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比较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夸父追日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通过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教学难点:(1)夸父追日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公共怒触不周山寓言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1. 教师准备两篇短文的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2. 准备分角色朗读的材料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对两篇短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分角色朗读两篇短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指出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4. 讨论与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家庭作业,要求正确朗读并复述故事内容。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古典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许多神话故事伴随我们长大。
天地如何分离?(盘古开天辟地)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人)那么,日月星辰是如何变换,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河水为什么自西向东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里,去看看智慧的远古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简介神话。
复习其它文学体裁。
二、解题《淮南子》作品介绍。
“共工”“不周山”介绍。
三、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重点词:绝:地位绝(断;断绝)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此,于是)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心不在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2.看图片(“共工怒触”的图片),学神话知识。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3.介绍课文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1.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下六个字,教师板书。
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昔、触、绝、焉、满、归2.齐读美妙成语昔:抚今追昔今非昔比触:一触即发触手可及绝:与世隔绝络绎不绝焉:乐莫大焉心不在焉满:寿满天年誉满天下归: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学习活动二:精妙地朗读:1.讨论:经典结构起因:争为帝。
经过:怒而触不周山结果:天傾西北,地不满东南。
2.读出它的怒气和豪气。
学生个别读3.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怒”的义项。
(一)品读共工“愤怒”1.共工愤怒,是为了什么?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介绍共工、颛顼是怎样的人?3.猜猜争帝原因?5.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二)品读共工“气势强盛”1.找出共工的怒不可遏的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3.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怒而触不周之山,(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天柱折,地维绝。
4.你读出了怎样的共工?(三)品读共工“谴责”1.他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结局。
3.这样的地理形势要是换成普通人会形成吗?。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短文《夸父追日》(1)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夸父追日的故事主题,如勇气、毅力等。
(3)学习夸父追日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短文《公共怒触不周山》(1)介绍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主题,如公平、正义等。
(3)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两篇短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2)准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 课堂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公平?3. 课堂讲解:(1)分别讲解两篇短文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如勇气、公平等。
(3)讲解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5.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教课设计《短文两篇(夸父每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课设计25、《短文两篇》教课设计教课目:利用文注和工具懂文。
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累一些文言。
理解两篇文章的要旨以及所含的人生真理。
教课重点:朗背文言文,累一些文言。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要旨。
领会古代人民探究、征服大自然的梦想和意志,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新能力。
第一一、入新神是我文学天地中目的珍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得?你哪些神故事?(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天,女造人,精填海,嫦娥奔月,哪咤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二、复一下相关神知。
述神的生和特色及《山海》。
1、神是对于仙人或神化的古代英豪的故事,是古代人世界发源、自然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原始理解和漂亮的神往。
所以,神话作品往常拥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色。
2、《山海经》 18 篇, 14 篇是战国时作品,《国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许多太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风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照价值。
此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相关文件。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 2 遍。
(齐声朗诵)3、学生比较说明,初步理解词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沟通。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沟通)加深理解。
四、问题商讨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个巧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非常的英豪气派,反应了古代人民探究、征服大自然的激烈梦想和坚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拥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见解?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豪,他不向自然折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人的是,死后,他的拐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坚强的生命持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难得精神。
夸父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派,征服大自然的激烈梦想和坚强意志。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和主题。
(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短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公共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分析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如夸父的勇敢和毅力,公共的智慧和勇气等。
(2)学生尝试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如想象夸父追日的原因和过程,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后果等。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篇短文。
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两篇短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写一篇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理解、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能够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走进作家作品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何海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
2.分析共工的性格,感受共工用于反抗的精神。
3.感受神话的那种瑰丽的想象,窥探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作比较。
导入:《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这场战争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最后以炎帝战败收场。
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来瞧瞧,炎黄两帝的后代有发生了什么事。
文言字词梳理:1.请一生朗读全文,纠正及指导读音。
然后全班齐读。
2.给学生时间,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章大意。
(PPT呈现课文的重点字词)PPT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然后检测成果。
检测方式:PPT呈现无标点符号的原文,让学生关上书,在底下试着复原课文里头的断句。
然后请一生起来断句。
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请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
分析课文:师:同学们觉得共工的性格如何?生:1、脾气暴躁,刚烈,不顾后果。
课文中的依据:1、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抵也。
”(可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从“触”一字,大家可以想象共工撞向不周山时的动作,姿态——以头撞向不周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可见共工是个暴脾气,烈性子。
2、造成的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解“不周之山”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神话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
(3)通过学习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 教学难点:(1)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象征意义。
(2)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由和故事寓意。
(3)如何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共工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学生发表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1、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
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收集神话故事,你能说说都有哪些神话故事?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翻阅上古神话史册,无论是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却被杀头的鲧,还是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这些悲剧的英雄令人赞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1、读准字音,听读录音2、同桌正音,齐读。
疏通字词。
小组展示翻译。
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4、检测 ppt2绝断潦积水维绳子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2、链接背景材料 ppt3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
共工善水利,重农耕,为民谋利。
颛顼不满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共工战。
ppt4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堤蓄水法,为民谋利……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
ppt5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1、初读“怒”ppt6怒而触不周之山2、为什么“怒”①链接背景资料 ppt7颛顼恐共工威大,以修水利不敬土神之名,鼓动部落民众,孤立共工,颛顼卒胜。
②归纳: A、失败,B、败得不服,对方使了阴招C、他爱人民,而人民却误解他。
3、再读“怒”①读“怒”A、个别读;B、一组男生读C、所有男生读D、全班读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②创设情景对话: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③出示PPT8情景对话:共工曰:“非人哉!欺民而胜,不武也!”颛顼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