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5
沪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密闭装置,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B.加入NaHCO3溶液是为了吸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C.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
D.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细胞呼吸作用强度
2.在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数加倍和DNA分子数加倍
B.染色体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C.着丝点的分裂和核膜核仁形成
D.赤道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3.下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
图乙表示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
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
4.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B.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C.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不完全相同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5.将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核苷酸、五碳糖、碱基B.核苷酸、磷酸、碱基
C.核糖、磷酸、碱基D.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7.古生物学家推测: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藻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叶绿体来源于原核生物,故其内有核糖体、DNA、RNA
B.图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
C.图中叶绿体的两层膜成分上有差异
D.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藻为原始真核生物提供了有机物
8.下列模式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器,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④的膜可以转化为②的膜
B.在细胞中联系最广泛的细胞器是④
C.③中可发生CO2→C3→C6H12O6,①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D.⑤是植物、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坏死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D.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就是一回事
10.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在2h时,将环境中某一条件改变,此时,叶肉细胞中的C3、C5、ATP含量变化如图。
那么改变的条件是()
A.加强光照B.减弱光照
C.提高CO2浓度D.降低温度
11.阴暗环境中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速率的根本原因是
A.加快CO2的固定过程B.光反应速率加快
C.使叶绿体中C5含量增加D.提高暗反应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
12.下列关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选用藓类叶、黑藻叶或者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
B.为防止叶绿体失水,在实验过程中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C.观察细胞质流动之前,供观察的黑藻应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
D.观察细胞质流动,先找到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为参照物
13.下列生物中,除细胞膜外几乎不含磷脂分子的有()
①酵母菌②变形虫③肺炎双球菌④蓝藻⑤草履虫⑥乳酸菌
A.②③⑥B.③④⑥C.①③④D.①④⑤
14.将植物放在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假设玻璃小室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
一昼夜测得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在6~18时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B.图中B、F点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C.在C点时若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D.经过一昼夜的新陈代谢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
15.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的影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甲、乙植物分别代表阳生植物、阴生植物
B.图中d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是CO2浓度、温度
C.图中c点时,甲植物净光合强度比乙植物净光合强度大
D.图中a1,a2点分别表示甲、乙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16.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幼红细胞中DNA不同
B.网织红细胞中不会发生基因的表达
C.成熟红细胞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D.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17.某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DNA分子数之比为
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纺锤体出现B.染色体移向两极C.细胞板形成D.新的核膜出现18.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所有动物细胞中均含有①、②两种细胞器
B.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这两种细胞器的参与
C.①、②两种细胞器都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发菜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②
19.现有a、b、c三个相同的瓶(a瓶不透光),分别从某湖中同一位置取满水,测定c 瓶中的溶氧量,再将a,b瓶密封后沉入湖中原位置,24h后取出,测定a、b瓶中的溶氧量。
测定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v)mol/瓶
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k—w)mol/瓶
C.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k—v)mol/瓶
D.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v mol/瓶
20.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设水稻和番茄幼苗吸收量相等)。
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水稻不需要Ca2+而排出,结果浓度变大
SiO的载体多于Mg2+载体
B.水稻4-
4
SiO需求量较少
C.番茄对4-
4
D.植物细胞吸收矿质离子有选择性
二、多选题
21.{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B.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C.此生物是动物,因为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D.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22.{媒体报道的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还有一些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因此,地沟油()
A.组成元素一定有C、H、O B.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C.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橘黄色D.必定引起细胞癌变
23.{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磷脂和固醇的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B.蔗糖水解后的产物都具有还原性
C.煮熟的豆浆不含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D.动植物多糖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都能储存能量
24.{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广阔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可能不同。
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来增大膜面积
B.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
C.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而增大膜面积
25.{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合理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植物的品种
B.15℃时P1、P2单位时间制造的葡萄糖相等
C.P1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为25℃
D.在25~40℃范围内,P1净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大
三、非选择题(实验解答题)
26.{小麦种子萌发时会产生两种淀粉酶,其中a-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小于3.6时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
为了研究种子萌发前后a-淀粉酶的活力变化,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淀粉琼脂培养基进行实验。
实验原理:
淀粉酶可催化培养基内的淀粉水解;淀粉被分解的区域加碘液后呈现棕黄色的清晰区。
实验步骤:
①选取等量小麦干种子、萌发1天的种子和萌发3天的种子(以下按此顺序),加入等量的石英砂、蒸馏水研磨后,分别获得三种淀粉酶提取液。
②取上述三种淀粉酶提取液各2mL,加入等量的pH=5.6的磷酸缓冲液,并进行相应的处
....理.,获得三种相应的淀粉酶处理液。
③选取相同大小的4片圆形滤纸片编号1~4,分别浸入?和上述三种淀粉酶处理液
中。
一段时间后取出,分别覆盖在淀粉琼脂培养基面(图1),静置。
④一段时间后取走滤纸片,将碘液倒入培养皿内,再用清水除去多余碘液,结果如图2所示。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①中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____。
步骤②中对提取获得的淀粉酶液进行“相应的处理”是指____。
(2)步骤③中“?”是指____,作为对照。
(3)从图2实验结果可知,小麦干种子中淀粉酶活力很____(填“强”或“弱”);淀粉酶活力随着小麦种子发芽天数增加而____(填“增强”或“降低”)
(4)若增加一组含蔗糖酶的滤纸片5,重复上述实验处理,滤纸片5区域的颜色为____,说明酶具有____性。
27.{ A.图1表示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图解,图2表示改变光照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 阶段,此过程是否一定得在黑暗条件下进
行?_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
(2)A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它是由_______________阶段产生的,其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图1中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
A.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B.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C.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D.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4)图2中曲线a表示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无光照时,其含量迅速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图3中,影响曲线AB段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1表示洋葱根尖结构的不同区城示意图,图2表示其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3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的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呈___________形、排列
___________ ;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形成新的植株,这体现了细胞的_____________ 性。
(2)图2中进行有丝分裂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含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有
_______________;对染色体染色所需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AF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af曲线表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
(4)AB段发生的物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和蛋白质的合成。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如图左侧为叶肉细胞中相应的生理活动过程,右侧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
(1)在②、③两处所发生的反应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图左侧所示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在乙细胞器中产生的CO2供给甲利用需要经过_____层生物膜。
(3)甲、乙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在乙细胞器中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_____________阶段。
(4)图中甲、乙两种结构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是通过___________。
(5)大部分高等植物在缺氧情况下,植物的细胞呼吸的产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图1是某种植物叶肉细胞的模式图,图2是根据该种植物某项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请结合图1和图2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回答);经糖酵解产生的物质甲是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时,a与b(或e与f)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CO2的走向有________(用图中标号回答)。
在昼夜长度相等且白天光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光照强度超过________时,植物在一昼夜时间内能积累有机物。
(3)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提高细胞中有机物的积累。
影响B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在A~B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光照强度为2千勒克司时,该植物固定CO2的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
30.{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请据题分析作答:(1)兴趣小组利用图 1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进行实验,请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使实验结果科学严谨,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图1)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对照组(②中设计)红色液滴不移动,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
c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利用图 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a若实验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_____________。
b若实验组和对照组澄清的石灰水都不变浑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单选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
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单色光,因变量是释放的O2的量(代表光合作用强
度),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A正确;加入NaHCO3溶液是为光合作用提供CO2,B错误;相同条件下,白光下比单色光下的光合作用要强,因此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C正确;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呼吸作用强度,D正确。
【点睛】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
要注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有光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在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要想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先要研究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发生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前期核膜核仁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排列到赤道板位置;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向两极移动;末期,核仁核膜重建,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丝,植物细胞中间还会出现细胞板扩展成为细胞壁。
【详解】
A、染色体数加倍在后期,DNA分子数加倍在间期,A错误;
B、间期发生染色体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B正确;
C、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后期,核膜核仁形成发生在末期,C错误;
D、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纺锤体的出现在前期,D错误;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详解】
A、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呼吸强度为6;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
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B正确;
C、图甲中的c点O2产生总量为6,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相等,所以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C正确;
D、据图可知,eg之间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故限制e、f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A。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
A、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细胞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A正确;
B、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B正确;
C、植物无系统层次,而动物有系统层次,因此,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不完全相同,C正确;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故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D。
【点睛】
5.D
解析:D
【解析】
核苷酸为初步水解的产物,A、B均错误;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C 错误;DNA分子的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D正确。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所有的复制都发生在间期;A正确;
间期DNA含量加位,染色体数未加倍;B错误;
纺锤体消失于末期;C错误;
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
D错误。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题干信息可知,叶绿体来源于原核生物,故其内有核糖体、DNA、RNA,A正确;
B、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B错误;
C、图中原始真核生物细胞内的叶绿体的外膜来源于细胞自身的细胞膜,内膜来源于蓝藻的细胞膜,所以二者在成分上有差异,C正确;
D、有图中信息可知,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原始真核生物提供了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定位】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异同和亲缘关系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比较真核细胞的几种细胞器,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叶绿体,④内质网,⑤核糖体,梳理几种细胞器的功能,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
【详解】
A、④是内质网膜,内质网膜可以通过囊泡的形式转换为⑤高尔基体膜,A正确;
B、④是内质网内与核膜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是细胞中联系最广泛的细胞器,B正确;
C、③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可发生生CO2→C3→C6H12O6,③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一阶段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①中不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错误;
D、核糖体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
A、细胞坏死是由于细胞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异常性死亡,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错误;
C、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是机体的正常生命现象,C正确;
D、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讲,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就是一回事,但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细胞的衰老与个体的衰老不是一回事,D错误。
故选C。
【点睛】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暗反应,CO2与C5化合物生成C3化合物,当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时,这个过程必然受阻,因而导致C5化合物的含量上升和C3化合物含量下降,C3化合物还原成葡萄糖的过程减弱,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量也减少,使细胞中ATP 含量上升.所以,在2h时,当光照增强以及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低将会导致图示情况出现.A正确;
故选A
【点睛】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产物[H]、ATP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
提高光照强度,光合色素的光的吸收增多,光反应增强,从而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故选B。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详解】
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大液泡,不适合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A错误;
B、临时装片中要一直保证有水,避免细胞(叶绿体)失水,B正确;
C、观察细胞质流动之前,供观察的黑藻应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保证观察的正常进行,C正确;
D、叶绿体有颜色,便于作为参照物观察细胞质流动,D正确。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详解】
①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除了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和具膜细胞器,①不符合题意;
②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变形虫是真核生物,除了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和具膜细胞器,②不符合题意;
③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核膜和具膜的细胞器,除细胞膜外几乎不含磷脂分子,
③符合题意;
④蓝藻为原核生物,不含核膜和具膜的细胞器,除细胞膜外几乎不含磷脂分子,④符合题意;
⑤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草履虫是真核生物,除了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和具膜细胞器,⑤不符合题意;
⑥乳酸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核膜和具膜的细胞器,除细胞膜外几乎不含磷脂分子,⑥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