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前言、原始、奴隶教学前言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建筑群的组合3、建筑与环境4、工官制度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四、学习方法1、培养兴趣2、运用比较法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作业: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一、前建筑活动1、树居,2、崖下居3、岩洞居二、建筑的创造1、巢居:树居的发展2、风篱和窝棚3、窑洞三、建筑创造突进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1)穴居系列: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从室数看:一室——多室从平面看:园形——园角方形——长方形从形式看:从不规则——规则,(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1、“大房子”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2、祭坛,图1-42,1-43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中外建筑史教案主讲人:***前言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木架建筑的优势: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建筑群的组合: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工官制度:思考题:▪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教学要求: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郑州商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商)⏹洛阳东周王城、诸侯城址(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认识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3. 中国建筑的特点;4. 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发展脉络和特点;3. 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等;4. 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建筑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宫殿、寺庙、住宅等;2.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秦汉风格、唐宋风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3. 展示: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4. 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2.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 认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风格变化。
教案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2001 ~2002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采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任课教师:朱永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谢鸿权辅导教师、助教:谢鸿权任教班级99建筑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 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5 9 学时,其中理论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22 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方式考试90% 作业10%教学小结:按计划授完全部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宋材栔制度为难点,可单独设一节介绍《营造法式》与大木作制度。
任课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2002 ~200 3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00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教案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2001 ~2002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采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任课教师:朱永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谢鸿权辅导教师、助教:谢鸿权任教班级 99建筑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 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5 9 学时,其中理论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 22 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方式考试90% 作业10%教学小结:按计划授完全部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宋材栔制度为难点,可单独设一节介绍《营造法式》与大木作制度。
任课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2002 ~200 3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 00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展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建筑史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涵盖中国建筑史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的课件。
3. 案例图片: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图片,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分析: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我国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3.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4.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和结构体系。
2.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了解建筑材料和构造。
3.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期的建筑,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周) 共4学时总体目标初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早期空间意识,并了解其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内容:1)、我国历史发展历程和地理特征概况2)、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基本概况3)、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的意义和目的。
4)本课程要求和目标.5)中国建筑的特征6)主要参考书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第2周)共2学时总体目标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巢、穴、木骨泥墙。
教学内容:1)、中国原始社会概况——建筑的产生2)、建筑的最初两个基本形态——巢居、穴居3)、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4)、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5)、原始社会的解体6)、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第2-3周) 共4学时总体目标1. 了解夏、商、周的重要遗址2. 重点掌握殷墟遗址,夏商周宫殿遗址,高台建筑以及瓦的产生。
教学内容:1)、奴隶社会背景:2)、夏、商朝的建筑:3)、周朝的建筑:4)、春秋(东周)时代的建筑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第四章、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发展融合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3-4周) 共6学时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传统城市规划与礼制建筑,宗教建筑以及石窟衍化。
2、重点掌握:城市与里坊、建筑类型的发展、重要遗址、古典建筑模数、宗教建筑的初兴、砖石结构的成就二、教学内容:1)、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战国时期的建筑3)、秦代的建筑4)、汉代的建筑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建筑内容涉及城市、住宅与园林、佛教建筑、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第五章、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繁荣期:隋、唐(第5-6周) 共8学时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隋唐遗構造型与构造空间成就以及乾陵总图,了解唐塔。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131010《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4学分64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演变史,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实、设计意匠,对建立新的建筑观和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提供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绪论(基本内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概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史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城市建设(基本内容)讲述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以汉代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举例说明各个朝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重点讲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第二章:宫殿(重点、难点)概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茅茨土阶”、高台宫室、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纵向“三朝”。
举例唐长安大明宫、明清北京宫殿进行详述,以北京故宫为重点讲述。
第三章:坛庙(基本内容)概述三大类坛庙建筑: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举例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北京太庙、曲阜孔庙进行详述。
以北京天坛为重点详述。
第四章:陵墓(重点)概述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发展历程: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地上陵台;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讲述各个朝代陵园布局,举例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十三陵、清昌陵。
重点讲述明十三陵。
第五章:佛教建筑(重点)概述中国古代的三大类宗教建筑: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讲述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佛教的引进;舍宅为寺;以佛塔为主;以佛殿为主。
举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外八庙。
其中重点讲述蓟县独乐寺和承德外八庙。
第六章:佛塔经幢(基本内容)讲述中国佛塔的起源。
详述中国佛塔的几大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楼阁式塔举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密檐塔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单层塔举例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喇嘛塔举例北京妙应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
(距今约50万年)岩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
(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
(二)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的: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2、黄河流域的穴居: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
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
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
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4、祭坛和神庙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