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1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
[史记读后感3000字]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300字三篇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300字三篇
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后感史记读后感300字三篇,供大家参考!
史记读后感一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治史三书》概述
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
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
正文
一、《治史三书》概述
《治史三书》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历史学研究方法论著作,包括《史记会注考证》、《汉书辨疑》和《后汉书补注》三部书。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三部史书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史学研究之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治史的门径。
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在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辨析,这种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钱穆先生在书中所阐述的史学研究方法,也为我在知识类写作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
1.严谨的态度
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应学习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对所写作品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据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检验,确保所传达的知识准确无误。
2.深入的研究
做好知识类写作,需要对所写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治史三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使他得以发现和揭示史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3.系统的方法
钱穆先生在《治史三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同样,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也应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法,包括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构建文章框架等环节,以确保写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深入研究。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
《治史三书》读书报告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是一部以严耕望自身的治学经历和经验谈如何读书、做学问,如何做人、做事的具有准经典特质的“大家小书”。
读书、做学问
在谈到论著标准时,他说,要专精,也要相当的博通,博未必通,通则必博,要“充实而有光辉”。
充实,最主要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著才能算得是内容充实的有价值的论著。
光辉,从两方面去认识:第一,要有见解有识力,工作成果要显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时兼顾最基本条件——精审充实;第二,要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学术工作要规模恢宏,或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要兼而有之则极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括一个基本条件——内容充实,这就更不易。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要达到“充实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不从小处着手,势必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漏洞必多,虽作出很多动听,看来有光辉的结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但终久未必能站得住脚,自不能算是真有光辉,更未必有长久价值可言。不从大处着眼,就往往走上小路,钻牛角尖,不能脱困而出,结果成绩琐碎,不成大体系,自亦不能显现其光辉。
还要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读书、做学问:
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
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能够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
●质朴完整的学术人。“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也希望正式成为我的箴言吧。
●入门强推
●倒食甘蔗
●这本书又名《历史研究从入门到放弃》
●前人之风,心向往之;百年之后,生气犹存
●入门书。
●多着墨于治史经验、方法与规律与治史秦刚等,虽不走治
学之路,只从纯粹的读书方面角度看,也有获益。严耕望先生说业师
钱穆先生“善师法,善变化,喜新知,勇创见,悉心追求,每从细小
故事中才吕齐县彻悟大道理”,那三代的大师们潜心学问,淡泊自甘,皆有一份素心,令人感佩。
●副标题:严叔教你如何——守得住学术耐得住寂寞做得了
学阀。浅显来说,是读过的大家撰述的散文随笔中所,既能保持稳定
高度说教色彩,又能不失流畅的文笔风格。
●句句都从自家迈盖中涌出,语重心长,发人深省,钦佩无量。只恨读到太晚。需反复温习才行。
●每年新生见面必是推荐,虽说是经验之谈,但每句都饱含
深意。严耕望跟余英时比,天资确实差了不少,但比我辈还是冷雪了的,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过是肯下那最笨的功夫,才能有所成就。
干什么虽然是一样的吧。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专精与博通
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
精“与”通“两字。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供;博不
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
<<治史三书>>简评
作为一位历史的学习者,须知一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老师向我等推荐了这本史学界大名鼎鼎的<<治史三书>>,以下便是我对本书的一些看法,望多多指教。
一内容概括与作者简介
《治史三书》是当代史学名家严耕望的所著的一部治史经验之书。本书由《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汇集而成。作为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严耕望先生以治史严谨、淡泊名利、学术成果丰硕厚重而受到尊敬。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唐史(唐代交通)等等,这一点从他书中精心拮取的例子就能看出来。严耕望将自己毕生治学经验、甘苦于书中娓娓道来,处处针对青年学子所需,毫无保留,颇具苦心。
二读书过程中启发性较大的要点
(一)《治史经验谈》
·要精专,亦要博通
作者关于治史中所需要的“博通”提出两点涵义:一是对于史学本身的博通。历史的发展本身具有连贯性,一味只截其中放大研究,必定也不能观其研究对象的全貌。二是对于其它社会科学的博通。作者还提到“博通”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成堆史料史实时避免错误,以及有助于对一些史实作出更好的解释。
·做“面”的研究而不是“点”的研究
“面”是指某一个较大的研究范围及里面所包含的广阔的问题群。在研究彼问题时或许能找到相关此问题的答案。这一点不光是治史,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借鉴。
·要看书,但不能只抱着题目翻去材料
除了专题研究,也要看非研究范围甚至非专业的书。我想这是要做到严先生所说的“博通”的最重要一步。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
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桐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 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专书共7种,论文40多篇。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被余英时称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根据自己毕生的治史经验,进行的思考和总结。他提出治学之人应具有“勤、谨、和、恒、定、毅、勇”的八字方针,让人受益匪浅。本书是他治史经验三本小书的合集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第一部分是《治史经验谈》,他在里面讲述了学史之人不但要专精还要博通。因为专不一定能通,能精则有一定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则有一定的博。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史学本身博通,也要对史学以外的东西博通。断代研究不应该把时间限制的太短,历史的演进是不断的,前后有连贯性,朝代的更替只是统治者换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的。因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即使你只研究一个朝代,你也要博通一两个朝代。这样才能将其研究好,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面面聚到。因此,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与时间进行“面”的研究。而且研究历史,不要孤立的做点的研究或是遍地撒网来个大丰收,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首先,自己也应懂得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争名夺利;其次,做学问的人要心如止水,不要只为功名而做学问,要唯学问而学问。看书要地毯式学习,一遍一遍地认真看,不要拿着什么课题而去翻什么材料。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
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从中获益匪浅。在这本书之中,我了解到了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其中,我在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这一章中,获益最深。
在“治史经验谈”的第一章“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严先生给我们提出了几条治史应该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问题,也提出一些应该注意的较具体的规律。在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他首先提到的就是治史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书中提到:“治史的博通可分从两个方面谈。第一,史学本身的博通。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若治专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等等,治某一专史,同时对于其他的专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当的了解。第二,史学以外的博通,也可说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种社会科学。先讲旁通,要想真正旁通各种社会科学,虽然断然做不到,但至少要对各方面有一点皮毛知识,有一点总比毫无所知的好。”1
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悟出了三个治史所必需的方法。
第一,治史一定要博通史学本身。倘若你对自己所研究的历史本身并不了解,那么你如何去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探索呢?严先生认为,能博通不但可避免不应有的错误,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为史事作解释。他就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有着和一般的学人的不同解释。一般认为,秦能统一天下,“总不外秦国政治改革成功,外交运用成功,加以地势优良,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当时大一统观念已形成,一般人已无宗国之见,为秦国统一排除了心理上的障碍。”2但是,他认为除了上述说法之外,另外还有好多原因。例如从当时的各国地方经济社会民风的角度去看。“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关东三晋民风较秦为弱,对于秦人极为畏惧,最东齐国民风又较三晋为怯弱。而就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秦国最贫穷,齐国最富庶,三晋也介乎两者之间。所以但是的情形是地方愈东愈富庶,愈西愈贫穷,但民风则愈东愈怯弱,愈西愈强悍。以富家怯弱子弟去当贫穷勇悍的士卒,自然无法取胜。况且秦国领有中国最佳的战马产区,所以骑兵特强。以悍卒乘壮马,如虎添翼,绝不是东方的怯弱步兵所能抵拒!”3恕本人见识浅薄,对于他这个看法,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到,我觉得既新奇又佩服。我不仅深深感叹于严先生本身对历史的博通,我还不得不佩服他那多维度思考历史问题寻找原因的治史态度。他对历史的博通,是我所远远不能及的。但是,我知道对史学本身的博通是治史的基础,有了对史学本身的博通,才能有史学专精的研究,在今后治史的路上,我必将努力地“博通”史学本身。
史记读后感3000字(精品9篇)
史记读后感3000字(精品9篇)
史记读后感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史记读后感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史记读后感3000字(精品9篇)】,供你选择借鉴。
史记读后感3000字篇1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首先,我才疏学浅,很多书还没看过,有些因题材方向,比方文学,我根本不打算阅读,对那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其次,我打算简介近二百套我看过,且认为是有点价值的才分享,有些看过但不屑一提的,不会介绍。维基与百度、书本简介目录,这些能找到的资料,我不打算著墨过多,只谈我的读后感、诸本分析比较优劣、如何入门等。个人的读书报告,就肯定是主观,有些书可能赞过了头,有些书可能贬至不在这里介绍,求轻喷。最后,只谈三国内容的相关部份,其他朝代的忽略了。对初入门者来,廿四史虽是最最原始的文献资料,但要有相当的古文阅读水平,而且还要懂得如何从诸纪传,找出相关的内容,才能掌握一件事的基本轮廊,这绝对不是脑内全无概念的入门者先阅读的书,尤其是诸制度。简述三国历史的通史,是首选。黎东方、吕思勉、何兹全、张大可等诸位大家,都写过三国史。如果要我推荐,我首选我的启蒙本:马植杰的《三国史》。因为在各环节(政治兴衰、经济、官制、文史哲)都介绍的前提下,还讲述了诸外族。有个基本概念后,还是建议认真懂最最原始的史料,其他人的相关著作,哪怕是权威,也不见得全对,根基打稳了,能事半过倍,否则也只是停留在你看过的那几本书,那几位作者的复读机。内文标示了入门的话,根基不太札实,也可以考虑一看,但没写的,不太建议了。 所有著作,作者引用的原文,一定要自己翻查一次,资料是对但写错出处,还是小事;断章取义或推论力度不足,才是大事。至于简牍,虽然是出土的原始资料,但没有足够的底子,强行阅读反而会无法有效理解,故我的排列虽是放在基础史籍之后,但其实应该是有相当的资历才建议阅读。关于读史方法,入门书以下三选一:《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著)、《中国史学发微》、《治史三书》。一、基础类政治篇《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三国史范围内,最详尽的注解本,不但有作者及诸先贤的分析、不同史料的取舍理由,也附有同一个人其他事,能散见于哪里。对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是最快上手的。《宋书》、《梁书》、《隋书》其实也就是应用一下职官志、郡国志之类,其中梁在讲述诸夷,往往有以前所没有的内容,可供参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如果有兴趣族谱的话,反正我不太相信这东东。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查阅!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浅谈《国史大纲》
我要分享的是一部鼎鼎有名的教科书,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读本科时就通读过一遍,这十多年来时常想重读一遍。直到最近才如愿。钱先生这部书当之无愧是一部经典了。不过我对钱穆没有什么研究,所以这里只能谈一点非常肤浅的读后感。请各位批评指教。
在谈《国史大纲》之前,想介绍两篇文章。一篇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先生的《钱穆与民国学风》,这篇文章收在他的一本小册子里,书名叫《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香港三联版,大陆有复旦大学版。另一篇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先生的文章,是他为钱穆晚年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作的导读。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弟子,他的文章在中研院近史所的个人网页上可以下载。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极好的书,我买过好几本,都是三联的版本。这回因为要分享《国史大纲》的读后感,又从图书馆里借了来。不过这回偶然借到的是九州出版社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个新校订的版本,我没有把三联版和九州版对照着看,不知道哪些地方有订正。不过九州版的一个好处是,它增加了附录,附录的都是钱穆先生的回忆文章,可以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正文对照着看。
这本钱穆晚年的回忆录我读过好几遍,但看了林志鸿的文章,才发现很多地方没有注意到。同样的,我也看过几本钱穆的作品,但是前几年看了王老师的文章,觉得要讨论的方面和层次实在太多了。所以我先在这里推荐这两篇文章。
下面说说钱穆自己笔下的《国史大纲》。钱穆在一篇纪念张其昀的文章(《纪念张晓峰吾友》)里说——张其昀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抗战期间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钱穆也是
高中治史三书读后感
高中治史三书读后感
【篇一:治史三书读后感】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三书》读后感
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深深地被严先生对历史研究的热忱、专注与深入所打动。这本书不仅是严先生多年治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的体现。
首先,我被严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所震撼。他强调治史要具备“专精”与“博通”的双重素质,既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并非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原则,如“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思路,以及“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的学术态度。这些方法和原则不仅适用于历史研究,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系统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更加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此外,严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对于正史的重视。他认为,正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通读,以便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这种对正史的重视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臆断或片面之词。
最后,我被严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坚持所感动。他在书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治史经验,还表达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这种热爱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追求和信念。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还收获了很多关于人生和学术的
信念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将会是我宝贵的财富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