独占一方的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辞幸苦,他们多么伟大!4.如果你成功地学了一回足智多谋的联邦调查局谈判专家,当对峙结束时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没有人挨枪,而你也得到了一份公平的薪酬。
说什么“德不近佛、才不近仙、学不贯古今……”当一个医生还是医生的时候,讲课一般是讲些业务知识;当一个医生做到大师的级别,就喜欢讲些哲学和价值观了。
由于大师的光环加持,他们提出的那些哲学和价值观很容易被医学界和一般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并传播——虽然有些未必经得起考验——其中就有这么一条,所谓“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首先,按照这一条标准,中国三百万医生,竟没有一个是达标的…...;纵有一些令人敬佩、医德高尚的大医,但是考察一下的专业技术水准,离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还有一些差距呢,更谈不上什么诺奖级的专业成果,恐怕写进医学教科书都不容易,那么按照“才不近仙”这个标准是不能当医生的了。
也有一些在专业领域颇有成就,论影响因子也可以算是国际前列,但回想一下,虽然个人品质没有大的瑕疵,但还做不到“君子慎独”,报销发票的时候偶尔也有点小私欲,课题评审的时候有时也照顾一下朋友,既然如此,按照“德不近佛”这条标准也不能当医生。
至于说“学贯今古,识通天人”,漫说中国医生,也不要说当今十三亿中国人,恐怕古往今来,也只有孔仲尼、诸葛亮、王阳明可以称之吧,可惜这三个千古完人没有一位是医生。
没错,他们给医生提的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千古完人的标准,神仙标准!提标准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那对不起,你这就是说大话了。
佛曰: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曰:无我乃舍己,慈悲即助人;佛曰:众生无我,苦乐随缘。
如果一边心安理得地出入于医药公司赞助的宴席,一边又宣称“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那你这个“近”字可是十万八千里之近呵!如果可以这样“近”法,那么文盲也可以宣称自己是博士。
这种虚到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的标准,为什么还很有市场呢?如前所述,第一因为它是大师说的呀,引用大师的话,显得引用者也很有见识的样子(俗称BI格);第二因为这样的语句很像骈文,有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文学之美,容易让人上瘾,所以嘛,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专家为何称诸葛亮《诫子书》是千古绝唱?2015年02月20日00:53来源:钟山清风作者:姚让利核心提示:《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实为千古之绝唱。
诸葛亮不仅以此励子,且以此自戒。
诸葛亮,资料图本文摘自钟山清风网(中共南京市纪委主办),作者:姚让利(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副馆长、陕西省五丈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原题为:诸葛亮家风略论“天下奇才”①诸葛亮被人们尊为贤能丞相的典范,忠贞不渝的楷模,修身立德的榜样,足智多谋的化身。
之所以如此,与其良好的家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云:诸葛亮的远祖“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
阳都先有葛姓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由此可知,诸葛亮的故乡在琅邪郡阳都县,他的远祖本姓葛,原为诸县(今山东诸城县)人,后迁往阳都(县),而阳都当时已有葛姓者,为区别于原居阳都的葛姓与来自诸县的葛姓,在来自诸县葛姓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
诸葛复姓即由此而来。
据考证,汉时琅邪郡阳都县隶属徐州②,其故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
从古及今,琅邪阳都与诸葛亮的名字同辉,诸葛亮的声誉与阳都故里共存。
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厚爱,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由此可知,诸葛亮的爷爷诸葛丰,曾做过司隶校尉(负责京城卫戍和治安)之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郡丞(太守的助手);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做过豫章(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太守。
据史载,诸葛氏家族的开创者是西汉时期的诸葛丰。
此后,自东汉、三国、魏晋、隋唐,这个家族代有名人。
特别是三国时期,诸葛瑾(诸葛珪长子)为吴国的大将军,诸葛亮(诸葛珪次子)为蜀国的丞相,而亮之族弟诸葛诞(诸葛珪二弟诸葛绪之子)为魏国的征东大将军并迁司空,一门三方为冠盖,并有盛名。
诸葛氏家族成员的显赫,固有其时代的及地域的等原因,但也与其家族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诸葛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才造就了这个家族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由诸葛丰发端并经诸葛亮发扬光大而形成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人及世人,被人们历代所传颂。
那么,其家风都有那些内涵呢?分析一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品格。
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有格。
鉴定产品或接待外宾讲规格,处世交往或文艺创作讲风格,查考阅历讲资格,写诗讲诗格,交易讲价格,立身为人讲品格。
诸葛氏家族成员自诸葛亮的爷爷诸葛丰开始就一直崇尚品格。
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任负责京城卫戍和治安的司隶校尉,执法认真。
据《汉书》载,当时朝中有位官员名叫许章,仗恃自己是皇帝的亲戚而为非做歹,胆大妄为,诸葛丰要惩治他。
许章便逃到皇宫中躲起来,以为这样便无法逮捕他。
诸葛丰上书汉元帝,请求维护法纪的尊严,汉元帝虽有心袒护许章,但对诸葛丰的正当要求也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只得惩处了许章,但汉元帝因此也对诸葛丰耿耿于怀,不久诸葛丰便丢了官。
诸葛丰还曾上书汉元帝,倡言“伏节死谊”,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
诸葛丰这种刚正不阿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代。
诸葛瑾出使西蜀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④,便是不念私门之利的表现。
诸葛亮既受刘备“三顾”,即鞠躬尽瘁,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不避艰险,多次率兵伐魏,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前线。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怕牺牲,战死疆场。
诸葛诞作为曹魏之忠臣,与司马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至死不降。
而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因其父被司马昭所杀,遂发誓终生不见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授予他侍中之职也固辞不受,最后归于乡里,以与晋有仇,“终身不向朝庭而坐”。
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与其始祖诸葛丰可谓一脉相承。
二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操行。
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告诫他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实为千古之绝唱。
诸葛亮不仅以此励子,且以此自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
这里的“静”,是安定清静之意,不单指“养生之静”和“致学之静”,更不是一味求静;而是静中寓动,以静求动,以静制动,动静相辅而相成。
即袁准在《诸葛公论》中所说:“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
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
”也就是朱熹所说的“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⑤之义。
实际上,“静”也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这正如儒家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
”诸葛亮以静制动的策略,贯穿于他一生所有的事业之中。
明人尹起萃说:“当汉之末,群雄云拢,凡一智、一能之士,莫不乘时奋发,蕲以自现。
孰谓一世人龙如孔明者,方且高卧隆中,抱膝长啸,略无意于当世,而又以管、乐自许者哉……亮其大言无惭者,彼其择理甚精,而处已甚明,谓枉已可以直人也。
故不苟合以求售,谓托身不可非所也。
时乎未遇,则高蹈丘园;道苟可行,则奋发身业。
”当刘备三顾之时,立能高屋建瓴地纵论天下形势。
提出了立足荆州,建业西蜀;东连孙吴,北定中原;内修政理,西和南抚;待天下有变,则东向西出等策略。
诚为效光武之再举,兴霸业之高论。
至今读之,犹觉其对天下形势的把握,如玩卵石于高山之巅,游刃有余;犹闻其琅琅之声,如江河之奔流。
使年龄长他二十岁,争战近二十年,人称枭雄的刘备,茅塞顿开,如鱼得水。
于是“遂许先帝以驰驱”⑥。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七十二年(从208年赤壁之战至280年晋灭吴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俭”:就是俭省,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就是生活俭朴,不追求享受。
诸葛亮讲“俭以养德”,可谓与孔孟修身思想如出一辙,并且把它付诸实践。
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⑦。
他积劳成疾,呕心沥血去世前,曾“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⑧。
由此观之,孔明的一生,是“静”“俭”的一生,他以这种操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为千古人杰。
后世诸葛氏之子孙们,无论贫富、穷达、从政、戍边、务农、业医,都始终保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操行。
三是“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美德。
诸葛亮一生身居高位,其间在蜀国丞相位置上就有十三年之久,可谓位极人臣。
但他虽身居相位却能为官清正、廉洁自律,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子女亲属谋过半点私利,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有他上奏后主的一道表章,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此绝非诸葛亮的虚饰之词,有本传云“及卒,如其所言”为证。
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自律、不谋私利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家庭财产申报表。
诸葛亮在“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情况下,既不搞兼职工作,也不兴办实体;既不贪污,也不受贿。
这种不据权凭资先为已富;不思肥已,专心已任;家境虽清苦,事业却兴盛的廉洁从政作风,堪称为政清廉的典范。
四是积极“接世”,入仕朝庭的传统。
诸葛氏家族成员“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政治,入仕朝庭。
也就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接世”(接纳于社会)。
当然,“接世”并不意味着追求名利,而途径亦可形式多样。
不过,政治作为“管理众人之事”,其“接世”的功能似乎更为直接,这就是诸葛氏家族成员一有机会便要在政治舞台上驰聘的原因。
诸葛氏家族成员自诸葛亮的爷爷任司隶校尉开始,中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任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当豫章太守,到三国、魏晋、隋唐,其从政(或从军)者可谓代不乏人。
尤其是三国时期,诸葛瑾为吴大将军,诸葛亮为蜀丞相,诸葛诞为魏征东大将军又迁司空,一门三方为高官,其家族之从政势头可谓达于极盛。
他们的后代子孙中,也有不少人从政。
如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亦官至东吴大将军,孙权死后,曾主持朝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官至蜀行都护、卫将军并平尚书事,与董厥、樊建一起主持蜀国后期的军政大事;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原本为质于吴,不久也成为吴国的大司马,并在东吴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到了诸葛亮及其兄弟的第三代,在入晋后,也有不少人入仕。
诸葛亮之孙诸葛京仕晋为眉县令、江州刺史;诸葛诞之孙诸葛恢仕晋为会稽太守、中书令加侍中。
曾孙一代中,诸葛诞之曾孙诸葛衡为荥阳太守。
其他诸葛氏族人从政者也为数不少,如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其长子诸葛冲入晋后曾为廷尉,而诸葛冲之长子诸葛铨又官至兖州刺史,次子诸葛玫更为御史中丞。
再如临沂地区出土的几件北朝造像碑和一座隋碑(隋诸葛子恒等造像碑)中,就记载了不少从政或从军的诸葛氏族人,如都督诸葛子恒、诸葛世龙,主簿诸葛荣叔等⑨。
这些都可说明诸葛氏族人在从政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保持了积极“接世”、入仕朝庭的传统。
五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一生在乱世纷争中经历了短短的54个春秋,从他27岁受刘备三请后走出茅庐,登上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恰好是半生操劳,尽瘁王事。
如果说,诸葛亮的前半生是他修身成学、立志济世的准备阶段,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忠勤操劳、“两朝开济”的治世之期了。
从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把“躬耕陇亩”⑩的诸葛亮请出后,诸葛亮就决心辅佐刘备沿着他所选择的道路走到底。
208年,在曹操发兵南征荆州,刘琮望风归降、刘备落荒而逃、“倾覆”无归之际,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奔赴江东,说服了在降曹与抗曹之间犹豫不决的孙权与刘备联盟,组成联军,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不可一世的曹军,为半生寄人篱下的刘备觅得荆州这块落脚点立下大功。
此可谓危难之际见忠情。
后来,刘备为关、张报仇,兴兵东征孙权。
结果夷陵大败,羞愤而病故于永安城(今重庆奉节)。
临终之际,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至永安,十分坦城而放心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