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85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我眼中的芥川龙之介之《鼻子》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病态现象以及对遭遇不幸的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心理影响。
这一病态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作者特意选取了佛寺这一清静之地作为大的环境,人物都是心思单纯,存有善念的和尚,更加反衬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不良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禅智内供,“内供”是古时服务于宫中内道场的高僧,有很高的地位,却一直被自己的外貌深深苦恼。
他有一个异常长的鼻子耷拉在脸上,每次描写这个异常的鼻子时,作者都会用「ぶらりと」形象地勾勒出那种怪异和滑稽之感。
然而内供伪装自己毫不在意,其实心里一直非常介意,这一点与其说虚伪,不如说,终究是人就难免得人性弱点,却又被高僧这一身份地位所牵制。
但是内供完全沦陷在周围人的眼光中,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是因为不想被其他人嘲笑。
文章重点刻画内供的心理感受。
内供为鼻子所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吃饭时的不便利。
对于他以及帮他举着板的弟子来说,都非常不便,但是由于内供是有身份的人,又是和大家一起进食,所以要费这一番周折,而不是用更简便的方法,比如自己用一只手把鼻子举起来。
但是,这种吃饭的场景在周围的人看来非常之滑稽,只是内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第二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鼻子伤到了自尊心。
为了恢复自尊心,内供采取了消极和积极两种策略。
但是消极的策略详细描写,积极的则一笔带过。
说明内供的心理就是比较消极的。
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时候两次用到「根気」、强调他是多么渴望能从心理上找到一些安慰,而且刻画出内供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他观察其他人的时候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查典籍的时候不仅看佛教的内典,连外典也看遍了,只希望找到一点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能改变鼻子的长短,有个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好的,这是一种自我怀疑和孤独感的体现。
从情节来看,内供两次觉得别人不会再嘲笑他了,第一次,是鼻子变短了以后。
开始镜中的内供看着境外的内供满意地笑了,暗示内供高兴是因为他以为取悦大家成功。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一个男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来分析《鼻子》。
故事以主人公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开始,随后描述了鼻子的冒险和独立生活,最终以鼻子重新回到主人公的脸上结束。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的主题和意义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通过对鼻子的脱离和独立生活,探讨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故事中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也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表现手法。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趣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总之,《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106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文/王花朵 摘要:《鼻子》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出世作,芥川选择“鼻子”作为小说的主题,通过刻画内供这一人物,来批判内功的虚荣和人们的利己主义,以及盲目的从众心理。
这些和日本的“和”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本稿主要从“为什么选择以“鼻子”作为主题和“内供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与“和”文化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研究”。
关键词:鼻子;儒家文化和从众心理《鼻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在池尾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禅智内供的和尚,他的名字在池尾无人不知,那是因为他长了一个与所有人都不同的鼻子,即鼻子的长有5、6寸,前后一样粗,看起来和香肠一样,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
这样一个特殊的鼻子一直困扰着内供,这不仅给他的生活带了不便,周围人的嘲笑也使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内供为了让自己的鼻子变短,他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他通过照镜子来寻找让鼻子看起来短的角度;在寺院里观察是否有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甚至想在中外典籍里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一样鼻子的名人,好抚慰心中的忧愁,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
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去办事,从一个熟捻的医生那里得到了把长鼻子变短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成功的把内供的鼻子变短了。
内供以为以后吃饭再也不用麻烦别人,周围的人再也不用嘲笑他,然而周围的人比以前笑的更厉害,这使他更加苦恼。
一天夜里,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心情也舒畅起来,并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应该没有人再嘲笑我吧”。
一、选择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原因众所周知,《鼻子》这篇小说取自于《今昔物语集》中的《池尾禅内供鼻语》和《宇治拾遗之物语》中的《长鼻僧人》,这一取材的原由与芥川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芥川十一岁的时候其母亲发病身亡,此后被送到舅父芥川道章家生活,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受此环境的影响,芥川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对古典文学很感兴趣,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鼻子》这篇小说的取材就是源于此。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鼻子》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感触良多。
《鼻子》以一个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并且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的鼻子。
故事发生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姓柯叶,是一个高官,处于权力的顶峰。
而在他的权力下方,则是担任库备的仆人,他叫铁鼻。
铁鼻一开始被姓柯叶看中,并给予了相当的重用,但是一旦姓柯叶发现了铁鼻的鼻子不合乎常理,他迅速失宠,并成为了姓柯叶眼中的怪物,无法容忍他继续存在。
芥川龙之介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将铁鼻的鼻子的美丑变成了一个人生的全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完全在于他们的外貌。
这种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奇幻故事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外貌的反省。
小说写得十分细腻,对于铁鼻的形容如此生动,让人仿佛就能看到“它”在那里动来动去。
在《鼻子》中,芥川龙之介以一种讽刺的语调展现了人们对外貌的过度追求。
无论是姓柯叶还是其他人,都对铁鼻的鼻子感到十分反感,甚至认为铁鼻的存在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威胁。
这种对外貌的过分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虚伪,并引起了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人们常常说“人不可貌相”,但却常常在心中给予别人一个标签,轻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的美丽。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尺度,判断一个人好坏应该看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正如铁鼻是一个有为有守的仆人,他尽职尽责、为人正直,但外表的不完美让他失去了一切,并成为了众人嘲笑和排斥的对象。
芥川龙之介反思了人性中的偏见和狭隘,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质。
此外,《鼻子》也让我想起了社会中的歧视与排斥行为。
铁鼻的经历就像是一次身份的失落,在那个没有鼻子就无法生存的社会中,铁鼻成为了一个被驱逐的“怪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对于同性恋、少数民族、身体残疾者等群体的歧视。
我们常常以外在的少许差异就对他们进行评价和评判,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自己的偏见。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索和对人性矛盾的描摹。
《鼻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鼻子与别人不同而引起的种种困扰,以及最终成功将鼻子拔下的故事。
本文旨在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这个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文化的基本概念。
日本文化中的“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和谐、统一、凝聚,具有凝聚力的东西,二是指与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和关系”。
这种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家庭、公司、学校还是政治体制,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回到《鼻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主人公高峰先生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高峰先生因为自己的鼻子异常大,引发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满,他也因此感到自卑和孤独。
然而,在他试图寻找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时,他并没有选择跟别人不同的道路,而是遵从了“和”文化的原则,尽可能地让自己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例如购买同款的鼻子模具、穿着与别人相同的衣服等等。
这种行为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和”关系的重要性,即通过与周围人相似的行为来达到和谐、融合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主人公最终将鼻子拔掉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这个行为看起来很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并不被视为优秀的品质,相反,群体利益和考虑周围人的感受更受重视。
因此,在高峰先生觉得自己的鼻子会给周围人带来烦恼时,他选择将鼻子割掉,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除此之外,这个作品中还有其他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和”文化角度去探讨。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充满了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和”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隐藏的思想。
78芥川龙之介《鼻子》——论内供的悲剧性吕 曼 重庆大学摘要:《鼻子》于1916年发表于《新思潮》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小说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围绕着一个半百和尚内供的鼻子而展开一系列悲喜剧。
本小论试图从心理角度分析造成内供悲剧性的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法正确审视自我、二是对他人行为的敏感、三是个人无法反抗大众的软弱。
关键词:鼻子;分析一、《鼻子》内容介绍小说主人公内供长着又丑又长的鼻子,不仅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还招来了周围异样的眼光和嘲笑,因此十分苦恼,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缩短鼻子。
一天,他在弟子找来的偏方帮助下,终于缩短了自己的鼻子。
在他以为这下没人因鼻子再嘲笑自己的时候,现实却是大家对于摆脱痛苦的内供报以更大的嘲讽。
内供十分后悔,竟开始怀念起以前的长鼻子。
一天早上,内供用手一摸发现自己长鼻子回来了,再次如同当时缩短鼻子时一样开心的以为“这下,总该没人嘲笑我了吧”。
小说直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的同时也明显指责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二、《鼻子》内容分析(一) 无法正确审视自我在开头部分表述是“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无人不晓”。
在这里并未表述说“提起禅智内供这个人”而是“禅智内供的鼻子”是无人不晓的。
也就是说提到内供就等于内供的鼻子。
在这里不仅是旁观者,甚至连内供自己都默认了这一点,如文中提到:“内供不厌其烦地端详这些人的脸。
因为哪怕一个也好,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聊以自慰。
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
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正因为平素看惯了,更不会映入他的眼帘。
内供不看人,单看鼻子。
”可以看出内供与人交往的基准是建立在鼻子之上的。
在这里无论是内供还是旁观者都在以“鼻”取人,内供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于一个“鼻子”,因为一个缺陷而阻挡了直面彼此内心的机会。
而为了缩短这种距离,内供使用了各种方法使鼻子看起来短一些,并寻找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然而内供在表面却装作毫不在乎鼻子的样子。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与幽默的作品。
通过对主人公高鼻子官员和他鼻子脱离的故事,芥川龙之介展现了对社会等级观念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和意义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作品中对社会等级观念的讽刺和批判是非常明显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高大鼻子而自视甚高,对他人傲慢无礼。
而当他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却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形鼻子,最终还成为了一个高官,这种颠覆了社会等级观念的情节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作品中对社会等级观念的批判,让人深思自己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他人的影响。
其次,作品中对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长鼻子而自视甚高,但当鼻子脱离了他的脸,他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这种对自我认知的颠覆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价值的看法。
作品中通过高鼻子官员的遭遇,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过分自负或自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另外,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也是非常深刻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鼻子而自视甚高,对他人傲慢无礼,但当鼻子脱离了他的脸,他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这种对高鼻子官员的人性的揭示,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作品中通过高鼻子官员的遭遇,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人性,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过分自负或自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与幽默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高鼻子官员和他鼻子脱离的故事,深刻思考了社会等级观念、自我认知和人性等主题。
作品中对这些主题的揭示和思考,让人不禁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和社会,以及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和幽默的作品。
故事以一个普通的官员鼻子突然脱离他的脸并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和身体为开端,而后发展成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高阶官员高津发现自己的鼻子竟然在一个清晨离开了自己的脸,成了一个有意识的个体。
这一情节就让人忍俊不禁,不禁让人想象鼻子离开后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接下来,高津在街上碰到了自己的鼻子,而鼻子竟然已经成了一个高级官员,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交圈子。
这种离奇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深思,人的身体和意识竟然可以分离,这是怎样的一种荒诞和幻想。
在故事中,鼻子和高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十分引人注目。
鼻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甚至不择手段地对付高津,这种互相对立的关系让人不禁想起了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背叛自己的原则和良心。
这种冲突和矛盾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故事的结尾,高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鼻子,并将其重新接回了自己的脸上。
而这一切似乎只是一个梦境,高津发现自己的鼻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脸。
这种荒诞和离奇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人的意识和现实之间的错位和幻觉。
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而忽略了现实,这种错位和幻觉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我认知和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充满了荒诞和幽默的作品。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深思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的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欲望和幻想对现实的影响。
这部作品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性和社会。
从人物塑造方法看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利己主义——以《蜘蛛丝》和《鼻子》为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深刻地描绘了日本社会的人性和尖锐的社会问题。
其中,他的作品中有一个主题是自私和利己主义。
从人物塑造方法来看,他更加突出了这一主题。
本文将以《蜘蛛丝》和《鼻子》为例,深入探讨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出现的利己主义的形象与特点。
《蜘蛛丝》是芥川龙之介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主题是欲望和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法则。
在小说中,女主角峰子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她以捕食者的方式依靠男人过活,她无情地消耗男人的资源,直到他们变得一文不值。
她不仅无情地控制一个男人的生活,凌虐他的心灵,而且利用自己的魅力获得了钱财和权力。
事实上,峰子对自己的利益无比了解,她知道如何利用男性对女性的痴迷来控制他们。
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将峰子塑造成一个极具魅力和独立性的形象。
她有令人着迷的美貌和性感。
然而,她并不依靠自己的美貌和性感吸引男性,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压制世界的愿望。
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使她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将几乎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整个小说中,芥川龙之介描绘了峰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卷入了一个个男人的网中,并最终吐出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峰子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掌握了所有的财产和资源。
与《蜘蛛丝》中的峰子不同,《鼻子》中的栗栖博士是另外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在这篇小说的背景下,栗栖博士从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不断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希望能够在他不断致力于寻找普通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的过程中获得名声和财富。
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将栗栖博士塑造成一个极富才华的形象。
他拥有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能,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烈的兴趣。
为了达到目的,他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可以说是草木皆兵。
神奇的是,栗栖博士没有因为个人动机的驱使而脱离知识的范畴。
他亲自参与到研究操作中了,他的研究成就非常深入。
通过这种描写,芥川龙之介试图揭示利己主义者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一面。
从《鼻子》看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和不安-精选文档从《鼻子》看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和不安Akutagawa -Ryuunosuke 's Loneliness and Anxiety From “Nose”SUN Yan-yong LIU Feng【】“nose” is Akutagawa -Ryuunosuke 's famous work.. It's a story that comes from the ancient material, lik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old story. But it isn't the original story. Increasing the psychal description, this story describes a lonely and upset person, Neigong. Neigong' loneliness and anxiety reflect the author's feeling. Finally, the feeling of lonelinss and anxiety results in the author's suiside.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1916年发表并的得到夏目漱石盛赞的成名作《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以其幽默和讽刺风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
对《鼻子》的评论更是数不胜数,但大多是批判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或者是批判人性的虚伪本质。
鲁迅于1921年在《鼻子》译者附记中是这样评价芥川的,“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这篇便可以算得适当的样本,①。
而后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收录了鲁迅译的芥川的《罗生门》和《鼻子》,在附记《关于作者的说明?芥川龙之介》中,鲁迅除重复以前的观点外,又进一步指出:他多用旧时材料,有时近于古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是好奇,还有他更深的依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
芥川龙之介《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多以题材新颖、构思缜密著称,擅长古典翻案小说的他在原著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自然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得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赋予了文章新的寓意。
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鼻子》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例,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作者的个人体验来分析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中所暗含的悲剧意象。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鼻子》;悲剧意象一、引言《鼻子》这篇小说作为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于1916年被发表在第四次《新思潮》的创刊号上。
当时,因家族反对而被迫与恋人吉田弥生分手的芥川龙之介终日沉浸在失意状态中,试图通过一些明朗的作品创作走出失恋阴影,而《鼻子》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该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著作《今昔物语集》和《宇治拾遗物语集》,与原著不同的是,作者芥川在这篇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景物烘托,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世俗之人利己主义的一面,引人发笑的同时又给整篇故事平添了一抹悲凉之色。
本文欲从该篇小说中文末部分着墨较少的自然景色描写为出发点展开分析,结合作者芥川龙之介的个人体验来探究其创作该段描写的目的。
二、《鼻子》中自然描写的悲剧意象分析《鼻子》这篇作品中一共有两处自然描写:一天夜里,由于天黑后突然起风,塔上的风铃噪音喧闹,加上寒气袭人,年迈的内供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就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的时候,忽然感到鼻子发痒。
他用手一摸,觉得鼻子像水肿一样有点肿大起来,而且还发热。
第二天早晨,内供照样醒得很早,只见寺院里的银杏、七叶树一夜之间树叶落尽,庭院里铺了一层黄金般明亮耀眼。
大概塔顶已有薄霜,在淡淡的朝阳映照下,塔刹闪闪发光。
禅智内供站在打开板窗的檐廊上,深深吸了一口气。
细细读来除了深秋所特有的景象外,其中也不乏因主人公的心境转换而感受到的幻象描写,因此在以下的内容里,将从实景和幻象这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悲剧意象。
1、晚秋独有景色的悲剧意象分析第一段自然描写设定在寒秋深夜,骤起的冷风和喧闹的风铃声暗示了因鼻子恢复正常形态以后反而遭到旁人更加肆虐的嘲笑的内供心中的愤懑和不安。
作者: 王柯华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天中学刊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鼻子;内供;脆弱的自尊心;社会评价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寓意深刻,构思精巧.作品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脆弱的自尊心的可悲和丑陋的社会心理的可恶.在社会生活中,自尊心与社会评价很不协调,自我价值往往被社会评价所左右.突出而强烈的个性易被扼杀,往往不被社会承认,而成为社会舆论攻击的靶子.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人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和社会习俗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作品把人性的一个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心理描写也很成功.。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一)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小说家。
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
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新》创刊号上。
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
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 篇小说。
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 年《新思潮》创刊号上。
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内供是个地位高贵的僧人,他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
他要会见来访池尾的侍者,教导前来承教的下法师,并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
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也在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
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讽刺,它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为普遍的人性弱点。
在恢复损毁的自尊心方面,内供采用了消极与积极的方法。
对着镜子揣摩使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以及在现实,佛典中找寻拥有同样鼻子的人都非常贴近现实。
前者是希望通过揣摩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内心得到平静。
后者则是在社会群体中寻求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减弱强烈的孤独自卑感。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类似于阿Q 的精神胜利法。
当然内供也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没有奏效。
芥川在安排这段材料时,对消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绘,而对积极的方法则一笔带过。
这种详略的安排十分有效地表现了内供自尊的脆弱,也使得文章更为紧凑。
对鼻子的治疗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内供有了更强烈的情绪起伏,文章也暴露出了更多人性的丑陋面。
在得知弟子有治疗鼻子秘方之时,内供装作毫不在意,却暗示弟子劝说他试用此方法。
内供的好面子,虚荣在此展露无疑。
在治疗时,内供既带有紧张的期盼,又带有不快的疑心,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在之后也有所表现。
当鼻子如愿变短时,内供的欣喜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鼻子变短的内供却得到了更刻骨的嘲讽。
从沙弥到内道场侍奉,五十多岁的内供一直为长鼻子所苦。
然而他半辈子的期盼达成后却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友好对待与尊重。
这种愿望的破灭揭示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实质:他选择了世俗的文化标准来界定自我,只有符合了社会群体的共同需求才能聊以自慰。
因而,他失去了真我。
芥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鼻子》这篇小说,又是一种么心态呢?有人说是以一种嘲讽的心态看待以鼻子和其主人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也有人说《鼻子》这篇作品深刻地蕴涵着禅宗的人生“三境界,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影响。
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看,《鼻子》的诞生是离不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爱好,还有当时作者本人受到了失恋的打击这两方面的。
可以说这两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鼻子》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对其中一个简单的笑话做了艺术加工并融入了现代人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
芥川从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历史的非常喜爱。
可以说芥川的文学是从对历史的兴趣开始的。
他晚年的小说,几乎都取材于古典的历史小说。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失恋的影响。
芥川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恋爱了,但是由于家族的反对,初恋破灭了。
因此, 芥川意识到爱情都是自私自利的。
我们从芥川写过的文章《那时自己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部小说的。
文章中提到“自己这半年来受到失恋的影响,意志消沉。
所以想尽可能地写一些使人愉快的小说,从《今昔物语》中取材写了二个短篇。
一篇是《罗生门》,另外一篇是《鼻子》”。
为了驱散抑郁的心情,作者写出了《鼻子》这篇小说,显示出了作者人生体验中深刻的矛盾和痛苦。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20 世纪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不停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但国内群众却付出了重大牺牲,并导致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越来越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与冷酷、与人为恶的社会心理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
正是由于社会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被充分暴露,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安之中。
《鼻子》可以说是一篇借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丑恶现实的小说。
它暴露了把玩别人不幸以得到某种快慰的,有失道德的阴暗心理。
那么,芥川到底想通过这个短小的故事表达什么主题呢?“从这个短短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近似《罗生门》的主题:一是主人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自己始终注意映现在他人眼里的形象;二是探求其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通过揭示非合理性的一面,来挖苦和批评人的贪得无厌的行为。
”[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日本文学专家叶渭渠提出如上见解。
内供确实是个没有自信、不能自我把握的人,他的心理活动完全就像他人评价的晴雨表一样: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就羞愧得无地自容;当自己的形象得到改善时,又像孩子似的顽皮地高兴起来。
他的自尊心从来都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好像别人可以任意把玩和蹂躏。
然而,我并不是很能理解叶教授所说的“挖苦和批评人的贪得无厌的行为”。
这个“人”指的是内供,还是那些嘲笑他的人呢?的确,芥川在探讨人生、考察人性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世间的假丑恶。
芥川自己曾经说过:“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
但又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
”轻蔑,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喜爱,则是借故事新编写出新意来。
对利己主义的揭露和剖析,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是芥川创作的基本主题。
正如鲁迅所言,“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之心情”。
对于生存的不安和苦恼,芥川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内供来表现的。
内供的苦恼,并不在于鼻子长带来的不方便,而是鼻子长使得他自尊心受到伤害。
那个鼻子就像是个怎么也摆脱不了的噩梦,一直缠绕在内供的心头,他无法忍受但改变又是徒劳。
“内供年过半百,打做小沙弥起,直到如今升为内道场的供奉,心里始终为这鼻子苦恼不已。
当然,表面上看似没事儿一样,倒不是因为作为一心修来世的出家人,不该老为鼻子犯嘀咕,而是他不愿意别人知道,鼻子乃他的心病。
”他在人前装得若无其事,企图维护自己作为得道高僧的脱俗,但他暗地里却想尽办法使鼻子变短,恢复自己的自尊心:他终究是个俗人,逃不掉俗人的那些条条框框。
内供的这种心态,正体现了他五十年来为了保护自尊心而失去了自己生存意义的可悲。
他一心想着怎么样让鼻子变正常,竟忘记了自己身为高僧,应该超然处世才对。
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生存目的,俗人的困惑终究还是困住了他。
“芥川通过对这样一个滑稽可悲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剖析了人性的软弱虚伪。
他认为人无法从世俗(自尊心、名誉心、虚荣心等)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的本来面目,虽然它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但这却是无法改变和无法挽救的。
”这种对于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但又无可奈何,正是芥川正面对并想揭示的“生存的不安和苦恼”,有一种鲁迅的“铁屋子的意味。
对于利己主义的揭露,芥川则是通过旁观者来实现的。
内供的长鼻子就是因为人们的嘲笑,“池尾一带的人倒都挺体谅禅智内供的,说他幸好不是俗家人,要不然,单凭那只鼻子,谁家闺女肯嫁给他呢。
其中,也有人议论说,八成是因为这鼻子才出家的吧”。
然而,让内供感到困惑的是,当他的鼻子变得正常的时候,人们却直盯盯地注视着他,甚至更露骨地嘲笑他。
这无疑是个荒诞而又合理的反应。
正如小说中解释的那样:“人的内心,自具两种矛盾的感情。
见他人之不幸,无人不会不同情。
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摆脱困境,不知怎的,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
说得过分点儿,心里巴不得他重陷不幸中去。
虽非有意,不知不觉中竟生出一种敌意来。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惊讶:芥川对于人,对于人性,怎么会有如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的描述中,竟能将人性的细微之处剖析的如此尖锐而又透彻!文学家都是敏感的,芥川更不例外,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过早地接触到人性中的阴暗面,他本就敏锐的心思变得更加机觉。
这一点,似乎又跟鲁迅有着暗合。
他曾说过:“周围是丑陋的,自己是丑陋的,亲眼看着这些丑陋活着是痛苦的,而且还被强迫这样活着。
如果这一切是神的捉弄,那么神对人的这种嘲弄是令人憎恶的。
”也许正是这样过分的清醒使得他难以在俗世停留,才会选择自己“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