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末训练试题(2016-5-20)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2.20 KB
- 文档页数:12
乐陵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2016年10月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合计60分)1.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3.从商朝推行内服、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4.有史书上残存“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路府B.郡国C.行省 D.郡县5.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7.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皇权至高无上B. 宰相独揽大权C. 秦律严苛D. 郡县长官世袭8.“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对材料中的“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9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高一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2014、4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卷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下列引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4、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公田”转化为私田B.土地兼并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D.政府的“均田”5、“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南宋临安城D.元朝泉州城6、张某是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A.空暇之余,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做冬天的衣物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D.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7、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高一英语阶段性测试第I卷(选择题)2015.12.28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 满分30分)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o is a lawyer(律师)?A. The man.B. The woman.C. The woman's friend.2. Which sport does the man like best?A. Swimming.B. Tennis.C. Football.3.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A. Ask for help.B. Make a complaint(抱怨).C. Check the machine.4. What is the time now?A. 7:30 pm.B. 7:00 pmC. 6:30 pm.5.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The new school.B. Making pudding.C. The new school restaurant.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前, 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 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 回答第6和第7两个小题。
6. What is the man having trouble with?A. Memory.B. Driving.C. Money.7. Why does the man talk to the woman?A. To borrow some money.B. To take a lift.C. To ask for advice.听下面一段对话, 回答第8和第9两个小题。
2015级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 2016-3-2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A B C D4.《国语·晋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西周时期工商业由官府经营5.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8.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高一历史周末反馈训练(四)要求:40分钟完成【学习目标】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升限时训练的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2.《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制 C.按军功继承制 D.按遗嘱继承制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4.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5.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6.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 )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7.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历史综合练习(二)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河北古称燕赵大地,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起因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郡县制2.《荀子•效儒》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A.同姓亲族B.功臣C.先代贵族D.姻亲3.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确定的C.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D.等级森严,小宗要听从大宗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文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由于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皇帝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相互制约C.秦律严酷细密D.丞相独揽大权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材料中的制度创始于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减弱宰相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有所加强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1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推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综合复习一(第一至第三单元)2016.10一.选择题(共35个)1.山东号称“齐鲁”,河北号称“燕赵”,山西号称“三晋”。
这些说法主要A.与分封制有关B. 与郡县制有关C. 与郡国制有关D. 与行省制有关2.汉高祖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确保皇权万世一系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3.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称帝,把国号由“汉”改为“新”,刘家天下变为王家天下,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王莽篡权”而大加挞伐。
唐朝皇后武则天称帝,把国号“唐”改为“周”,历史上却少有“武则天篡权”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哪一角度解释A.王位继承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4.古代有一官职“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
”这一官职在唐代通称A.太尉 B.宰相 C.御史大夫D.郡守5.宋代,在中央设有台谏系统和封驳系统行使监察审议之权,由此形成了君主、宰执、台谏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态势。
这体现出宋代A.中央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皇权得到有效限制C.中央机构重叠效能低下 D.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6.“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宋朝B. 元朝C.明朝D.清朝7.据记载,秦朝皇帝将著名的和氏璧制成玉玺,螭虎钮,刻有丞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玉玺”。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而为世人所轻蔑。
可见,后世皇帝喜爱秦朝玉玺主要是希望A.占有国宝,增广名利地位 B.巩固政权,取得合法性依据C.扩大权势,保证万世永存 D.皇权至上,招揽丞相辅佐8.于敏中是清朝首位出任军机大臣的汉人,任职期间曾与朝外的官吏、太监接触很多,互通消息。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主题: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一.选择题1..近代西欧探险家为了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前赴后继。
第一个成功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2.16世纪中后期,中国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3.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
对这一现象的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B殖民扩张掠夺大量金银,冲击了欧洲社会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封建地主阶级没有参与殖民掠夺活动4..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C.工业革命兴起 D.美洲大陆的发现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6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之一是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建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新航路开辟A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的转化C实质是用商业取代农业D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7.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A《航海条例》颁行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C北美殖民地开拓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8..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扫
描版)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48分)1. 1757年,乾隆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且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
”该政策A. 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 造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 客观上迟滞了中国近代化D. 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如有违者严厉处罚。
这一政策,客观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正确;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所以A表述错误;B“造成”表述错误,应该是反映;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排除D。
故选C。
2. 《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
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A. 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 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 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D. 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发展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宋代也有适合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艺术,如宋词、话本、风俗画等,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故B项错误;宋代文艺适合市民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需求,而欧洲文艺复兴适应了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的需求,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故C 项正确;重大的思想变革并不是一定要出现在时代的变革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3. 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历史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推动由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铁农具的使用和以牛力耕田B.垦田面积的扩大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粮食产量提高3.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主要包括( )①君主私有土地②地主私有土地③自耕农私有土地④均田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有( )①丝绸行销欧洲,中国始有“丝国”之称一汉代②缂丝技术出现——唐朝③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元明④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一明代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A.隋唐B.宋元C.明中期后D.清朝前期6.“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上述商业繁荣的景象始于( )A.春秋战国B.隋唐C.宋朝D.元朝7.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8.从城市发展的特点来看,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相比的不同点是( )A.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兴起B.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繁荣C.众多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繁荣D.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9.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2015级高一下学期历史周末训练 2016-5—1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
5分,共计48分。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3.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此表反映的变化最能说明A.唐朝版图比东汉大B.唐朝政治制度比东汉完善C.唐朝时政治中心南移D.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4.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5.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B.资产阶级革命C.工业革命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6.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的《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1855年的《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的《河流污染防治法》。
这些立法的主要背景是A.议会取得立法权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C.责任内阁制确立D.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7.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
2015级高一下学期历史周末训练 2016—5—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A.男耕女织经营方式B.产品大量进入市场C.生产生活富足稳定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2. 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 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3.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4.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6。
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
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 休养生息政策B. 禁止经商政策C. 抑制商人政策D. 盐铁官营政策7.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
”这说明当地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8.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手续费30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纸币方便了商品交换B.官商勾结牟取暴利C.流通支付手段发展D.货币形式的多样化9.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编解析版4.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答案】A【解析】“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仰东南财赋以存立”说明大运河密切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联系而且有利于东南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所以A符合题意;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题干只是说“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推动了这些地区的交流,而不是各地之间的交流,所以C错误。
故选:A。
解答的关键是从“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了唐朝的大运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中国古代经济曾经有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下列图片所示成就,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B. ②①③④C. ②①④③D. 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①水牌是中国汉朝时期的鼓风设备。
②司母戊鼎是中国商朝的青铜器。
③这是宋朝定窑的白瓷。
④曲辕犁出现在中国唐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冶铸业制瓷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材料。
本题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重要的科技发展表现准确记忆,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太高。
6. 2019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璐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D. 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地理月考测试卷2016。
3月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3.4亿人,读右下图回答1—3题:1、右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C.13%D.60%2、今后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增长速度变缓B.“十五”期间,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C.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D.我国人口总数急剧上升,难以控制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表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4~6题。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4.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5.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6.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B.泰国C.印度D.日本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左图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右图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7~8题。
7. 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A。
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8.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下图中“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9 ~10题9.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A.② B.③ C.④ D.⑤10.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C.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11、2004年上海南汇区接纳了一批重庆三峡库区的移民,该人口迁移方式属于A.劳务迁移B.灾民迁移C.智力迁移D.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迁移12.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中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从山区到平原B。
2015级高一下学期历史周末训练 2016-5-1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3.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此表反映的变化最能说明东汉后期唐朝前期时间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A.唐朝版图比东汉大 B.唐朝政治制度比东汉完善C.唐朝时政治中心南移 D.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4.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5.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6.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的《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1855年的《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的《河流污染防治法》。
这些立法的主要背景是A.议会取得立法权 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C.责任内阁制确立 D.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7.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8.“买办”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职业群体,最早在明清时期特指官府采购和其他杂务的差役。
到了近代,主要充当外国公司、行号、银行、工厂的在华经理或专门推销外国商品的经销人,并从中获取丰厚报酬,“买办”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一旦获得了足够的资本和拥有管理技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便转而发展自己的工商企业。
从“转而发展”这点看,可见“买办”阶层A.完全沦为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主导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C.致力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 D.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显9.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
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
据此不能得出A.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工商业 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C.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D.中国近代经济立法得到发展10.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其中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迹的是A.② B.③ C.④ D.⑤11.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己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
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
因饲养员己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A.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C.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12.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C.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13.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4.姓氏是一个家族的徽号,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武汉外国语学校有一位叫陈超美的老师,根据时代背景,判断该老师出生年份最可能的是A.1949年 B.1959年 C.1972年 D.1979年15.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首民歌可能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有关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 -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该方案出台表明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17.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邓小平成为新时代形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导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革B.赞成“两个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回归实事求是,规划改革开放 D.主张“一国两制”,解决统一问题26.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它说明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18.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19.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
然而在21世纪初,一股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斗争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扩展。
反全球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主要是由于全球化时代( )A.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B.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台C.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D.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危机21. 1971年12月份,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份,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
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 )A.觊恩斯主义的盛行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D.美国经济的逐渐衰退22.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23. 1960年,英国、瑞典、瑞士、娜威、丹麦、葡萄牙、奥地利七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与后来成立的欧共体相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显著特点是( )A.未实现政治一体化 B.签约成员国数量少C.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D.区域合作程度较低24. 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
”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25. 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
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联合国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C.世界银行与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26. 在1989—1996年期间,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其平均关税水平由15. 4%下降到9.1%。
这说明该组织( )A.促进了经济合作B.加强了对违规成员国的制裁C.形成了关税同盟D.抵制了欧美等国的资本扩张27. 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
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 )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金融体系28.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事务中的主要活动者,它们却也正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主权、职能和权力……各国政府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资金从他们的国家流出和流入的能力,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思想、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这种情形反映出( )A.超国家组织的出现有利于经济发展B.经济全球化部分侵蚀国家主权C.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破坏自由贸易D.经济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主流29. 1995年运行了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结束了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使命,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这反映了( )A.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B.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C.多边贸易秩序的强化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化30. 下列是二战后多边贸易谈判表。
该表主要反映了( )A.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3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
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