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课堂教学中的“美”新一轮的课树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开创了新局面。
教师将以导演、主持者、组织者、帮助者、服务者、带动着等新角色进入学生视野,催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激活学生,激活课堂随时代给学生美的享受,使课堂产生无限的美。
学生能够在美的陶冶下,轻松有趣,灵活自主,自信自强,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1 微笑产生美将微笑带进课堂,师生显得轻松愉悦,少了压力,多了信心;将微笑带进课堂,师生和蔼可亲,少了沉闷,多了生机;将微笑带进课堂,师生互动合作,新帖心地交流,情与情置换,温馨而热烈。
在微笑的课堂中,以人为本,潜移默化,强化了人文性,突出了人性人格美。
教师教得愉悦,学生学得轻松;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2 语言产生美优美生动、准确贴切、风趣幽默、亲切平等的语言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敦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掌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要通过美的语言去吸引、感染学生。
在昂扬激越的文字中,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或词采丰美,富有感情;或幽默活泼,自然生动;或妙语连珠,耐人寻味;或慷慨激昂,如泣如诉。
要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通过新颖、简练、精彩的语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出美的前奏。
3 激情产生美教师上课时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激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情动人。
缺乏激情就缺乏魅力,缺乏激情也缺乏美。
课堂教学要凭借“情”的优势,撞击出激情美。
没有激情就没有投入,没有激情就不能轻松驾驭,没有激情就没有个性没有发展没有创造。
4 动作产生美动作是课堂的催化剂,是语言的补充和延伸。
恰到好处的动作能为语言起到一种“涧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一种“结合动作讲要令”的境界,使师生在言未尽、意未穷,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余音绕梁中互动、感应、共振。
教育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读书心得体会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育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读书心得体会作文篇1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
教育就是增长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的活动。
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
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1、"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
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基础。
2、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3、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
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思考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繁杂的知识中找到不同知识间的共性和联结点,加强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创造思考的机会。
思考需要民主而守纪课堂秩序。
民主,使每位学生心情舒畅,是进行有效思考的前提;守纪,是进行思考的保障,形成一个创造一个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思考的对象;提供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提供难度适中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够思有所得、劳有所获。
2、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直观的语言或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各种文字、图表、动画、视频资料等,创造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进行质疑。
学生的质疑是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教师要给学生时间,使学生有机会质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有鲜明的个性、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质疑;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质疑;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使学生有根据而无顾忌地敢于质疑;要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细枝末节也不放过,使学生善于质疑。
要学生质疑,就不能求全责备,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儿;就不能挫伤学生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说三道四。
学生的质疑,可能问题过于简单,需要教师的耐心;可能内容过于偏颇,需要教师的包容;可能中心不够明确,需要教师的善解人意;可能偏离主题,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
对质疑的处理,形式可多种。
点拔、引导、组织讨论、指导查阅等都不失为上策。
一般说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胜于老师回答。
当然一切都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
浅谈数学课堂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1. 引言1.1 引言在数学课堂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去探究问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而不只是记住一些公式和定理。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进行学习,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数学课堂中的思考空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数学课堂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进。
【引言】2. 正文2.1 数学课堂中的思考空间数要求等。
【数学课堂中的思考空间】数学课堂中的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通过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思考空间。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思考中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思考空间。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想法,从而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两篇范文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完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下面是我为大家供应的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大家可以参观一下:高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实力和创新精神的造就,应当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无效低效的逆境之中,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考。
为了变更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困难地探究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完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老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第一、抓好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需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老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退由于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参加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无视学生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其次、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在许多状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老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探究缺乏所造成的,而老师这方面的缺乏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实力,课堂驾驭实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老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无视备学生。
假如老师不去探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驾驭状况,不去探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启程,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探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时时发觉老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满课堂,老师的许多提问耽搁了学生珍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技能一、语言表达技能(关键词:余音长鸣)课堂上教师不能多讲,但不能不讲,如果要讲,就讲出个“余音长鸣”。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所讲语言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使课堂中教师的话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特别是:开课导语、环节过渡语、重难点启示语的表达,一定要在课前就想到如何表达才会产生余音长鸣的效果。
二、情感交流技能(关键词:融为一体)“亲其师,乐其道”。
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经验,现代课堂上,师生在情感上必须产生共鸣,最佳状态是“融为一体”。
若想达到这一层次,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真诚、幽默、温暖、博爱,切忌冲动。
这一技能是长期修为方可达到,应向这一方向努力。
三、板书技能(关键词:点石成金)再好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都难抵粉笔板书的效果,因为粉笔板书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在揭示本节课重点难点及知识本质升华的内容时适时板书,庄重的字体通过教师灵动的手板书出来,再加以确认,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四、沟通技能(关键字:激情洋溢)课堂是交流沟通的手段,教师是本节目的的主持人,你的激情洋溢沟通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你的冷淡会导致课堂的沉闷;故此每堂课课前酝酿角色,课中要进入角色,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五、调控技能(关键词:激活思维,激励竞争)课堂教学过程如同演一本戏,既有平和过渡期,又有高潮形成期,平淡中积累情绪,高潮时爆发激情。
当学生思绪沉闷不能积极地举手答题时,要善于捕捉亮点,激活思维;当学生情绪低落,相互观望时,要善于调动情绪、激励竞争。
使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必要时能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力。
六、揭示思维过程的技能(关键词:适时揭示,不留疑点)课堂上,落实知识与能力的最佳手段就是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正确回答或解答完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采用非暗示性揭示,如:“你是如何思考的?”、“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通过他的讲解既达到智慧共享,又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线索;当学生在上堂板书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采用暗示性揭示,如:“你是否思考过……”,“如果……,会怎么样?”为该生搭建一个台阶,使其及时排除障碍,正确完成解题任务。
学生课堂教学心得体会6篇学生课堂心得体会1高效课堂是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走向成功的必由途径。
高效课堂模式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预习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是展示课的基础,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
而且有很多时候,老师教不会的学生不一定学不会,学生听不懂的却不一定学不懂。
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当我们以后踏入社会,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身旁再也没有老师的踪影,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只能自己摸索、探究,这时,你才能体会到高效课堂为将来社会上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高效课堂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展示,高效课堂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它打破的是框子,打破的是两千多年传统教学对孩子们的束缚,对教学观念的束缚功不可没,它锻炼了我们的应变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训练了我们的口才和思维能力,现在的我们是鸟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召唤曙光,我们走出封闭的樊篱,迎接自由,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高效课堂还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它要求小组间交流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小组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组织单位,也是一个充满合作与竞争的利益共同体,它要求我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教会我们要善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将是进步最快的人,也是实力最强的人。
高效课堂还注重课堂反馈,如果说预习课好比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那么反馈纠好比是学生张开包袱收桃子,我们要及时总结并加以复习,在脑海呈现出一张知识网络图,归纳所以的知识点,使知识点清晰明了。
高效课堂打破常规教学,使课堂活化了。
我们要以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我自信,我愿学,我乐学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课改模式下培育起了自信合作的信条还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必将会让每一位学生终身受益。
教改,心灵的风帆,理想的翅膀,让我们在这里洒下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学生课堂心得体会2谈到我大学的第一次专业课,应该是让我印象很是深刻。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性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特点。
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改变教师角色教师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且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
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参与。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只是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另外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堂上,我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讲坛,和学生一道学习,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
我们不应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需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
课堂教学行为调控四法课堂教学调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情感调控包括教师的情感调控和学生的情感调控两个方面。
教师不应把自己任何不良的情感、情绪和心境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因素,做好自身的情感控制,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
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2)时间调控包括时间程序控制、讲课速度控制、课堂始终控制等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的时间程序控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灵活掌握,或者先分析后综合,或者先提出主要问题后分析等;课堂教学速度的控制要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语速变化要随着内容抑扬顿挫,娓娓动听,讲到重要字句时,语速要相对拉长一些;课堂教学的始终控制应注意:上课开始时,不要急于讲内容,要稍微停顿一下,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排除课间带来的干扰;讲课结束时,要力戒拖堂。
(3)内容调控包括讲练控制、疏密度控制。
课堂45分钟要做到讲练结合,定时、定量地让学生预习、练习、复习,及时质疑答疑。
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密度要适当。
教师既要在尽可能短的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又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要有度。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对预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做些适当的引申或增删,往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但增删、引申要有一定限度,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4)组织调控就是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既要注意有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捣乱、做小动作等;也要注意无形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胡思乱想等。
这些问题,都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及时引导,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
(一)课堂失控与调控所谓教学失控,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一、课堂教学要给“思维训练”保留一席之地教师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做做“体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心中要有“思维训练”这个概念。
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辩论、学生生疑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等。
因此,思维缺席的课堂,永远都不可能是好的课堂。
二、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的课堂对学生有启发吗?能触发学生的思想吗?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吗?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学生的第二个礼物: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共鸣。
如果学生能从课堂中有所触发、有所感悟,哪怕是一点点,这堂课都是成功的。
三、给学生留下更多“?”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作业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就算结束了,这是一种普遍、正常的现象。
但我们必须反思:学生没有问题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学得不错,但反过来,学生没有问题却未必是件好事。
课堂教学中,教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但是,解决问题只是教师讲授的一种途径和方法,真正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必须引发学生再思考的兴趣、动力,即对刚学过知识的思考,由此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这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的第三份礼物——给学生留下更多“?”。
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问题,为何还要让学生留下更多“?”,这些“?”并非学生学不好这节课的知识,而是指学生听了教师的讲授后由此产生相关的联想、延伸和思考,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由表象到本质的思考,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思考,等等。
如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后,学生能自主地从“儿童小说有针对性性质”“儿童小说的特点”“心理描写”等去思考自己的写作,或者思考自己的课外阅读,或者指导自己去评析以后遇到的儿童小说,诸如此类的思考都进入了更深的学习层次。
让课堂教学的高潮成为学生发挥的舞台摘要:课堂教学的高潮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的反应,能让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
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高潮的作用和设置课堂教学高潮的时机与方法。
关键词:教学高潮;作用;时机;方法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追求课堂大密度和高信息容量无疑是正确的,但衡量课堂密度的标准不应该仅停留在单位时间处理习题的数量和速度上。
评价课堂容量应该以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程度为重要尺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说,让学生去参与讨论、探索、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一、课堂教学高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每节课中总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或开小差,或闲聊,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没有感情的激荡、高潮的迭起,势必更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毫无疑问,课堂讲授教师包办代替、单向传输的做法,教师以教材为轴线、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意识,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无益。
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兴趣索然,味如嚼蜡,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如果我们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利用我们丰富的教学语言及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设置一些教学高潮,来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唤醒,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传授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对数学就会兴趣盎然,就会喜欢我们的教学,喜欢我们的数学课。
二、设置课堂教学高潮的时机和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艺术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设置教学高潮一般应选在:(一)新课引入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政治课堂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习更要留给学生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学习。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在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标签:课堂时间空间教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往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课堂热闹非凡却失去应有的思考时间。
教学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
我认为一节优秀的政治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思考和顿悟,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怎么合理布局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巧妙设疑,善于解难释疑。
巧妙地设疑,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点,精心设计和编排提问,使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一环扣一环,一问接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处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之中。
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哲学家感兴趣的哲学问题,相信其中有些问题一定也会让学生感兴趣,如被称为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我们在看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的一些言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精彩的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在《理想国》当中也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别人讨论“什么是正义的”这么一段:一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格拉底问,青年答)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
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答:应算是正义的。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1自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以后,深深体会到:1、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寡味的课堂,一门让学生毫无期待的学科,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求呢?2、人文是内涵: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来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3、高效是方法: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
所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师永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永远坚定不移的教学宗旨。
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
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
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与会学,学会与会学是数学课的基本要求。
所以我觉得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它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纯粹以追求知识传授为主,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课,其结果是削弱了课堂教学固有的其他功能,对培养学生全方位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思想教育也必须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内涵却不止于此。
那么,课堂教学,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什么呢?
一、课堂教学要给“思维训练”保留一席之地
课堂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给“思维训练”保留一席之地。
课堂,教师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做做“体操”,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
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心中要有“思维训练”这个概念。
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辩论、学生发疑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创性思维。
特别是创性思维,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深刻的感悟。
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等。
思维缺席的课堂,永远都不可能是好的课堂。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思维训练”的痕迹。
思维训练也有一定的层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读点与“思维”有关的理论,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有序、
有效地跳起“思维体操”。
二、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共鸣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的课堂对学生有启发吗?能触发学生的思想吗?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吗?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学生的第二个礼物: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共鸣。
尽管课堂教学是五彩缤纷的,但是当繁华褪尽之时,学生是否能从中得到启示呢?如果学生能从课堂中有所触发、有所感悟,哪怕是一点点,这堂课都是成功的。
这里所说的“触发”,跟佛学上的“顿悟”有些类似。
心理学认为,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
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看出问题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豁然开朗。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上,也能留给学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触发或顿悟,那么,这将会是功德无量的。
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作业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就算结束了,这是一种普遍、正常的现象。
但我们必须反思:学生没有问题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学得不错,但反过来,学生没有问题未必是一件好事。
课堂教学中,教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只是教师讲授的一种途径和方法,真正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必须引发学生再思考的兴趣、动力,即对刚学过的一课的思考,由此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这就是课堂教学中教
师应给学生留下的第三份礼物——给学生留下更多“?”。
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问题,为何还要让学生留下更多“?”这些“?”并非学生学不好这节课的知识,而是指学生听了教师的讲授后,由此进行相关的联想、延伸和思考。
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由表象到本质的思考,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思考,等等。
如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后,学生能自主地从“儿童小说有针对性性质”、“儿童小说的特点”、“心理描写”等去思考自己的写作,或者思考自己的课外阅读,或者指导着自己去评析以后遇到的儿童小说,诸如此类的思考,都进入到更深的学习层次,学生带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去思考写作、思考语文、思考人生,这不正是教师所期待的吗?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留下更多“?”,引导学生“做一棵思考的芦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包括知识的成长、能力的成长、思维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教学目标要多元化,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成长助一臂之力的教案或学案。
课堂要呈现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多疑”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说到学生的心坎中去,能感其心、动其脑、撼其思想。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不是肤浅的表象,也不是片面的解读,而是基于学生成长之上的动态的、有效的、能让学生在若干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的为人和学习的品质。