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正确认识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之一的多媒体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因其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
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知识异常丰富与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或涉及很多学科的内容,而部分讲解内容却难以以语言进行描绘,这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使二者的结合成为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要。
一、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正确认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如此表述。
这就说明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目的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必须合二为一,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去。
借用巢宗祺先生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书中的论述,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整合“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
而这些因素的良性整合,单靠一个多媒体技术来担此重任,很有可能使语文课程的教学弊端丛生,舍本逐末,流于形式。
例如,滥加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俗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
说,这缘于读者自身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以及利用了语文文字的模糊性理解而再造出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虽大体相同,细节却可能千差万别。
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某些文本内容进行过多的图片式解读,暗合读图时代的肤浅与浮躁,无意中会造成学生对于某些文本形象的“只能如此(理解)”的误解。
这样的技术利用,还可能使某些学生滋生懒惰习性,不加思索,有碍思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抑制的副作用。
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又如,滥加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与品味。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多媒体技术使用过程中,读图是无可避免的一项必选内容,虽然暗合读图时代的需求与习惯,但久而久之,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习惯性读图与对文字存在的习惯性无视,哪怕文字包含了异常丰富的信息。
进一步发展,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主体性就会被图片置换掉。
那种至纯至美的、将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以咀嚼、品味的传统读书意境也将永远不再,这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影响与制约。
以图片代替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以技术扼杀学生对文字的鉴赏,无异于越俎代庖,焚琴煮鹤。
所以,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兴利除弊,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水平,坚持教学性、科学性、实效性、艺术性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改善和改革语文教学的途径
与方法,进而优化教学策略,努力达成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个性化的仿真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开放性、灵活性等,遵循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特点,以及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二、教学示例
根据上述思考,我试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宝玉挨打》,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体现这些原则与思考。
事实说明,这些思考在课堂教学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课件的导入部分,我插入了一段剪自电视剧《红楼梦》的关于“宝玉挨打”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内容情节时,注意观察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同时,在展示两首关于宝玉的《西江月》词后,引导学生联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回忆宝玉的个性、行为以及周围人们对他的看法。
这样,既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使学生从直觉和理性的双层维度上,对人物的性格生成初步把握,也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奠基。
严格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原则,是课件设计的一大出发点。
在课件的引导下,通过朗诵大师的配乐朗读,教师的泛读和学生对相关文段的分角色朗读,以调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这样做,既诱发学生对文本阅读与感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全身心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诵读之后,为进一步感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课件设计了对宝玉挨打的相关问题的探究活动环节。
课件只是展示相关问题与框架,并不对探究结果做过多的预设,或说课件的问题框架展示只是一个对学生探究行为的引导,但是并不干预学生探究的具体过程与结果生成。
例如,在探究描写宝玉挨打的具体场面时,课件只是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关于贾政、王夫人和贾母三人在动作、语言、神态和脸色这四点上的关键语句,而无具体内容。
这样的环节设计,注意到了课件的教学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兼具开放性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课件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展示,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从而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探究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对课件预设问题或者直接来自于学生的相关问题的追问与引导,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要求与展示,对学生的相关能力发展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而这是仅仅依靠课件所不能实现的。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基本体现出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作用,但这一优势作用的实现又必须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做到有机结合。
有选择,不滥用,扬长避短,才会展示出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的艺术性,以及应取得的良好效果。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