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领域,主要关注运动员和运动队在体育训练中的发展和改善。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训练方法学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优化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度和技术水平。
通过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和适应性变化,揭示训练效果的评估和改进方法,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训练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指导。
它涵盖了训练计划的设计、训练时间的安排、训练方法的选择、休息和恢复策略的制定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竞技水平。
总之,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法,促进运动员的运动发展和竞技表现的不断提高。
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第一节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本质(一)运动训练学的释义运动训练学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对运动训练学名词分析:1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2 运动训练规律---训练规律的分类(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及其三类规律的关系3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特点例:60米(8″)×4(30″)×5(3′);60米(8″)×4(2′)×5(3′)。
(二)运动训练学的本质运动训练学的本质是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
(三)运动训练学的特点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学科相比较,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却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指由多学科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横向联系,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科)实践(应用)性:总结训练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指导训练实践的理论,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为何练、练什么、怎么练和练多少的问题。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1.发展过程基本梗概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6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期是“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这一发展期又分为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1953-1957年)、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1958-1962年)、停滞阶段(1962-1975年文革期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年)。
运动训练学结构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五个方面。
训练理论体系: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运动训练的主体构成(内容、负荷、方法、过程)和基本原则。
训练过程: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包括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六个基本环节。
以上三个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体系。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一、运动训练学总论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特点运动训练是指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达到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2)鲜明的竞技性和竞赛性。
运动训练是一种竞技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训练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比赛进行,使训练尽可能接近比赛的要求。
(3)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运动训练是一项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以确保训练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4)全面参与和科学指导。
运动训练涉及运动员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参与和指导,同时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训练更加有效、科学、合理。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积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积累和总结阶段,各种体育项目开始逐渐形成,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科学探索阶段(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开始对体育训练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运动训练学名词:1、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5、竞技能力:就是运动员参加竞赛的能力。
6、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7、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8、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9、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0、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1、模式训练法:是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2、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顺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3、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14、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填空1、竞技体育是由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所组成。
2、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3、运动训练常用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等训练法。
4、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最大力量训练法、快速力量训练法、力量耐力训练法。
5、运动技术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结构。
6、竞技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等构成7、竞技能力是由战术能力、体能、技能、心理能力、运动智能所构成。
8、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9、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10、速度素质的类型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11、影响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12 、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和相持战术。
名词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选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4、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6、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7、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8、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9、力量耐力的定义: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肉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10、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简答1、简述竞技运动的现代化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 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2、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把主要的竞技运动项目划分为哪几个项群?写出相应的项群的运动项目?(写出5种以上)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跳跃投掷举重)2、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短距离跑游泳滑冰自行车)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中长跑走速滑)4、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体操跳水)5、技心能主导类准确性项群(射箭)6、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网球)7、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足球)8、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拳击)3、简述分解训练法定义以及它的类型有哪些,请结合专项写出一种类型的应用?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是分解训练法类型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标枪为例:第一步持枪助跑、第二步交叉步、第三步最后用力投枪、第四步持枪助跑加交叉步加最后用力投枪。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原则: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内部阻力、外部阻力)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赂有下降的现象。
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单周期双高峰:是指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周期划分上采用单周期的划分方式,并且在比赛期中安排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期,在两个高峰期之间安排一个“调整—重新准备—竞技状态最高峰”的周期计划安排方法。
1.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始状态诊断的意义是什么?答:主要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2.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是在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理论体系:借助与自然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以及社会科学,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阐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因素对他的影响。
存在条件:各运动项目的实践、理论和方法是运动训练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运动训练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脱离了运动实践,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便失去了意义;但是运动训练学不是各项运动项目的经验总结,而是反映各运动项目训练的普通规律,进而指导各项运动项目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革命兴起,以及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对竞技体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使各个运动项目成绩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来,社会文明在各领域飞速发展)学习方法:学习运动训练学,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善于运用运动学理论,观点去分析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同时要及时吸取和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运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辩证的看待运动训练学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运动、联想、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一节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训练的源起(形成)1、狩猎(基础)2、比武(催化剂)3、精神需要(根本)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形成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动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
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综合评定。
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9.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有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4.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1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躲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8、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9、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0、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1、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①测量类②评分类③命中类④制胜类⑤得分类。
2、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以把竞技体育项目分为几大项群?大类分为:1.体能主导类,体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快速力量性②速度性③耐力性2.技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可以分为:①表现,表现又分为准确性和难美性②对抗,对抗又分为隔网、同场和格斗。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
运动训练学是指以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人们进行身体运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
指导和实践,提高个人体育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
面发展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人体运动特点、运动
机能和训练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
它综合考虑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
养学、运动康复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全
方位的、科学的、系统的运动训练指导。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如何制定
科学的运动计划,如何监测运动的效果,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学习运动训练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具备更好的身体素质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践中,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区健身、学校体育、企业运
动会、竞技体育、特殊人群康复训练等。
通过勇于探究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率监测、身体成分分析、运动行为分析等,运动训练学为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可以看出,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深入的研究内
容的学科。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10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展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P194.负荷量:人体所能承受的重量(训练或比赛全过程给予运动员的负荷总量)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单位时间或单个练习中给予运动员的刺激量)。
6.系统训练原则: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p997.竞技需要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P968.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P1369.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的训练方法。
P14810.快速力量:也叫速度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是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P17211.速度障碍:1)跑速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习惯的步频、步幅、节奏,技术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动力定性,从而出现跑速停滞不前的现象(田径)2)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方面。
12.超等长收缩:指骨骼肌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引言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涵盖人体运动、运动康复、训练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健康和运动,运动训练学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以及运动训练学的前景。
一、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是指以人体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体运动规律、人体适应机制、训练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的运动训练方案,提高人类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学科。
二、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我国古代就有了“艺极则用力轻”的运动训练思想。
20世纪初,美国开创了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先河,从此,运动训练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运动训练学开始在我国兴起。
7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运动训练学专业,在此之后,运动训练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1、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参数、关节运动和肌肉力量等方面的知识。
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代谢、运动心血管生理、运动呼吸生理等。
3、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动机、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心理应对策略等。
4、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营养对运动表现和运动适应性的影响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运动营养素需要、营养素摄入的时机和比例等。
5、运动康复学:运动康复学是研究运动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运动治疗方法、康复运动训练原则和方法等。
6、训练科学:训练科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等。
四、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1、体育竞技:体育竞技是运动训练学最核心的应用领域。
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是源自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是体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该学科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学科价值。
项群:是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运动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控制:是指对系统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控和掌握。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动机: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为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
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
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制胜规律:指在竞赛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成绩所必需遵守的客观规律。
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训练,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
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基本动因三个方面: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
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
竞技体育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的三个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
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
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运动训练与选材竞赛的关系: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理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
运动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及比赛等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相对较短(约为5~10分钟),负荷强度相对较高,平均心率负荷指标控制在每分钟170次左右;练习动作可以单一亦可多元;练习动作的组合可以固定亦可变异;练习过程不中断。
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按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教学性比赛、模拟性比赛、检查性比赛、适应性比赛。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快速力量指数=力量的极值/达到力量极值的时间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练习。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利用动作加速度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耐力素质可分为: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肌肉耐力(力量耐力)和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耐力素质对专项的影响,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已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
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竞赛规则,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运动中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像,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像”
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态、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比赛时期的训练任务包括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已已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实施。
训练课的结构,准备部分: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