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一、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集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工作体系,围绕教学开展学生工作既是一流大学发展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95 后”当代大学生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他们的集体特征,他们的成长需求决定了应对高校育人工作机制进行优化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特殊需求,并逐步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需要对育人机制进行改革。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高校大学生恰好是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学与学工关系的重要纽带。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含学分制体制下的专业成长,即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发展,即道德水平的提高。
“技”与“德”作为综合素质的两个维度,辩证统一,需要教学与学工系统的协同配合,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与学工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管理体制的不协同高校教务处、学工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务科、学工办团委等部门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系统界限,教师对本职工作投入多,对其他部门工作关注少,对学生参与教学和学工活动情况了解不够全面。
活动安排时间冲突、活动缺乏整合、出现交叉重复等情况时有发生。
教学系统中教师“重教学、轻学工”的理念司空见惯,其认为课堂教学和教务管理具有专业性,对学生工作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而学生工作教师则“重管理服务、轻教育渗透” ,投入到日常管理的时间较多,思政教育参与时间少,专业化和职业化成长制度尚不完善,导致活动开展和育人工作往往自成体系,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足。
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业需求和教育培养的有机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则是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推动这一机制运行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概念、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以及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方面,最终总结归纳其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希望能够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全文的逻辑和重点。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产教融合的概念、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研究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探讨产教融合的实践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对产教融合的概念进行剖析,探讨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以及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产业和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具体可行的运行方案和体制机制,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推动经济和教育协同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同时,通过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运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跨界合作和共享发展,推动教育体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问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产教融合旨在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实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教融合理论、协同育人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产教融合理论强调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产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变,实现协同发展。
协同育人理论从组织协同和资源协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教育、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人才培养理论强调培养目标导向,将实际需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1. 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项目为核心,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多元合作: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打破传统的教学边界,构建起多元合作的育人格局,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全面的培养。
3. 实践导向:产教融合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师与企业员工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中,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紧密合作,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实际案例和问题融入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5. 以人为本:产教融合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1. 实践案例一:某高校与IT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教学某高校与一家知名的IT企业合作,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
学校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也逐渐向专业化、应用型和实践性转变。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探讨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优势及挑战,旨在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是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它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深度融入了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校在此模式下不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而是与产业和企业密切结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培养环境和资源。
基地是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资源的生产型实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等。
基地与高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技能培训。
企业则是学生的就业去向,它们以实际工作为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发展机会。
高校-基地-企业三方协同合作,构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养。
二、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具体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基地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形式,实现互利共赢。
高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地提供实践环境和技术指导;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保障。
2. 实践教学机制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将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就可接触实践环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3. 导师制度高校-基地-企业协同培养模式下,学生面向多方导师,包括学校老师、基地专家和企业的技术人员。
多方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旨在促进产业与教育之间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实践、更贴近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及效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背景章节将通过分析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明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本章将主要围绕教育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后续章节的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种模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运作机制,探索其对教育教学、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影响。
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帮助推动高校与企业、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其有效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探讨这种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揭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1月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2064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谢志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驱动下,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特色,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探索研究了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国家出台系列扶持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各职业院校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逐步投入到探索建立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关的创业教育体系中来⑴。
在此背景下,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借此建立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中,信息学院专业团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同时聘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学院各专业能够合理的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了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探索出各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以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为例,说明该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表开课学期课程名称学分学时第1学期创新创业讲座110第2学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础232第3学期专创融合自主学习课程236第4学期顶岗实习(自主创业)13390二、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信息学院于2013年成立 “项目教学中心”,该中心在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和信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托“项目教学中心”和信息学院团委,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学院创客协会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河南教育高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高校而言,积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全方位、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变轨超车”,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新命题。
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学设计,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根据OBE 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角度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机制和内涵。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求。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承担着让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引入OBE 教育理念,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视域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制及内涵探究收稿日期:2019-09-01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大学教育回归的精品本科工程建设”(编号:2017SJGLX100)作者简介:李亚宁(1982—),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和高教管理;杨波(1975—),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运输、绿色产品市场、高教管理;陈红海(1980—),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经济史和高教管理。
基于校企协同的“工作室”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企协同工作室的出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双方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目前对于校企协同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研究还相对较少,如何更好地发挥校企协同工作室的作用,实现双赢共赢的合作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校企协同的工作室运行机制,以期为促进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校企协同工作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双方的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2. 正文2.1 校企协同的重要性校企协同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或服务。
校企协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产学融合:校企协同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产学融合。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取新的技术或人才,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2. 共享资源优势:学校和企业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协同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学校可以提供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力,而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互相补充,实现优势互补。
3.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协同,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前了解行业情况,增强就业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供需匹配。
4. 推动产业发展:校企协同可以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可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校企协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产学融合、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高本衔接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作者:沈静刘小莉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高本贯通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四个方面深度分析高本衔接视域下教学管理现状,通过合作办学双方共同构建高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共同完善教务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监督、共同建设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构建高本衔接一体化教学管理的四个“共同”,探讨高本衔接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高本贯通教学管理协同育人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本贯通”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联办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2055。
引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教育與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大亮点是突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新《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发布和“双高”建设任务的推进为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横贯通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实践支撑。
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畅通分段多元的高本衔接教育,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型智慧经济的建设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未来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然而,目前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难以满足其需求。
因此,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教融合的定义和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和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方面彼此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它可以营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学校更能够紧贴产业的最新需求,提供更加与时俱进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产教融合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而言,产教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扩大教育影响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产教融合能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企业管理,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人才等。
1.双导师模式。
即由高校和企业双方确定一名企业导师和一名高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并确保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
2.联合培养模式。
即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开设一门研究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在企业所在地进行企业实践,通过课程实践形成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
3.联合创新模式。
即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开发新产品、技术等,通过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策略1.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积极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制定具体的合作方案,共同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优化课程设计。
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计的改进,开发更加贴近实际的研究生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教师的实践支持能力,鼓励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四轮驱动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探索一种“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这种模式与机制,并探讨其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这种“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是指四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包括学院、学生、社会和实践。
学院是整个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组织,它担负着培养学生、规划课程和教学内容等任务。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需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社会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平台,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实践则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次,实施“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措施。
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同时,学院还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
此外,学院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实习和社会服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最后,实施“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需要持续的与创新。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学院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模式和机制。
同时,学院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此外,学院还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要求学院、学生、社会和实践四个方面的协同配合,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与资源,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措施,并且需要持续的与创新。
这种模式和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是指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努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为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和策略。
1.共同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
学校负责开展理论课程教育,企业负责提供实践环境和导师指导。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共同培养机制,使研究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学习与实践的交替,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
2.项目研究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招收研究生参与研究工作。
通过项目研究机制,可以让研究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3.导师制度机制: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
学校教师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
导师制度机制可以使研究生得到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领域和内容。
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或平台,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2.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
结合实际需求,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研究生,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与企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企业也应该为导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4.实施学分互认政策: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研究生,应该建立学分互认的政策。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期间,按照规定的学分要求,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校认可企业实践的学分,与学校内的课程学分进行互认,确保研究生的学业顺利进行。
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模式。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是指在这种模式下,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方式。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和行为表现等,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计划。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庭保持联系,家庭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家长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 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家庭与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工作等,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责任。
同时,家庭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机会,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和培养机会。
通过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是一种创新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研究机制和策略两方面对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进行探讨。
一、研究机制1.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高校和企业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并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双方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
2. 设立导师制度。
企业应派遣专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在实际项目中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了解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这些实践经验带回教学中。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在线平台,共享培养资源和信息。
高校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知识分享给企业,而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案例和行业需求给高校,从而使培养计划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4. 实施学分制管理。
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学分制管理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在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项目,并通过考核和评价来获得学分。
这样可以有效地衔接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保证培养质量。
二、研究策略1. 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问题,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 提供行业导向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课程大纲,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契合。
3. 建立实际工作经验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以实际项目为基础,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企业可以派员参与评估,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实践活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渐更新,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更加贴近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来满足研究生们的学习和就业需求。
在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生培养也需要逐步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可以更好地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人才。
研究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现行产教融合机制的分析和总结,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策略。
研究还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促进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一步发展。
最终,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案例分析,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在实践中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强调将产业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研究生。
在探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时,首先需要明确产教融合的概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打破传统分隔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需求与研究生培养的对接情况,即需要确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是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的构建,即建立起产教融合的平台和机制,让产业和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并共享;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即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导师团队,提高企业导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促进研究生实践环节与产业的深度结合。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将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共同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定义、特点、机制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高层次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定义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是指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学术培训,还将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从而获得全面而系统的培养。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加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1.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实践项目,将企业的生产实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优质资源共享。
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将各自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导师,还可以向学校传授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水平。
3. 多方共赢。
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学校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企业可以培养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关键。
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实践项目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项目,将企业的实践项目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
劳动经济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28期80
㊀㊀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201610623097
).作者简介:李鑫阳,男,汉族,西华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余传英(1974-)
,女,汉族,重庆人,管理学硕士,西华大学讲师.
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李鑫阳㊀余传英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摘㊀要:以校企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协同培养实践教学
的发展现状,总结出我国在协同培养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修改建议,从而完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28.0371㊀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国为顺应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向,提出了在新时代产学研融合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相对于以往的重视理论教育来说,实践教育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均设置有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多数高校采取与企业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方式,即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学环境与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获得专业的实践技能.这种校企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接轨.但是目前因为种种原因,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2㊀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㊀对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多数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对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取得实践学分这一理解上.许多学生还认为实践教学是逃避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实践教学持随意态度;同时部分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如果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及时调整,则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中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使得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不能顺利推进,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㊁基
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基地管理和运行混乱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与自身无利益关联,而学校又难以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盈利服务,校企双方缺乏长期共赢的基地建设规划和发展机制;另一方面是多数中小型企业不具备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的能力,为高校提供教室㊁教学设备㊁实践岗位等基础设施㊁住宿和餐饮设施等是比较困难的.2.3㊀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部分,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教学计划顺利开展的指导方针,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校企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都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首先,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合理,许多高校的教学安排上常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成两个无关的部分,同一学科的实践和理论课程时间安排分隔很远,等到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时候,学到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其次,因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不稳定性,实践地点㊁岗位和内容的安排变化大,因此高校很难针对性的制定实际教学计划;最后,由于高校和企业在各自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教学管理上的位置分工不清晰,从而会导致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混乱.
2.4㊀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但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一致,评价的标准也不统一.多数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对整体教学的评价标准仍然倾向于结合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在内的教学评价体系.而多数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制定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两个主体的评价标准都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28期
81
㊀不能完整客观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校企之间不协调的评价标准又会影响当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可能导致企业违背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初衷.
2.5㊀教师授课缺少实践经验
高校的实践教学一般是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担任,但是学校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普遍都将精力花在课题和科研项目,缺少实践经历,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时缺乏专业性;而企业派出的工作经验丰富的讲师缺少为学生授课的经验,他们不知道如何提供系统化的教学,也无法将难点和重点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同的教师隶属于不同的组织,历练经历和工作性质不同,协同配合的难度比较大,可能会存在授课方式跨度太大导致教学混乱.
3㊀提出的相关建议
3.1㊀加强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核心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而课程体系的变革首先是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高校要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㊁社会之间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发展,重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培养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制度,对教师进行宏观的政策指导,同时积极开办论坛讲座向教师和学生普及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
3.2㊀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克服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㊁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基地管理和运行混乱的难题,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对实践教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认识到培养创新实践的积极作用,有能力的企业才会主动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对于难以单独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由几所企业集合起来形成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群,分工建设基地内的教学基础设施,互补与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中小型企业无法单独承担建设基地的难题,节约基地建设的成本,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吸取各个企业管理和运行的优点,制定最优化的基地管理运行制度.3.3㊀完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针对协同培养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教学安排㊁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构建.教学安排上,高校应与企业协调安排合理的
教学时间,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使各个教学体系相互配合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高校应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深入岗位与社会中,从生产和技术多个方面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切实感受行业发展趋势;教学管理上,校企要明确组织的分工,制定科学的管理文件,以确保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需进行中期检查和结尾考评的工作,确保教师㊁场所㊁经费㊁计划与考核的落实,使协同培养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3.4㊀建立统一可行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协同实践教学会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㊁同时还需要考虑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基地㊁实践过程与达成效果等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统一的评价标准.学校与企业应该找到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实践教学质量㊁教师水平㊁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化㊁科学化和可操作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此外,还应充分重视考核工作,加强对参与评价考核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形成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结果,这样才能使协同培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具有可行性.
3.5㊀构建专业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直接影响了协同培养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高校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团队,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训练.团队中的教师可以到工作岗位上积累实践经验,或由企业提供行业专家㊁企业管理者和经验丰富的员工来给团队做实践教学培训,协同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且具备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样即使校企双方合作中断,学校也不必依赖外来的教师资源.而企业也可以选派讲师到学校进行专业的教学学习,为以后企业的员工培训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
]顾仁勇.西部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吉首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174G175.
[2]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G8.
[3]马骏.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管理创新[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7):49G50.[4
]李虹.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6):214G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