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1
《流行病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分类
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应用、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三个范畴:描述、分析、试验
三种方法:观察法、试验法、数理法
三个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
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数理法
描述流行病学
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
横断面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产生假设
检验假设
验证假设
个体试验
社区试验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感染率),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三间分布。 熟悉:移民流行病学分析原则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出现的频率。
K ⨯=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
病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发病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
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流行病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分类
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应用、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三个范畴:描述、分析、试验
三种方法:观察法、试验法、数理法
三个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
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数理法
描述流行病学
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
横断面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产生假设
检验假设
验证假设
个体试验
社区试验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感染率),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三间分布。 熟悉:移民流行病学分析原则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出现的频率。
K ⨯=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
病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发病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思想萌发于2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基本形成不过百余年。正是过去的一个世纪,流行病学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成就体现在疫苗、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传染病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计划生育、控烟、母婴保健、饮水加氟这十个领域。毋庸置疑,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流行病学研究有关,因此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它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
第一节流行病学简史
一、流行病学发展史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会有其历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流行病学学科也不例外。它是在与疾病(最初是传染病)的斗争中应运而生的。同时,作为一门科学,它是从观察开始,经过实践,上升为理论,进而找出规律性并采取相应办法予以改变。这也是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轨迹。在这条历史长河中,许多流行病学先驱功不可没,正是他们的创造性贡献推动了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梳理流行病学的发展史,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流行病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科形成前期
学科形成前期是指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至18世纪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学的流行病学学科尚未形成,但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些概念、观察的现象及采取的措施已构成流行病学学科的“雏形”。以下几个事实应予注意。
1. 古希腊著名的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其著作涵盖领域极广,最著名的《空气、水及地点》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自然环境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系统表述。而流行(epidemic)一词也是这时期在他的著作中出现的。在我国,“疫”、“时疫”、“疫疠”作为疾病流行的文字记载,也几乎是同时代出现的。像《说文解字》中的“疫者,民皆病也”和《素问 刺法论》中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
1.内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2.外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性。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3.匹配:即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性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排除匹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优点:增加流行病学效率;排除非研究因素的影响。
4.暴露:指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5.预后:指疾病发生后,对将来发展为各种不同后果(痊愈、复发、恶化、伤残、并发症和死亡等)的预测和估计。
6.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7.临床流行病学:是研究如何将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以指导临床医疗工作与科研工作,提高临床医疗质量与科研工作水平,其核心是临床医师要树立群体的观点。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三门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将流行病学的群体观念引入临床医学,用以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临床问题,属于临床基础学科之一。
8.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9.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10.普查: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个成员所做的调查称为普查,主要以早期发现患者达到普治为目的。
11.分层随机:根据各处理组的基本特征,比如疾病的轻、中、重,男女性别、中医证型等,利用随机化前的分层,防止在简单随机化分组时有可能产生的组间不均衡。先分层,再在每一个层次内应用简单随机或者区组随机法进行随机。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
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 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
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
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1 7.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共1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4点内涵
1、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非某个个体
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4、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
比较的观点
概率论的观点
多病因论的观点
社会医学的观点
流行病学的6个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及其特点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
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研究疾病分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帮助人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信息。
3、为制定疾病的防制、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续发率SAR: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流行病学(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研究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正确的结论。真实性的反面就是误差,这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后者又称为偏倚。减少误差就意味着提高真实性。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一、概述
研究结果包括描述性和分析性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称为研究结果的变异性(variability)。它可存在于不同的水平,包括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样本(研究)水平,详见表9-1。
表9-1 变异性的水平和来源
变异性水平变异的来源
个体个体生物学变异,测量误差
群体个体间遗传学变异,环境变异,测量误差
样本(研究)抽样方式,样本大小,测量误差
变异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 生物学(真实)变异和测量变异生物学变异反映真实的客观变异,测量的变异反映测量过程的误差。例如,在个体水平上,某病人的血压真值在一段时间内本身存在波动,该段时间内血压值的变异反映的是真实的生物学变化;同时在血压的测量过程中,又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由此造成的血压值的变异反映的是测量变异。该病人的血压值的总变异就包含生物学(真实)变异和测量变异。
2. 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随机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符号)交错变化,并呈有界范围的正态分布。系统变异(误差)的绝对值和方向保持恒定。上述的测量误差,就可以再分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例如,血压测量中围绕真值(用均值代表)上下波动的微小误差(一般小于2.58σ)就是随机误差,而偏离真值并且绝对值和方向固定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
二、个体水平的变异性
个体水平的变异性是指某个体特征测量值的变化,它可以是个体真值随时间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
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
1)研究对象是人群,不只是个体
2)研究内容包括疾病外,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它相关的卫
生事件
3)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
的影响因素
4)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
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
研究)
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类试验
3)理论性研究
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对比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
5.流行病学的应用:
a)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分布特点;即“三间分布”。人群疾病与
健康规律
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如“少女阴道腺癌”与己烯雌酚。
c)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评价。
d)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e)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
f)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
第一章疾病的分布
1.疾病分布:指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以疾病的频率为
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水平等。
2.发病指标的应用: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
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表示在较短的疾病流行期间,暴露人群中新病例发生
流⾏病学考试重点
绪论
第⼀章疾病的分布
第⼆章描述性研究
第三章列队研究
第四章病例对照研究
第五六章流⾏病学实验研究
第七章偏倚及控制
第七章信息偏倚
第⼋章因果推断
第九章诊断试验和筛查试验
第⼗章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第⼗⼀章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现代流⾏病学的定义
流⾏病学是研究⼈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1.研究对象:⼈群
2.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
3.研究任务: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
2.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3.⼯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
4.研究的三种⽅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学科的三⼤要素:原理、⽅法、应⽤
研究⽅法:
研究范围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群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
探讨病因与影响流⾏的因素
⽤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监测
⽤于卫⽣决策和评估
流⾏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流⾏病学研究起点:⼈群的各种分布现象
对⽐的特征:流⾏病学研究⽅法的核⼼:对⽐“差异& ⼀致”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绝对数→频率指标概率→分母
⾜够的合理的⼤数量→统计学原则+实际情况
社会医学的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
发展的特征
第⼀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s)
疾病的分布
通过观察疾病在⼈群中的发⽣、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就是疾病分布。(群体的特征: 流⾏病学研究起点:⼈群的各种分布现象)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
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扩大到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了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一切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智障和身心损害等。健康指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无病或虚弱。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它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与原因。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导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与措施。
(3)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时,开展描述性工作,即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找出原因”,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提供措施”,并进一步确证措施的有效性,这要用实验流行病学的工作来完成。三个范畴的工作是由浅入深,依序步步推进。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从方法学看,有历史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思维的逻辑推理等。但流行病学则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为其基本,其中尤以观察法为最重要。
(5)流行病学的三大要素: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学科又必须到特定范围内去发挥其作用。流行病学的内容和任务前面已作了交代,而全部流行病学内涵则可概括成原理、方法和应用三部分。
流行病学重点笔记(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流行病学(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