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建筑史教案
教案
第1次课2学时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课目、课题: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授课时间:第1讲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掌握并能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重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特点
难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成就
内容:
1.1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1.2 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___时期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时期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
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
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
时间分配:2学时
板书设计:无
作业布置:观察周围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营造法式》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第2次课2学时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
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授课时间:第2讲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
2.能简要分析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单群体组合和装饰艺术特征。
重点:木构架的组成、形式和特点
难点:叠梁式、穿斗式的基本结构、构造内容:
2.1 木构特征
2.1.1 木构架的优点:“墙倒屋不塌”
2.1.2 木构架结构体系
第一章前言、原始、
奴隶
教学前言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
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
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2、建筑群的组合
3、建筑与环境
4、工官制度
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
四、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
2、运用比较法
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
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
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
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
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
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
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
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
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
作业: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一、前建筑活动
1、树居,
2、崖下居
3、岩洞居
二、建筑的创造
1、巢居:树居的发展
2、风篱和窝棚
3、窑洞
三、建筑创造突进
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圣才出品】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
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
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
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
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
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
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
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
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3)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
1、夏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附录: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展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国建筑史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涵盖中国建筑史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的课件。
3. 案例图片: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图片,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分析: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我国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教案
注:1.每2学时至少制定一个教案。2.课型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3.上新课和新上课的教师要求写详案。4.要求教师上课必带教案。5.“备注”填写历年更新的内容(手写)。6.教案可带附件(课程内容补充材料)。
第六版前言
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
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
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
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
(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
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
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中国建筑史》教案
•绪论(第1周) 共4学时
总体目标
初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早期空间意识,并了解其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1)、我国历史发展历程和地理特征概况
2)、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基本概况
3)、学习中国建筑史的的意义和目的。
4)本课程要求和目标.
5)中国建筑的特征
6)主要参考书目.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
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
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建筑(第2周)共2学时
总体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巢、穴、木骨泥墙。
教学内容:
1)、中国原始社会概况——建筑的产生
2)、建筑的最初两个基本形态——巢居、穴居
3)、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4)、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5)、原始社会的解体
6)、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
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
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第2-3周) 共4学时
总体目标
1. 了解夏、商、周的重要遗址
2. 重点掌握殷墟遗址,夏商周宫殿遗址,高台建筑以及瓦的产生。
教学内容:
1)、奴隶社会背景:
2)、夏、商朝的建筑:
3)、周朝的建筑:
4)、春秋(东周)时代的建筑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视频
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
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
第四章、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发展融合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3-4周) 共6学时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统城市规划与礼制建筑,宗教建筑以及石窟衍化。
2、重点掌握:城市与里坊、建筑类型的发展、重要遗址、古典建筑模数、宗教建筑的初兴、砖石结构的成就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
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
1.夏:
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
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
②郑州商城;
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
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
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
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