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精制,绝对本人精心制作,你值得拥有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0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译⽂、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哪⾥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侵占的中原⽓概有如⾼⼭。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的战舰在雪夜⾥⼤破⾦兵于⽠州渡⼝,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败⾦兵于⼤散关。
我⽩⽩地⾃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的头发早已花⽩。
《出师表》这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阴家中,已是六⼗⼆岁的⽼⼈。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年(1172)他四⼗⼋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战争的第⼀线,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情壮志,坚定如⼭。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满怀着收复故⼟的胜利希望,“⽓如⼭”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叹惋!另⼀次使诗⼈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次在夜间骑马过渭⽔,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
他曾⼏次亲临⼤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上马蹴坚冰,有时三⽇不⽕⾷”(《江北庄取⽶到作饭⾹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活。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背景:这首《书愤》系诗人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诗人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被黜,诗人只能赋闲在乡,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英雄无效忠之机,愤然而作此诗。
首联:首句说“早岁那知世事艰”,一意谓少壮时壮志凌云,无所畏惧,二意谓其时不知世事艰难,而今则深感深知。
次句即叙早岁心志:北望中原,愤如积山,渴望收复汉唐失地。
两句既表明早岁壮志雄心,亦显露现今壮志未酬的痛苦和忧愤。
颔联:通过回忆早岁两次参战时情形,追怀往日英雄壮举。
以昔日英雄壮举衬今日处境,突出如今的痛苦和忧愤:当权者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自己也年华老大,徒有满腔收复河山的壮志,却志不得伸。
颈联:此联由前文的早岁回忆转回眼前:“我”心志未改,仍自许塞上长城,但君主昏庸,使“我”志愿成空;且年华老大,两鬓如霜,美好年华倏忽已逝。
深切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忧愤。
尾联:末联以孔明自况。
一方面,慕孔明深受信赖,壮志得伸,才华得展,反衬自己不得志的现状;另一方面,以孔明上言得用,深得信赖事,反衬当今统治者不信忠贤,偏安江南、不思北伐的昏庸无能。
借孔明事表达了忧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诗人抒发了对自己年华老大、壮志难酬的忧愤,也抒发了对小人弄权误国、权贵昏庸偏安的愤慨。
全诗格调豪壮,气韵沉雄。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柳州高中韩建平)。
书愤古诗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抒发了陆游内心的悲愤,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激昂的旋律和鲜明的形象展示了陆游内心的愤慨和决心。
诗人运用了明快的对仗和生动的比喻,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出了一幅幅雄壮的画面,使全诗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陆游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过去,表达了对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无奈。
他以诸葛亮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最后,这首诗反映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总之,《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它以激昂的旋律和鲜明的形象展示了陆游内心的悲愤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这首诗反映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书愤五首原文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末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书愤》
宋.陆游
清汴透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书愤》
宋.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砥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末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宋.陆游
镜里流年两警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我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成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泉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一、导入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
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二、作者简介陆游,号放翁。
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三、背景、解题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四、分析鉴赏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战斗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压迫。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联系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问题】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参考: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问题】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