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平均数》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3
20. 1. 1平均数(1)导学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学习重难点: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自主学习】1、知识准备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评分的平均数作为该选手的实际得分.已知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单位:分):8, 9.1, 9.3, 9.2, 9.9,那么该选手的实际得分是()A. 9. 1 分B. 9.2 分C. 9.3 分D. 9. 18 分(2)一般地,若n个数Xi, x, , Xn,则2元 = 叫这n个数的平均数.元读作X拔2、阅读教材P111- 113页,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权”的意义。
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若n个数Xi, X2, . , x n的权分别是Wi, w2. ,w”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实践】某校八(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米,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4米;八(2)班有20名男生,30名女生,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 米,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4米。
(1)猜猜看:八(1)班和八(2)班的平均身高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组合作,思考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八(1)班平均身高A(2)班平均身I W I____________________(3)说一说:是什么因素导致差别的产生?你怎样理解数据的权?【展示交流】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实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837875乙73808582(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水平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 3:2: 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我来当主考官:如果现在要招一名笔译水平较强的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谁将被录取?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水平、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水平占40%、演讲效果占10%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3、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学习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对数据权的概念及其作用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x = ,叫做这n 个数据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24-125页,结合教材按顺序解答下列问题: 问题1:分析: 的耕地面积是0.15×15公顷,三个郊县的耕地总面积是 公顷,三个郊县的人口总数是 万人.人口总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解:(1)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你认为小明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2)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作用重要不重要? 这三县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叫0.15公顷、0.21公顷、0.18公顷三个数据的______;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0.15、0.21、0.18的 _______________;(3)若三个数x 1,x 2,x 3权分别是w 1,w 2…w 3,那么这3个数x 1,x 2,x 3的加权平均数就是 . (4)归纳: 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 ”.)(18.0318.021.015.0公顷=++=x问题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变一变:把第(1)问中“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改为“按照1:2: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问题2中,“权”是以一个比例的形式给出的,通过比较(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不同的“权”对最后结果的影响吗?问题3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30%、演讲效果占2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平均数〔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平均数在数据中所表示的意义。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预习导学】
学一学:
仔细阅读教材、m 、m 、m –、m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 。
6、假设1、2、3、、的平均数为2,且1、2、3、- 、的平均数为,
那么= ;= 。
探究:
互动探究一:
杨枫和李彪两位同学在本期的学习中的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如下表:
“议一议〞,到底定谁?谈谈你的看法。
杨枫的平均成绩是;
李彪的平均成绩是。
你认为谁参加比赛比拟适宜?
互动探究二:小明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归纳总结】。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1)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2.内容解析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三、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学过程。
《10.1 平均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记住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利用公式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合作探究,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二、学习过程【实践探索,感悟新知】◆问题一:1、咱班甲乙二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数学成绩分别是92分、85分,你能很快说出哪一位同学的数学成绩不错吗?根据是什么?2、咱班甲乙二个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5,89,90,80和86,85,92,81,81。
你知道应该如何衡量二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吗?你能列出算式并判断出结果吗?(要求:对第二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此要求可在引出课题后再加)通过身边的事,体会: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问题二:1.如果你是中国女排的教练,想了解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哪个队更年青,应该收集什么数据?怎样判断?2、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你能列出算式,得出判断结果吗?(要求:在小组内讨论并合作完成,说明思路)【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 个数,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 ,读作 ,也就是。
初试身手:(要求:对以下问题先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⑴、七年级一班二组6名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5,21,16.5,12,18,平均每人捐款 元。
⑵、有20个数据,它们的平均数是34,这20个数据的和是 。
⑶、如果一组数据:6,x ,2,5的平均数是5,那么数据x 的值是 。
⑷、七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七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
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3.4分,这两个班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要求:列出算式,求出结果)◆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在n 个数据中,如果数据x 1,x 2,…,x k 出现的次数分别为n 1,n 2,…,n k ,其中 =n ,那么这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对第一学段统计的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问题。
1.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1)平均数(2课时)(2)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3)练习课(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还应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平均数(1)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20.1.1 课题:平均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我能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我能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对“权”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 1.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小明经过认真的观察,对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年龄总结如下: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计算该队的平均年龄如下: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8845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1341 88350472++⨯+⨯+⨯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二、合作交流与展示: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表所示:应试者听说读写小关85 78 85 73小兵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导教案:20.1.1 均匀数20.1.1 均匀数第 1课时均匀数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某同学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仪表82 分,一般话84 分,题材内容86 分,那么他的均匀得分应为多少分?假如按2∶ 3∶ 5 的比来确立他的成绩,那么他的均匀成绩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求均匀数的方法——加权均匀数.2.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加权均匀数 .(2)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均匀数 .3.学习重、难点要点:加权均匀数的求法.难点:对“权”的理解和应用.二、分层学习第一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 P111 至 P112 例 1 以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 6 分钟 .(3)自学要求:联合问题 1 认真思虑加权均匀数的实质意义,要点内容及疑点并做上记号 .(4)自学参照纲要:①什么叫加权均匀数?问题 1 第( 2)问中“权”表示什么意思?②问题中第(1)问中的听、说、读、写成绩的“权”各是多少?③第( 2)问入耳、说、读、写成绩的“权”又各是多少?④加权均匀数中的“权”对计算结果有什么影响?2.自学:学生可联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 1)师助生:①了然学情:关注学生自学中的疑难之处和认识误区.②差别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引,特别是指导学生对“权” 的意义的理解.( 2)生助生:学生互相沟通、商讨.4.加强(1)加权均匀数的意义 .(2)加权均匀数的求法 .(3)数据的“权”可以反应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第二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 P112 例 1 至 P113 练习的内容 .(2)自学时间: 5 分钟 .(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例 1 中的文字内容和剖析解答过程,领会例 1 中不一样数据的“权”是什么 .( 4)自学参照纲要:①例 1 中的“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②三项成绩的“权”各是多少?③达成 P113 练习题 .2.自学:学生可联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了然学情:关注学生自学中的疑点问题和错误之处.②差别指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引.( 2)生助生:学生互相沟通、商讨.4.加强( 1)总结“权”的表现形式:①比;②百分比.( 2)点两名学生板演P113 练习题,并评论.三、评论1.学生的自我评论( 环绕三维目标 ):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收获及疑点.( 1)表现性评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学习成就进行评论.( 2)纸笔评论:讲堂评论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论( 教课反省 ).均匀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教课过程中要要点解说加权均匀数的意义及算法.经过设计一些统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均匀数的实质内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教课中着重指引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在比较、察看中掌握均匀数的特点,从而运用均匀数解决实质问题,认识它的价值.评论作业(时间: 12 分钟满分: 100 分)一、基础稳固(60 分)1.(15 分)为认识决某地域的用电状况,某检查小组抽查了部分农民在一个月的用电情况,此顶用电15 度的有 3 户,用电20 度的有 5 户,用电30 度的有 7 户,则均匀每户用电 (A)A.23.7 度B.21.6 度C.20 度D.5.416 度2.( 15 分)学校规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平常成绩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比率为60%、20%、20%,小明本学期数学学科三部分红绩分别为90 分、 80 分、 85 分,则小明的期末数学总评成绩为(D)A.84 分B.85 分C.86 分D.87 分3.( 15 分) 8 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为80,82,79,69,74,78,x,81 ,这构成绩的平均成绩为 77,则 x 的值为 (D)4.( 15 分)若 x1 与 x2 的均匀数为 6,则 x1+1 与 x2+3 的均匀数为 (D)二、综合应用( 20 分)5.小明家的鱼塘放养鱼苗1500 条,若干个月后,准备打捞销售.为了统计鱼塘中这些鱼的总质量数,现从鱼塘中捞三次,获得数据以下:(1)鱼塘中这类鱼均匀每条重约多少千克?(2)若这类鱼放养的成活率为82%,鱼塘中这类鱼有多少千克?(3)若所有卖掉,价钱为元 /千克,那么他家收入是多少元?若投资成本14000 元,他家纯收入是多少元?解:(1) 15 20 10 2.5 ≈(千克);15 2010(2) 1500× 82%× 2.8=3444 (千克);(3)收入:×(元),纯收入: 21352.8-14000 =(元) .三、拓展延长(20 分)6.一家企业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 20%,面试占 30%,实习成绩占 50% ,各项成绩以下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企业录取,为何?解:甲: 85× 20%+83× 30%+90×乙: 80× 20%+85 × 30%+92 ×∵<,∴乙会被企业录取 .20.1.1 均匀数第 2 课时用样本均匀数估计整体均匀数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抽查某品牌袋装方便面10 袋的质量分别为:98,99,100,98,100,99,100,99,98,98(单位: g) .你能用一种简易的方法求这10 袋方便面的均匀质量吗?试列出你的算式 .(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 1)能把数据出现的次数作为权,求加权均匀数.(2)能估量频数散布表 (图 )中的数据的加权均匀数 .(3)会用样本均匀数估计整体均匀数.3.学习重、难点要点:依据频数散布表、频数散布图求加权均匀数.难点:读图表信息,确立不一样数据的“权”.二、分层学习第一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 P113 练习后到 P115 练习的内容 .(2)自学时间: 5 分钟 .(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研究”过程,思虑如何依据频数散布表求加权均匀数. ( 4)自学参照纲要:①例 2 中,把什么作为数据的“权”?其计算公式是什么?②研究中每组的“数据”是什么?如何确立?每组“数据”的“权”是多少?③研究中的“均匀数”是精准值吗?④达成 P115 练习题 .2.自学:学生可联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 :( 1)师助生:①了然学情 :认识学生在自学中能否理解问题中的“数据”是什么?权是什么?学习中的疑点是什么?②差别指导 :对自学中存在的困难和疑点进行帮助和指引.( 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商讨.4.加强( 1)频数散布表 (图 )中的加权均匀数的求法:①不一样数据组中数据确实定;②权的确立 .( 2)全面回首不一样形式的“加权均匀数”.第二层次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 P115 例 3.(2)自学时间: 6 分钟 .( 3)自学要求:读懂统计表,领会表格反应了数据的什么实质意义.( 4)自学参照纲要:①例 3 中各组的“数据”和“权”怎么确立?②总结用样本均匀数估计整体均匀数的一般步骤.③某次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如图,试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求此次测试的均匀成绩.2.自学:学生可联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了然学情:关注学生自学中的疑点问题 . ②差别指导: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 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商讨.4.加强用样本均匀数估计整体均匀数的步骤.三、评论1.学生的自我评论( 环绕三维目标 ):各组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学习表现、收获和疑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论:(1)表现性评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论.(2)纸笔评论:讲堂评论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论( 教课反省 ).上一课时的教课主假如对加权均匀数的观点和求法以及内涵进行了商讨.但在实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依照统计图和加权均匀数的状况.因此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对一般的条形统计图和频数散布表、频数散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剖析,求出加权均匀数,同时还要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整体均匀数.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愿学生解说如何将“图表” 转变成为“数”,又为何要用样本均匀数估计整体均匀数.这样学生在无形中更为深刻理解了“转变”的重要性 .评论作业(时间: 12 分钟满分: 100 分)一、基础稳固(60 分)1.(20 分 )二年级 (1) 班进行法律知识比赛,将所得的成绩进行整理后以下图,则比赛的均匀成绩为80.2.(20 分 )李大伯承包了一个果园,栽种了100 棵樱桃树,今年已进入收获期,收获时,从中任选10 棵树的樱桃,分别称得樱桃的重量以下表:(单位:千克 )据检查,今年市场上的樱桃的批发价为15 元 /千克,则估计李大伯今年的收入为(C)A.3000 元B.2850 元C.30000 元D.27750 元3.(20 分 )某校九年级 (1)班对全班50 名学生进行了“一周 (按 7 天计算 )做家务劳动所用时间(单位:小时 )”的统计,其频次散布以下表:那么该班学生一周做家务劳动所用时间的均匀数为 2.46 小时 .二、综合应用( 20 分)4.某校为了认识女生体质健康状况,将跳绳作为一个检测项目,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检测,画出散布直方图如右图,左起第一、二、三组的频次分别为,第四小组的频数为10,被抽取的学生跳绳的均匀次数约为99(取整数 )三、拓展延长(20 分)5.某企业对职工的月收入统计以下表:因为企业的效益不停提升,企业领导决定提升职工的月收入,提升职工的月收入增添后状况以下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导教案:20.1.1 均匀数(1)求该企业职工原均匀收入和提升后的均匀收入.(2)职工收入提升后,该企业每个月要多拿多少钱付职工的薪资?解:( 1)原均匀收入:(元)600 1000 12 1000 1400 50 1400 1800 182 2 2 =123012 50 18提升后的均匀收入:=1630(元)1000 1400 12 1400 1800 50 1800 2200 182 2 212 50 18(2) (1630-1230) × 80=32000 (元)∴职工收入提升后,该企业每个月要多拿32000 元付职工的薪资.。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 20.1.1 平均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学习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权的意义.【学习难点】体会权的意义一、学前准备1、某市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2、请你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3、某校举行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各班选送的学生数分别为3、2、2、6、6、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若一组数据1、2、4、5、a的平均数是4,则数a为5、已知5个正数a1,a2,a3,a4,a5的平均数是6,则数据a1,a2,a3,2,a4,a5的平均数是.二、探索思考探究(一)问题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78 85 73乙73 80 82 83问题2(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2)作为笔译翻译,你认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哪些能力更重要一些?(3)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应该录用谁?一般地,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3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应该录取谁?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试比较谁的成绩更好.四、当堂反馈1、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 和4 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①网络维护员;②客户经理;③创作总监.3、书P113T2五、学习反思:(1)知识点:(2)数学方法: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气温/℃38 36 38 36 38 36 36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应试者面试笔试甲86 90乙92 83应试者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公关能力A 72 50 88B 85 74 45C 76 72 67x=第2课时 20.1.1 平均数导学案(2)【学习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的一致性;2.会根据频数分布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它所体现的统计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能力.3.会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数据总体的集中趋势,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学习重点】根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的近似值.【学习难点】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一、学前准备1、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的权的表现形式:3、某跳水队有5个运动员,他们的身高(单位:cm)分别为156,158,160,162,170.试求他们的平均身高.二、探索思考探索(一)1、某跳水队了解运动员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10人,14岁15人,15岁20人,16岁5人.求这个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2、能把这种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推广到一般吗?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与上一节课中的加权平均数求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1 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 f2+…+ f k = n),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x1,x2,…,x 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k分别叫做x1,x2,…,x k 的权.3、为了解5 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 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 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这里组中值指.频数是练习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例1、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 cm).例2、果园里有100 棵梨树,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梨的产量.(1)果农从100 棵梨树中任意选出10 棵,数出这10棵梨树上梨的个数,得到以下数据: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梨的个数吗?(2)果农从这10 棵梨树的每一棵树上分别随机摘4 个梨,这些梨的质量分布如下表:梨的质量x/kg 0.2≤x<0.3 0.3≤x<0.4 0.4≤x<0.5 0.5≤x<0.6频数 4 12 16 8能估计出这批梨的平均质量吗?(3)能估计出该果园中梨的总产量吗?四、当堂反馈1、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2、、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20.1.1平均数(1)导学案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学习重难点: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自主学习】1、知识准备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评分的平均数作为该选手的实际得分.已知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单位:分): 8, 9.1, 9.3, 9.2,9.9,那么该选手的实际得分是()A.9.1分 B.9.2分 C.9.3分 D.9.18分(2)一般地,若n个数x1,x2, ……,xn,则= 叫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2、阅读教材P111— 113 页,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权”的意义。
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若n个数x1,x2, ……,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探究实践】某校八(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米,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4米;八(2)班有20名男生,30名女生,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米,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4米。
(1)猜猜看:八(1)班和八(2)班的平均身高相同吗?(2)小组合作,思考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八(1)班平均身高八(2)班平均身高(3)说一说:是什么因素导致差别的产生?你怎样理解数据的权?【展示交流】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实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水平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我来当主考官:如果现在要招一名笔译水平较强的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谁将被录取?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水平、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水平占40%、演讲效果占10%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八年级数学科下册20.1.1平均数导学案第 1 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会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一、目标导航,自主预习。
(自学课本124页的问题至125页例1的上面)1、A、B、C三个县共万人,三个县耕地总面积为公顷,某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公顷;2、三个县的人数不一样,因此,各县人均耕地的“份额比例....”有大小之分,这样的大小我们可用“”来表示,比如:数据0.15的权为,数据0.21的权为,数据0.18的权为。
0.17称为0.15,0.21,0.18的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若n个数x1, x2, ……, x n的权分别是w1, w2……, 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即:用“权”参与运算得出的平均数叫做;平均数用符号表示。
(注:x读作x拔)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课本P124的问题中,小明的错误原因是 .2、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时,分母是各数据与其对应权,分子是权的,某个数据的权越大,则它在数据队列中的分量就越。
所以: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相对“重要程度”。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1)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实习成绩=2:3:5,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2)笔试占总成绩3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40%,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4、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几种表示形式:①的形式;②的形式;③的形式。
5、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1)算术平均数是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各数据的权都是,这说明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2)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当各项权不相等时,选择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时,选择平均数。
三、疑难展示,整合提升。
1、各小组长收集本组的疑难问题,并汇报。
2、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的情况,组织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及时追问、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调注意的问题。
平均数第1课时导学案一、导学:(一)课题导入:我们对平均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它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即加权平均数.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加权平均数;2.会求加权平均数.(三)学习重、难点:重点: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二、分层学习:第一层次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111页——P112页例1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阅读、理解、讨论.4.自学参考提纲:(1)什么叫加权平均数?“权”表示什么意思?(2)问题中第(1)问中的听、说、读、写成绩的“权”各是多少?(3)第(2)中听、说、读、写成绩的“权”又各是多少?(4)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对计算结果有什么影响?(二)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明了学情,差异指导;2.生助生: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四)强化:1.加权平均数的求法.2.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第二层次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112页例1、例2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1)例1中的“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2)完成P113页练习题.(二)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明了学情,差异指导;2.生助生: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四)强化:1.总结“权”的表现形式.2.点2名学生板演P113页练习题,并点评.三、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2)纸笔评价(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平均数第2课时导学案一、导学:(一)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种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二)学习目标:1.能把数据出现的次数作为权,求加权平均数.2.能估算频数分布表(图)中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三)学习重.难点: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图求加权平均数.难点:数据和权的确定.二、分层次学习:第一层次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113页练习后到P114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1)例2中,把什么作为数据的“权”?其计算公式是什么?(2)探究中每组的“数据”是什么?怎样确定?每组“数据”的“权”呢?(3)探究中的“平均数”是精确值吗?(4)完成P115页练习题.(二)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1.师助生:明了学情,差异指导;2.生助生:同桌之间相互研讨.(四)强化:1.频数分布表(图)中的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2.全面回顾不同形式的“加权平均数”.第二层次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115页例3.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读懂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4.自学参考提纲(1)确定例3中各组的“数据”和“权”.(2)总结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一般步骤. (二)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1.师助生:明了学情,差异指导;2.生助生:同桌之间相互研讨.(四)强化:三、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2)纸笔评价(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导学案(1)班级: 姓名: 小组 : 组号: 逍遥镇中2014.06 课题 20.1.1平均数导学案(1)课型新授备课教师 赵玉芳审 核学习 目标我的目标 我实现1、我能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我能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能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学习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对“权”的理解 我的学习 我做主:☆导学活动1 我探索 我快乐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补充概念一)算术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1,x2,…,xn ,我们把(x1+x2+…+xn)/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记为,读作:x 拔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已知数据:(1)2,3,5,6; (2)3,4,5,8, 102.在一次测验当中,某小组的五名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68,75, 67 , 66 , 99,这组成绩的平均分为 x _________3.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班级1班2班 3班 4班 参考人数 40 42 45 32 平均成绩 80818279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 =41(79+80+81+82)=80.5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环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到p113练习上面的内容。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活动2我尝试 我成功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1)3,3,5,5,5,6,6,6,6;(2)4, 4, 4, 4, 4, 5, 5, 10, 10, 10 思考:对于这个题有没有不同的求解过程? (1)数据35 6 出现的次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解法?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第2课时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会根据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2.能正确有效地应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索利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
4.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问题探究一求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请你阅读教材“例2”上面一段至“探究”上面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精确到1岁)
解:=≈15.
答: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约是15岁.
【归纳总结】在求n个数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时,如果有k个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求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可以看作是求k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预习自测】一组数据中,2出现了f1次,3出现了f2次,4出现了f3次,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问题探究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5路公共汽车载客量在1≤x<21之间的班次有3次;载客量在21≤x<41之间的班次有5次等.
2.表中的组中值31指什么,它是怎么确定的?频数(班次)5可以看作是相应组中值31的什么?
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频数5可看作是相应组中值31的权.
3.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比较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当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比较均匀时,每组数据的平均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组中值.
【归纳总结】在上面的频数分布表中,不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分组数据求加权平均数?
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的权.
【预习自测】某中学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测了同年龄的40名女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人员将上述数据整理后,列出了频数分布表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身高(cm)频数
144.5<x≤149.52
149.5<x≤154.5A
154.5<x≤159.514
159.5<x≤164.512
164.5<x≤169.56
合计40
(1)频数分布表中的A= 6 ;
(2)这40名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58.8 cm.(精确到0.1 cm)
问题探究三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双语学校八年级同学进行知识竞赛后,李华将所得成绩进行了整理,结果如图所示:
1.从这个图中,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知识竞赛吗?
10+25+35+25+5=100(名).
2.与前面所学过的频数分布表相比较,我们用什么代表各组的实际成绩,用什么代表相应组的权?
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成绩,把各组人数看作相应组中的权.
3.你能算出这次竞赛所有参赛选手成绩的平均数吗?
组中值分别为:=55,=65,=75,=85,=95.
=74(分).
4.根据3题中的计算结果,你知道大约有多少人的成绩在平均成绩以下吗?
10+25=35人.
【归纳总结】如何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组中值的加权平均数?
(1)组中值=;(2)加权平均数=.
互动探究1:某单位举行歌咏比赛,分两场举行,第一场8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为88分,第二场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为94分.那么这12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解:=90,这12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是90分.
[变式训练]在航天知识竞赛中,包括甲同学在内的6名同学的平均分为74分,其中甲同学考了89分,则除甲以外的5名同学的平均分为71 分.
互动探究2:某班4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解:=150,=160,=170,=180,
=165.5.
答: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5.5 cm.
互动探究3:某个学习小组,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是M,将M作为另一个同学的成绩,与原来小组同学的成绩合在一起算出平均成绩为N,求M∶N的值.
解:设原来的学习小组有x人,则加入一人后有(x+1)人,由题意得N===M,所以M∶N=1∶1.
见《导学测评》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